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伊拉克石油版圖(圖)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08-3-21 10:2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薩達姆政權早被推翻,但圍繞伊拉克石油的爭奪仍未結束,西方石油巨頭意圖搶先分得「蛋糕」

  黃昏將近,在伊拉克北部薩拉赫丁省拜伊吉的煉油廠周圍,海灣地區特有的黃沙地面一望無邊,只有煉油廠里一座座高塔冷清地站在那裡。一列車隊從煉油廠里駛出,剛到圍欄處,方才寧靜的四野里突然活躍起來,鋼盔和槍支的些許反光讓人們意識到,那是在油田負責警戒和巡邏的美軍士兵。他們警惕地審查著每一個運油車司機的證件,用特有的測量工具檢查運油箱有沒有貓膩——比規定運載量更多的石油,美軍擔心這些多餘的部分會流到黑市。

  伊拉克戰爭爆發5年之後,大多數伊拉克油田的現實狀況都是如此。看似平靜的景像背後,對於如何處置這筆多得令人咋舌的財富,如今正暗流涌動。

  美軍曾搶佔伊油田

  想當初,美國國防部制定了在戰爭頭幾天奪取伊拉克油田和設施的詳細計劃。由於缺乏足夠的軍隊保護巴格達與其他重要城市所有的基礎設施,美國軍方選擇了僅僅保護石油。

  英國漢普郡學院和平和世界安全研究教授邁克爾·克萊爾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這種做法給人造成一種鮮明的印象,即美國入侵伊拉克與其說是為了將它從一個獨裁政權下解放出來,不如說是為了竊取(或者至少是控制)它的石油。

  伊拉克坐擁1125億桶、世界第三的原油儲量。對於美國來說,這些石油帶來的利潤和戰略意義不可估量。但在薩達姆執政時期,即便在海灣戰爭結束后,美國很難從由伊拉克政府控制的石油資源中獲益。那時,伊拉克主要與俄羅斯等國家的公司 ——比如盧克石油公司進行石油貿易。

  臨近伊拉克戰爭5周年之際,西方主流媒體依然不敢否認,那場戰爭就是為了石油。3月16日出版的美國《華盛頓郵報》指出,一是布希和切尼所代表的石油企業,為了控制伊拉克石油資源而發起戰爭;二是美國希望通過控制伊拉克油田,向世界石油市場大量投放原油,擠垮石油輸出國組織和委內瑞拉等對手,實現美國的霸權。


          反伊戰海報至今層出不窮。圖為一張揭露布希政府為石油發動戰爭的海報

  襲擊頻頻延緩石油開發

  然而,雖然推翻了阻礙美國石油利益的薩達姆政權,但5年後的現實卻令伊拉克戰爭的設計者們有些難堪。在伊拉克北部石油重鎮基爾庫克,襲擊已經成了家常便飯。伊拉克各個叛亂組織也了解美國通過銷售伊拉克石油,為戰爭和佔領埋單的意圖,因此他們將破壞伊拉克的石油輸油管道、加油站、裝油站等,作為他們最重要的戰略目標之一。

  據伊拉克官方統計,2002年伊日均石油產量為250萬桶,到了戰後2004年降至230萬桶,直到2007年,伊日均石油產量再降到218.1萬桶,始終未達到戰前水平。這很大程度上與伊拉克動蕩的安全局勢有關。

