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漢密爾頓紀行

[複製鏈接]

0

主題

3

帖子

28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2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andybackchina 發表於 2008-4-20 15: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漢密爾頓紀行

陳立偉

漢密爾頓(Hamilton, 東北人稱之為「蛤蟆屯」)是紐西蘭第四大城市,人口12萬多(呵呵呵,見笑見笑,窮家小戶的湊這麼多人實在拿不出手),離奧克蘭也就160公里左右,照理說隨便在哪個周末腳底下給點油也就開車躥過去看看了。可這麼幾年來除了有一次去羅托魯阿從漢密爾頓城邊上擦肩而過外,愣是沒有進去過。可好,前幾日逮著個機會在漢密爾頓住了幾天,算是對漢密爾頓有了初步了解。

到漢密爾頓的第一站當然是去懷托摩的螢火蟲洞了。毛利語中,懷托摩是"綠水環繞"的意思。這裡果然青山巍巍,小溪潺潺。螢火蟲洞入口處是座尖頂小木屋,旁邊立著刻有毛利圖騰的木雕紅柱。

傳說1887年,一名英國測繪師在當地毛利酋長陪同下,乘亞麻小筏,手持火把進洞探險,發現了洞內奇景。這些發光體是當地一種螢火蟲的幼蟲(國內的螢火蟲是成蟲,尾部發光。不同種類)。它們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奇妙的景觀。從此以後,遊人接踵而至,螢火蟲洞也揚名世界。距發現此洞百年後的1989年,紐西蘭當局終於把這個洞的所有權歸還給毛利族人。
           一撥兒十來個人在導遊的帶領下進了洞。洞里挺乾燥,也很寬敞。鐘乳石或長或短掛在頂上,下面也間或有些石筍之類的,也有些鐘乳石和石筍已經連成了一體成了石柱。導遊很會製造氣氛,把洞穴中的大燈關了,就拿自己手中的電筒晃悠,很神秘的樣子,一會兒指著一片鐘乳石給大家介紹說這鐘乳石增加一厘米需要上百年時間,一會兒又照著一片石筍說這是一家子還有條狗,逗得一幫遊客此起彼伏地「啊」「啊」著。吸引我注意的是一些晶晶亮的細線,從頂上掛下來,懸垂在水面上。對面石壁上的冷光射燈照在上面,更顯得這些細線像鑽石一樣晶瑩剔透。經導遊解說才明白原來這是螢火蟲的分泌物,懸挂在這裡是用來粘捕其他飛蟲作食物的,有點像蜘蛛網的作用。

看了「大教堂」等溶洞景觀后,終於要看最精彩的部分了。大家隨著導遊來到了地下河的碼頭,微弱的光線剛夠分清楚小船和台階。在黑暗中大家屏聲靜氣地上了船,一排排坐好,導遊就拉著空中的一根繩子牽引著小船在水面上行走。頭頂上,突然間就出現了一片璀璨的光亮,星星點點的,很像夏夜繁密的群星,但密度要比群星大得多。四周漆黑一片,寂靜無聲,只有頭頂的光和你自己,那片光距你似近又遠,不可捉摸。你在很短的時間裡便會迷失自己,感覺你已經融入了這片浩渺的星空,不想自己身在何處,去往何方。這種感覺很奇特,但持續的時間也短,因為前方已經有了出洞口的光亮了。

導遊輕聲介紹說,紐西蘭的螢火蟲生命周期為一年。幼蟲會發光吐絲,其熒光隨著年齡增大變得愈加明亮。幼蟲經6-9個月變成成蟲。奇怪的是,成蟲有翅膀卻沒有嘴巴,無法進食,也不會飛。只是瘋狂地交配產卵,直至筋疲力盡。2-3天後,它們會用盡最後一點力氣撞向幼蟲的絲網,捨身給自己的後代作食物。大家不禁嘻欷,小小的螢火蟲竟能發出如此璀璨的生命之光……

