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揭開塵封50載的秘密 首顆人造衛星設計者憶當年

[複製鏈接]

2萬

主題

6萬

帖子

4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423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葉可兒 發表於 2007-10-3 10:0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新華網消息 人類首枚人造衛星的發射成功並非出於縝密的戰略規劃,而是緣於一項毫不相干的計劃:蘇聯迫切希望研製一枚能以氫彈打擊美國的火箭。50年後的今天,蘇聯太空計劃創始人之一的鮑里斯·切爾托克披露了當年蘇聯科學家開啟太空時代不為人知的秘密

   據美聯社9月30日報道,「斯普特尼克」號在50年前升空時,全世界懷著敬畏和憂慮的心情仰望天空,認為蘇聯將從此著手征服太空,在冷戰中取得輝煌的勝利。

    然而,我們在50年後的今天發現,此次具有重大意義的發射並非出於縝密戰略規劃。相反,這枚人造衛星是一位科學家為實現夢想而孤注一擲的產物。他帶領一批研究人員製造了火箭和衛星,說服滿腹疑慮的蘇聯政府開啟了太空時代。

    世界各地的人們在夜空中看到的那道閃光究竟是什麼?蘇聯太空計劃的創始人之一鮑里斯·切爾托克說,那不是「斯普特尼克」號,而是它的第二級助推火箭。

    「斯普特尼克」號是怎樣發射的?它取得了怎樣的出乎意料的成功?切爾托克和其他元老最近接受了本社的一系列採訪,講述了這些鮮為人知的秘密。

    毫不相干的計劃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切爾托克對該計劃隻字不提。他和首席科學家謝爾蓋·科羅廖夫的名字曾是國家機密。如今,95歲高齡的切爾托克在莫斯科接受了記者的採訪,充分表達了他對自己在太空探索中發揮的關鍵作用的自豪感。

    他說:「對我們來說,初期的每一枚火箭都像是摯愛的情人。我們希望它能成功發射升空。我們願意為此付出一切代價。」這種熱忱和科羅廖夫的堅定意志是「斯普特尼克」號取得成功的關鍵。

    如同科學家們講述的那樣,世界上首枚人造衛星的問世要歸功於一項毫不相干的計劃:蘇聯迫切希望研製一枚能以氫彈打擊美國的火箭。

    火箭工程師格奧爾基·格列奇科在接受本社採訪時說,由於尚不知道彈頭的重量,所以R-7彈道導彈的推力極大,「遠遠大於美國人業已擁有的所有武器」。

    R-7導彈的推力和有效載荷在當時是無可比擬的,所以成為了把物體送入軌道的理想運載工具。

    俄羅斯科學家說,如果不是因為蘇聯面臨著核威脅,「斯普特尼克」號可能要到很久之後才會升空。

    切爾托克說:「發射『斯普特尼克』號的關鍵原因是冷戰氛圍和我們與美國的競賽。我們當時主要考慮的是軍用導彈。」

    當彈頭計劃遇阻時,科羅廖夫抓住了機會。作為有遠見的科學家和意志堅定的管理者,科羅廖夫請求克里姆林宮允許他發射一枚衛星。他指出,美國已經準備在1958年發射衛星。

    然而,現年76歲的格列奇科說,儘管蘇聯政府在1956年1月予以批准,但軍方領導人還是希望把該導彈用於氫彈計劃。「他們認為衛星沒什麼價值,科羅廖夫只是在異想天開。」

    格列奇科說,美國人制訂了自己的衛星計劃。「美國人驕傲地稱之為『先鋒』計劃,但領先的是我們。」

    蘇聯當時已經在研製一枚成熟的科學衛星,但科羅廖夫知道,完成這項工作尚需時日。因此,他命令自己的研究小組迅速設計出一枚簡單的人造衛星,名為「PS-1」———最簡單的衛星。

    格列奇科說,他和其他年輕工程師試圖說服科羅廖夫在「斯普特尼克」號上安裝一些科學儀器。科羅廖夫拒絕了這一建議,理由是缺少時間。

    格列奇科說:「如果科羅廖夫聽從我們的建議,安裝更多的設備,開創太空時代的就會是美國人。」

    這枚衛星僅重184磅(83.5公斤),是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裡製造完成的。最初確定的發射日期是10月6日,但科羅廖夫懷疑美國可能會比蘇聯早一天發射衛星。他取消了最後的部分測試,把發射時間提前到了1957年10月4日。格列奇科說:「科羅廖夫比誰都清楚開創太空時代的重大意義。」

    舉世關注

    衛星從哈薩克發射后不久,就發出了舉世關注的信號聲。然而,工程師們並未意識到這些信號的重要性。切爾托克回憶說:「我們當時沒有充分意識到這是怎樣的創舉。後來,當全世界為之瘋狂時,我們才感到欣喜若狂。直到四五天後,我們才意識到這是文明史上的轉折點。」

    全世界的熱烈反響令赫魯曉夫興奮不已。他命令科羅廖夫再發射一枚衛星,用以紀念11月7日的十月革命紀念日。科羅廖夫帶領工作人員晝夜工作,在11月3日發射了重1118磅(507.1公斤)的「斯普特尼克2」號衛星。

    第一枚「斯普特尼克」號衛星發射了3個星期的信號,在軌道上停留了3個月,共繞地1400多圈,然後在大氣層中燒毀。

    對科羅廖夫來說,這是一次苦澀的成功。關於這次發射的報道均未提到他。只有少數官員和設計師了解他所發揮的關鍵作用。西方人以為「斯普特尼克之父」是與太空計劃毫無關聯的列昂尼德·謝多夫。

    赫魯曉夫拒絕了對科羅廖夫的諾貝爾獎提名,認為這是「全體蘇聯人民」的成就。赫魯曉夫的兒子說,他父親之所以這樣做,是擔心給予科羅廖夫太多的榮譽會令其他設計師不滿,從而干擾導彈和太空計劃的進一步實施。科羅廖夫曾說過:「我們這些人就像礦工,在地下工作。沒有人看到我們,沒有人聽到我們的聲音。」

    直至科羅廖夫在1966年去世后,蘇聯和世界其他國家的民眾才知道了他的名字。如今,他在莫斯科的住所成為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紀念館。

    而切爾托克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獲准出國。
2009,我等你……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7: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