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外島火力——台軍精心打造伸向大陸的毒刺!

[複製鏈接]

3004

主題

3519

帖子

313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苦力打工

Rank: 4

積分
313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大蝸牛 發表於 2008-2-20 09:1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台軍的「不對稱作戰」戰略中,能否對大陸重要目標實施「先制反制」作戰成為其中一個決定性的環節。在靠近大陸的外島部署進攻性武器,使外島成為台軍實施「先制反製作戰的平台」和「對大陸威懾的基地」,是台軍發展「不對稱戰力」的手段之一。為了實現對大陸的「有效嚇阻」與「先制反制」,台軍正試圖把外島打造成伸向大陸的「毒刺」。

一.外島在台軍戰貉中的地位
台灣外島以金門一馬祖一烏丘為支撐點,其中,金門、烏丘和馬祖成「品」字形分居南中北,三島互為犄角,與大陸形成一道軍事對峙線,多年來一直是台灣精心打造作戰體系的最前沿。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台軍的外島戰略曾發生過多次大的變動,從兩蔣時代的「反攻大陸跳板」,到李登輝時代的「守勢防衛的屏障」,再到陳水扁上台後的「決戰境外的火線」,近期陳水扁當局更企圖把它變成實施「先制、反制的平台」。

金門列島與廈門灣口遙望,距大陸最近處僅6公里,包括大、小金門、大擔、二擔等十幾個島嶼。金門列島曾是台灣「反攻大陸」的前哨兵營,駐軍最多時高達1O萬人,經過幾十年的苦心經營,已構築了由永久工事、野戰陣地和地下坑道支撐的比較完整的防禦工事。

馬祖列島扼守閩江口、連江口和羅源灣,包含南竿、北竿、高登、東引等數十個島嶼。馬祖列島為海運要地,是台灣的北方門戶,為軍事戰略要地,經過多年經營,已建構出緊固而完整的防禦設施。在一些較大島嶼,還開闢了直升機起降場,其中東引島長期以來一直是台軍的一個重要據點,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台灣所謂「***救國軍指揮部」便設在這裡,在台軍的苦心經營下,這個小島成為「陸海空齊備、戰鬥力超強」的前線據點。

烏丘(由金門代管)素有「前線中的前線、外島中的外島」之稱,包括大丘、小丘兩個島嶼,總面積約1平方公里。烏丘鄰近大陸邊緣,雄踞台灣海峽,位居金馬中央,與金門、馬祖互為犄角,扼控興化灣、湄洲灣出海口,監控台灣海峽南北交通,全島工事均異常堅固而且全部披有偽裝。

在上個世紀中後期,對於缺乏戰略縱深的台灣本島來說,外島的戰略地位和戰時作用非常重要,進攻時它們是前進的「跳板」與補給的「大本營」,防守時它們是前沿的「屏障」,能擋住對本島的首波攻擊,打亂或遲滯對台灣本島的軍事行動,起到「絆網」的作用。如果對台灣本島發動進攻,外島的抵抗將為本島的防衛爭取一定的時間,這對於一直希望外部力量介入干預,固守待援的台軍來說無疑具有「生死攸關」的意義。

近年來,由於遠程精確打擊武器的飛速發展,促使戰爭理論與戰爭形態不斷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冷戰後以美國為首西方國家發起的幾場戰爭表明,傳統的那種「攻城掠地式」作戰模式已不是現代戰爭的主流,「兩軍對壘捉對廝殺」式的「對稱作戰」也成為「過去式」。擁有軍事優勢,特別是軍事高技術優勢的一方,掌控著戰場的情況和戰爭的進度,主宰著戰爭
結果。美軍在伊拉克戰爭中的「斬首行動」與「蛙跳式」進攻給世界帶來極大的震撼,在遠程精確打擊武器與遠程作戰力量投送能力不斷增強的情況下,世界上再也沒有過不去的「馬其諾防線」!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由於形勢的發展變化,誘使台軍開始不斷檢討他們的作戰與防禦指導思想,並對外島的戰略地位進行了重新審視,不少人認為,隨著武器裝備性能的提高,大陸的導彈、作戰飛機、高性能的水面艦艇和潛艇足以越過外島,而對台灣本島發起直接的、遠距離的精確打擊,有鑒於此,他們認為外島的戰略重要性已經大大減低。

另一種主流思想則認為,上述情況的出現,並沒有削減外島對於台灣的防禦的重要性,如果不管外島而直接對台灣本島發動攻擊,外島炮導火力可以在大陸實施攻擊時對大陸突擊部隊的後方進行極具破壞力的襲擊,同時打擊沿海重點城市與軍事基地,因此,外島仍然是台軍「決戰境外」軍事戰略的重要一環。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台軍近年雖然一直在減少外島的駐軍,但卻增加了大量先進遠程攻擊性武器,企圖通過加強外島火力對大陸重要目標的「先制反制」威懾,達到「有效嚇阻」目的。

二。台軍極力打造外島反制的「毒刺」
陳水扁上台後,台軍的軍事戰略已經從「防衛固守、有效嚇阻」,調整為「決戰境外」,將「先制反制」作戰視為「實戰威懾」手段,並提升至戰略層次,其實質就是企圖以有限的「非對稱」戰術攻勢行動達到「有效嚇阻」目的。為達到長期「以武拒統」目的,台軍把「精
准縱深打擊、提升早期預警、爭取信息優勢」及「決戰境外」構想作為備戰方向,外島再次成為台軍布防的重點,其戰略地位大大提升。

