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楓塵僕僕----加拿大技術移民訪談

[複製鏈接]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1-8 06:4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在過去10年一直高居加拿大移民來源國之首。《楓塵僕僕——百名加拿大技術移民訪談》(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許麗平、JanetSal aff連續四年,追蹤採訪50個技術移民家庭的真實故事,展現了他們在工作、婚姻、子女教育、住房等各方面的經歷。

    廖榮:「以為學歷越高,越會得到僱主的青睞」

    廖榮在國內修完能源和環保碩士學位以後,繼續在日本深造了4年,獲得博士學位。接下來他在美國作了一年訪問學者,由於以他的身份獲得美國綠卡很困難,於是他從美國申請移民加拿大,希望找到一個能讓他和仍在日本的妻兒安居工作的地方。申請手續順利通過,他在1998年下半年抵達多倫多。為了保險起見,妻子仍在日本上班,等他在加拿大找到一份工作便來加團聚。

    「剛開始我不懂,申請工作時把自己的學歷傻乎乎地全寫上去,以為越高越好,越會得到僱主的青睞。一年下來我一無所獲,到現在才懂得要自己給自己打折扣。有幾個博士生在公司工作?誰願意請一個比自己學歷高一截的員工呢?」他的頭一年是在一家日本公司做訂單處理和市內送貨中度過的,那還是仗著他會日文的優勢。後來他找工作時只寫本科,碩士博士一概略去。第一份專業工作直到落地后一年半才辛苦地等到,他總結得出不順利的原因就是學歷太高。

    2000年3月在多倫多東面的漢密爾敦,廖榮開始了他的實驗室技術員工作,年薪3萬加幣,大概相當於一個新畢業的大學本科生水平。他所負責的具體工作就是對在生產線上定期抽取產品樣本進行品質檢驗。做了大半年的檢驗員后,他被提升為部門負責人,儘管工資漲了幾個百分點,廖榮卻叫苦不迭,「原來當個小頭目不容易,上下受壓。有時一個部門送來一種新葯,要求第二天就得出結果。我的部門有4個人,本地的、移民來的都有。我得把工作分配給4名技術員,他們有時會為工作量分配不均而抱怨。到了下班時間他們擱下工作就走,才不理你第二天是否要交報告。結果我自己常常加班加點。檢驗結果出來了,萬一不好,又會惹得生產部門的人不悅。而檢驗是用客觀事實說話的,哪管得了他們高興不高興呢?記得有一天上午我在外面辦事,回到實驗室的時候大家都鬆了口氣,說我不在時什麼不轉了。沒人從中調節就誰都不服誰。我心想:我不在時你們才體會到我的價值!」

    喜愛科研而不擅周旋的廖榮幾個月後就被公司政治搞得不勝其煩,恰好他訂的醫學刊物上登出招聘研發部化學師的廣告。這次他在簡歷上放上了碩士學位,「我完全不敢說我有博士學位,他們很可能因為學歷過高拒絕我。在加拿大有博士學位的人一般不會屈尊這種工作。他們大多呆在學校或研究所里。」廖榮還告訴我們這家公司的背景:「我們隸屬於一個總部在美國的跨國醫藥公司,在這兒的分支有20來個人,大概只有總裁有博士學位,其他大多是碩士出身。這種醫藥公司的秘方其實就像一層窗戶紙,一旦捅破了誰都能製造那種葯。可能因為這樣,我們小小的一個公司就有獨立一幢辦公樓,每個人的門卡只能進出很有限的一部分,除了自己的實驗室、廚房、洗手間,別的地方都不能隨便出入。而每個人的職責也是複雜工藝中的一小部分,這樣就保證一個人盜不走全部秘密。但正因為這種保密使個人的研究工作因為沒有全局觀念而受到很大局限,不過反正我們這些小卒子的想法也沒人會聽,算了。」廖榮對收入有所保密,「扣除汽油費,每年能多個8千到1萬吧。」

