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西洋文明的來源

[複製鏈接]

229

主題

2031

帖子

1232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rossing 發表於 2007-9-29 22:5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福澤諭吉
       西洋文明的特點在於對人與人的交往問題看法不一,而且各種看法互相對立,互不協調。例如,有主張政治權的,有主張宗教專權的,有的主張君主政治,有的主張神權政府,有的主張貴族執政和有的主張民主政治等等,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自由爭辯,勝負難分。由於長期形成對峙局面,即使彼此不服,也不得不同時並存。既然同時並存,即便是互相敵對的,也不得不在互相了解對方的情況下,允許對方的活動。由於自己不能壟斷一切,又不得不允許對方的活動,於是便各持其說,各行其是,為文明進步盡一分力量。最後將溶為一體。這就是產生「民主自由」的原因。

  現代的西洋文明興起於羅馬滅亡時期。大約從公元四世紀開始,羅馬帝國的權勢逐漸衰微,到五世紀時,情況更為嚴重,野蠻民族從各方面侵入,帝國的政權從此崩潰。在這些民族中,最強盛的是構成日耳曼民族的法蘭克民族。這些野蠻民族蹂躪了羅馬帝國,摧毀了羅馬數百年來的一切舊制度。這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只有依靠暴力,無數的野蠻人成群結隊到處燒殺掠奪,無所不為,因此,一方面出現了許多國家,同時又有一些國家被吞併。到了第八世紀末,法蘭克族的酋長沙立曼兼并了現在的法國、德國、義大利等地,奠定了一大帝國的基礎,大致形成了統一全歐洲的氣勢。但在沙立曼大帝死後,國家再度分裂並陷於混亂。當時法蘭西和日耳曼雖有國家之名,但仍未具備國家的體制,每各人各逞其暴力,為所欲為而已。所以後世稱這個時代為野蠻時代,或黑暗時代。這個時代包括從羅馬末期到公元第十世紀約七百年的期間。

  在這個野蠻黑暗的時代,只有耶穌的教堂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在羅馬滅亡后,似乎耶穌教堂也應隨著被摧毀,但事實並非如此。教堂不僅在野蠻環境中安然無恙,而且還要感化這些野蠻民族,力圖把他們吸引到自己的宗教中來,這種大勇大智是罕有的。因為開導無知的野蠻人,用高尚的道理是無濟於事的,於是教堂規定了許多儀式,以虛飾的外形來迷惑人,在曖昧之中啟發了他們的信仰。後世評論這個問題,不免譏為以妄誕之說蠱惑人心。但在當時無法無天的社會裡,也只有耶穌教懂得天理人心之可貴。假如當時沒有這個宗教,恐怕整個歐洲早就變成了禽獸世界了。所以,在這個時代,耶穌教的功德是不算小的,同時耶穌教所以能獲得權力,也決不是偶然的。大體上說,當時控制肉體方面的事情,屬於一般世俗的武力,而掌握精神方面的事情,則屬於教堂的許可權,形成了「俗權」和「教權」互相對立的局面。由於教堂的僧侶干預俗事和管理地方民間的事務,是從羅馬時代傳流下來的習慣,所以直到此時仍未喪失其權力。後世僧侶之能出席議院,也是淵源於遙遠的上古時代(寺院權)。

  當初羅馬的建國,是由許多城市國家聯合而成的。因此,羅馬帝國統治區域內到處都是城市國家,這些城市國家都各有一套法律,各自管理自己的事務,只是由於都臣服於羅馬皇帝,才聯合構成了一個帝國。在這個帝國滅亡以後,市民會議的風氣仍然存在,並成為後世文明的因素(民主政治的因素)。

  羅馬帝國雖然已經滅亡,但在過去幾百年間,人們一向稱這個國家為帝國,尊國君為皇帝,這種名稱已經深深銘刻在人民的心裡不可磨滅,既然忘不了皇帝陛下這個名稱,則專制獨裁的思想也必然要隨這個名稱留在人們記憶里。後世有提倡君主政治之說的,其根源即在於此(君主政治的因素)。

  當時橫行於天下的野蠻民族的風習和性格,雖然不能根據古書的記載詳細了解,但推想當時情況,可以想象到他們是豪橫剽悍不通人情的,其愚昧無知的程度幾乎近於禽獸。但是,進一步加以詳細分析,在其愚昧剽悍之中,自然存在著豪邁慷慨的氣魄與獨立不羈的精神。這種精神本來是出於人類的天性,也就是以英雄好漢而自豪的心理,或者是所謂大丈夫的氣概和勇往直前的勇氣。在古羅馬時代,並不是沒有自由之說,耶穌教士也不是沒有主張自由的,但他們所主張的自由是一個民族的自由,而從未聽說有主張個人自由的。主張個人的自由和發展個性的風氣,是野蠻的日耳曼人創始的。在後世的歐洲文明中,把這種風氣奉為至寶,直到現在仍然非常重視自由獨立,這不能不歸功於日耳曼人(自由獨立的風氣,胚胎於日耳曼的野蠻人)。

