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趣談數字

[複製鏈接]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1-30 07:1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數的發明和發現,在人類智力進化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是人類告別蒙昧時代最重要的一個里程碑標誌。在今天——當我們進入到數字化時代的時候,數幾乎可以說統治了我們生活中的一切。數和我們的生活、學習、工作息息相關,每天都在不知不覺中和它打交道,可是,我們大家對數又了解多少呢?
           最大的數曾經是「3」
     有這麼一個故事,說是兩個人決定做計數遊戲——誰說出的數字大誰贏。「好」一個人說,「你先說吧!」另一個人絞盡腦汁想了好幾分鐘,最後說出了他所想到的最大數字:「3」。現在輪到第一個人動腦筋了。苦思冥想了一刻鐘以後,他表示棄權說:「你贏了!」
     這是發生在原始部族裡的故事。據不少探險家證實,在某些原始部落里,不存在比3大的數。如果問他們當中的一個人有幾個孩子,或者殺死過多少野獸,那麼,要是這個數大於3,他就會回答說:「許多個。」地球某些地區尚存的原始部族是人類進化史的活化石和遺迹,這些原始部族人對數的認識,說明了在人類歷史上,曾經把3視為最大的數。
           阿基米德發明書寫大數字的辦法
     我們現在都知道,可以用「算術簡示法」來書寫和記錄某些很大的數。
     例如,400000000000000000000(4後面20個零),可以寫成
             4×(10的20次方)(註:因為網站的寫字板不能顯示算術簡示法寫的數字,只好寫成漢字說明)
     但是,在兩千年前,在佚名印度數學家發明——算術簡示法以前,大數字的表示辦法是十分麻煩的。例如,數字8732,古羅馬人寫出來是這樣的:
         MMMMMMMMCCCCCCCXXXII(M表示千,C表示百,X表示十,I表示1)
     不過,古代的計數很難超過幾千,因此,也就沒有發明比一千更高的數位表示符號。如果讓一個古羅馬人寫下「一百萬」這個數,那他一定會不知所措。他所能用的最好辦法就是連續不斷地寫一千個M,大概他要花上幾個鐘點才能寫完。
     所以,在古代人的心目中,那些很大的數目字,如天上星星的顆數、海里游魚的條數、地上沙子的顆數等等,都是「不計其數」,就象「4」這個數字,對於原始部落的人來說,也是「不計其數」,只能說成是「許多」一樣。
     後來,大約公元前三世紀,大名鼎鼎的科學家阿基米德想出了書寫大數字的方法,在《計砂法》這篇著名論文中,他從古希臘算術中最大的數——「萬」開始,然後引進一個新數——「萬萬」(億)作為第二階單位,然後是——「億億」作為第三階單位,「億億億」作為第四階單位,等等下去。
    寫大數字,現在看來似乎不足掛齒,用「算術簡示法」很容易寫出來,但在阿基米德時代,能夠找到寫出大數字的辦法,確實是一項偉大的發現,使數學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讓人驚奇的無窮大數
     對無窮大數的認識,無疑是人類認識數字概念的升華。阿基米德和佚名印度數學家發明大數的書寫辦法,無非是想記錄有限的大數。阿基米德甚至利用當時所能知道的天文學知識,計算出了填充宇宙的砂子粒數,不會超過一千萬個第八階單位。用我們現在的數學表示法,這個數字是:
           10的63次方(註:因為網站的寫字板不能顯示算術簡示法寫的數字,只好寫成漢字說明)
    這個數字雖然大卻還是個有限的數。然而,確實存在著一些無窮大的數,它們比我們所能寫出的無論多長的數還要大。例如,「所有整數的個數」和「一條線上所有幾何點的個數」顯然都是無窮大的。
    有了無窮大的數,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上面提到的那兩個無窮大的數,哪個「更大」一些?就是說,「所有整數的個數」和「一條線上所有幾何點的個數」這兩個數,哪個大些?乍一看,解決這個問題好象無從著手。因為,這些無窮大數既不能讀出來,也不能寫出來,怎麼進行比較呢?
    著名數學家康托爾想出了一個辦法。
    先舉個淺顯的例子:假如我們兜里有若干個珠子和硬幣,不知道那個多那個少。要搞清兜里珠子多還是硬幣多,我們可以把一粒珠子和一枚硬幣放在一起從兜里拿出來,放在地上;再把另一粒珠子和另一枚硬幣放在一起從兜里拿出來,放在地上;並且一直這樣做下去。最後,如果珠子都拿光了,兜里還剩下硬幣,說明硬幣多於珠子;如果硬幣先拿光了,兜里還剩下珠子,說明珠子多於硬幣;如果兩者同時拿光,說明珠子和硬幣數目相等。