小船在我們的默想中緩緩駛出黑暗,出口處又是一個藤樹覆蓋、綠水悠悠的洞口。導遊沒忘記感謝大家的配合,洞里沒有喧嘩、沒有攝影、更沒有捕捉。其實,在導遊誠懇的致謝後面,有嚴厲的措施:蓄意破壞洞穴環境者,最高處罰為兩月監禁和高額罰款。正是由於全世界遊客的共同維護,才使得這份大自然的饋贈一百多年來依然神奇、燦爛。

出洞后,看介紹說這一片還有好幾個洞穴,其中更有乘筏子在地下河漂流探險的,據說特刺激。想想這時候已時近深秋,穿著短打扮救生衣在冷水裡折騰,俺老人家還是算了吧。

回漢密爾頓的路上經過一處「奇異鳥家園」,就拐進去看了看。是一片用網子苫起來的鳥園,據說是紐西蘭佔地面積最大的。相比奧克蘭動物園裡的那個,這個面積確實大多了,鳥的種類也多,有一些是紐西蘭的特有種。還有一種爬行動物(Tuatara),是和恐龍同時代的。開始我從旁邊過去沒注意,後來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才看到那廝正待在一棵樹的樹根旁邊,很像鬣蜥,方頭方腦的,一動不動。

在這裡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奇異鳥蛋了。「奇異鳥」國內一般翻譯作「幾維鳥」,是因為這種鳥的叫聲像「幾維幾維」。奇異鳥是紐西蘭的國鳥,嘴尖而長,沒有尾巴,身體像雞一樣圓滾滾的夜行鳥。它們生性敏感、弱視,主要靠嗅覺來覓食。在陳列室里特別放了幾個鳥蛋,有鴕鳥的,也有鴯鶓(澳洲鴕鳥)的,它們的蛋比奇異鳥蛋大(奇異鳥的蛋重500克),可要是按身材比例來算,那奇異鳥的蛋是最大的(相當於自己體重的1/4)。我估算了一下,一個奇異鳥要是製造一枚蛋,那整個腹腔基本上就全滿了,還要把胸骨和脊椎往上和往後推才行。至於下蛋,那可就更困難了,特別是對第一次下蛋的奇異鳥來說更是如此。難以想象啊!嘆服啊!!

為什麼其貌不揚的奇異鳥能成為紐西蘭的國鳥,這裡有一個古老的毛利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紐西蘭島是一座原始森林。漸漸地森林的地面害蟲滋生,樹葉、樹皮、樹根被害蟲肯吃殆光,森林的安全受到了威脅。杜鵑、貓頭鷹等其它鳥兒都不願意放棄森林的生活,但也不願意為了拯救森林而犧牲自己。只有奇異鳥願意這麼做,那時候它還是森林裡最美麗的鳥兒。為了拯救森林,它情願讓森林之王換掉它美麗的羽毛和豐滿的翅膀,換上利於捉蟲的長嘴,並且承受再也不能重返樹梢的痛苦。奇異鳥愛森林勝過愛它自己,從此失去了翅膀,離開了樹梢,生活在黑暗的森林的地面,默默地為森林清除了蟲害,保住了森林。

第二天去了漢密爾頓植物園。植物園背靠懷卡托河,面臨1號高速公路,面積不小。園內分了好幾個功能區,有玫瑰園、暖房、苗圃等等。我先奔了園林區,在這個區里有一些不同國家的園子,比如英國的花園、美國的現代庭院、日本14世紀的院子;當然啦,還有中國的庭院。英國的花園經管的不好,到處殘花落葉的,不知是不是季節不對的原因。日本的園子簡單了些,就是一處水邊的房子,房子和地板倒全是實木的,那時就想這要是挪我們家去該多好啊。美國的庭院更是簡潔,中間一個游泳池裡樹了一個我半天沒琢磨明白的雕塑。看來看去,還是中國庭院看著順眼,門口一對小石獅子,門額上懸「逸暢園」仨字。門邊還有一銅製解說牌,說這個中國庭院是「學者庭院」,這種類型的庭院起源於7世紀的唐朝,昌盛於宋代,庭院用於主人陶冶情操、吟詩作畫云云。院子不大,是典型的中式布局,中間是個池塘,有太湖石點輟池岸,左手是超手游廊,曲徑通幽到達山頂小亭子;各處都有題匾,如「鳥語島」、「紫藤苑」之類的。這個庭院,據我看,至少有三處出彩的地方:一處是剛進門就進入一段廊架,攀緣植物的須狀根、藤莖從架上垂落下來,帶來一種幽秘的氣氛,若是酷暑盛夏來此,必定心生涼意,暑意頓消;第二處在「鳥語島」之後,隨小徑轉寰,驀然發現自己身處竹林之間,「風入竹林,風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過而潭不留影」,正在此間耳;第三處是在竹林之後,左手卧一銅黿,而背景即是緩緩流淌的懷卡托河,秋日的夕陽照在銅綠斑駁的銅黿身上,也照著遠處的河及岸上層林盡染的樹木,蒼涼高遠,淡定悠然。

