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原創】2007年:亞太地區局勢發展轉變最多的一年(1)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7-12-6 02: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http://blog.ifeng.com/html/41/621241-1193992.html
鄭浩    2007-12-05 22:16:20

  如果讓筆者用一句話概括今年亞太地區局勢的發展變化的話,筆者會說:2007年是該地區局勢發展和轉變最多、最引人矚目的一年。

  為何這麼說呢?如果我們把亞太地區存來已久的各種問題,例如,朝鮮半島安全與穩定問題、海峽兩岸統一問題、中日關係問題、阿富汗戰爭、中亞與西亞地區的穩定問題、印巴關係問題、中東地區問題(包括伊拉克戰爭、伊朗核危機問題、以巴衝突與和平進程、黎巴嫩與敘利亞關係及土、伊邊境庫爾德工人黨武裝組織襲擊問題等),等等,放入整個世界的政治版圖的話,我們會輕易發現,所有這些問題無一不對整個世界的和平與穩定產生具有極為重要影響,無一不是舉世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問題,也無一例外都將直接影響未來世界政治與經濟的走勢。因此,甚至可以不誇張地說,亞太地區政經局勢的發展變化,是牽動世界局勢發展變化的中樞神經。


東北亞地區:

  
  朝核問題以及朝鮮半島的安全局勢發生了重大變化。朝核問題六方會談在今年2月13日共同達成協議,朝鮮方面願意關閉寧邊核設施,並逐步開始落實最終廢棄核「去功能化」的步驟,而其他國家也開始落實相關的給予朝鮮的能源援助和其他人道主義援助,美國也解凍了在澳門匯業銀行的朝鮮兩千多萬美元資金。

  朝鮮外務省副相崔壽憲在10月出席聯合國大會時曾表示,根據《2.13共同文件》關閉幷封存寧邊核設施,是朝鮮旨在實現韓半島無核化的「政治性決斷」,朝鮮將密切關注美國和日本履行《2.13共同文件》的進程。朝鮮政府在「棄核與廢核」上做出的「政治轉變」,不僅是今年朝鮮半島安全形勢的重大突破,而且對整個東北亞的安全與穩定都產生積極影響。

隨後,朝鮮與韓國成功舉行首腦峰會,10月日達成《南北關係發展與和平繁榮的宣言》,標誌著朝鮮與韓國在為民族的統一和實現朝鮮半島的永久和平穩定的努力,又往前邁進了一大步,不僅政治意義重大,而且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在日本,今年日本政壇多變換。安倍晉三內閣因無法在諸多國內與國際問題上,與反對黨達成協議而被迫在9月25日宣佈集體辭職,自民黨總裁福田康夫當選新首相。日本政壇的這次大轉變,主要原因還是在多年積蓄的「老年金與社會福利制度改革」問題、「新反控特別措施法案問題」,以及政府高官的貪污醜聞問題上無法徹底解決所致。

  經過執政黨與在野黨的多次協商,新反恐特別措施法案終於在11月12日首先在衆議院反恐特別委員會獲得通過,隨後於13日在衆議院全體會議上再次被表決通過。新法案的通過,不僅使福田內閣可以得以喘息,而更重要的是,它對維繫日美關係起到了穩定作用。大家還記得,在新法案能否在國會通過僵持不下的時候,日本海上自衛隊10月底曾下令在印度洋上為美艦隊加油的兩艘補給艦和護衛艦回國,引起美國的不滿。


中日關係:

  
  2007年是中日關係敏感而關鍵的一年。今年是盧溝橋事變70周年、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和「南京大屠殺」70周年紀念年。在年初的時候,中日兩國的輿論界就對中日關係能否在2007年出現突破,抱有熱忱期待。


  現在看來,2007年中日關係的確出現了重要發展和轉變。中日關係在走出了「小泉谷底」、「安倍破冰」、「溫總融冰」階段後,開始進入「福田推進」階段。11月28日,首相福田康夫在接見中國新聞媒體成員時指出,日中關係的「春天已經到來」,希望這個春天能夠長久維持下去。他還說:「日中兩國之間還有很多要做的事,雙方應當維持一種什麽都能商量的關係」。

