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2007最具有影響力文章 《民主是個好東西》入選

[複製鏈接]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1-3 05:5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儘管進入了網路時代的多元與喧囂,進入了讀圖時代的率直與淺白,但是以文章「定調」或者「吹風」,依然是中國官方和思想界特有的表達方式。甚至可以說,社會的群言式發聲,反而襯出了這些文章的重要性。

     細讀一年來的重要文章,就是細品時局發展的節點,最能抓住一年來中國思想界的精要。翻開厚厚的2007檔案,《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任務和我國對外政策的幾個問題》、《民主是個好東西》等文章顯得特別耀眼,而這些文字背後是更深遂的思想譜系和更宏大的時代背景。
在這個歷經百年滄海巨變的民族身上,每天都有令人或振奮或痛惜的事情發生。
    2006年12月26日,在這一天,滬指首次站上2500點高位,人們開始發出歡呼,稱這是中國股市不是里程碑的里程碑;
    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分組審議了當天在社會上引起重大反響的《勞動合同法(草案)》;
    而到了晚上,由我國台灣地區地震引發的太平洋海底光纜大範圍斷裂,則造成了一場互聯網迄今為止最大的通信災難……
    這些被視為重大的新聞,幾乎毫無例外地在次日報紙版面上佔據了顯著位置,被電視、電台播音員「塞」進每一個人的耳朵。
    或許沒有多少人會注意到,這一天,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的一篇題為《民主是個好東西》的文章,在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上發表了。
    日後,人們則將看到,這篇2000字不到的短文,將如何影響2007年的中國政治言論走向。
    俞可平: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是中國式道路


一個「好東西」的誕生

     「民主是個好東西!難道民主不是個好東西,還是個壞東西嗎?這真像幼兒園裡的一聲叫喊,荒廢了90年!」
    這篇文章原本是俞可平為一本書所作的序言,通篇充滿了排比句,讀來朗朗上口。
    俞可平此文,闡述著民主的實質和內涵,談論民主的「好」,也談了民主的「不好」,更點出一些人對民主認識的盲點。
    但他認為,「民主是個好東西」、「是人類迄今最好的政治制度」。
    其實,早在2006年9月15日,該文首先在「中國政府創新網」上發表,一周后被光明網轉載,一個月後在《北京日報》理論版上以《關於『民主是個好東西』的辨正》為題發表。
    在《學習時報》再次發表后的一天,俞可平的文章即被新華網全文轉載;次日,又被人民網跟進轉載。
    這引起了嗅覺靈敏的海外人士的廣泛關注,隨後國內媒體「幡然醒悟」,並在2007年元旦之後開始轉載。
    自此之後,「民主是個好東西」開始夾雜在許多報紙大大小小的評論文章之中。 「民主是個好東西」是人類社會的基本價值觀,這是一個基本的常識。
    「現在大家終於齊聲說了一句大白話:民主是個好東西!難道民主不是個好東西,還是個壞東西嗎?」著名歷史學家朱學勤對此認為,「這真像幼兒園裡的一聲叫喊,荒廢了90年!」
    在寫下那篇序言時,不知道身為中央編譯局副局長的俞可平有沒有料到,這篇文章會在幾個月之後引起如此巨大的反響。
    儘管《北京日報》理論周刊的編輯劉立志2007年底對《南方人物周刊》記者表示,當時是先看到這本書,然後聯繫俞的秘書,得到了書的序言,改成適合報紙的文體發表,這期間並未聯繫俞可平本人。
    《學習時報》的二編室主任蔣一兵也表示,刊登俞可平此文是一次「正常的流程」,而人民網理論頻道的編輯也說,人民網與《學習時報》簽有轉載協議,便進行了轉載,「並沒有人們想得那麼複雜」。
    然而這些遲到的解釋並不能就把人們一年來的猜想和討論一筆勾銷,或許只不過再次印證了表達與解讀之間的微妙而已。
    人們已經習慣了在中央媒體的字裡行間,尋找一些自我期盼的印證,想象一個美好的故事,展望一下充滿希望的未來。
    三十年改革開放的思想基礎,不正是這樣,首先在由《光明日報》掀起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中奠定的嗎?
