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面對基督教與面對基督

[複製鏈接]

19

主題

73

帖子

44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4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yuebo0908 發表於 2008-3-18 12:3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面對基督與面對基督教
——基督徒文化事工的再思。   
             唐崇懷                                                   


從基督教的神學立場來看,人的信仰有兩個基本的層面,1)信仰的命題層面和2)信仰的生命關聯層面。前者重點乃是信「什麼」?是感性和理性層面的信仰,它雖有理性的內蘊因素,但最主要的還是知識層面的表態和抉擇,也就是說先有了真信仰的知識,再看看這知識怎樣影響外在行為的操練和操作,一般來說,這就是外舉取向的宗教的要訣。(Extrinsic Religious Orientation)
後者之所謂信仰的生命關聯層面(Relational Faith)乃因它是專註於信仰「誰」?是一個主格和另一個主格之間的關聯性問題。誠如馬丁布伯(Martin        Buber)所述的「你儂,我儂」的生命關係(I-thou Relation)。信仰在這層面上就不單是知識層面的問題,而是不能言喻,也不須言喻的一種生命的接連表態,是「眾水不能熄滅,大水不能淹沒」,完全的投入和委身,是超理性和非理性的信仰。在本文論題要決中,前者就是面對基督教,後者就是面對基督。
這正是理解今日中國教會文化事工中和社會交接後果的光景一般要訣。
看看近數十年,自開放以來,國人與基督教交接的過程和結果:一般來說,目前中國基督徒大致可分為三種:時尚基督徒,文化基督徒,和基督耶穌的門徒。前者意義淺明,不在話下,第二、第三者含蘊意義頗深頗廣,不可不辨,不論官辦教會、家庭教會都多有之,這正是本文思考的因緣和目的。
一.        文化基督徒
這個名詞始於何時,難以甄定,但自政府對基督教採取開放政策以來,文化基督徒甚得盛名,亦深受歡迎。這名稱未必意味著原來的基督徒沒有文化,它只是指現在有文化的人也作了基督徒。某種程度上,一般教會都會為著文化基督徒的蒞臨而雀躍。以此為神給當代中國教會的一個特別恩賜和福祉。 許多有高深文化的人,這時間對基督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致力於基督教的探討和研究,正如中國但日中國走向共和初期,許多知識分子發現基督教或可成為救國治危之方,盼望以基督教文化來挽救國運,強壯國勢,振興國情。
正為這個緣故,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文學界開始出現了許多基督教文獻的著作和譯本,國家社會科學院對基督教的研究也成了當代的熱門項目,這應該是近日所謂文化基督徒的起源。教會對這種現象一般都會採取歡迎、支持和感謝的態度。
實際上,一般文化基督徒不會加入教會,也不想加入教會。他們很少去教會參加聚會;就是有去的話,也只是觀望觀望,去的結果也常是滿了感嘆,失望而歸。對這種現象,教會當時並沒有什麼準備,也不能供應他們心靈和信仰的需求。這些「文化基督徒」的感受大致都是認為基督教真好、可用,但何竟基督一旦教到了中國,它竟會成了這樣的沒有文化或低劣文化的體現。 事實是今日中國的三自教會或家庭教會,有優越精粹文化的人本就不多。 為此,他們的結論常是基督教可以致用,但教會不可深交,免得淪為卑鄙淺陋。此外,因為他們不來教會,難以了解教會文化的真情,教牧牧養文化的真義也難在他們身上有何體現。他們也樂於自稱為「教會以外」 或「沒有教會的基督徒」。
正為這個緣故,曾是一窩蜂的擁往基督教的知識分子都一一的退縮,那些曾經對基督教思想信仰敬仰有嘉的文人,中國思想界的精英,也都慢慢的在神學言論的舞台上消失了。最後,這些人若還有神學文獻的著作的話,他們的文獻已不再像以前那樣,有基督教的香氣和美味,倒像是發霉、生了酵的面,失了味的鹽一般,真是叫人感到有些心酸悲嘆。筆者認為面對這種現象,教會應當對它的宣教使命和文化使命要務作些甄別性的思考。 這正是本文的目的。
其實,在文化多元論的設想和思維基礎和架構下,這都是必然的後果和結局。若文化真是多元的 ,那麼,它也必是相對的。在這種的原理先設下,文化比較的研究,將必如十九世紀士萊馬赫宗教比較的研究一樣,認定宗教、文化大同而小異,只能彼此充實,無需有所替代,因為沒有絕對的真理。難怪,福音使命一旦成了文化使命,就必有結束的一日,差傳或宣教也終必有停止的一日。
二.        福音和文化的分辨
1.        當有的思考
然而,基督徒的真實信仰本並不是如此。因為從聖經的觀點來看,基督徒的信仰確定了信靠基督的人必有文化,也必會有文化性的改變,但基督教文化畢竟不是基督的福音。因為福音的傳揚和宣告不是文化的運作,而是信仰的運作。它所要求於人的不是要人面對基督教,而是要人面對基督。這正是從事基督教文化事工者應當思考的要點。
2.保羅的個例
保羅雖曾就福音和文化的對恃過程,坦誠的說:「我雖是自由人,無人轄管,然而,我甘心作了眾人的僕人,為要多得人。向猶太人,我就作猶太人,為要得猶太人;向律法以下的人,我雖不在律法以下,還是作律法以下的人,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其實,我在上帝面前,不是沒有律法,但在基督面前,正在律法以下,…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 (林前九:19-23)。換句話說,保羅保留了以文化的同化模式來傳福音,但這麼做的最主要的原因和目的乃是,「凡所行的都是為了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福音的好處」(林前九:23)。所以,我們在此應當謹慎,不可將福音使命和文化使命混雜。雖然福音事工常是藉著文化使命的成全來完成,但二者畢竟是全然不同,不能替代。
