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聯合早報:日本淪落為「下流社會」?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雲遊大俠

Rank: 5Rank: 5

積分
1357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allenjsau 發表於 2008-4-9 20:1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評社香港4月9日電/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刊登一篇署名文章指出,日本從「一億總中流」淪落為貧富懸殊的「格差社會」,這對很多人是晴天霹靂。日本人懷念「中流」,不願承認自己沉淪,唯有用「格差」這個中立詞聊以自慰,甚至用「中下階層」來掩飾窘態。

  日本未來學者、經濟評論家大前研一,近年出版的暢銷書《中下階層的衝擊》(台灣中譯本名為《M型社會》)是其代表。但消費市場觀察家三浦展則大膽承認,日本已經是《下流社會》(日文),連公營電視台日本放送協會(NHK)也以《勤勞貧困——腐蝕日本之病》作專題拍特輯、出專書,說明「格差」問題確已成了全體社會關注的課題。

  沉淪未必就「下流」  

  文章說,其實,早在30年前就已出現「中產階級崩潰論」,只是經濟高速增長迷醉了全日本,直到它像泡沫般破裂,形成15年的「平成蕭條」,大家黃粱夢醒時,才發現日本已經成了「下流社會」。

  中文「下流社會」這個詞是不妥的。無奈,三浦展這本光文社新書,2005年9月初版,2006年1月已再版11次,不到半年銷售超過40萬冊,不僅成為出版界熱門話題,也確實轟動了日本社會。日文書名《下流社會——新階層集團出現》確很吸引人,所有中文譯本也用《下流社會》來招徠,是夠刺激,但不準確,甚至有嘩眾取寵,誤導讀者之嫌。

  首先,這書是從考察「平成蕭條」后的日本社會變遷,包括消費社會的改變開始的。其次,它從日本人傳統的「中流」志向,實證性地描繪了一個新階層,即「下流社會」(日文)正在擴大的過程。第三,年輕一代既然已經淪落為「下流」,既無正規的工作,又無經濟能力成家,更無法傳宗接代,價值觀、生活態度、消費意欲也跟著起改變,整個社會開始分裂……。但它不是在論述階級論,而是自稱在開展「消費社會論」。

  作者幷無意要揭社會的瘡疤,特別是政治無能造成的沉淪。因為他描繪的社會現象,重點還是階層分裂后,考察和統計出一些新消費現象。真不愧是一名市場分析專家。但是,讀者所以關心,是因為他們的「中產夢」破滅了,擔憂自己,也擔憂家人的未來。

  回來談中譯本也用「下流社會」作書名,明顯是把日文漢字當中文使用的詭譎。首先是台灣的中譯版,接著是中國大陸的中文版,再有是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頁的中譯版,書外書內全都使用「下流社會」這個詞。作為一名中文讀者的第一印象是,這是一本數落日本人下流無恥,或社會敗壞的專書。因為中文固然有「往下流」的狀態詞,卻從來沒有人以「下流」的形容詞來描繪一個正常國家或社會。既然是翻譯書,又是使用中文印刷,沒有理由使用不對稱的名詞。唯一的解釋是,在利用中文日文相通的漢字,把它當灰色地帶利用:一可以附和一些人要咒罵日本的心理,將錯就錯地暗指日本是「下流」;二可以嘩眾取寵,以提高推銷商品的效果。

  日文確實有「上流、中流、下流」這些詞,意思是處在「上游、中游、下游」的階段,都是些位置指定詞,不是道德規範詞。中文稱「上流」、「中流」意思明白,但稱「下流」,除非真要說對方社會「下流無恥」,不然跟日文原意就牛頭不對馬嘴了。