    在歷經了2006年初的改革爭論之後,突然看到這樣一篇大談民主的文章在中國政治心臟的媒體上頻頻出現,期待中國政治改革進一步推進的人們沒有理由不浮想聯翩。
    有記者想要聯繫採訪,俞可平的秘書也幫著他推辭,而他的電話則在文章引起關注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打不通。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沙發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1-3 05:58 | 只看該作者
基層為何不願講真話? 行進在基層的黨內民主個案


什麼「東西」     俞可平的沉默進一步加劇了民間的想象。同時,關於「民主是個好東西」的理論討論也在網路等途徑進行著。
    坊間一直有俞可平是頂級「文膽」的傳說,雖然早在2005年接受《大公報》採訪時,他就否認了這種說法。
    俞可平是北京大學政治學博士,也是新中國培養起來的第一批政治學博士。上世紀90年代進入中央編譯局,現為副局長。
    儘管媒體曝光率不高,但是外界一直把中央編譯局解讀為我國重要的智囊機構之一。而俞可平和中央編譯局團隊開始大量接受官方委託進行課題研究,有些來自黨的最核心機構。
    外界的邏輯是,深處如此位置的俞可平為何如此「敢言」?是不是某種信號?
    而對於寫此文的初衷,俞可平在去年末的一次講演中,這樣輕描淡寫地解釋:「我的初衷非常簡單,在民主問題上有很多爭議,出現了一些令人擔心的錯誤觀點,我覺得作為政治學學者有責任糾正這些錯誤的認識。」
    至於「錯誤的認識」,《民主是個好東西》本身這樣論述:民主是個好東西,不是說民主什麼都好、不是說民主可以為所欲為、不是說民主就沒有痛苦的代價、不是說民主是無條件的、不是說民主就可以強制人民做什麼。「對於那些以自我利益為重的官員而言,民主不但不是一個好東西,還是一個麻煩東西,甚至是一個壞東西。」
    而這正是其他辯者的反駁點之一。有人說這篇充滿了「不是」字眼的文章,說的其實是「民主不是那麼好的東西」,至少不過是「民主是一個不那麼壞的東西」。
    俞可平的朋友說,「一些政治學者也在網上匿名跟帖表達意見。」
    激進者嫌它不徹底,保守者因為它的直白而感到不安。
    以這樣的爭論開局的2007,我們看到了深刻的理論探索圖景:關於「協商民主」「在中國的誤讀、偶合以及創造性轉換的可能」,關於「民主」與「社會主義」的並稱與排序,以及中國學術視野對北歐國家瑞典的一次強烈注視……
    而由於此事過於敏感,中國的大眾媒體並未對這些探討有太深的介入。聚集在媒體內部和周圍的一個規模已極為可觀的時評隊伍,這一年一頭扎進眾多公共事件,操演著對民眾的啟蒙和對價值爭辯。
    於是我們看到,廈門PX事件中,「散步」的市民終於和政府坐到了一起,我們看到「政府和市民一起成長」,在那裡,民主是個好東西。
    我們也看到,網路如何對一張老虎照片窮追猛打,在陝西鎮坪某些窘迫的官員心裡,或許有那麼一刻,他們覺得網路民主是個壞透了的東西。
作者:溫家寶
    「總理以個人名義發表這種『個性化文章』,在改革開放后相當少見,尤其選擇在全國人大、政協會議揭幕前發表這些言論,有特別意義。」
    在喧鬧的公共事件之外,堅實的思想探索腳步並沒有停止。
    2007年2月5日,2006年初重出江湖,以「改革不可動搖」掀起第三次改革大爭論的人民日報原副總編輯周瑞金再次走上前台回應爭論,稱中國只有進一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才能解決當前社會出現的主要問題,他還提到了越南的經驗。
    2007年2月26日,另一篇耀眼的文章發表了。
    溫家寶總理髮表《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任務和我國對外政策的幾個問題》一文,回答了必須推動政治改革的種種疑問,並闡述國力急增后,中國應如何在內政及外交上進行改革,以回應外界的「中國威脅論」,而翌日的《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中央級報紙,在第二版加以刊載。
    眼光敏銳的鳳凰網發文表示,近30年來,中共高層以個人名義發表政策性宣示文章極為罕見。
    著名學者、中國人民大學行政學系主任毛壽龍也說,「總理以個人名義發表這種『個性化文章』,在改革開放后相當少見,尤其選擇在全國人大、政協會議揭幕前發表這些言論,有特別意義。」
    其實這並非近期溫家寶第一次發表署名文章。2006年《求是》雜誌18期就發過一篇他的《不失時機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此後的2007年3月1日,《求是》又發表溫家寶的文章《全面深化金融改革促進金融業持續健康安全發展》,相信股民對此還記憶猶新。
    外界印象最深的是溫總理好詩,常引經據典。他在新聞發布會上引用的艾青詩句「去問開化的大地,去問解凍的河流」,被很多論者用來總結2007,展望新時期的中國願景。
    有人說,和《民主是個好東西》一樣,溫家寶的這篇文章「並沒有什麼新東西」,但這不妨礙這篇文章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中的重要之作。