  商人就是商人,當安全難以保障時,即使是有再大的蛋糕擺在面前,這些西方石油巨頭也會止步不前。更何況有利於他們的競爭遊戲規則還淪陷在伊拉克議會的爭吵聲中。

  西方借私有化搶開發先機

  在薩達姆被推翻之後不久,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曾在2003年5月發表一份報告說,為了減少對沙烏地阿拉伯石油的依賴,美國寄希望於伊拉克石油部門的私有化和發展。如此看來,推翻薩達姆只是第一步,是在為伊拉克石油私有化掃清障礙。而下一步,就是要按照所謂「國際慣例」,為國際石油公司參與甚至控股伊拉克石油開發制定遊戲規則。明眼人一看就明白,這個所謂「公平」的遊戲規則,實際上是為實力雄厚的國際石油巨頭量身訂做。國際石油變革組織分析師安東尼婭·尤哈斯指出,這套遊戲規則——即伊拉克的石油法,將取消伊政府對本國大部分石油的獨有控制權,並在二三十年或更多時間裡對跨國石油公司開放。美國政府極力推動伊通過這部立法。據英國《獨立報》披露,美國政府甚至參與了這部法律的起草工作。 2007年7月,伊政府通過了石油法草案,並將這份草案提交給伊拉克議會討論和表決。據當時看到法律草案的《獨立報》記者透露,根據這部法律,英國石油公司、殼牌石油公司和埃克森-美孚公司等大公司可以對伊拉克石油擁有30年的開採權,從而使得外國石油公司自1972年伊拉克石油工業實行國有化以來,首次在這個國家進行大規模作業。這份被伊拉克人批評為「喪權辱國」的法律,在伊拉克議會引起很大分歧,導致通過日期一拖再拖。伊拉克著名石油專家扎伊尼就建議該國議會不要通過石油法,他認為該法案只會使外國大石油公司受益,並可能使國家分裂。

  對外招標已經開始

  眼看大批油田閑置,心急的北部庫爾德自治區先於去年8月通過了自己的石油法。當年9月,一家美國公司成為庫區石油法通過後第一個與之簽訂合同的外國公司。這家名為亨特的石油公司的引人注目的一點在於,它的老闆亨特與美國總統布希關係不一般。在布希2000年競選總統時,亨特曾為布希拉來了大筆資金。布希在2005年還任命他為外國情報顧問委員會的成員。面對庫區我行我素的政策,伊拉克中央政府也按捺不住了。也難怪,石油收入占這個國家年收入的90%以上,儘快地恢復和發展石油產業至關重要。

  不等議會通過石油法,伊政府於今年2月開始對外招標。一名伊拉克石油部人士2 月6日表示,伊政府已經同意石油部和數家外國公司簽訂為期兩年的技術援助協議。這些合同將涉及5個伊拉克油田,生產量總共達到日產50萬桶。雖然他沒有透露哪些石油公司將獲得這些合同,但有報道稱,殼牌石油公司、英國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和雪佛龍石油公司將參與這些油田項目。據悉,這些公司將參與的都是伊拉克大型油田的開發,如魯邁拉、西古納爾和基爾庫克油田等。分析人士認為,簽訂這些短期合同是他們在伊拉克進行長期石油開採的敲門磚。目前,伊拉克的石油生產主要由國家石油部控制的南、北兩個石油公司進行。南部石油生產主要集中在巴士拉附近,而北部的石油生產主要集中在基爾庫克。據美國《紐約時報》報道,如果石油法通過,在伊拉克80個已知的油田中,伊拉克國家石油公司將只擁有17個油田的獨有控制權,其餘可以由外國公司控制。有報道說,目前已經有超過70家國際公司競爭參與伊拉克的油田建設項目。

  伊戰使石油巨頭獲益匪淺

  形勢向著有利於西方石油巨頭的方向發展。其實,即使不直接開發伊拉克油田,伊拉克戰爭已經給他們帶來了巨額利潤。2005年美國準備進軍伊拉克時,原油猛漲到當時看來不可思議的37美元一桶。而上周,油價已經創下110美元的新紀錄。

  除了油價上漲,石油巨頭們極大地受惠於伊拉克戰爭,還因為它們是向五角大樓供應石油產品的大供貨商。埃克森-美孚在2003至2007財政年度,在對美國軍隊的銷售中獲得超過42億美元。另兩名位居前列的五角大樓石油產品供貨商,是殼牌石油公司(56億美元)與英國石油公司(47億美元)。  


來源: 國際先驅導報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9 05:0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