  「深圳號」導彈驅逐艦11月訪日,開創了二次大戰結束後中國海軍艦只首次訪日的先例,對加強中日兩軍的交流具有深刻現實意義。中國海軍訪日,即是中日關係的發展,但從軍事角度觀察,它更多的是一次根本性的轉變。

  必須同時看到,由於存在於中日兩國之間的很多問題屬於結構問題,不僅敏感,而且難以在短期內圓滿解決,因此未來中日關係的發展,更多地取決於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諒解和認同。中日戰略互惠關係能否持續健康地發展,關鍵在兩國的民間兩性互動,政府的作用可能更多地體現在戰略決策層面。

  
兩岸關係:


  由於陳水扁將08年大選與其台獨主張「綑綁」在一起,試圖通過所謂「入聯公投」而達到實際「台獨」的目的,因此兩岸關係在今年顯得特別緊張。大陸方面不斷嚴辭指出,陳水扁挑動民眾,試圖用「公投」造成台灣獨立的事實,把台灣從祖國分離出去的做法,將徹底失敗。大陸會不惜一切代價阻止陳水扁的冒險,絕不會讓陳水扁的企圖得逞。而美國政府,也從9月至11月,連續多次公開強調,美國不會支持台灣「公投」,希望兩岸都不要做出單方面改變局勢的行動。如果說今年兩岸關係是向「緊張與惡化」方向發展變化的話,陳水扁絕逃脫不了罪則。

  值得關注的是,國民黨08大選參選人馬英九11月初在日本重申的「三不言論」(即「不獨」、「不統」和「不武」),同樣對未來兩岸關係的正常發展,設置了潛在的障礙,是值得特別警惕的。

  在今年6月2日在新加坡舉行的「第六屆香格里拉對話」上,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致開幕詞時,把「兩岸關係穩定與否」,作為未來影響亞洲乃至全球的「五大不穩定因素」之一,由此可見,兩岸關係未來發展變化,仍是左右地區和世界大局的關鍵。


東盟:


  2007年是東盟成立40年週年紀念年。11月20日在新加坡舉行的第13屆東盟首腦會議,可以說是在東盟發展的歷史性關鍵時刻舉行的。東盟10國領導人在會上就加速東盟一體化進程,特別是對如期實現2015年建立東盟經濟共同體的目標、加強區域合作、氣候變化以及能源和環境等問題,進行了廣泛和深入的討論,並在當日共同簽署了奠基東盟發展未來的《東盟憲章》。

      《東盟憲章》是東盟成立40年來第一份對各成員國具有普遍法律約束力的文件,它將爲東盟今後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意義十分遠大。此外,東盟領導人還簽署《東盟經濟共同體藍圖》《東盟環境可持續性宣言》以及《氣候變化、能源和環境新加坡宣言》等一系列重要文件,這些文件都將為本地區及世界經濟與社會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作為東盟最重要的戰略合作夥伴國和對話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出席了東盟首腦峰會,並利用這個機會分別與東盟主要國家領導人,以及參加會議的日本和韓國領導人,舉行了雙邊或多邊會晤,提出了中國在推動本地區合作與發展上的具體建議,充分顯示出中國作為地區大國所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特別是在加強與東盟各國的經貿往來方面,中國提出的各種建議或倡議,都得到了與會國的普遍支持,表明中國在地區事務上所承擔的角色和應發揮的作用,又有了新的提昇。


澳洲:


  11月中舉行的澳洲聯邦大選,澳洲選民本著「求變,求新,求進步」的心態,選出了工黨領袖陸克文為新任總理,結束了霍華德長達近12年的連任。陸克文的選舉策略緊貼民生問題和環境保護問題,在改善就業、教育、醫療和通訊等問題上,都提出了全新的設想和計劃,為澳大利亞保持持續的發展描繪出了一幅絢麗多彩的遠景。平心而論,霍華德執政期間,澳洲的經濟與社會發展也並非一無是處,但在廢氣減排問題上緊緊跟隨美國,而不肯簽署《京都議定書》,因而也被選民認定是「不負責任的政府」,成為最終遭選民拋棄的原因之一。

  陸克文已經在12月3日簽署了《京都議定書》,而美國是目前拒不簽署的唯一一個西方國家。

  澳大利亞政壇的大轉變,給予我們的提示是:執政者必須凡是從民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必須以提高民眾的生活素質為根本。(未完待續)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14:0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