    在回顧2007年理論熱點時,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馬俊峰給我們展示了一年來更廣闊的社會主義理論研究譜系:對和諧社會和科學發展觀之哲學基礎的研究趨於深入,是否要從「鬥爭哲學」「革命哲學」到「和諧哲學」「建設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文本研究和文獻研究成為新熱點,在何種程度上「回到馬克思」;對全球化等問題的哲學反思也構成了熱點,全球化與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是一種什麼關係……
  溫家寶的文章到底寫了什麼?     文章開篇即指出,目前中國正處於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但同時要「逐步實現社會公平與正義,極大地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和促進社會和諧」,兩方面要結合起來,在推動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要穩步推動政治體制改革。
    此外,「科學、民主、法制、自由、人權,並非資本主義所獨有,而是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共同追求的價值觀和共同創造的文明成果。只是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的國家,它的實現形式和途徑各不相同,沒有統一的模式。」
    他還特彆強調,「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要走自己的路……社會高度的民主、完備的法制,恰恰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要求,是成熟的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標誌。」
    縱觀全文,溫家寶以「理論」及「現實需要」兩個方面,解釋中國為什麼必須儘快推行政治改革,才能創造和諧的社會主義社會,既回答了國內近年有關改革開放、姓「社」姓「資」的爭論,也解釋了中國的發展戰略。
    這不又是政治理論和政治實踐上的一個常識嗎?然而,1978年真理大討論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這些曾經令人振聾發聵的言論,難道不是常識嗎?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改革開放近三十年,中國社會進步的標誌之一即是,對科學、民主、自由、法治、平等、正義、公平、效率等基本概念建立了最為起碼的常識。這是社會更進一步發展的基石。
    周瑞金在接受《新京報》採訪時稱,以前我們只是講「體制」不完善、不成熟,計劃經濟體制存在很多弊端,而沒有提到「社會主義制度」這個層面,這應該是我黨第一次明確提出來「社會主義制度還不成熟、不完善」,這是一個新高度。
    3月16日,溫家寶總理在記者招待會上再次表示,要學習世界上一切先進的文明成果,結合中國實際,走「中國民主的道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3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8-1-3 06:01 | 只看該作者
仰望星空     2007年是一個新的歷史關節點,朦朧之中,人們或許將看到一個好的故事。
    俞可平再次在大眾媒體露臉,談的正是溫家寶的這篇文章。
    在2007年3月30日的《21世紀經濟報道》的一篇獨家專訪中,俞可平說:「讀了溫總理的文章后,我想說的還是這句話:民主肯定是個好東西!」
    面對《民主是個好東西》的質疑,俞可平說:「我是一名政治學研究者,從獲得政治學博士至今已近20年。我並不比別人聰明,當然也不覺得比常人愚笨多少。」並說:「對拙文的少數質疑,我在從前的文章多有論及。」
    熟悉內情的編輯透露,俞可平審稿時,將記者富有個性的導語刪了很多,並定了一個四平八穩的題目:《維護公平正義,推動社會進步》。
    但俞可平更廣為人知的「復出」,是此後中新網刊登的報道,稱他面對國內的爭議,在華盛頓對美國《僑報》記者反問:「民主怎麼不是好東西?中國就是要建設文明、民主、富強、和諧的現代化國家嘛。」
    又約摸一個半月之後,俞可平終於再次走上前台,在《北京日報》上發表《論維護和實現公平正義》一文強調,在現代社會,「公平正義是衡量社會全面進步的重要尺度,實現公平正義必須推行民主法治」。
    「跟一年前相比,俞可平這篇暢談『中國增量民主』的文章長了,從四分之一版擴至一個整版。字裡行間,更顯底氣。」中新社的報道說。
    黨內理論專家吳樹青則在《求是》雜誌上聲稱,要「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丟老祖宗,又根據形勢和實踐的發展,敢於講老祖宗沒有講過的新話」。
    2007年6月25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黨校的重要講話中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
    至此,長達半年的思想「潛流」,正式奔涌到河床之上。
    兩個月後,人們在《人民日報》上看到了溫家寶總理那充滿激情和希望的詩作《仰望星空》: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樣寥廓而深邃;