    翁雷:「白人搬出去,更多的中國人搬進來」

    租住一室一廳大廈單位的翁雷,遇到的是這種情況:「剛搬進去時,這條街算上我們有3戶華人,其中一戶是香港人,另一戶是從其他國家早年移民的華人,再有就是我們。其實考慮買房子的時候我愛人在市中心上班,我們就在市中心轉悠看了不少房子,不是太舊就是街區太差,沒有一個能接受的。後來我們的地產經紀問我們願不願意往郊區去,就帶我們去北約克區,這裡的房子比市中心貴,因為學校好,儘是排名在前面的好學校,街區又乾淨,別的地方一個星期收集一次垃圾,北約克一星期收集兩次,當然乾淨,環境好,看了這兒再也不想看城裡的房子。雖然我愛人上班遠,我們還是在這兒買了房子,女兒進了好學校。」翁雷自己三口一家住一個兩層的大房子,兩個車庫,還有地下室。他不願意分租,能負擔得了才買這個房子。「以前這兒絕對是多倫多的遠郊區,幾年前還有野鹿呢。這個區據說以前是純粹的白人區,多數人家都在這兒住了30年了,眼看著這片土地發展起來的。我們搬進來沒1年,這條街就多了兩戶中國人。其中一家把房子分租給5戶人家,全是中國來的新移民。那麼多人合用廚房廁所,連洗澡的熱水恐怕都供不上。我女兒的一個同學就住在裡面,我們每次去他家都呆不過半個小時,因為太冷,房東不開暖氣,在家還得穿棉襖。都是中國人,礙著面子他們又不敢投訴。鄰居都看不慣他們這麼擁擠的居住環境,雖然不直接提意見,但私下裡都在說找到合適的地方就搬離這個區。你想想一個房子里住5家人,車肯定都有好幾輛,自己的車房停不下就得停在馬路上,一眼望上去就知道擁擠了,難怪人家要搬走。要說起來移民不容易,那戶人家就指望著租金來還銀行貸款呢。可這麼個分租法兒,既破壞了整個社區的環境又讓人家看不起我們中國人。結果就是他們(白人)搬出去,更多的(中國)人搬進來,環境越來越擁擠。」

    傅雲飛:「和丈夫輪流留在家裡看兒子」

    丈夫趙毅剛和妻子傅雲飛來加拿大時兒子才一歲多點,他們輪流留在家裡看兒子。開始學過MBA財會專業的傅雲飛先找到了在一個小公司當會計文員的工作,每天路途往返4個小時,即使收入只有微薄的10元1小時,一家人租住地下室還算能將就。趙毅剛便留守,看兒子之餘自學電腦,因為他的生化碩士學位沒辦法讓他找到工作。他是個認真做學問的人,既然決定改行,就要接受正規教育。兒子很淘,整天纏著爸爸一起玩,趙毅剛抓緊兒子午睡和晚上的時間,考托福,申請大學。一個大男人在家的日子心裡不好過,特別是看著傅雲飛每日疲於奔波,他便出去打工,換傅雲飛在家,傅雲飛也是愛讀書的人,她想進修加拿大的會計課程。兩個人幾經商量,只有忍痛把兒子暫時送回家去。本來在國內工作太忙,一家三口難得有天倫之樂的時間,想的是到加拿大可以多一些時間在一起,現在結果卻更糟。才來了4個月,趙毅剛就抱著只有兩歲多的兒子返回國內。「幸好他從小就有外公外婆在身邊,這樣回去再跟在他們身邊應該很快就適應,不成問題。但孩子不在自己身邊終歸不好,等我們一有條件就把他儘快接回來。」後來趙毅剛考上了多倫多東面一個大城市的大學,修讀系統管理碩士,半年後妻子也開始念大學。幸好中間傅雲飛的父母帶著外孫來加拿大探望他們,一家子才得以短暫一聚。在這裡讀大學是非常辛苦的,幾乎沒有任何空閑時間,再照顧小孩子幾乎是不可能的,趙毅剛和傅雲飛只好眼巴巴地看著兒子再次離開他們,和外公外婆又回到中國,不知何時才能團聚。