  後來野蠻黑暗的時代逐漸結束,到處流徙的人民也定居下來,於是便過渡到封建割據的局面。這種局面是從第十世紀開始,到十六七世紀才崩潰的。這個時代就叫做「封建制度」的時代。在封建時代,法蘭西,西班牙等國雖各有其國家之名也有君主,但君主只是徒具虛名而已。國內武人割據構成部落,據山築城擁兵以自重,奴役人民自封為貴族,實際上形成了許多獨立王國,窮兵黷武,互相傾軋。在黑暗時代,有個人的自由,到了封建時代,情形便迥然不同了。自由的權利,完全屬於擁有土地人民的貴族所有。當時對於貴族既無約束的國法,也無人民的批評,貴族在一城之內儼然是一個至尊的君主,只有敵國來侵和自己力量薄弱,才是這個專制制度的唯一威脅。歐洲各國,大都形成了這種情況,人民只知有貴族,而不知有國王。如法蘭西和西班牙,在當時根本就未能完成可以稱為法國或西班牙國的國家體制(封建割據)。

  如上所述,封建貴族雖然專權,但決不是能夠以此支配整個的歐洲。宗教已經控制了整個野蠻人的人心,獲得了他們的信仰,從十二世紀到十三世紀,宗教勢力之盛,已達到極點。其所以如此,也決不是偶然的。本來人生在世,有時可能因機緣湊合而煊赫一時,有過人之力也可能殲敵百萬,或因有超群才智而為天下唯一富翁,好象人間萬事莫不由於個人才力而從心所欲。但是,一涉及生死幽冥之理,就不可解了。遇到幽冥之理,即使有沙立曼的英武,秦始皇的雄威,也完全無能為力,而只有凄然失望,空嘆富貴若浮雲,人生如朝露而已。人心的最脆弱處,也正在於此。如果用作戰來比喻,就象沒有設防的要塞,如以人的身體來比喻,就象人身上最靈敏的器官那樣,一旦受到打擊,就要立刻退縮,而表示軟弱。宗教的職責,是說明幽冥的道理和造化的奧妙,而解答人們的疑惑的。所以具有生命的人類,誰能不傾心呢?況且,當時又是文化未開,輕聽輕信的社會,雖然是荒誕無稽之談,也不足為怪。於是信仰宗教的風氣瀰漫於天下,只許忠誠信奉教義,而不許有所私議,這種專橫情況,無異於王侯用暴政壓迫人民。大體說來,在當時的情況下,人民的身體恰如被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是精神,一部分是肉體。肉體的活動,受王侯世俗政權的統治,精神的活動,聽命於羅馬教廷。世俗政權統治著有形的物質世界,宗教統治著無形的精神世界。

  宗教既已統治了精神世界,控制了人心,而和王侯的世俗政權形成對立的形勢,但並不以此為滿足,還要進一步認為:精神和肉體哪個重要?肉體不過是次要的,是外在的,而精神則是根本,是內在的,我們宗教既已支配了根本的,又支配了內在的,怎能不過問外在和次要的東西呢?必須把它也劃歸我們支配範圍之內。於是進而侵犯王侯的地位,或奪取其國家,或剝奪其王位。這樣,羅馬教皇就儼然成為世界上的唯一至尊。德意志皇帝亨利第四,因為觸犯了教皇革勒格里,不得不在風雪嚴寒中,赤足站在羅馬城下三天三夜,向教皇哭乞哀求赦免。這件事就是發生在這個時代(宗教權力的伸張)。

  及至野蠻橫行的風氣稍戢,割據的形勢遂已成,人們修築城郭建造房屋,得到了安居以後,人們已不能滿足於僅僅免於凍餒的生活。人們對漸漸講究生活享受,衣服要輕暖,食物要鮮美,種種需要同時產生,再沒有人留戀過去的粗野生活了。既然產生了需要,就必須有人供應這些物品,於是,開始有了工商業,各地出現了城市,市民中也有因此而發財致富的。這就是羅馬時代以後城市的復興。然而,這些市民聚集在一起,最初並不是強有力的。野蠻的武人固然留戀於過去的橫暴掠奪生涯,但因大局已定,不能遠出,在其近旁可供其恣意搶奪的對象只有市民。而從市民眼中看封建貴族武人是這樣,他們來購買東西時,就是顧客,來搶奪東西時,就是強盜。所以,雖然進行交易,而同時又不能不防備他們的野蠻橫暴。於是在集市周圍築起城郭,城中居民守望相助,一同防禦敵人,禍福共之。開會時鳴鐘召集居民,大家宣誓同心戮力,以表示忠誠,並在會上,從群眾中推選數人為城市的領袖,擔任指揮攻守事宜。這些推選出來的領袖一旦掌權,便可為所欲為,幾乎與君主的專制沒有兩樣,但有一條限制,這就是市民有權罷免他們,並改選別人。

  這種由市民組成的獨立單位,叫做Free city(自由城市)。由於這些城市抗拒帝王的命令。或與貴族軍隊作戰,戰亂幾乎連年不息。(Free city即自由城市之意,其人民是獨立的市民)從十一世紀起,在歐洲各國建立了很多自由城市,其中著名的,有義大利的米蘭和侖巴底,在德意志則有漢撤同盟。從十三世紀初,勒倍基和漢堡等地的市民結成公會,勢力日益強大,曾經發展到八十五個城市的大聯盟。對此,王侯貴族不僅無法制服,而且和它締結條約,承認它的獨立,允許各城市修築城郭、設置軍備、制定法律、發布政令,儼然形成了獨立國的體制(民主政治的因素)。

