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古代政治體制演進的一條小線索

[複製鏈接]

28

主題

126

帖子

6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6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iyiazhu 發表於 2007-10-26 05: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古代政治體制演進的一條小線索
作者 wysbcr



     政治經濟學中有一條基本定律,曰:「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假如不把這種說法當作教條加以迷信的話,我們會發現,在世界和歷史範圍內,這種說法的反例不計其數,幾乎和正例持平(篇幅所限,例子就不舉了。有興趣的看官可以考察一下三個國家不同歷史時期的經濟和政治制度:古代希臘、憲章運動時期的英國以及今天的中國)。一種論斷的反例如此之多,那麼這種論斷是否還能成為規律就很值得懷疑了。
    我認為,只能說經濟基礎會影響上層建築而不能張一方誌氣滅一方威風的說誰決定誰。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們才能放棄一些宿便一樣的思維定勢,以理性的態度重新審視一下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之演進。
     政治制度的內涵極廣,包括了中央政府組織織度、官吏的選拔與考課制度、中央地方關係制度、軍事外交制度等。而中央政府組織織度之內又分了皇帝、宰相、司法、監察等制度。今天我們只考察皇帝與宰相的相關制度。影這些制度響演進方向的因素肯定不止一端,今天只說其中的一個方面:皇權與相權之爭。
    之所以從這些特定的內容和角度入手,是因為不管歷代的具體情況如何,整個封建時代,國家的核心權力資源均由皇帝與宰相掌控。另外,皇權與相權的力量對比直接導致了一系列制度的改變,所以,由此處著手考慮不失為一種捷徑。
    在這兩種權力當中,皇權只有大小之變化,卻無形式之變化,因此可以將其作為參照物,重點看宰相的名稱、地位、權力大小的演變過程。
                                     一,宰相的起源及規律
    從理論上說,宰相是隨著家國分立制度的確立而產生的。所謂家國分立,就是指皇家和政府分開,皇室不再兼職政府。這種現象的出現,實為歷史上的巨大進步。
     我們不妨推測以下這種分立出現的原因:《禮記》中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那些有著責任心的皇帝無一不想獨攬國政的,而實際的情況是,除了秦始皇、明太祖、雍正之類的工作狂式的獨裁者之外,一般皇帝很難獨立完成整個國家千頭萬緒的事務,因此,不得不選出一些精英人物輔助皇帝工作。這就是百官的出現。又因為皇室成員不見得都能勝任百官之職,所以,這些官員大都是非皇室成員。這就是家國分立之濫觴。
    家國分立以後,百官各司其職。這其中有中央機構的官員和地方官員。而中央官員又慢慢分野為兩類,其一是只負責政策執行的行政官員,也就是各部部長,他們不能參與政策制定;另外一類,是皇帝身邊的高級顧問型官員,他們可以問鼎國事,參與樞機,連同皇帝共同構成了實際的立法者,根據政治學的常識,我們知道,皇帝和這些顧問才是國家權力的核心。而這些顧問,則是宰相的濫觴。從此,也就有了所謂的皇權——皇帝為象徵國家統一的元首;相權——宰相為統領百官的政府首腦。
    在這裡需要注意,宰相的起源決定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無論哪個朝代,總會有實質的宰相存在,實際上就是輔弼君主參與理政的顧問,不管其具體的官職名稱是什麼。
    2,宰相作為一個機關,永遠是由離皇權魔杖最近的機構演變而來的。
    3,實質宰相的名稱變化實際是皇權與相權爭鬥的結果。另外,這種爭鬥還引起了一系列政治體制的變化。
                                   二,歷代實質宰相名稱地位之變化
    1,先秦。
     我們從第一個有明確文字記載和考古證據的周朝說起。東西二周加上亂糟糟列國,習慣上稱為先秦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央機構號稱為「三公九卿」,九卿實為實務部長,而輔助皇帝總攬國政的,也就是當時實質的宰相是所謂的三公:大司徒(掌百官)、大司馬(掌軍事)、大司空(掌監察營造)。據錢穆先生的觀點,這些家國分立后的政府職位,其實源於未曾分立以前皇室的屬臣。例如,所謂司馬,其實就是為皇帝飼養馬匹掌管車駕的皇室家臣。