    加拿大昂貴的幼托使得有小孩的母親參加工作非常困難,對缺乏資源的移民來說就更是雪上加霜。技術移民的家庭,夫妻雙方往往都想發展自己的事業。結果要麼就是一方必須做出犧牲,要麼就是把小孩送回國內忍受兩地相隔之苦。作出犧牲的一方往往是妻子,因為她們通常工資較低,況且社會價值觀念把女性定為生兒育女的角色,這就使得技術移民中的妻子們更難在加拿大的專業工作領域立足。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沙發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1-8 06:56 | 只看該作者



-序-


上個世紀90年代初,中國文壇曾流行所謂「留學生文學熱」。一些報刊辟出專門園地,眾多海外遊子借文字抒懷,一時蔚為大觀,甚至出現了《北京人在紐約》這樣的大暢銷書。

今天回頭檢索這場風潮,發現所謂「留學生文學」,其實很多作者的身份是移民,而非留學生。命名不準確的原因,一是當時各種潮流迅猛而至,承擔命名職責的批評家們有點囫圇吞棗;另外一個,文藝嘛,一向擅長朦而朧之、模而糊之,還美其名曰境界、意蘊之類。

那時中國剛開國門不久,各種文學風潮,乃至整個社會各種風潮的最大特點,是如幻影如閃電,來得快去得快,「留學生文學熱」很快式微。

幾年前,「留學生文學」出現了2.0升級版,是以電視系列片的形式出現的。片名忘了,紀錄十幾個中國人在海外的苦樂生活。片子拍得頗下功夫,記得有一集,劇組跟蹤主人公長達八年之久,把那位中年男人剛去國時的興奮,繼而勒緊褲腰帶求學的艱苦,以及八年過後仍未拿到博士學位的沮喪、焦躁、頹廢,記錄得脈絡清晰,催人淚下——這也是文藝的特點,創作者老想讓人流眼淚。好像非流淚,就無從證明其優秀似的。

想起上述這些陳年往事,是因為讀到許麗平的大作《楓塵僕僕》。這書的主題,也是當年被囫圇命名為「留學生」的海外中國人的生活,但是,它的創作者絕對摒棄朦而朧之、模而糊之,更是私毫沒有要人流淚的意思,因為它不是一本文藝書,而是一本社會學專著。

我於社會學是門外漢,無法從專業角度評價此書。不過我對文藝領域熟悉一些,所以我讀此書,常會拿它和前邊提到的那些相同主題的文藝作品比較。有相似,亦有不同,從這些同異比較中,可以看出社會的發展,以及社會心態的變遷,挺有意思的。

首先,那些文藝作品關注的是個體,塑造一個或幾個人物,力量是往深處用。《楓塵僕僕》關注的是群體——整個加拿大的中國移民,力量是往廣處用。所以,儘管二者目的都是以點帶面,不過前者確實是一個點,而後者的這個點,本身就是一個不小的面。

廣度與深度是一對矛盾,很容易顧此失彼,但《楓塵僕僕》在廣度上著力的同時,也沒忘向深處探掘,將群體中每一個體都寫得淋漓盡致。這樣,在氣勢上,文藝作品先輸一籌。

其次,那些文藝作品中的點,雖然現實生活中也有原型,有的甚至直接標明自己是「紀實」作品,但畢竟是「文學」,所以必定虛構,程度不同而已。《楓塵僕僕》卻是學術寫作,無一句話無來歷,無一數字憑空想,是純粹的紀實,甚至紀實到數據化(書中有不少圖表)。

學術寫作與作家寫作也是一對矛盾,學者嚴謹不假,但卻容易失之呆板。《楓塵僕僕》在嚴謹的同時,因為作者筆力足夠,涉及的每一個人又都非常生活化,活靈活現。這樣,在可信度上,文藝作品又輸一籌。