  如上所述,從四五世紀以來,不論教會、君主、貴族、平民,各都形成一個體制,具備若干權力,彷彿完成了人類社會關係的必要條件。但是,這並沒有達到把這些統一起來建立一個國家或一個政府的地步,人民所爭的只限於局部問題。還不知道什麼叫作整體。後來從1096年,十字軍興起,這支軍隊是歐洲人為了維護宗教聯合起來向小亞細亞進攻。這次戰爭是聯合整個歐洲而以亞洲為敵的,從這時起,人們才開始知道有歐亞兩洲和內外的區別,而統一了方向。而且對於歐洲各國來說,這也是關係國家命運的一件大事,它使各國人民思想統一,開始關心國家的利害。所以說,十字軍的興起,使歐洲人民知道了歐洲的存在,使各國人民知道了國家的存在。十字軍是從1096年開始,斷斷續續前後出征了八次,到1270年才宣告完全結束。

  十字軍雖然是由於對宗教的熱忱而興起的,但因歷時達二百年之久,不能成功,以致人心生厭。各國的君主,也認識到爭奪宗教權力不如爭奪政治權力重要,與其遠征亞洲侵佔領土,還不如在歐洲境內開拓疆界有利,因此再沒有人願意作戰了。經過這次戰爭,人民的眼界也有所擴大,並且也理解到在國內盡可以謀生,因而厭惡了遠征。這樣,遠征的熱忱便消逝得無影無蹤,終於停止了行動。這種結局,雖似可笑,但對當時歐洲的野蠻人來說,由於看到了東方的文明,就把它吸取到本國,促進了文化的進步,同時,由於知道了有東西方的對立和內外的區別,因而奠定了國體。這可以說是十字軍帶來的結果(十字軍的貢獻很大)。


  在封建時代,各國君主都是徒擁虛位,但是他們並不是心平氣和的。另一方面,由於國內人民的知識逐漸提高,不願意永遠受貴族的羈絆,社會上又產生了一種變動,開始了壓制貴族的端緒。例如,在十五世紀末期法王路易十一打倒貴族恢復了王權。後人評論路易十一的事業,似乎都認為他奸詐狡猾,行為卑鄙,但事實並不完全如此,我們不應該不考察時勢的變遷。在過去,完全依靠武力統治社會,可是今天,智力代替了武力,以狡詐代替了膂力,以權術代替了強暴,或用勸諭,或用引誘,巧妙地運用各種策略。這樣,即使這種人的居心卑鄙,但不能不認為他的目的比較遠大,有重文輕武之風。在這個時代,王室的集權,並不限於法蘭西一國,英國、德意志、西班牙等國也莫不如此。各國君主固然力圖實現集權,而人民也想假借王室的權力消滅貴族這個仇敵,因此形成了上下相投打倒中間的風氣。於是全國的政令漸漸統一,初步形成了政府的體制。並且,在這個時代,火器的使用日益盛行,漸次廢棄弓馬之術,誰也不再畏懼匹夫之勇了。同時又發明了刻板印刷技術,好象給人類社會新開闢了傳達意志的道路,人的智慧迅速發展,事物的輕重也急劇變化,膂力讓位,智力躍佔了上風。封建武士權勢日趨沒落,沒有立足之地,宛如孤懸於半空之中。大體說來,這個時期的趨勢是,國家權力逐漸集中於一個中心政府(國家的統一)。

  長期以來,教堂專權恣肆,有如舊日的專制政府的繼續,雖然內部已經腐敗不堪,但仍然抱殘守缺,不知變通。再看社會上,人智日開,人民已經不象過去那樣愚昧輕信,讀書識字已經不屬於僧侶的特權,普通的人也有讀書的了。既然知道讀書懂得尋求真理的方法,對事物就要發生懷疑。然而,「懷疑」二字,正是教堂的禁忌,二者勢不兩立,終於在社會上掀起了改革宗教的大浪潮。1520年,著名的路德首倡改革宗教,背叛羅馬教皇,提倡新教,震動了天下人心勢不可當。但是,羅馬還象病獅雖然氣力已經衰弱,然而獅子畢竟還是獅子。當時舊教如獅,新教似虎,雙方勝負難分,在這場鬥爭中歐洲各國死人無數,結果創立了「新教(Protestant)」這個新的宗派。新舊兩教都未失去地位,路德的努力也未歸於徒勞,但從殺人的慘酷來說,新教所付出的代價是相當大的,代價高低,姑且不論,但究其目的,雙方都不是爭論宗教的正邪,而是爭論是否允許信仰自由,不是爭論耶穌教的是非,而是爭奪羅馬的政權。所以這場鬥爭是表現了人民爭取自由的新風氣,可以說是文明進步的一種徵象(宗教改革是文明的徵象)。

