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5日10:09 南方周末

兩位老人在即將拆除的家門前合影,過去這裡是他們休閑娛樂的地方

這座赭色小樓,像顆頑固的釘子,深深楔在遍布黃土和施工設備的「蔡屋圍金融中心」工地上
《南方周末》記者 傅劍鋒 發自深圳
站在深圳地王大廈第69層的觀光台上,能清晰看到一座赭色小樓,像顆頑固的釘子,深深楔在遍布黃土和施工設備的「蔡屋圍金融中心」工地上。這裡要建深圳的新地標——高400米的蔡屋圍金融中心,以此為中心投入30億元,打造「深圳的華爾街」。
一度妨礙了「華爾街計劃」的這顆「釘子」,終於要在這幾天徹底消失。10月22日上午,開發商京基公司開始動手拆除這座六層高的農民房。它付出的代價是,與僵持了一年多的業主蔡珠祥、張好蓮夫婦簽訂了補償總額逾1200萬元的協議。
這幢農民房建築面積779.81平方米,補償標準達1.6萬元/平方米,1997年時的建造成本120萬元,補償價翻了十番。有人認為這是物權法下保障私人物權的勝利,有人認為這是濫用權利的漫天要價。
「賣我的東西,卻不讓我知道」
蔡珠祥、張好蓮和村裡的多數家庭一樣,1997年在宅基地上建起了自住加出租的六層小洋房。120萬元的建造費用,有相當一部分是向同村人借的。此後,每月一萬多元的租金成了這個家庭的主要收入。
與其他村民不同的是,蔡珠祥1972年赴港謀生,獲得香港居民身份,卻失去了股民資格,沒有了村集體經濟的分紅,出租房子成了惟一依靠。
2005年11月11日,蔡珠祥從《深圳特區報》看到了政府核發蔡屋圍金融中心區改造項目《房屋拆遷許可證》的公告。村裡一片嘩然。此時村人才得知,早在2004年10月15日,蔡屋圍集團公司董事長蔡洪亮和京基公司簽了房地產開發合同,近4.6萬平方米土地(包括宅基地)已全部被賣掉。
蔡珠祥和多數村人被激怒了:「賣我的東西,卻不讓我知道,這是哪門子道理?」在村人看來,這也是刺激蔡珠祥向「釘子戶」一路狂奔的首因。
蔡洪亮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採訪時解釋:「這涉及到城市規劃大局,不可能一個一個商量好再去簽。一定要把大局定好了,再一個個和村民去商量。」
拆遷方京基公司提出的拆遷安置補償方案是可以按「一比一」選擇回遷,其中的120平方米可以現房安置,現房安置可補償6500元/平方米。此時,蔡屋圍一帶的二手物業每平方米均超過萬元。村人和蔡珠祥一樣,都認為補償不公。
-----------------
敢於維權的「釘子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