再次,那些文藝作品大多情緒激烈,或悲觀或孤獨,汪洋恣肆。情緒這東西,從來飄忽不定,來無蹤去無影,也正因此,不定會觸到你哪根筋,感染力極強。《楓塵僕僕》卻始終保持冷靜客觀的筆調,於靜默中蘊含巨大能量。

冷靜客觀與情緒化又是一對矛盾,過於冷靜,容易失去情懷,喪失感染力。《楓塵僕僕》在冷靜客觀的同時,因為作者一顆悲憫之心厚厚墊底,傳達給讀者的,是一種更為廣博的大情懷。這樣,在情懷上,文藝作品再輸一籌。

總而言之,《風塵僕僕》被我頗具個人化地閱讀成所謂「留學生文學」3.0版的升級,儘管它其實已和文學徹底無關。繼而我又自作多情地判定,這一輪升級之中,隱含著社會心態的變化,那就是——更有氣勢,更重可信度,更具大情懷。這樣的升級,是件可喜可賀之事。

不過話說回來,我這種擺脫不了文藝惡習的人,得出這樣的結論,又是在朦而朧之、模而糊之了,不值一看,勸您還是趕緊翻開本書正文的第一頁吧。

楊葵
2007年7月於北京






-自序-


1999年落地多倫多后的第三個月,我就積極投入Janet關於中國技術移民的研究項目中。 在項目過程的4年中, 我們跟蹤採訪了50對帶小孩的移民夫婦。那時候Janet和我常常開上一個小時的車,到我們的受訪者家中,時間常常在他們的傾訴中飛逝,3、4個小時的長談是常事。在返回的路上,有時我們會頗學術地討論他們的經歷與我們的想法或論證;但更加經常的是長時間的沉默,只有車輪在黑暗中行駛的聲音,因為心情的沉重,因為同情他們所經歷的種種磨難,因為替他們惋惜優秀的人才不被承認。

四年中我們寫了幾十篇學術論文,涉及移民工作、住房、教育、性別之差等等諸多方面。這個項目是由加拿大人文科學會資助的,他們獨立於政府,我們的研究目的就是令政府關注移民所面臨的問題,找出其中的社會因素,希望政府改進相關的政策。寫作期間我們不斷地將論文發送給我們的受訪者,讓他們了解他們的談話起到的作用,但實際上這些文章太過學術性,也有人反覆告訴我們要讓還在國內的後來者知道現狀才有實際意義。他們的呼聲埋下了寫作本書的種子。

2002年秋天我終於忙完了自己的畢業論文,當時下不了決心開始這麼大一個工程,等待畢業期間幫教授做助教、代課、又短期參與了其他研究項目,仍然猶豫,不知道能不能從一而終完成這個心愿,更準確地說是承擔起這樣一個社會責任。另外,當時自己也處於個人感情的困境,常常在抑鬱中醒來,強迫自己面對新的一天。最終還是關心我、支持我的人們促成了這本書的誕生。

Michel, 我的愛人同志,2002年六次橫跨大西洋,到多倫多督促我、鼓勵我、幫助我。每次來幾天,Michel給我燒飯、幫我溜狗、校對我寫好的稿子。最難忘的是我們的「君子協定」--- 我每寫完一張紙,他就做28個俯卧撐和28個仰卧起坐(28是「談判」的結果!),我最多產的時候他一天要做280個俯卧撐、280個仰卧起坐,決不偷懶。

我們採訪過的朋友們也一直給我打氣,多倫多北京協會的陳大哥聽到我要動筆,高興得上完夜班睡不上幾個小時也要請我們吃飯,後來還一直想將這本書引薦到多倫多華人最紅火的網頁。

劉是中文系畢業的高材生,在國內又是編輯,聽說我們要出書毫不猶豫地提出幫忙看稿子。除了修改了我全片的語病以外,還給了我非常中肯的意見,在郵件中他寫道:

