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複製鏈接]

781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06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辣辣 發表於 2008-2-13 23:5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37a4601008fwu.html
鞠晨曦的冥想      2008-01-27 16:08:02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莊子論仁義道德對人的異化

    二、仁義道德是為虎作倀的工具
    孔子的最高理想是以禮治天下,他提出「仁」的思想是儒家的理論基石。莊子認為,儒家「仁」的思想從一開始就具有不可避免的虛偽性,口口聲聲倡導仁義道德的人,自己並不按照仁義道德的行事。莊子把批判的矛頭直接指向被儒家奉為聖人的堯和舜:
    「世之所高,莫若黃帝,黃帝尚不能全德,而戰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堯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湯放其主,武王伐紂,文王拘羑里。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孰論之,皆以利惑其真而強反其情性,其行乃甚可羞也。」


    連一向以仁義道德為標榜的聖人,都如此地踐踏仁義道德,這樣的道德還有什麼值得推廣的呢?
    在莊子看來,仁義道德從一開始就沒有給世人帶來任何值得憧憬的東西,相反成為權勢者統治天下的工具。統治者將個人的意志上升為論理準則,以此奴化民眾,自己則肆無忌憚地逍遙於仁義道德的約束之外。所謂的鐘鳴鼎食之家,表面上滿口仁義道德,骨子裡卻是男盜女娼。
    在《胠篋》中,莊子對統治者假借仁義,殘害人性的暴行進行了深刻的控訴——「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盜竊微薄財物的老百姓可以被當權者以違背道義的名義施以極刑,而盜竊國家的最大的盜賊卻可以貴為諸侯,享受仁義道德的美譽。仁義道德不正是豢養在肉食者家裡的一條狗嗎?
    田成子竊國的故事最能說明問題的實質。莊子說——
    昔者齊國鄰邑相望,雞狗之音相聞,網罟之所布,耒縟之所刺,方二千餘里,闔四境之內,所以立宗廟社稷,治邑屋州閭鄉曲則和,曷嘗不法聖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旦殺齊君而盜其國,所盜者豈獨其國邪,並與其聖知之法而盜之。故田成子有乎盜賊之名,而身處堯舜之安,小國不敢非,大國不敢誅,十二世有齊國。則是不乃竊齊國,並與其聖知之法,以守其盜賊之身乎?


    田成子是齊國的大臣,齊簡公四年(公元前481年)殺死簡公,擁立齊平公,自任相國,從此齊國由田成子專權。田成子不但盜竊的齊國,而且把用以治國的一整套仁義道德、聖智之法全盤盜取過來,作為盜國者的護身之符,不但「小國不敢非,大國不敢誅」,而且還得以「身處堯舜之安」,這不是仁義道德為虎作倀的最好證據嗎?
    因此,莊子向儒家虛偽的仁義道德發出了「絕聖棄智」的怒吼——
    「掊擊聖人,縱舍盜賊,而天下始治矣……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跖也。為之斗斛以量之,則並與斗斛而竊之,為之權衡以稱之,則並與權衡而竊之,為之符璽以信之,則並與符璽而竊之,為之仁義以矯之,則並與仁義而竊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義聖知邪?故逐於大盜,揭諸侯,竊仁義,並斗斛權衡符璽之利者,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斧鉞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盜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聖人之過也。」(未完待續)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沙發
基督天主神 發表於 2008-2-14 11:20 | 只看該作者

聖人早死了,大盜仍不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14:3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