  虛構「M型社會」概念  

  文章表示,日本近年出現很多流行的新詞,「M型社會」是其中一個,但卻是很糟的範例。

  上世紀80年代,在美國和日本學術界曾流行一個社會學新詞「M型社會」。原因是夏威夷出生的日裔美國學者威廉·大內,他的第二本研究日本新著《The M-Form Society,1984》獲得好評,特點是將日本商業管理模式應用到社會管理形態上去,讓日本人感到光榮,美國人感到新鮮。所謂M就是「管理」 (Managment)的簡稱。但大前研一2006年的新書《中下階層的衝擊》在台灣出版中譯本時,出版社(商周出版)不僅將書名改為《M型社會》,而且還請作者加寫一本43頁的小冊子《M型社會——給M型台灣的建議》,遂建立起日本海外版的M字型學說。

  值得注意的是,「M型社會」這個學術概念的原創者大內,他是突出「管理型」這個特徵。而大前是強調社會「M字型化」。其實他在書中著墨不多。第一章雖然以「M型社會來了」為題,具體內容只有,「在勞動人口中,佔大多數的中產階級崩潰之後,所得階層的分佈即往低層階級和上層階級之上下兩極移動,邁向左右兩端高峰、中間低落的『M型社會』。」

  由於人們實際收入減少,相對購買力下降,中產階級沒落,貧富懸殊擴大,確實形成「格差社會」。但基本社會結構依然是「金字塔型」,如今標新立異說變成「M字型社會」,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一億中流」成為歷史

  文章認為,更重要的是,所謂社會學者們,他們創造了一大堆新的名詞,什麼飛特族(Freeter)、派遣員工、單身寄生族、流浪族、網吧難民等等,給人的印象是,他們都是天生的懶蟲、自我沒落的流浪漢、迷失的一代,即使形成「下流社會」也是咎由自取。也有社會學者說,這就是網路時代的社會特徵。

  日本人崇尚「中產階級」,較古典的認識是以收入和財產來劃分。二戰以後,新的產業,比如服務業,行政人員、教師、醫生、律師、技師等的增加, 「中產階級」的觀念有了改變,包括「新中產階級」也流行一時。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傅高義就寫過一本書《日本的新中產階級》,對戰後日本社會變化有過細緻的描述。

  1960年的調查是,日本56%的人喜歡用「中流」形容自己,29%選擇「中產」,19%自稱「中間」。80年代,日本經濟蓬勃發展,當時官方的「國民輿論調查」顯示,90%的人選擇「中上、中中、中下」,因此有了「一億總中流」的定義。但90年代,泡沫經濟崩潰,企業破產,勞工失業,經濟低迷,學界即刻又掀起「中流崩潰論」的論爭。東京大學副教授佐藤俊樹的學術著作《不平等社會日本:再見,全體中流》不僅成為暢銷書,就引起學術界和社會各階層的關注。

  「勤勞貧困」起惡性循環  

  文章表示,日本人雖然希望繼續生活在虛構的「總中流」夢幻中,但現實的經濟改革,特別是小泉政府領導的改革,首先是大企業的廢棄終身雇傭制,其次是企業大量減少雇傭正式員工,即使經濟情況好轉也只是雇傭臨時工、派遣社員、飛特族等名義下的非正式僱員。有統計說,日本企業2003年雇傭的正式員工為3500萬,非正式員工則為1500萬,等於每三人就有一人是非正式員工。2005年正式員工更減至3333萬,非正式員工增至1591萬。

  統計也說,大學畢業的正式員工每小時工資平均1000日元,派遣社員只有500-600日元,正式員工有社會福利和退休金,但非正式員工則沒有。總的來說,臨時工的收入不到正式員工的一半。臨時工收入低,就業無保障,自顧不暇,不能成家,甚至居無定所,最後淪為「網吧難民」、公園或地下道的 「流浪族」,不僅擴大了貧富懸殊的「格差社會」,還製造了一群年輕而又擺脫不了貧窮的社會底層,日本稱這種現象為「勤勞貧困」(Working Poor)。日文書名《下流社會——新階層集團出現》確很吸引人,所有中文譯本也用《下流社會》來招徠,是夠刺激,但不準確,甚至有嘩眾取寵,誤導讀者之嫌。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5: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