博物館是我每到一地必定要去的。漢密爾頓博物館在維多利亞街的南端,展品不多,有一條很大的獨木舟,還有些毛利人的工藝品和勞動工具。看著這些勞動工具,聽著嗚咽低沉的毛利音樂,我就想起了部落毛利人茹毛飲血的日子:住在低矮潮濕的窩棚里,大多患有關節炎;因為食物的粗礪,30歲左右牙齒就磨沒了……不容易啊。當然,展覽內容無一例外的有紐西蘭參加各次戰爭的資料、圖片和電影。

隔日去了漢密爾頓湖,不知是何緣故,該湖也被稱做羅托魯阿湖。湖面積看起來不大,但繞著湖跑一圈居然用了30多分鐘。湖面上和岸上有很多水鳥,成群結對的紫水雞 (pukeko) 和野鴨並不怕人。在這裡竟然看到了加拿大雁,就是那種下頜到眼後部分有一道寬白條的那種雁,十來只站在一起,都深秋了可依然好像沒有北飛回加拿大的打算,可能已經成了這裡的永久居民?

一個城市如果沒有水就好像缺少了一種靈性,奧克蘭雖然兩面有海,但缺乏一條貫通的河流,而漢密爾頓則無此之虞。懷卡托河流過郊野,流過城市邊緣,流過城市中心。流過郊野,你能欣賞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野性之美;流過城市邊緣,你能體會到「軟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地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的意境;而在城市中心,你能感受到的卻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的人文景觀(當然,這裡說的十萬人家是全漢密爾頓的人口,可不是指在河邊居住的)。可是這些感受也只能自己體味。漢密爾頓的人們似乎早已司空見慣,河水對於他們來說,只是另一處鍛煉身體的場所。或者漂流,或者游泳,或者在水邊慢跑,或者坐在水邊遐想。

好了,說了這麼半天,肚子都餓了,該找點食兒了。維多利亞路是個很好的選擇,路兩邊有很多餐館、酒吧、食坊。我第一天去的餐館叫「Iguana」, 餐館面巾紙的右下角上印著該餐館的標誌——一隻經過藝術化了的黑色蜥蜴,看起來更像一隻壁虎。這家餐館主要以比薩餅為主打,也有通心粉麵條。我點了個主食,麵包片豎直戳在醬上,看著像悉尼歌劇院,很壯觀的樣子,可菜的味道至今想不起來,名字也忘了,得了,不提也罷。

但隔兩個門的一家印度餐館(Masala Club)味道還不錯。Masala其實就是咖喱的另一種叫法。北印度人熬的咖喱汁比較濃,不像南印度人熬得那麼稀,為了以示區別,所以就單叫它Masala。我點了蒜蓉印度麵包(其實就是油煎餅)和咖喱羊肉,特意囑咐要多加辣。飯菜端上來之後,氣味就已經讓我胃口大開了。把咖喱羊肉舀一勺放在蒜蓉餅上卷好,一口咬下去,鮮香辣爽一起來,至今想起來還讓我流口水。