2.        歷史的的功課
二十世紀初期,基督教會面臨了社會公義倫理訴求的挑戰,在委身和投入社會困境的關懷中,不慎的將社會的關懷使命視為福音的使命,最後,竟將福音的社會關切功能視為福音的內容。在不知不覺里將社會關懷的運作視為福音的運作。這就是社會福音的起源,為不信派和自由派預備了去福音的社會化理念和的路線。
此外,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拉丁美洲各處的解放神學,和其他區域本色化神學,鄉土神學等的興起,不也是無形中以困境解放的信息和行動(praxis)取代了福音信息的內容,將基督的福音轉換成了革命運動的力量,將更新的信息轉成革命的行動;接著素性與共產主義、社會主義攜手對抗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和資本主義。其實,我們不否認福音的大能必會帶來社會體制和社會形態的改變,但社體的改變畢竟不是福音的使命。因為,與任何主義運動的聯盟畢竟不是基督徒的使命,也不是教會事工應當參與的事。
當代的文化事工應從既往的經驗學到一些功課。福音事工的果效本就必會有社會和社會性的的關懷。但社會關懷若成了福音事工的導向和核心時,那麼福音的信息就會在無形中從以基督為重心轉移到為以社關為中心的社會福音;同樣的,我們相信福音的果效必會帶來社會的改革、更新和釋放,但社會的改變、更新和釋放若一旦成了福音事工的核心時,福音的信息必會無形中從基督的重心轉移成為解放福音。這在同樣的推理下,福音信息的果效必會帶來文化的改變、更新和充實,但若以文化的使命取代了福音的使命,那麼,很必然的,那時我們所傳的也必不再是基督耶穌的福音,而是基督教的文化和文化面對基督教的成果。這麼一來,福音再也不是福音了,因為文化福音的中心理念是基督教文化,不是基督。
三、福音的真實和功能
福音真實的內容和本質到底是什麼?針對這個問題,保羅非常直接了斷的說:「我當日所領受傳給你們的福音,第一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的為我們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聖經所說的,第三天復活了。」(林前十五:3~5)
很明顯的,在此,福音的內容無他,只是基督為我們的罪死了,埋葬了、而且復活了,正為這個緣故保羅能說:「我曾定了主義,在你們中間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林前二:2);又說「猶太人是要神跡,希利尼人是求智慧,我們卻傳釘十字架的耶穌。」(林前一:22)。總之,在保羅福音事工之中,他雖用了各樣的智慧和方法,要把各人在基督裡帶到上帝的面前(西一:28),但他的信息只有一個, 就是「基督和祂釘十字架」,他所做的並不是要人面對基督教,而是要人面對基督。
不論從神學中基督論的立場或救恩論的觀點來看,福音的內容是基督,福音的目的乃是要人面對自己和自己的罪,也是面對基督。因為,傳福音的對象不是文化,福音法不是學術理論, 福音的目的不是改變文化。
人面對基督,就得面對自己和自己的罪,這是人類一切問題的大前提。當罪的內容沒有解決時,其它的事,不論是宗教文化、倫理道德、政治經濟等等,都不可能有定案,更不可能有解決的希望。耶穌也正是為這個緣故來到世間,成就了救恩,更將救恩的信息傳給我們,又託付、差遣我們到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是萬民做他的門徒。
結束的話:
福音必會有文化的果子,但福音的使命不是文化使命。基督教雖在人類了歷史的長河中給人類帶來諸多的福祉和上好的文明,但這畢竟只是福音與文化、文化與文化對侍時的一些良善的後果,然而聖經明說,當創造的神差祂的兒子來到世間時,祂唯一的目的是要對人說話(來一:2),道成肉身住在我們中間乃是要讓我們見到祂的榮光,叫我們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約一14)。很清楚的,這是面對基督的模式。這個福音模式與文化福音和福音文化模式顯然不同。 當一個人面對基督教時,他可觀察、體驗、他可賞析,可鑒定、可敬仰, 但也可無關痛癢。但當一個人面對基督時,他誠然只有面對彼拉多所面對的那個不能逃避的問題:「這樣,那稱為基督的耶穌,我當怎麼辦祂呢?」(太二十七:23)這不但是一個可怕的認識論問題,更確實是本體論的問題,它索求每個人的實存答覆。在這個問題的追索下,人只有兩個選擇:將祂交付,釘祂十字架;或在祂面前屈服,接受祂的王權!
約翰說的再好不過了:「祂到自己的地方,自己的人倒不接待祂,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賜他們權柄,作上帝的兒女!」(約一:12)
試問我們是宣揚基督教呢,或是宣揚基督?我們宣教事工的最終結局是叫人面對基督教呢,或是叫人面對基督!

2308

主題

5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求真理不倦悔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055
沙發
追求永生 發表於 2008-3-18 18:19 | 只看該作者
謝謝弟兄轉載。

文話使命是配合福音大使命的,因為神的智慧是使萬事共同效力,讓愛神的人得益。文化背景和環境當然是屬於這萬事之中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1 09: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