    2,秦漢
    由於漢承秦制,所以這兩個朝代體制大抵相同。
    這個時期,「三公」仍然是實質的宰相,但內容有所變化。秦漢三公為:宰相,統領百官,專司行政;太尉,專司軍事;御史大夫,副宰相,專司監察。
    與先秦相比,這個時期宰相制度變化不大。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漢代,皇帝身邊出現了所謂「六尚」的屬臣,相當於一個秘書班子,分別為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和尚書。前五尚全是負責皇帝吃喝拉撒睡的生活秘書,只有尚書負責皇帝的文書管理,相當於機要秘書。因此,開始時的尚書,並沒有什麼權力,只是因為離皇帝最近,並且負責文書,有機會參與機要,因而慢慢有了權力。
    3,兩晉南北朝。
    這是中國歷史上又一次的大混亂時期。逢有大亂,必生大變。
    正如前面所說,這一時期最大的變化就是三公逐漸失去實權,因而沒落。取而代之的是由六尚之一的尚書演化而來的尚書台。
     詳細考察歷史,我們會發現漢代皇帝和宰相都各有一套秘書班子,皇帝的就是所謂六尚,而宰相的秘書班子號稱「十三曹」,分別負責食貨、司法、運輸、兵役、治安等等。可見,大政實務均是由宰相直接控制的。這種權力分佈的不平衡,使得皇帝必須有所借重和排擠。在這個過程當中,尚書以其得天獨厚的地位而成為了取代三公的實質宰相。
    4,隋唐
    有了兩晉南北朝的政治實踐,隋文帝(為數不多的英明君主之一)開創了「三省六部」之制,這是基於對中國政治的深刻認識而創立的中國古代分權制度。該制度在唐代得到承襲和完善。
     那麼,籠統來講,這一時期的當然的宰相僅有兩個,即中書省長官中書令(掌立法),門下省長官門下侍中(掌封駁)。其實這兩個機構實質上都屬於立法機關。而統轄六部的尚書省長官左右僕射,卻未必是當然宰相。只有被加封有「同門下平章事」或「參知政事」等特殊稱銜時才能成為實質宰相,可以進「政事堂」參與政策治定,否則,因為它將只能執行權而無參贊權,算不得實質宰相。
    5,宋
    到了宋代,太祖皇帝出於對臣下的猜忌和防範,對相權大家分割,使得隋唐以來實質宰相地位下降。其中,僅中書一省還可稱實質宰相,但又設樞密院與其對立,分割了它的軍事權,使宰相無權過問軍事;尚書省的情況更遭,因為設有三司專管財政,使得有可能成為實質宰相的尚書令竟然無權過問財政。
    宋代是中國政治制度最糟糕的朝代之一。究其原因,在於皇帝將宰相職權劃分過於零散,從而不能形成可以制約皇權的力量,一切重大失誤單憑皇帝獨攬,一反隋唐形成的中央皇帝宰相的分權制度。
宋代對北方對軍事活動幾乎沒有勝利過,跟本原因在於政治制度的缺陷,因為戰爭不過政治的延續。以上所說是其中的主要缺陷之一。
    6,明。
     由於明代皇帝的血統的惡劣,使得皇權進一步膨脹。開國之初,和很多農民領袖一樣,小農起家的朱元璋就變現了其對功臣宿將的猜忌與防範,最終誅殺宰相胡唯庸,並進一步廢除中書省,由皇帝直接統轄六部。為防患於未然,親自頒布臭名昭著的《明大誥》,規定終明之世,永遠不得再設宰相。這其中的弊端不勝枚舉。有明一代的宦官專權及引發於此。另外的弊端,在吳晗早期著作有到位的分析。
    如前所述,妄圖絕對專權的皇帝大都有其心而無其力。血統有問題的皇帝更加如此。所以,自明成祖開始設殿閣大學士,通稱為「內閣」 。開始僅是皇帝的秘書班子,負責奏摺的票擬工作,但這工作實際上已經使他們享有了參贊權,後來皇帝怠政,內閣開始享有實際的決斷權。而內閣人數無定,為了避免出現多頭的無序狀態,又設置了內閣首輔與次輔,從而成為明代實質的宰相。
     這種情況到了明神宗時期又有所變化。神宗皇帝與外臣慪氣,十餘年不接見大臣,因此,他與大臣的聯絡只能依靠內臣也就是宦官來完成。這成了明代宦官干政的由頭。宦官中,有所謂秉筆太監和掌璽太監,分別負責詔令的擬定和生效工作,因此,有明一代的太監在某些時期也曾是實質的宰相。
    7,清
    滿族入關以後,曾經以「詳譯明律,參以國制」為立法原則,因此說,明清兩代的政治制度在理論上有很多相似之處。
    首先,清代不設名義宰相。順治時代廢除入關以前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始設「上書房」,相當於明代之內閣,上書房大臣很少,皆為實質宰相。
    康熙朝,皇帝為了避免上書房專政,再設「南書房」加以分權。亦為實質宰相。
    雍正時,為加強皇權,在上書房外另設「軍機處」,軍機大臣跪受筆錄,可以看作是實質宰相。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6: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