街對面的「撒哈拉帳篷 (Sahara Tent)」是我推薦的第二家餐館。名為「撒哈拉」,實際是土耳其風味。我試過的兩道菜味道著實不錯,一個是「feast of Greek」,有很多肉,對我這個愛吃肉的人來說,簡直太對胃口了;另一個是「beef masaka」,masaka就是肉末。能把牛肉末做得那麼好吃,就是算上中國菜在內,也是不多見的。在這裡還建議朋友們可以試試土耳其干紅葡萄酒,酒精度數很低,味道的層次也顯得比較少和簡單,但配著土耳其風味的牛羊肉來喝,自是另一種感覺。

在這條街上還有Gengy』s和維多利。維多利是中餐館,味道不錯,不用多說;Gengy』s 是蒙古燒烤,自助餐形式。我曾在北京的「元太祖」和惠靈頓的「成吉思汗」吃過,感覺吃這種飯,就得要二鍋頭配著,否則不夠味。這裡沒有二鍋頭,只好拿伏特加湊合了。此處的Gengy』s給客人準備的碗也比前兩家的小,所以我一次拿了兩個碗,一個裝肉,一個裝菜;然後要求廚子把肉和菜炒到一塊。這兒用來炒肉的鐵板也比那兩家的小,三個華人小夥子在那裡忙乎著。炒菜的動作也是中規中矩的,拿個鏟子把肉、菜盛到盤子里就完事。而「元太祖」那裡的廚子,在最後盛菜的時候,是要展示一下絕活的:拿一個長木條,把炒好的菜往鐵板外一刮,另一隻手拿一隻碗,在空中把拋物線般自由降落的肉菜盛到碗里。「刮」和「接」要一氣呵成,並且不能有一點點的菜掉到地上。這裡的菜炒得味道一般,並且肉還炒老了,但提供的飯後甜點倒還比較豐富。

和維多利亞大街平行的西邊一條街道(Alexandra Street)也有幾家餐館,把頭的是一家日本餐館,叫「新宿」,鑒於在日本吃飯時的慘痛經歷,我就沒有進去吃飯的慾望了。斜對面的一家叫「flapjack house」,晚上只在周四、周五、周六開。廳很大,覺得像是供應午餐快餐為主。還是試著點了道「seafood platter」,還不錯,特別是炸魚塊蘸tatare醬吃,鮮美中有種淡淡的甜味,回味很好。在這家餐館的南邊,有家印度館子(Little India),試過這裡的兩人餐(Maharaja Banquet),有開胃菜和主菜。開胃菜有蔬菜餅,Samosa(也是蔬菜,做成塔狀),這兩種都是裹了麵粉油炸過的,也還清香。還有一個是雞腿(Tandoori chicken),顏色是桔紅色,比較誇張;吃起來略帶酸味。主菜是三個小碗,分別是用奶油煲的雞、咖喱羊肉和土豆球,主食是米飯和饢(Naan)。這裡面的土豆球值得一提,吃起來清香有甜味。米飯是Basmati米飯,據說因為香,很昂貴。但我吃起來也並沒有特別的感覺,並不比油炸的鬆軟的饢好吃多少。

在維多利亞和Alexandra街道之間有一條橫街(Hood Street),我試過那裡的「Loaded Hog」餐館。該餐館上下兩層,看起來像一個私人會所,招牌不大,門前的水牌上還要求客人務必衣冠整齊。看好了菜單,客人需要到前台去點菜並且要先付款。我點了一道「肋骨」,滿滿的一大盤子,除了肋骨還有土豆塊,還附帶著泡有檸檬片的洗手水和幾張面巾紙,明擺著是要上手了。肋骨做的一般,偏甜,但比較柔嫩細滑,也還算過得去。斜對面有家泰餐館(Thai Village),味道也還行。在這條街和維多利亞街的轉角處,有一家The Bank,裝修得很古典,壁爐里火焰熊熊,桌上全點著蠟燭。特意點了eye fillet,等了半個多小時才上了桌。吃第一口的時候沒有什麼感覺。到第二口的時候,才覺出肉里那種淡淡的香味。自己加了些鹽上去,口感就更好了。後來同事說可樂加鹽味道也很好,這倒讓我想起來在墨西哥喝Taquila的時候,在杯沿上抹鹽的喝法來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05:2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