  從十五世紀末葉起,歐洲各國的國家權力漸漸集中於政府。最初人民只是仰慕王室,還不懂自己有參與政治的權利,而國王想排斥貴族,又不得不依人民的力量。為了一時權宜之計,國王與人民儼然結成同盟,互相利用,有時政府還特地授給人民以若干權力,這就提高了人民的地位。隨著這種情況的發展,到十六七世紀,封建貴族已經銷聲絕跡,宗教糾紛雖尚未平息,但大局已定,國家的內部,只剩下人民和政府的關係了。但是,熱衷於專權乃是有權者的通病,各國君王也不例外。這時,人民與王室之間便開始發生了爭端,這種鬥爭最先是在英國發生的。在這個時期,王室的權威雖然不算小,但人民由於從事工商業,積蓄了財產,還有不少人購買了貴族的土地而成為地主。這些人既有了土地和財產,又善於經營終於壟斷了全國的商業,成為國家財富的主人,因此對於王室的專制,就不能置之不理了。過去曾以羅馬為敵進行了宗教改革,而今天已經形成了以王室為敵實行政治改革的趨勢。從事情的性質來看,這兩者雖有宗教和世俗之分,但在發揮獨立自由的風氣而成為文明的徵象這一點上,則是完全相同的。這可能是,以往自由城市的精神,這時又逐漸復興起來了。從1625年查理士一世即位起,民權學說和宗教的爭論都很激烈。忽而召開議會,忽而封閉議會,議論紛紜莫衷一是,到1649年終於廢除國王,建立了共和政體。但這只是曇花一現,後來又經過種種變亂,直到1688年威廉三世即位,才大刀闊斧地改革了政府的方針,根據自由民主的原則,確定了君民同治的政體,直到今日。

  法國在十七世紀初路易十三時代,由於首相黎塞留的力量,加強了王室的權威。1643年路易十四世繼承王位時,年僅五歲尚不知國事,又當內外多事之秋,但國力並未削弱。後來國王成年,天資聰穎,繼承了祖宗的遺業,不僅威服海內,並屢次與外國交戰,獲得勝利。路易十四在位七十二年,王威顯赫,達於極點,法國王室的興盛,以這個時代為最。但是,到了他的晚年,軍威漸衰,政綱鬆弛,王室衰微的徵象已經隱約可見。路易十四的衰老,不僅是他本人的衰老,也可以說是歐洲王權的普遍衰老。到了路易十五時代,政府腐敗已極,無法無天幾乎達到頂點。若與以往相比,前後的法蘭西判若兩國。但從另一方面就法國的文明來說,在政治腐敗的這個時期,文明的昌盛達到空前未有的地步。在十七世紀,學者的議論中並不是沒有自由思想,但他們的見解未免過於狹隘,到十八世紀,其面目才煥然一新。不論宗教、政治學;哲學理論、自然科學等各方面無不蓬勃發展,研究的範圍極為廣泛。經過研究、質疑、分析和試驗等等,人們思想豁然開朗,彷彿沒有任何阻礙。大體說來,這個時期的情況,王室政治是在停滯中腐朽下去;而人民的思想則由於追求進步解放而生氣勃勃,王室與人民之間產生了一觸即發的形勢。十八世紀末期的法國大革命就是這種衝突的表面化。這類事件的爆發,英國是在十七世紀中葉,法國是在十八世紀末期,雖然前後相隔百餘年,論其發生的原因和所導致的結果,可以說兩者是同出一轍。

995

主題

4748

帖子

1539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539
沙發
liebling 發表於 2007-9-30 23:15 | 只看該作者
西方的民主制度起源於古希臘,和基督教好像沒有什麼關係。
基督教強盛時期,正是歐洲最為黑暗的時期。隨著基督教在歐洲的衰落,世俗化的加深,西方才變得強大起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paullian 發表於 2007-10-1 13:41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liebling 於 2007-9-30 11:15 PM 發表
西方的民主制度起源於古希臘,和基督教好像沒有什麼關係。
基督教強盛時期,正是歐洲最為黑暗的時期。隨著基督教在歐洲的衰落,世俗化的加深,西方才變得強大起來。

帝國同學聲稱熟讀歷史,,,,,,不過看來似乎,..哎.
一天一蘋果~~~~~~~
上帝遠離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
paullian 發表於 2007-10-1 13:43 | 只看該作者
我們還是來看看真正的西方文明起源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paullian 發表於 2007-10-1 13:43 | 只看該作者
文藝復興
古羅馬文學指紀元前後繁榮於古羅馬政權(包括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治下的文學。其主要語言是拉丁語。儘管古羅馬共和國誕生於公元前510年(擺脫伊特魯利亞王朝的統治),但按照慣例,真正意義上的古羅馬文學則從公元前240年算起。
起源與概述
羅馬城建立於公元前8世紀。在古羅馬人生活的伊特魯利亞以南、台伯河以西地區,包含文藝活動的拉丁朱庇特慶祭節的設立應該不遲於公元前7世紀。受伊特魯利亞文明的影響,包括羅馬人在內的拉丁人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鄉土文化。

古羅馬的文化主要是繼承希臘文化而逐漸發展起來的。在希臘化時期,羅馬就輸入了許多希臘作品,加以翻譯和摹仿。在公元前146年羅馬滅亡希臘之後,更是將全部希臘神話、詩歌和戲劇據為己有,找了許多從希臘俘虜來的奴隸來做家庭教師,讓他們編劇作詩,並研究各種科學,這使得古羅馬文學染上了濃厚的希臘色彩。以神話為例,同希臘文化接觸后,許多羅馬的神祗便同希臘的神祗結合起來。如羅馬人信奉的主神朱庇特便等同於希臘的宙斯,他的妻子朱諾則等同於赫拉。至於太陽神和文藝女神繆斯等則直接進入羅馬神話,連名字都沒有變。