    那無窮的真理,讓我苦苦地求索、追隨。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樣莊嚴而聖潔;
    那凜然的正義,讓我充滿熱愛、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樣自由而寧靜;
    那博大的胸懷,讓我的心靈棲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樣壯麗而光輝;
    那永恆的熾熱,讓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響起春雷。
4個月後,人們看到了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莊嚴地承諾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極具創造性地提出要使決策權、執行權和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
    「建議逐步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中共十七大報告中這一「建議」格外引人注目。
    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全國「兩會」時,記者提到俞可平都要非常審慎地權衡,而十七大的報道中,新華社、中新社、人民網已經大量引用俞可平的觀點,尤其是其「增量民主」的觀點。
    比如在一片展望文章中,中新社就起了《民主政治「增量」的中共十七大》的標題,並在文章開頭就提及俞可平和他的文章,報道說「民主在中國內地不再『羞羞答答』,不再是禁忌,不再是『洪水猛獸』。」
    更加不「羞羞答答」的俞可平2007年11月接受新華社採訪時說:「政治體制改革不是一件『應當』的事,而是一件『必須』做的事。」
    同月,他又在《人民日報》主辦的《人民論壇》發文《民主是共和國的生命》。就連新華網都打出這樣的標題:《高層智囊俞可平解讀十七大:民主是共和國的生命》。
    2007年底,俞可平則再一次在《財經·2008:預測與戰略(年刊)》上撰文,稱未來的中國將走增量改革推進民主的道路,以疏為主的動態政治穩定將取代以堵為主的靜態政治穩定。
    到此,2007年的日曆翻過了最後一頁。
    很多年前。魯迅在《野草·好的故事》里寫道:「我在朦朧中,看見一個好的故事。」2007年是一個新的歷史關節點,朦朧之中,人們或許將看到一個好的故事。
    就在2007年的最後一天,新華社報道,2008年1月1日出版的新年第1期《求是》雜誌,將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的文章,題目為《繼續把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推向前進》。
  2007,論·題
    ◎大國崛起
秦暉:什麼是大國?
袁偉時:不應迴避制度選擇,不應過度解讀
    林達:中國應該如何看待「大國崛起」
    王義桅:中國不崛起才是真正的威脅
    潘維:《大國崛起》--誤導決策層和民眾的成功商業運作
    ◎釘子戶
    長平:最牛釘子戶是我們的好榜樣
    中國憤青:保衛孤峰,為自由而戰
    野航:在歷史的「拆遷」跟前,沒有最牛的「釘子戶」
    文中思:孤島風波,意外的普法運動
    ◎漢服「入奧」
    趙宗來:復興華夏禮儀服飾,展現五千年的輝煌
    五嶽散人:漢服裹身,精神裸奔
    還是定風波:為「漢服運動」說句公道話
    魏英傑:復興傳統何必頂著漢服「馬甲」
    ◎黑磚窯
    十年砍柴:蘇三的詛咒——從山西洪洞縣奴工事件談起
    笑蜀:平心靜氣說黑窯
    朱大可:黑窯奴工事件透視:中國社會的洪洞化效應
    斯梵澄:窯奴事件,法律人能幫些什麼忙?
    顧則徐:處理黑磚窯奴工事件的法律本質是緊急狀態
    ◎國殤
    朱學勤:我們該如何紀念南京大屠殺
    祭園守園人:南京大屠殺七十年:祭思與祈願
    飄如游云:我們曾如此孱弱——南京大屠殺70周年祭
    楊恆均:南京大屠殺,我們的悲憤從何而來?
    姚小遠:幻象與真實,誰掩蓋了南京大屠殺的真相
    ◎「社會主義」與「民主」的排序
    人民日報:如何看民主社會主義
    光明日報:民主社會主義不是民主+社會主義
    ◎周老虎
    炮郎:華南虎事件正在變成政治醜聞
    解傳喜:華南虎事件:學者的謊話與實話
    Midea3000:華南虎會不會成為牟利的道具
    老幺:最後一隻野生華南虎,死了
    ◎禁豬
    南都:禁豬解決不了世界工廠的污染問題
    鄢烈山:由東莞禁養豬想到防核擴散
    您看到的這個精心製作的版,源於我們「去年」最後一天的勞動。這麼說,這些洋洋洒洒的文字,竟是「寄往2008的書信」了。
    歷史總是在這種回望與跳躍中,義無反顧地前行。
    從今天起,本報將連續4天推出《溫故2007》年終回顧專題,從思想、時局、民生和世相四個方面,以精幹的規模,與您一起對2007年作一次力求深刻的梳理,從中啟迪2008,甚至更遠的未來。
    所謂溫故而知新,如此而已。
from新華網

[ 本帖最後由 廣南子 於 2008-1-3 06:16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12: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