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寧波市慈溪市
慈溪位於東海之濱,東離寧波60公里,北距上海148公里,西至杭州138公里,是長江三角洲經濟圈南翼環杭州灣地區上海、杭州、寧波三大都市經濟金三角的中心,區位和交通優勢十分明顯。特別是杭州灣跨海大橋的建設,給慈溪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性機遇。2008年建成后,一座比舊金山金門跨海大橋長15倍的雙塔鋼筋混凝土斜拉橋將橫跨廣袤而洶湧的杭州灣海域,從此慈溪將一躍成為連接上海、寧波兩大都市的「黃金節點」,融入滬、杭、甬2小時交通圈,這將極大提升慈溪在長三角城市群中的戰略地位。全市行政區域面積1154平方公里,年末耕地面積65.28萬畝,戶籍總人口101.54萬,轄17個鎮、3個街道,共297個行政村、28個居委會、47個社區。市政府駐地滸山街道。
慈溪市轄3個街道、17個鎮,75個居委會、297個村委會:滸山街道、宗漢街道、坎墩街道;范市鎮、掌起鎮、逍林鎮、新浦鎮、橫河鎮、附海鎮、庵東鎮、天元鎮、長河鎮、周巷鎮、橋頭鎮、匡堰鎮、勝山鎮、龍山鎮、崇壽鎮、三北鎮、觀海衛鎮。
慈溪歷史悠久。春秋時屬越,秦代設縣,古稱「句章」,至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始稱慈溪,縣治在今之慈城。因治南有溪,東漢董黯「母慈子孝」傳說而得名。1954年行政區域調整,現市境為原慈溪、餘姚、鎮海三縣的北部組成(俗稱「三北」),1988年10月撤縣設市。慈溪自然條件優越,氣候常年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市境東南部為低山丘陵區,林木果品繁多;中西部為遼闊平原,土壤肥沃,特產豐富,盛產果蔬等農特產品;北部為杭州灣,擁有長達77公里的海岸線,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海塗資源,近期可圍墾開發的海塗近10餘萬畝,是全省土地後備資源最豐足的地區之一。慈溪擁有三大傳統的區域特色文化:青瓷文化、圍墾文化、移民文化。在晉唐時期,慈溪上林湖青瓷遠銷海外,架起了通往世界的「海上絲綢之路」。慈溪又有「唐塗宋地」之稱,悠久的海塗圍墾歷史,塑造了慈溪人開拓進取的性格,慈溪的移民文化源遠流長。慈溪更有對外交流合作的傳統,早在秦代,名士徐福在慈溪達蓬山啟航,東渡日本,拉開了對外交流的序幕。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三大文化已交織融匯在一起,善於兼容並蓄,注重務實開拓,崇尚合作共贏,講求開放、誠信,不排他、重吸收,海納百川的人文精神,已成為慈溪新時期無可比擬的人文競爭力。
唐開元以前。據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文物測定,遠在公元前約5000年前之新石器時代已有先民活動。春秋時屬越,並吳後置句章城, 為句章地。戰國時楚滅越,又屬楚。秦滅六國,推行郡縣制,置句章縣,屬會稽郡,縣治在城山渡(今餘姚市河姆渡東5里),歷兩漢、三國不變。東漢並曾為會稽東部都尉治。東晉隆安四年(公元400年), 孫恩起義軍由海道入浹口,句章城為所殘破,遂遷治小溪(今鄞縣鄞江橋)。隋開皇九年(589),省餘姚、鄞、?3縣入句章縣。唐武德四年(621),廢句章縣,析置鄞州、姚州。七年,廢姚州仍為餘姚縣。 八年,廢鄞州,復?縣,屬越州。自秦始皇二十六年置句章縣至唐武德四年廢,凡842年,慈溪地域歸其屬。此後百餘年,先後屬鄞州和?縣。現境姚北部分,自秦漢至唐初,先後屬餘姚縣、姚州、餘姚縣。