歷史沿革
古羅馬文學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共和時代、黃金時代和白銀時代。應該指出的是,「共和時代」是一個政治概念,而「黃金時代」和「白銀時代」則是兩個主要根據拉丁語言的發展和問題特徵定性的名稱。共和時代止於公元前30年,實際上也包含了70年的黃金時代。此外,作為一個政治概念,共和時代始於公元前510年,但作為一個與文學發展相關的名稱,它的起始則從前240年算起。而儘管以羅馬為首都的西羅馬帝國覆滅於公元476年,學術界通常仍習慣於將公元2世紀中期(130-150)作為古羅馬文學的終點。2世紀中期以後的拉丁語文學被定義為「后古典拉丁文學」,這一時期的拉丁語文學已經開始向中世紀基督教文學過渡,不屬於傳統意義上的古羅馬文學了。
共和時代(前240年-前30年)
古羅馬文學的正式形成與一位生活在公元前3世紀的叫做利維烏斯·安德羅尼斯庫的希臘人密切相關。他是古羅馬文學的奠基人,翻譯了荷馬史詩《奧德賽》和大量古希臘抒情詩。利維烏斯的功績主要在於把古希臘文學中的某些精品介紹給了缺少書面文學傳統的羅馬人,把古希臘文學的某些主要形式移栽到了缺少骨幹文學類型的古羅馬。
詩歌
早期的古羅馬詩人中頗多全能型作家。詩人埃紐斯(前239-前168)不僅改寫和創作過悲劇,而且還寫過戲劇和4至6卷諷刺詩。他的史詩《編年史》追溯羅馬的歷史,始於埃涅阿斯的經歷,止於作者生活年代的戰爭,洋洋18卷篇幅,不過已基本散佚,僅剩不到600行傳世。從文學史角度看,《編年史》擯棄了古老的神農格,採納了荷馬史詩所用的六步音長短短格。但在風格上,有明顯的模仿荷馬的痕迹。埃紐斯對古羅馬文學影響深遠,西塞羅、盧克萊修和維吉爾都表示自己曾受其影響,他被尊為「古羅馬文學之父」。
喜劇
普勞圖斯(約前254年-前184年)精通古希臘文,是共和時代最著名的劇作家。相傳普勞圖斯著有戲劇130部,但據考證僅有21部出自他的手筆,其他均系後人偽作。他的喜劇主要以希臘新喜劇作家米南德的風俗喜劇為藍本改作,諷刺羅馬社會的腐化風習。其主要作品包括《孿生兄弟》、《俘虜》、《商人》、《驢》、《蝗蟲》等。
泰倫提烏斯(前190年-前159年)生於迦太基,本是奴隸,後來獲釋。他一生共寫過六部喜劇,包括《婆母》、《兩兄弟》等代表作品都是從古希臘新喜劇改編或翻譯過來的。其喜劇結構嚴謹、語言文雅但欠生動,人物內心矛盾刻畫細膩,人物形象自然。他的喜劇不如普勞圖斯的滑稽有趣,在當時僅受到有教養的觀眾喜愛。泰倫斯對後世的喜劇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法國的莫里哀、英國的斯梯爾和謝里丹都曾模仿過他的作品。
黃金時代(前100年-17年)
「黃金時代」即拉丁語和廣義的拉丁文學(包括修辭、歷史和哲學)發展史上的古典或輝煌時期,涵蓋兩位著名人物的活動年代,即「西塞羅時期」(前70-前30)和「奧古斯都時期」(前31-14)。這一時期的羅馬進入了大規模擴張階段,並於公元前27年結束了共和制政體,建立了帝國。古羅馬帝國在奧古斯都(即屋大維)治下(前31-14)進入前所未有的繁榮時期,拉丁語文學和藝術也出現了空前的繁榮。

詩歌
盧克萊修(前99年-前55年)生於共和國末期,唯一的傳世之作《物性論》(一譯《論自然》)共六卷,每卷千餘行,是一部哲理詩。全詩著重闡述伊壁鳩魯的哲學思想和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表示物質不滅、凡人不必懼怕死亡的生活觀。盧克萊修是古羅馬文學史上著名的智者,維吉爾曾稱羨慕他知曉事物的起因,是個「幸福的人」。
卡圖魯斯(前84年-前54年)生於義大利北部維羅那一個富有的家庭,經常出入羅馬上流社會,是黃金時代成就最高的抒情詩人。他是堅定不移的共和派,曾公然反對過愷撒,曾創作過許多辛辣的諷刺短詩。卡圖魯斯的詩作現存116首,他善用警句式的語言表達濃鬱熱烈、複雜微妙的感情。他的抒情詩對後世歐洲許多偉大詩人都產生過影響。
維吉爾(前70年-前19年)是古羅馬最偉大的詩人,其史詩《埃涅阿斯紀》是西方文學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詩。維吉爾出生於農民家庭,其抒情詩充滿浪漫的田園風光。代表作品包括《牧歌》、《農事詩》和《工作與時日》,主要抒發對愛情、時政以及鄉村生活的種種感受。然而,維吉爾成就最高的作品卻是史詩《埃涅阿斯紀》。全詩計12卷,長達近萬行,是遵照奧古斯都的旨意創作出來的。史詩講述特洛伊王和女神維納斯所生之子埃涅阿斯到義大利建立新王朝的故事,歌頌羅馬祖先建國的功績和羅馬的光榮。詩人把埃涅阿斯寫成愷撒和屋大維的祖先,因而肯定了屋大維的「神統」。維吉爾在創作《埃涅阿斯紀》的時候雖有意摹仿荷馬史詩,但全詩強調使命感、責任感,洋溢著嚴肅、哀婉和悲天憫人的情調,是典型的羅馬風格。在語言特色和藝術手法上,《埃涅阿斯紀》辭藻華麗,行文略顯呆板。維吉爾對後世的影響是巨大的。但丁認為維吉爾最有智慧,最了解人類,因而在《神曲》中讓他作為地獄和煉獄的嚮導。斯賓塞的《仙后》和彌爾頓的《失樂園》也有模仿《埃涅阿斯紀》的痕迹。