「我最先想說的是,你有著富於邏輯的頭腦和非常清晰的思路。這對於做文章來說恐怕是最重要的了,而做不好文章的人,大體上說是缺少這一點。看完你的稿子,我的整體印象是你從你認為重要的方面清楚地描述了移民生活的全景。這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但你做得很成功,給我舉重若輕的感覺。」
「有一點對移民來說很重要,那就是他移民的目的是什麼?他想得到什麼,又想擺脫什麼?對於移民來說,加拿大和中國的不同意味著什麼?來到加拿大若干年後,他們是否達到了移民的目的?在多大程度上?我想這是重要的角度。如果把來到加拿大若干年後的移民分為成功的,一般的,不成功的三組,從以上角度衡量他們,回答以上那些問題,我想這是人們感興趣的。……你的稿子似乎對移民的工作、學習之外的生活,也是真正的生活著墨太少,我認為這是一個需要更多著墨的地方。」

我想劉看到這本書還是會有失望,我們試圖討論這些問題,但我想深度仍然極其有限。另外,對移民真正的生活著墨確實不多,我們的想法是做好自己能夠做到的。我心中仍然有些愧疚感…...。

2002年底,加拿大深冬時刻,我迎來了鳳凰衛視年輕有活力的Meg和她的《唐人街》攝製組。他們從潘茜那裡得知我們正在寫關於移民的書,就以我們的研究作為多倫多篇的主線,採訪了Janet和我關於對移民現狀的看法,後來又採訪了其中一位我們的受訪者。有一次我去他們下榻的酒店碰頭,被屋內的凌亂嚇了一跳。Meg說他們整夜趕著出片子,白天又要出去拍攝,我想我實在是在溫暖的室內喝著茶寫稿子,沒有理由心神恍惚,擔憂完不成寫作。

Meg他們走後,2003年4月我完成了全稿,飛回北京與潘茜和楊淼介紹的出版社分別談了出書的可能性。因為不是約稿,自己出書是背著加拿大政府學生貸款的我沒辦法負擔的,也就暫時放下了。其實寫這本書主要是對自己4年的全情投入有個交待,出不出書反而不那麼重要了。

後來在上海安定下來,開始被新工作折磨得筋疲力盡,書的事情就那麼高高掛起,成了有點點痛有點點癢的心病。直到田歌這個享受走出去開開眼界、卻深深根植於中國文化的我眼中的文化人,這個有佛性的從來不急不火的老友不急不火地說『你也該了卻這樁心事了』,令我從新振作起來完成自以為可以為社會做點事的責任感。

這本書共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寫的是技術移民在加拿大的工作經歷,也是我們研究的主線,分別以技術移民的年齡、受過的教育、所學或所從事的專業領域、性別、英文水平,以及他們在加拿大所擁有的人際關係的不同,分別描述了他們的經歷,並闡述了其中的共性,供即將移民或考慮移民的讀者們參考。第二部分則是在訪談中收集到的移民加拿大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有住房、子女的幼托和學齡教育、移民自身的進修和他們的父母一代的移民生活,最後還對目前愈來愈多的兩地分區家庭給予關注。有些讀者可能會認為比較學究氣,但其實對決定移民的讀者,這也是一本工具書,在政策、手續等等方面我們做了儘可能詳盡的描述,並附上了可以進一步了解或查證的出處。