據台媒報道,自11月份以來,台軍大幅調整布防,金門地區的兵力大幅後撤,撤軍完成後,金門島上兵力可能只留下5000一7000人,金馬「防衛司令部」降格為「指揮部」整
個金防部由原來軍團級單位降編為軍級單位,裁撤兵力用於加強台灣本島。台軍的這一動作正是落實「固守本島、決戰境外」戰略的一部分,在撤兵的同時,台軍正計劃把大量的遠程武器部署在金門前沿,實施「火力換兵力」策略,因此,外島的攻擊能力及實際作戰能力不僅沒有減弱反而得到增強。其實,自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台軍一直在裁減外島人員兵力,同時在這一地區增建導彈和火炮陣地,部署進攻性武器,以「提升對大陸的遠程攻擊能力」,試圖把外島「作為直接攻擊大陸本土的發射台」,遂行「對大陸進行先制反製作戰的毒刺」。

目前,台軍在位於馬祖地區的東引島上除了部署有CM21裝甲車、「海鷗」導彈快艇、大功率對空對海雷達和地面火炮外,還配有車載型雙聯裝「毒刺」導彈、射程達200公里的「天弓二型」防空導彈,使該島成為「陸海空齊備、戰鬥力超強的前線據點」。台軍一直計劃在東引島部署的「雄風二E」巡航導彈,一旦部署完成,將大大提高對大陸重要目標的威脅能力,在台軍的計劃中,「雄風二E」將是未來最重要的「反制」武器之一。

烏丘島上全是號稱精銳的台軍海軍陸戰隊,所有工事為地下化,整個島就像是一座浮在海上的碉堡,其中有155毫米榴彈炮陣地、40毫米高射炮陣地,甚至還有「毒剌」肩扛式防空導彈陣地。這個密布火炮的小島,堪稱陳水扁當局「外島戰略」的生動寫照。

台軍擁有的1600門大口徑火炮絕大部分部署在金門地區,兵力調整后,金門守軍的攻擊性比以往更加增強了。目前,台軍在島上部署了大量武器裝備,金門的彈藥儲存量甚至將
近台軍總儲存量四分之一,金門因此被人稱為「彈藥島」、「火藥庫」,按台軍自己說法,將「雄風」2E型導彈、「雷霆」火箭炮等攻擊性武器布置在金門一帶后,金門火力將火力再提高1.5倍,隨時有能力將對岸的大陸目標「變為火海」,一旦兩岸開戰,能夠對大陸形成「一劍封喉」的效應。

由於外島地理位置具高度戰略價值,在火力部署完成後,外島將成為台軍導彈攻擊型基地,從這裡能夠攻擊廈門、福州甚至上海等十幾個大陸沿海主要城市,可以有效扼制大陸閩
江口和台灣海峽。台軍方高層官員曾明確指出,部署在外島的各種尖端武器可組成「長短漸進」的防禦層次,從而形成有效防禦、增加戰略縱深。

台當局不僅希望外島能為本島防衛作戰爭取防禦縱深和反應時間,更希望將其打造為「反制」作戰中的「毒剌」,事實上,台灣外島距大陸僅20~60公里左右,導彈基地無論置於外島何處,都相當於緊鄰大陸而建,將發揮抵近大陸的威脅作用。這種前沿導彈配置的目的在於使大陸以軍事手段完成統一的代價加大,從而加強「台獨」籌碼。

三.戰時僅是不堪一擊的擺設
對於台灣當局精心打造的外島作戰體系,無論島內輿論還是軍事專家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台軍試圖把外島作為遂行「不對稱作戰」前沿,對大陸進行「反製作戰與嚇阻」,但僅從軍事上來看台軍難以達成其目的。

台軍加強外島火力的做法看似毒辣,實則作用有限。從純軍事角度來看,外島防禦體系的加強並不能彌補台灣本島缺乏防禦縱深的天然缺陷,總共兩百里的台灣海峽不會因幾個小島的存在而延伸,外島防禦體系的存在,充其量是將其戰線向前推進了一百多公里。況且這些外島一個個相互分離孤懸於海上,對於現代化作戰模式來講並沒有太大意義,因此,它只是台獨分裂勢力虛張聲勢舉措而已,它的政治向征意義大於實際意義。稍有軍事識的人都懂得,把自己的實力家底暴露在對方眼皮底下,這完全違背了「知彼知已」的基本原則,真打起仗幾乎等於「自給」。

台灣當局雖一廂情願地誇大外島火力可能對大陸造成的「威脅」,卻似乎完全忽視了其生存能力,對於這種「駝鳥式」防禦部署,連美軍專家也曾經警告說,「解放軍完全可以兵不血刃地佔領這些外島」。就拿金門來說,50年前這裡就完全處於大陸炮火的有效射程內,在軍事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大陸完全可以對所有外島軍事目標實施火炮、導彈,以及海空火力立體打擊,一旦發生軍事衝突,這些平時擺在那裡的「花架子」將首先遭到攻擊,瞬問化為烏有。


尖端軍事
http://i12.tinypic.com/52dtvew.jpg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9 01:2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