黃金時代的另一位偉大的作家是奧維德(前43年-18年),年輕時曾在羅馬學習修辭。不過成年以後,他卻並沒有按照父親的意願成為訴訟師而是成為一位詩人。他的代表詩作包括《愛情詩》49首以及《愛藝》和《古代名媛》。然而奧維德最著名的作品則是神話詩《變形記》,以史詩格律寫成,包括250個神話故事,集希臘、羅馬神話之大成,為後世文學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和創作靈感。《十日談》、《坎特伯雷故事集》等故事集都在框架上模仿《變形記》。此外,但丁、莎士比亞、蒙田、莫里哀、歌德等大文豪的創作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他的影響。
散文
古羅馬的散文發源於加圖(前234-前149)的演說文,繁榮於「黃金時代」,即共和國末期和屋大維執政時期。這一時期羅馬的政治鬥爭、階級矛盾一場激烈,統治階級的法律體系已經開始形成,這就使得許多政治家熱心於雄辯術的研究,致使散文這一文體得以迅速發展。

愷撒(前102年-前44年)是奧古斯都的養父,古羅馬歷史上有名的軍事家、政治家、獨裁者,於前44年被共和派刺殺。他在散文上的貢獻主要包括歷史著作《高盧戰記》七卷和回憶他和龐培之間戰爭的《內戰記》三卷。其散文語言簡潔凝練,樸實無華,體現了和西塞羅迥異的風格。
白銀時代(17年-130年)
屋大維死後的一百年間,史稱羅馬文學的「白銀時代」。這一時期羅馬在政治上不斷衰弱,內部矛盾日趨激烈,其文學發展的特點是宮廷趣味日趨濃厚,崇尚文風的花哨和濫用修辭,使得文體顯得逼擠、臃腫。這一特點在2世紀前半葉達到高潮。貴族青年以公開朗誦空洞無物的詩歌為時髦,文學更成為少數人的消遣。白銀時代成就最高的文學樣式是反映奴隸主下層思想的諷刺文學和反映舊共和派不滿情緒的作品。
詩歌
盧肯(39年-65年)是白銀時代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創作了繼《埃涅阿斯紀》之後最優秀的史詩《法薩利亞》。馬提阿利(40-104)則是這一時代最優秀的碑銘體詩人,主要詩作是《碑銘體詩集》(一譯《警句詩集》)12卷,1500餘首。其風格短小精悍,含蓄突兀,富於機智和幽默。朱文納爾(60-127)則以諷刺詩著稱。他長於借古喻今,詩風嚴峻而尖銳,其詩句「即使沒有天才,憤怒出詩句」已經成為名言。19世紀歐洲資產階級革命高漲的年代,朱文納爾的作品受到人們極大的重視,席勒、雨果和別林斯基都曾給予他很高的評價。
戲劇
塞內卡(4年-65年)是古羅馬最重要的悲劇作家,他受斯多葛哲學影響,精於修辭和哲學,並曾擔任過著名暴君尼祿的老師。他主張人們用內心的寧靜來克服生活中的痛苦,宣傳同情、仁愛。他一生共寫過9部悲劇和1部諷刺劇,多半取材自希臘悲劇。其作品風格崇高嚴肅,夾雜大量的道德說教,使得其筆下的對話和人物都缺乏真實感。其代表作是悲劇《特洛伊婦女》。塞內卡晚年因參加元老院貴族反對尼祿暴政而被尼祿賜死。

散文
這裡的「散文」並非現代文學上所講的狹義上的散文,而是泛指拉丁語文學中的「散文體」,和詩體相對,包括散文、小說、傳記文學和編年史等。

從嚴格的意義上說,歐洲文學史上「小說」這一體裁就誕生於古羅馬時期。彼特隆紐斯(生卒不詳)的《薩蒂里卡》是傳奇式小說,現存兩章殘篇,廣泛記錄了義大利南部半希臘化城市流行的享樂生活。書中人物語言符合方言特點,文筆典雅,機智風趣。儘管其形式和傳統意義的小說還存在差別,但學術界還是傾向於將它看作歐洲文學史上的第一部流浪漢小說。

然而公認的「小說之父」卻是阿普列尤斯(124年-175年),他出生於北非的軍官家庭,曾漫遊各地,研究過哲學和幻術。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小說《金驢記》,用自敘形式寫成,是西方文學史上第一部產生了深遠影響的長篇小說。