最後祝您有一個愉快的閱讀與思考經歷。

許麗平
2007年5月於上海






-後記一-

給許麗平的新書寫這篇小文是在去澳大利亞出差的航班飛機上。
回想起登機前北京機場的一幕:一位媽媽兩手各拎著一個包,急急忙忙衝上來問我:「請問您知道去舊金山的飛機在哪裡檢票嗎?」 她身後站著一個有點木訥的帶著眼鏡的少年,單薄的身體旁靠著一個碩大的旅行箱。我問清他們航空公司后,把母子二人帶到出港航班的大牌子下面,告訴他們如何根據機票上的代號查找登機門和起飛時間。媽媽聽了之後很欣慰, 轉身對兒子說:「你聽清了沒有? 下次回來時上飛機也這樣找就好啦!「
我看著那對母子走遠了,不無擔心地地想象著那個在國內機場都不知道怎樣幫媽媽找到檢票台的少年,如何在異國他鄉邁開第一步。如果有個從進機場就開始描述全部過程的《邁出國門全攻略》就好了,如同現在國內喜歡旅行的網友們熱衷於撰寫和交流的各種旅行攻略一樣。
由此說到這部在我看來具有同樣實用意義的真實參考——來自好友許麗平及她的教授 Janet Salaff的《楓塵朴朴》,只是它的主題是一件比出門旅行、甚至是出國留學更舉足輕重的事——舉家移民他鄉。與一種熟悉的生存狀態和社會關係完全分割, 到一個全新的世界從頭開始 -- 什麼樣的決心和投入,似乎都不夠註解這個行為里義無反顧的意味。那種連根拔起的決絕,往往要若干年後回頭看才意識得到。即便如此,如果你是多少有移民打算的人,可能心裡早也問過自己無數次:「未來什麼樣?每一步可能怎樣邁出? 我做好心理準備了嗎?」
有一段時間,「加拿大技術移民」是一個周圍的同學同事掛在嘴邊的話題,聽起來幾乎等同於受過高等教育的中國人迅速提前過上發達國家生活的捷徑。然而,「技術移民」后的生活究竟怎樣,那真是冷暖自知 –這一點,我自己作為一個曾經在美國留學和工作過近七年的人,在看了、聽了很多中國人怎樣生活以及怎樣描述自己的海外生活后,多少有所感受。如果你是有「技術移民」這一想法的後備役,不妨多思忖一些再作判斷: 是不是所有你能打聽到的人都願意把彼岸的各種甜酸苦辣統統與人分享? 可能有人愛面子沒講住地下室那一段,也可能有人生性喜歡叫苦或情商極低,看到的全是陰暗面, 還有人可能適應性極強,移民多倫多對他來說就跟移民上海一樣。對於你即將做出的一項人生時間、金錢、文化、心理上的巨大投資, 同時又是一項極其個人化的投資時, 什麼樣的信息量、視角、代表性經歷才是最有價值的呢?
當大多數人對於中國人海外打拚生活的理解還主要基於親朋好友的隻言片語,甚至是《北京人在紐約》、《別了,溫哥華》等影視作品的戲劇性時,《楓塵朴朴》這樣一本社會學著作,恰恰以嚴謹的研究態度、高達百人的廣泛全面的調查樣本人群覆蓋、準確而不偏頗的實景描述、以及對於移民生活最關鍵的方方面面主題的徹底包容,為打算移民加拿大的人們,提供了最鮮活完整的第一手參考。有機會讀這本書,也許後來的移民生活中,會少些意外,多些有備而來。
我和許麗平是從中學到大學的同學和好友,從少年時就對她的學習能力和觀察力欽佩有加。在我們英語系的同學還在埋頭大二專業精讀課本的時候,她已經開始每周參加Alliance Française學習法語,並在一年後開始在一家法國公司實習,而且已經可以流利地把法語作為工作語言,還常常興奮地給我們講她看到的法國藝術電影;而當我們終於開始第二外語的課程時,許麗平已經再次開始了大學水準的德語學習。為此我們稱她為「世界語狂」。也許是語言能力,也許是探索世界的慾望,也許還有浸淫於多種語言之後對於多文化交融的敏銳感觸,當標準的office lady許麗平最終把社會學作為她的研究生專業並從美洲的華人新移民開始她的研究課題時,我很欣慰地想,這真是很適合她,而且她一定會做出一些優異的成績來,就像她傾心投入的任何新事物一樣。
因此,了解許麗平的朋友們,對她把這份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社會學論文翻譯、並在中國出版的想法都非常支持,因為大家相信她的能力、才華、專註、人文情懷,相信她投入如此之大的一件作品,一定於世人有它的獨特價值;而讀過書稿后我更是深信不疑,因為它真實地反映了自己親眼在海外看到的中國移民的狀態。
有人說中國人生存能力極強,無論在怎樣的環境中都可以紮根生長。但我還是希望每位遙望加拿大甚至美國、澳大利亞的同胞們,在動心動身之前,都有機會跟著這本書做一次詳實的實情實景考察,看看來自上百人的體驗提煉 – 也許它會讓您駐足,也許它會帶給您更多前行的力量。

