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療服務的資源動員

[複製鏈接]

6224

主題

1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07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瘋瘋顛顛 發表於 2007-12-11 12:1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 ... 8/02333288777.shtml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8日 02:33 經濟觀察報
  周其仁

  要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需求,最基本的政策著眼點就是動員更多的資源產出更多更好的產品,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的衣食住行用之所以發生巨大改善的基本經驗。不敢說,中國人的成績已有資格笑傲天下;永遠不能說,中國人的生活無須繼續改善。但那些確實解決了問題的經驗,應該成為目前看來還沒有辦好事項——例如醫療衛生、教育之類——的參考。

  憑藉以上基點,本系列評論從一個可觀察事實出發,這就是我國醫療衛生服務在需求猛增的情況下,資源動員的能力十分低下。上文報告過,作者發現1978-2005年間我國衛生總費用增加了77倍、個人衛生開支增加了198倍,而同期醫院、診所、醫生和護士數目的增加卻分別只有1-2倍。

  要是社會對醫療服務沒有需求,動員很少的資源就很正常。舉一個例子,現在城鄉居民靠書信傳遞消息的,明顯比過去少了。在這種情況下,沒有更多的資源進入傳統的郵政服務,不足為奇。與此相關,街頭代寫書信的服務也比過去大為減少——那是自然的萎縮,誰也不必為此大動干戈、興師問罪的。

  要是需求增長強勁,但存在一時難以逾越的供給障礙,結果引發市價猛漲,則是另外一種情況了。這方面可舉石油為例。2005年我國原油的供給比1978年也不過只增加了1倍多,那可不是沒有需求,而是探明的儲量太少,遠遠無法滿足市場需要,只好大大增加進口——高需求刺激了全球資源的動員;一時供不上來,漲價可也。

  還有一種狀況在製造業常見,就是旺盛的需求持續刺激了資源的動員,直到形成所謂「產能過剩」,日趨激勵的市場競爭導致兼并,也壓迫生產率提升,最後存活下來的企業數目可能很少,整個行業只用很少一點人力資源就產出了過去不可想象的巨大的產品數量。

  仔細鑒別,衛生醫療服務與上述三種情況都不相同。第一,絕不是沒有需求。事實上,「衛生總費用」和「個人衛生開支費用」都不足以完全反映衛生醫療服務的全部需求(這點以後再談),即便如此,27年間77倍和198倍的增長,也說明了需求增長的強勁;第二,不存在難以逾越的供給障礙,因為組成醫療服務的要素無非就是專業人才、場地、建築和設備,都可以源源不斷地提供出來;第三,醫療是服務,重的是醫生、護士的關照,無法靠「製造流水線」提升生產率,非動員更多的人力參與不可。給定這三點區別,我們認定,我國醫療服務的資源動員能力之低下,實在是一個相當反常的現象。

  我自己深受刺激的,是醫衛系統動員人力資源的能力居然如此出人意料地低下。講過了,1978-2005年間,全國醫生護士人數增加之少,與同期衛生總費用的增加完全不成比例。那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一個整體輪廓。深入進去,發現2005年全國衛生人員的絕對數,甚至低於歷史達到過的最高水平!我查到的數據如下:2005年全國醫生總數193.8萬人,醫師總數155.6萬,分別只及歷史最高數2001年的92.3%和95%;期間雖然護士人數一直在增加,但醫生和醫師的數量大不如前,以致2005年全國衛生人員總數只及歷史最高水平的97%!

  最離譜的是,2005年全國醫生人數不但低於歷史最高水平,而且比1997年的還絕對減少了46595人。再重複一次,不是因為需求減少了:同期全國衛生總費用增加了1.7倍(增量絕對值是5399.8億元),個人現金衛生開支增加了1.6倍(增量絕對值是2775億元)。就是說,醫療服務的需求在增加,而醫生作為滿足需求的中堅力量,人數卻在減少!

  很難找到一個類似的現象。勞動密集的製造行業就免談了吧:見過多少原來的「吳下阿蒙」,不過幾年、十幾年時間就把持了全球產量第一名。還不是需求刺激,動員資源,乾乾干、學學學,彷彿不經意之間就搞上去了?1997年我國懂網路技術的人才寥寥無幾,現在又怎麼樣了?其他諸如金融、外語、音樂、體育、美術,凡有市場招手的,無不吸引了足額的人才爭相進入。就連同病相憐的教育部門,似乎也比醫療強。別的不論,至少教授數目總是直線上升的吧?
  想來想去,還是選餐飲作為醫療的合適參照。兩者都是服務業,都涉及生命健康(雖然程度有所不同),也都受所謂「信息不對稱」、「外部性」以及「供方誘導消費」之類的困擾。更重要的是,沒有誰可以否認今天我國的餐飲業是一個如假包換的市場化行當——完全符合一些專家對醫療服務體制特點的指控。那麼,市場化的餐飲業,是不是也像「市場化」的醫療服務一樣,面對急速上升的需求,資源動員的數量卻絕對減少了呢?

  沒有。據統計,1978-2003年間(沒有2005年的最新統計),全國餐飲業銷售總額增長了112倍,同期餐飲網點的數目增加了33倍,從業人數則增加了17倍。就是說,需求量比網點和人員的增加,僅高出數倍而已。更有意思的是,1997年以來全國餐飲銷售額增加了1.5倍,網點和人員則分別增加了43%和1.25倍。看明白了:在餐飲業,需求的強勁增加刺激了資源供給的增加,假以時日,資源動員的強度差不多可以直追需求的增長。

  當然,醫生的培養要難過廚師。可是,恰恰在查證了醫生後備人才的狀況之後,才讓我對現存醫衛系統動員人力資源的能力差不多感到絕望。2005年全國醫學本、專科招生人數有多少呢?33.8萬。加上成人高等教育醫學專業的招生人數,總共是58萬!這裡有擴招因素,而成人教育中很大一個比例的學生本身已經是醫護人員。撇開這些,僅計普通大學醫學專業的本專科生,1997-2005年間全國累計招生數達到85.4萬人。對照上文所引,同期全國醫生人數減少了4.7萬人,這究竟算怎麼回事?
  大家知道,醫科大學生比普通大學生要受更長時間的訓練,醫科學生及其家庭也因此要承受更大的財務負擔。可是,最近8年以來,全國源源不斷培養出來了的85萬後備醫生,面對的卻是一個醫生職位絕對數減少的就業市場!期間全國退休醫生有20萬嗎?沒有查到,即便有,那就還有70萬受過專用性非常強的專業訓練的醫學人才入醫無門!是人才外流嗎?也許是——畢竟到美國當醫生收入要高很多。可是美國的廚師、工程師等等的收入也遠比中國的高,為什麼那些人才外流之餘,國內還是越來越多,與醫療衛生系統出現的尷尬局面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呢?

  不少專家喜歡強調醫療衛生的特殊性。當然有特殊性,否則研究和言論沒有特指,就成了講套話。可是如果事物特殊到其中不包含一般性,豈不更令人匪夷所思?具體談醫衛,要是這個行當特殊到可以無須動員資源,那就當我什麼也沒有說。問題是,醫衛服務同樣離不開資源的動員、特別是離不開受過良好專業訓練的人才資源的動員。更嚴重的是,我國醫衛系統在需求強勁增長的條件下,資源動員能力居然如此出人意料地低下。

  聽我一句吧,不把個中道理探查清楚,再良好的願望構成的醫改方案也難免變成紙上談兵。
  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世人皆醉我獨醒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7: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