在編年史和傳記文學方面,代表人物包括塔西佗(55年-118年)、普魯塔克(46年-120年)和蘇維托尼烏斯(69年-140年)。

塔西佗是共和貴族派的最後一個代表,主要著作包括《歷史》和《編年史》。這兩部著作雖然都是歷史著作,卻具有強烈的文學性,其歷史觀源於「個人創造歷史」,其中對歷代帝王將相的實錄描寫非常真實且具感染力。普魯塔克的代表作品是《希臘、羅馬名人傳》,記載從半神話人物一直到1世紀的羅馬皇帝的生平,莎士比亞、歌德等人均曾從中取材創作。但這部著作在史實上有諸多失真的地方,從19世紀之後影響力逐漸減弱。蘇維托尼烏斯則著有《羅馬十二帝王傳》,記述了羅馬社會及自愷撒到圖密善共12個皇帝的概況,行文樸實流暢,是古羅馬文學中難得的不事辭藻的作品。此外,他還著有《名人傳》,後世對古羅馬文學家的生平的了解幾乎都出自此書。
一天一蘋果~~~~~~~
上帝遠離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
paullian 發表於 2007-10-1 13:46 | 只看該作者
普遍認為文藝復興發源於14世紀的義大利(文藝復興一詞就源於義大利語Rinascimento,意為再生或復興),以後擴展到西歐各國,16世紀達到鼎盛。1550年,瓦薩里在其《藝苑名人傳》中,正式使用它作為新文化的名稱。此詞經法語轉寫為Renaissance,17世紀後為歐洲各國通用。19世紀,西方史學界進一步把它作為14至16世紀西歐文化的總稱。西方史學界曾認為它是古希臘、羅馬帝國文化藝術的復興。

14世紀時,隨著工廠手工藝業和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關係已在歐洲封建制度內部逐漸形成;在政治上,封建割據已引起普遍不滿,民族意識開始覺醒,歐洲各國大眾表現了要求民族統一的強烈願望。從而在文化藝術上也開始出現了反映新興資本主義勢力的利益和要求的新時期。新興資產階級認為中世紀文化是一種倒退,而希臘、羅馬古典文化則是光明發達的典範,他們力圖復興古典文化——而所謂的「復興」其實是一次對知識和精神的空前解放與創造。

當時的義大利處於城市林立的狀態,各城市都是一個獨立或半獨立的國家,14世紀后各城市逐漸從共和制走向獨裁。獨裁者耽於享樂,信奉新柏拉圖主義,希望擺脫宗教禁欲主義的束縛,大力保護藝術家對世俗生活的描繪。與此同時聖方濟各會的宗教激進主義力圖屏棄正統宗教的經院哲學,歌頌自然的美和人的精神價值。羅馬教廷也在走向腐敗,歷屆教皇的享樂規模比世俗獨裁者還要厲害,他們也在保護藝術家,允許藝術偏離正統的宗教教條。哲學、科學都在逐漸地在比較寬鬆的氣氛中發展,也醞釀著宗教改革的前奏。

文藝復興運動起源於義大利北部,一般認為第一個代表人物是但丁,其代表作為《神曲》,他的作品首先以含蓄的手法批評和揭露中世紀宗教統治的腐敗和愚蠢,以地方方言而不是作為中世紀歐洲正式文學語言的拉丁文進行創作。

另一個代表人物是佩脫拉克,他認為古希臘、羅馬時代是人性最完善的時代,中世紀將人性壓制是違背自然的。他雖然對拉丁文學有深入廣泛的研究,但用義大利方言寫了大量的以十四行詩為形式的抒情詩歌,受到各城市國家統治者的熱烈歡迎。

文藝復興另一個重要原因是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滅亡。大批受到東方文化影響,還保留古羅馬帝國精神的人才逃往義大利,帶回許多新鮮思想和藝術,在羅馬開辦教授希臘語的學校,促使了文藝復興運動的形成。


[編輯] 文藝復興的作品思想
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當中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主張個性解放,反對中世紀的禁欲主義和宗教觀;提倡科學文化,反對蒙昧主義,擺脫教會對人們思想的束縛;肯定人權,反對神權,屏棄作為神學和經院哲學基礎的一切權威和傳統教條;擁護中央集權,反對封建割據,這是人文主義的主要思想。其中,代表性作品有: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談》、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拉伯雷的《巨人傳》等。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歌頌了人體的美,主張人體比例是世界上最和諧的比例,並把它應用到建築上,一系列的雖然仍然以宗教故事為主題的繪畫、雕塑,但表現的都是普通人的場景,將神拉到了地上。

人文主義者開始用研究古典文學的方法研究聖經,將聖經翻譯成本民族的語言,導致了宗教改革運動的興起。

人文主義歌頌世俗蔑視天堂,標榜理性以取代神啟,肯定「人」是現世生活的創造者和享受者,要求文學藝術表現人的思想感情,科學為人謀福利,教育要發展人的個性,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從神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提倡個性自由,因此在歷史發展上起了很大的進步作用。