    康托爾提出的比較兩個無窮大數的方法與此相同:我們可以給兩組無窮大數列的各個數一一配對。如果這兩組都一個不剩,這兩組無窮大就是相等的;如果有一組還有些沒有配出去,這一組就比另一組大些。
    這顯然是合理的並且也是唯一可行的比較兩個無窮大數的有效方法。但是,當你把這個方法付諸實用時,你必須準備大吃一驚。
    舉例來說,所有偶數和所有奇數這兩個無窮大數列,你的直覺會感到它們的數目是相等的。應用上述的方法,也完全符合,因為在兩組數間可以建立如下的一一對應關係: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
││ │ │ │  │ │   │    │   │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
在這個表中,每一個偶數都與一個奇數相對應,所以說它們的數目是相等的,實在是再簡單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但是,下面的問題會使你大惑不解。
    請你想一想:所有整數(即奇偶數都在內)的數目和單單偶數的數目,哪個大呢?你可能會不加思索地說,當然是整數的數目大一些,因為所有整數不但包含了所有的偶數,還要再加上所有的奇數,前者大是顯然的。不過,這只是你的印象而已。只有應用上述康托爾比較兩個無窮大數的法則,才能得出正確的結果。下面就是所有整數和偶數的一一對應表:
1   2   3   4   5   6   7   8  ……
│ │ │ │ │  │ │ │
2   4   6   8   10 12  14  16  ……
     按照上述比較無窮大數的規則,我們得承認,偶數的數目正好和所有整數的數目一樣多,它們是相等的。部分怎麼可以等於全部?這太不可思議了!
     關於這一點,著名德國數學家希爾伯特曾經用通俗的例子進行了解釋,他說:
     我們設想有一家旅店,內設有限個房間,而所有的房間都已經客滿。這時來了位新客,要求訂個房間。「對不起」,旅店主說,「所有房間都已經住滿了。」現在再設想另一家旅店,內設無限個房間,所有房間也都客滿了。這時也有一位新客來臨,想訂一個房間。
    「不成問題!」旅店主說。接著,他讓一號房間的客人搬到二號房間去住,二號房間的客人搬到三號房間去住,三號房間的客人搬到四號房間去住,如此串住下去,這一來,新客就住進了已被騰空的一號房間。
     我們再設想一家有無限個房間的旅店,各個房間也都住滿了。這時,又來了無窮多位要求訂房的客人。
    「好的,先生們,請等一會。」旅店主說。
他把一號房間的旅客移到二號房間,把二號房間的旅客移到四號房間,把三號房間的旅客移到六號房間,如此下去,等等,等等。
     現在所有的單號房間都騰出來了,新來的客人可以住進去了。
     有人可能發生疑問,這是不是意味著所有的無窮大數都是相等的呢?如果是這樣,那還有什麼可比的呢?
     事情完全不是這樣的!例如,一條線段上的點數(無窮多個)就比整數的個數大得多;各種曲線的數目比所有幾何點的數目也大得多。(關於這方面的解釋我另寫文章討論)
     還有讓人奇怪的事情,到目前為止,無窮大數的級別只發現了三個,即
   0(表示所有整數的數目)、1(表示所有幾何點的數目)、2(表示所有曲線的數目)(註:因為網站的寫字板不能顯示專用數學符號,只好用0、1、2代替)
    也就是說,這三個級別無窮大數就足以包括我們所能想到的一切無窮大數了。你要是不信的話,請舉出超出上述三個級別以外的無窮大數來,那你可就揚名天下了。
    我們現在的處境,正好和我們前面講到的原始部落人相反:他有許多個兒子,卻數不過3;而我們什麼都能數清,卻又沒有那麼多東西讓我們來數。
               給數學家帶來麻煩的素數
    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素數(也叫質數),其定義是:不能用兩個或兩個以上較小整數的乘積來表示的數。簡單地說,素數就是除了1和數自身之外,不能被其他自然數整除並且大於1的自然數。如2、3、5、7、13、17,等等(大家相約1不算素數)。
    我們有了無窮大數的概念,就要問了:素數的個數是不是無窮大?這個問題也可以與下面的問題等價:有沒有最大素數(因為如果有,則素數的個數就是有限的,不是無窮大)?這個問題是歐幾里得最先想到的,並用反證法給出了一個簡單而優美的證明:
