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反聞聞自性

[複製鏈接]

60

主題

142

帖子

11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1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有無 發表於 2007-9-23 08:0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首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
  我於彼佛,發菩提心。
  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
  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
  盡聞不住,覺、所覺空。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
  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虛雲老和尚《上海玉佛寺禪七開示》:

  《楞嚴經·觀世音菩薩圓通章》曰:「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由此可見,觀世音菩薩不是一天兩天的時光就成功了的,同時他便公開的將他用功的方法講給我們聽。他是楞嚴會上二十五圓通的第一名,他的用功法子是「從聞、思、修」而得耳根圓通的「入三摩地」。三摩地者,華言正定。
  故他繼著又說:「初於聞中,入流亡所。」這種方法,是以耳根反聞自性,不令六根流於六塵,是要將六根收攝流於法性。故繼著又說:「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又說:「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這意思即是要我們把這反聞的功夫不要滯疑,要漸次增進,要加功用行,才能得「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這種境界,既自以「反聞聞自性」的功夫,把一切生滅悉皆滅已,真心方得現前。即是說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觀世音菩薩到了這種境界,他說「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我們今天學佛修行,也要這樣先把自己的功夫做好,把自性的貪、嗔、痴、慢等一切眾生度盡,證到本來清凈的妙覺真心,然後上行下化,如觀世音菩薩這樣的三十二應,隨類化度,才能有力量。所以觀世音菩薩,或現童男童女身,化現世間,世人不知觀世音菩薩業已成佛,並無男女人我之相,他是隨眾生的機而應現的。但世間人一聞觀世音菩薩之名,都覺得有愛敬之心,這無非是過去生中持念過他的聖號,八識田中,有這種子,乃起現行,故經云:「一入耳根,永為道種。」
  你我今天來此熏修,當依諸佛菩薩所修所證之最上乘法。現在這種法,是要明本妙覺心,即是說見性成佛。假如不明心地,則佛不可成。要明心地,須行善道為始。我們一天到晚,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則福德自此增長。加以一句話頭,時刻提起。一念無生,當下成佛。諸位把握時間,莫雜用心,好好提起話頭參去。


  虛雲老和尚《禪堂開示》:

  什麼叫話頭?話就是說話,頭就是說話之前,如念「阿彌陀佛」是句話,未念之前,就是話頭。所謂話頭,即是一念未生之際;一念才生,已成話尾。這一念未生之際,叫做不生;不掉舉,不昏沉,不著靜,不落空,叫做不滅。時時刻刻,單單的的,一念迴光返照這「不生不滅」,就叫做看話頭,或照顧話頭。
  ......
  或問:「觀音菩薩的『反聞聞自性』怎見得是參禪?」我方說,照顧話頭,就是教你時時刻刻,單單的的,一念迴光返照這「不生不滅」(話頭)。「反聞聞自性」,也是教你時時刻刻,單單的的,一念「反聞聞自性」。「回」就是「反」。「不生不滅」就是「自性」。「聞」和「照」雖順流時循聲逐色,聽不越於聲,見不超於色,分別顯然,但逆流時反觀自性,不去循聲逐色,則原是一精明,「聞」和「照」沒有兩樣。我們要知道,所謂照顧話頭,所謂反聞自性,絕對不是用眼睛來看,也不是用耳朵來聽。若用眼睛來看,或耳朵來聽,便是循聲逐色,被物所轉,叫做順流。若單單的的,一念在「不生不滅」中,不去循聲逐色,就叫做逆流,叫做照顧話頭,也叫做反聞自性。
  
  
  
  
有無且置,即今如何?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22:5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