[編輯] 不同範疇中的文藝復興

波蘭城市波茲南
列奧納多·達·芬奇的作品
[編輯] 自然科學
天文學  
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1543年出版了《天體運行論》,在其中提出了與托勒密的地心說體系不同的日心說體系。義大利思想家布魯諾在《論無限性、宇宙和諸世界》、《論原因、本原和統一》等書中宣稱,宇宙在空間與時間上都是無限的,太陽只是太陽系而非宇宙的中心。伽利略1609年發明了天文望遠鏡,1610年出版了《星界信使》,1632年出版了《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通過對其師丹麥天文學家第谷的觀測數據的研究,在1609年的《新天文學》和1619年的《世界的諧和》提出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判定行星繞太陽運轉是沿著橢圓形軌道進行的,而且這樣的運動是不等速的。
數學  
代數學在文藝復興時期取得了重要發展,三、四次方程的解法被發現。義大利人卡爾達諾在他的著作《大術》中發表了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但這一公式的發現實應歸功於另一學者塔爾塔利亞。四次方程的解法由卡爾達諾的學生費拉里發現,在《大術》中也有記載。邦貝利在他的著作中闡述了三次方程不可約的情形,並使用了虛數,還改進了當時流行的代數符號。符號代數學是由16世紀的法國數學家韋達確立的。他於1591年出版了《分析方法入門》,對代數學加以系統的整理,第一次自覺地使用字母來表示未知數和已知數。韋達在他的另一部著作《論方程的識別與訂正中,改進了三、四次方程的解法,還建立了二次和三次方程方程根與係數之間的關係,現代稱之為韋達定理。三角學在文藝復興時期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德國數學家雷格蒙塔努斯的《論各種三角形》是歐洲第一部獨立於天文學的三角學著作。書中對平面三角和球面三角進行了系統的闡述,還有很精密的三角函數表。哥白尼的學生雷蒂庫斯在重新定義三角函數的基礎上,製作了更多精密的三角函數表。
物理學  
在物理學方面,伽利略通過多次實驗發現了落體、拋物體和振擺三大定律,使人對宇宙有了新的認識。他的學生托里拆利經過實驗證明了空氣壓力,發明了水銀柱氣壓計。法國科學家帕斯卡爾發現液體和氣體中壓力的傳播定律。英國科學家波義耳發現氣體壓力定律。
生理學和醫學  
比利時醫生維塞利亞斯(Vesalius)發表《人體結構》一書,對蓋倫的「三位一體」學說提出挑戰。西班牙醫生塞爾維特發現血液的小循環系統,證明血液從右心室流向肺部,通過曲折路線到達左心室。英國解剖學家哈維通過大量的動物解剖實驗,發表《心血運動論》等論著,系統闡釋了血液運動的規律和心臟的工作原理。他指出,心臟是血液運動的中心和動力的來源。這一重大發現使他成為近代生理學的鼻祖。
地理大發現  
航海技術產生了一次革命性地飛躍,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的探險家們開始了一系列遠程航海活動。哥倫布和麥哲倫等人在地理方面的發現,為地圓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印刷術  
印刷術在歐洲的再發現,以及從東方傳過來的造紙、指南針、火藥(中國的四大發明),促使科學思想的迅速傳播。

[編輯] 文學
各地的作家都開始使用自己的方言而非拉丁語進行文學創作,帶動了大眾文學,替各種語言注入大量文學作品,包括小說、詩、散文、民謠和戲劇等。

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前期出現了「文壇三傑」。但丁一生寫下了許多學術著作和詩歌,其中著名的是《新生》和《神曲》。 佩脫拉克是人文主義的鼻祖,被譽為「人文主義之父」。他第一個發出復興古典文化的號召,提出以「人學」反對「神學」。佩脫拉克主要創作了許多優美的詩篇,代表作是抒情十四行詩詩集《歌集》。薄伽丘是義大利民族文學的奠基者,短篇小說集《十日談》是他的代表作。

在法國,文藝復興運動明顯地形成兩派,一是以「七星詩社」為代表的貴族派,二是以拉伯雷為代表的民主派。「七星詩社」以龍沙和杜貝萊為代表,在語言和詩歌理論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們最早提出統一民族語言的主張,促進了法國民族語言和民族文學的發展。然而,他們排斥民間詩歌,只為少數貴族服務。拉伯雷是繼薄伽丘之後傑出的人文主義作家,是法國文藝復興民主派的代表。他用20年時間創作的《巨人傳》是一部現實與幻想交織的現實主義作品,在歐洲文學史和教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在英國,代表人物有托馬斯·莫爾和莎士比亞。托馬斯·莫爾是著名的人文主義思想家,也是空想社會主義的奠基人。1516年他用拉丁文寫成的《烏托邦》是空想社會主義的第一部作品。莎士比亞是天才的戲劇家和詩人,他同荷馬、但丁、歌德一起,被譽為歐洲劃時代的四大作家。他的的作品結構完整,情節生動,語言豐富精鍊,人物個性突出,集中地代表歐洲文藝復興文學的最高成就,對歐洲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在西班牙,最傑出的代表人物是塞萬提斯和維加。塞萬提斯是現實主義作家、戲劇家和詩人。他創作了大量的詩歌、戲劇和小說,其中以長篇諷刺小說《堂吉訶德》最著名,它對歐洲文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維加是戲劇家、小說家和詩人,西班牙民族戲劇的奠基人,被譽為「西班牙戲劇之父」。 他是世界上罕見的多產作家,一生共創作了兩千多個劇本,留傳至今的有600多個,有宗教劇、歷史劇、神話劇、袍劍劇、牧歌劇等多種形式,深刻反映了西班牙的社會現實,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最傑出的代表作是《羊泉村》 。
一天一蘋果~~~~~~~
上帝遠離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5:4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