潘茜
2007 年8月

-後記二-

許麗平是我近20年的好友,早在大學時代她就與眾不同。學習對她來說一直是件輕鬆的事,學校課程的枯燥壓不滅她的靈氣通透,因她只需要拿出一小部分時間對付就夠了,其餘的時間她會讀她喜歡的書、欣賞藝術、甚至找個外企公司全職工作, 進入同齡人不感想的快速運轉的商業社會。她秀麗挺拔,講流利的英語和法語,又有極好的著裝品味,不了解她的人單看她的外表會以為她是那種被寵壞的嬌小姐,或猜想她一定很傲氣,不易接近(的確,她常常很忙,無暇與人閑談,其實,我覺得實在是因為她並不是那種十分會交際與人周旋的人),只有與她有很深接觸的人才了解她的勤奮,知道她有一顆樸素、善良而單純的心。她的外表是一支百合花,潔白、清透、又似乎有一絲驕傲,而她的根扎在土裡,她的裡面瀰漫著泥土樸素的芳香。

大學畢業后很多年,我們沒有往來,後來取得聯繫,在安靜的交談中,才明白我們彼此牽挂卻不敢聯繫,擔心自己不夠優秀,害怕讓對方失望從此失去這珍貴的友誼。我這才驚訝地發現她那謙卑的一面。更令我驚訝的是,在周圍眾多的朋友經商的經商、進外企的進外企、或熱火朝天地出國搞IT公司的浪潮中,朋友們公認她無論做那一樣都比別人有優勢。出人意料,她竟然安安靜靜地扎進了社會學的研究,在多倫多大學做起了學問。問她未來就業怎麼樣,她的回答是她沒有辦法抗拒對這一學科真誠的熱情。此後,她一直在社會學領域,或研究,或實踐應用,都津津有味。她是我所見過的少有的把事業與生活認認真真又津津有味地結合在一起的人。

作為在北美生活過的人,我讀到過不少描述北美華人移民生活的書籍和文章,有的也頗令人感慨,但多摻雜大量的主觀判斷和個人經歷,常常有些偏頗。第一次見到有人用中文通過大量的第三人實際案例調查和客觀的歷史數據來全面地描寫移民北美的華人的生活、就業、心理狀況,並用科學的方式系統地闡述其原因及影響。讀起來耐人尋味。這不僅是一部社科研究書籍,更象一本移民加拿大的嚮導,幾乎覆蓋了新移民初到加拿大所面臨的所有問題,並通過大量實際案例又為讀者展示了不同的人處理類似問題的不同的方法和成功的經驗。對於那些仍在中國,但常常羨慕海外生活並抱著移民北美夢想的年輕人來說,是一部極好的參考書,幫助他們思考移民加拿大到底為了什麼。

書中的眾多人物都是風塵僕僕在尋求,從黃沙漫漫充滿狩獵機會的中國,到平靜優美但卻似乎如死水般的加拿大,或穿梭於兩地,哪一邊都不忍放棄。這樣眾多的城市故事,由一個如百合般潔白的女子的口中講出就格外地耐人尋味。令人想起「出污泥而不染」,「出嘈雜而不亂」的話。看得出麗平盡量在用社會科學家的筆觸來闡述事實,但在她平靜的筆觸下面,我還是看到了忍禁不住的同情和慨嘆。

《聖經》上說,「見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的未必得資財,智慧的未必得糧食,明哲的未必得資財,靈巧的未必得喜悅;所臨到眾人的,是在乎當時的機會。」,《 聖經》還說,「……敬畏神,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因為人所作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神都必審問。」

願書中的主人公們在風塵僕僕的尋求中最終得到生命的平安,願這本書成為更多人的祝福,也願麗平在她的社會學研究的道路上加倍地得智慧蒙祝福。

楊淼
2007年7月於北京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1:3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