唐開元二十六年(738),經唐初百餘年之休養生息,浙東州縣戶口日 繁,江南東道採訪使齊浣奏請分?縣為慈溪、奉化、翁山(今定海)、 ?縣4縣,並分越州別立明州以轄之,明、越均隸江南東道。此為慈 溪設縣之始。縣治設今寧波市之慈城鎮。縣名據《延?四明志》載: 「漢句章董黯,母嘗嬰疾,喜大隱溪水,不以時得。於是築室溪旁, 以便日汲。溪在今縣南一舍。故以慈名溪,又以溪名縣」。天寶元年 (742),改明州為餘姚郡。乾元元年(758),復為明州,慈溪縣歷為所 屬。同年,江南東道下分置浙江東道、浙江西道,慈溪縣隸浙江東道 。五代梁開平三年(909),明州刺史黃晟卒,錢?奄有其地,置節度 使,設明州望海軍,慈溪屬明州望海軍,隸吳越國。
唐開元至解放初。北宋建隆元年(960),改明州望海軍為明州奉國軍。太平興國三 年(978),吳越歸宋,國除。太宗平諸國后,因唐之舊置13道,慈溪 縣隸屬江南東道明州奉國軍。淳化五年(994)罷道。至道三年(997)分 天下為15路。天聖八年(1030)增為18路。元豐中(1078~1085)又析為 23路。慈溪縣歷屬明州,隸兩浙東路。南宋紹興二年(1132),復分兩 浙路為兩浙東路、兩浙西路,慈溪屬明州,隸兩浙東路。紹熙五年(1 194),寧宗即位。明年,改元慶元,以明州為寧宗潛邸,遂以年號為 名,升明州為慶元府,慈溪縣屬之,仍隸兩浙東路。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於慶元府置宣慰司。十四年改慶元路 總管府。大德六年(1302),浙東道宣慰司都元帥府自婺州(今金華)移 慶元,慈溪縣屬江浙行省浙東道宣慰司。元末,慶元路為方國珍所據 。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降方國珍,改慶元路為明州府, 隸浙江行中書省。明洪武九年(1376),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 洪武十四年,避「明」國號諱,改明州府為寧波府。永樂十六年(141 8),慈溪失縣印,恐為歹徒所得,請於朝,詔更鑄,改溪從谷,遂改慈溪為慈溪,仍屬寧波府,隸浙江承宣布政使司。
清初,改浙江布政使司為浙江省,省縣之間設4道。慈溪縣屬寧波府,隸浙江省寧紹台道。咸豐十一年(1861)十一月,太平軍李世賢部攻佔寧波,曾一度改寧波府為寧波署。
民國元年(1912),廢府,慈溪直屬浙江省軍政府。3年,於清寧紹台道範圍置會稽道,道尹行政公署駐鄞縣,慈溪縣隸屬浙江省會稽道。16年,國民政府遷都南京,廢道制,慈溪直屬浙江省政府。21年 ,浙江省設行政督察區,慈溪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鄞縣 。24年後,又歷屬第六行政督察區(24~35年,專員公署駐鄞縣)、第 三行政督察區(36~37年,專員公署駐餘姚)、第二行政督察區(37年4 月以後,專員公署駐餘姚)。
1949年5月24日,慈溪縣治孝中鎮(今寧波慈城鎮)解放。6月5日 ,浙江省第二區專員公署在寧波成立。10月改稱寧波專員公署,慈溪屬寧波專員公署。
1954年以後,1954年為建設商品棉基地,對縣境作了調整。將以植棉為主的鎮海、慈溪、餘姚3縣之北部劃為慈溪縣,並移治於滸山鎮。1956年, 國務院公布《漢字簡化方案》,復慈溪為慈溪。1970年改專區為地區 ,慈溪縣屬寧波地區。1983年,寧波地區撤銷,併入寧波市,實行市管縣體制,慈溪縣屬寧波市。
1979年9月,為完善水利條件,縣境再度調整,以泗門區劃歸餘姚縣,餘姚縣以龍南區(今橫河區)划入慈溪縣,形成現有境域。
1988年10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慈溪縣建制,改設慈溪市 (縣級),仍屬寧波市,區、鄉(鎮)行政區劃不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