      假設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令最大的一個用N表示,
      那麼把所有的素數都乘起來,再加上1,其數學式是:
     (1×2×3×5×7×11×13×……×N)+1
      這個數當然比N要大得多。
      因為,這個數不能被到N為止(包括N在內)的任何一個 素數除盡,即用任何素數來除它,都會剩下1,
      所以,這個數要麼本身也是素數,要麼是能被比N還大的素數整除。而這兩種可能與N是最大的素數這個假設相矛盾,反證法成立。
     由此得出結論,素數的個數是無窮大數。
     我們既然知道素數的數目是無限的,自然就會想到一個問題:是否有什麼簡單的辦法可以把素數一個不漏地寫出來?或者導出一個公式,推算出所有的素數?但是,經過了多少世紀的努力,並沒有找到這樣的公式。
     不僅如此,素數還有許多看起來是極其簡單的問題,而實際上卻成了曠世難題,比較著名的有兩個猜想。
     一個是關於孿生素數的黎曼猜想:孿生素數有無窮多個。
所謂孿生素數,即指相差為2的一對素數,例如(3,5),(5,7),(11,13),(17,19),等等。目前知道的最大孿生素數是1989年,Amdabl Six 小組在美國加利福尼亞聖克拉大學用Amdabl 1200超級計算機捕捉到的一對孿生素數:
(1706595×2的11235次方—1,1706595×2的11235次方+1)
     黎曼猜想至今無人能夠證明或反駁這一猜想。
     另一個猜想是哥德巴赫猜想:1742年6月7日,德國人哥德巴赫給瑞士著名數學家歐拉寫信提出如下猜想:「任何大於或等於6的偶數都能表示為兩個素數之和」。歐拉當時回函說,「我不能證明它,但我相信這是一條正確的定理。」
    從一些簡單的例子,你很容易看出這個猜想是對的。
    例如12=7+5,24=17+7,32=29+3,等等(所以要求大於或等於6的偶數,是因為1規定不是素數,而2=1+1,4=1+3)。
    但是,要給出嚴謹的證明,就不那麼容易了。數學家們雖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卻至今沒有給出確切的證明,也不能找出一個反例來推翻他。
    為了簡化敘述,我們約定:大於或等於6的偶數=α個素數之積+β個素數之積,記為(α+β),則哥德巴赫猜想問題就簡稱:證明或反駁(1+1),這裡α=1,β=1時。
    我國數學家為了證明這個猜想做出了很大的努力,1938年華羅庚證明了幾乎所有的偶數(不是全部偶數)都成立(1+1);1955年王元證明了(3+4);1957年王元證明了(2+3);1962年潘承洞證明了(1+5);1962年潘承洞證明了(1+4);1966年陳景潤證明了(1+2),於1973年發表。
    雖然(1+2)與(1+1)好象只有一步之遙,但這是要摘數學王冠上的明珠(有人這樣比喻哥德巴赫猜想問題),談何容易!陳景潤證明(1+2)至今已經三十多年了,一直沒有人在此基礎上前進半步,我國數學家陳景潤仍然是此項世界紀錄的保持者。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6

主題

201

帖子

46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2

積分
46
沙發
鼓瑟吹笙 發表於 2007-12-1 17:56 | 只看該作者
數論的科普文章哈!

謝N版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3
Blue Ivy 發表於 2007-12-3 01:52 | 只看該作者
很多諸如此類的問題雖然形式上十分初等,但事實上卻要用到許多艱深的數學知識。

哥德巴赫猜想,是數論里的一個未解問題, 現今的表達方式有:

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素數之和。(A) (例: 4 = 2 + 2)
任何一個不小於9的奇數,都可以表示成三個奇素數之和。(B) (例: 9 = 3 + 3 + 3)
任何一個大於5的奇數(偶數亦可),都可以表示成三個素數之和。(C) (例: 7 = 2 + 2 + 3 ;6 = 2 + 2 + 2)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15:0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