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科學讓我恐懼什麼?

[複製鏈接]

927

主題

1024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天何言哉 發表於 2007-9-12 04: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源:人民網
(作者:南帆)
      
       科學讓我恐懼什麼?這有點像一個聳人聽聞的標題。很難想像,今天還會有人不近情理地拒絕科學。現今,我們已經習慣於將科學精神視為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的優良品質。沒有人能夠否認這個事實:科學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歷史。科學已經如此密集地嵌入我們的生活,成為生活本身。飛機,汽車,醫院,雄偉的建築物,還有桌上這個小小的麥克風,科學無所不在。科學,科學,我們都應該以不知科學為恥。

  儘管如此,我還是不能避免我的恐懼——就是在科學得到了巨大的成功之後。這種成功會不會突破某些必要的限制,從而將人類置於危險的境地?我們會不會過於信任科學的能力,以至於遺忘了人類的局限性?科學的歷史證明,上帝不存在,神不存在,理性正在重寫宇宙的真實圖景。但是,理性的無往不勝會不會導致一種傲慢乃至僭妄——人類會不會悄悄地將自己擺到了上帝的位置上?如何估價科學的成功,這的確是一個必須深思的問題。相對於茹毛飲血的原始時代,科學帶來了天翻地覆的另一個現代世界。現在,還有什麼能夠使人類低下高貴的頭顱?從多少光年的遙遠星繫到分子內部的結構,科學正在逐一地破譯大大小小的秘密。癌症?艾滋病?堆積成山的垃圾?河流污染?氣候變暖或者地球沙漠化?這些都是暫時的問題。只要清點一下歷史就明白,科學曾經夷平了多少疑難,解除了多少困境。我們似乎已經可以歸納出一個邏輯:只存在有待解決的問題,不存在無法穿透的鐵幕。這就是現代人的自信。

  然而,我的懷疑就是指向這種自信。

  事實上,我們可能更多的是迷惑於另一個循環:科學產生了問題,但是科學也在解決問題。這兩個方面如同歷史邁步的左腳和右腳。成就減去代價還有剩餘,我們就必須心滿意足。我明白,沒有必要故作姿態——沒有必要一面興高采烈地享受科學提供的快樂,一面忘恩負義地誹謗科學。電視機減少了閱讀的時間,電話打斷了鴻雁傳書的古老傳統,電子遊戲令許多人玩物喪志,汽車或者電梯壓縮了運動量導致高血脂症,這些都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問題。真的,科學沒有必要為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放慢自己的速度。但是,我懷疑的是一個根本的問題——現代人所信奉的邏輯能夠維持多久?我看不到一個堅不可摧的保證。歷史源源地提供了歸納出這個邏輯的素材,可是,歸納的效力不是無限的。我們看到了一百隻黑色的烏鴉,不等於說肯定出現不了一隻白色的烏鴉。另一個更通俗的故事說,有一隻聰明的火雞從市場來到一個人家裡。10天之後,他已經歸納出一套完整的規律:每天幾時早餐,幾時午餐,幾時飲水,幾時沐浴,如此等等。但是,15天之後,也就是復活節那天的早餐時間,它竟然被一刀宰了——這是它的歸納無法事先抵達的結局。神明已逝,科學萬能。我們不再敬畏什麼,而是心安理得地沉浸在現代人信奉的邏輯之中,放肆地榨取地球,奴役山川河流,日積月累,迷途不返。會不會有那麼一天,人類終於觸動了一種巨大而神秘的力量,一種狂暴的報復突如其來地降臨?人類意識到自己脆弱的時候,一切迴旋的餘地早已揮霍殆盡。無力回天,這將是那個時候惟一的長嘆。

  如果人類真的有那麼悲劇性的一天,這種瘋狂的掠奪肯定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這時,我們不得不意識到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這種掠奪又有什麼必要?動力在哪裡?——人類真的需要那麼多嗎?

  的確,人類究竟需要多少?

  相對於現今的研究能力,這不是一個難題。我們擁有如此之多的數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營養學家,建築學家,大型超級計算機隨時待命。每個人所需的生活資料乘以世界總人口並且加上一定數量的不可預測支出,我們可能得到一個基本的數字。

  這肯定不再是一個嚇人的數字。現代社會,科學創造的財富極大地超出了人口的增長速度。紐約,巴黎,香港,上海,燈紅酒綠,紙醉金迷——我們已經看到了一個物質世界的誕生。匱乏的時代一去不返。一種觀點認為,全世界現有的財富可以綽綽有餘地支持全人類的小康生活。這個基本的數字已經攀過了一條關鍵的橫杆。人類不需要更多的財富積累了。安居樂業的日子裡,我們還要做些什麼?縮短勞動時間,旅行,遊戲,體育,投身於藝術活動。旅行社生意繁忙,奧林匹克運動會增添至一年一度,繪畫、雕塑和文學寫作吸引了眾多愛好者,老齡人之間盛行結伴散步和釣魚比賽......

  毫無疑問,這種一廂情願的想像有些愚蠢。任何一個智力正常的人都沒有打算短期內看到這一幅現實圖景。誰說可以安居樂業了?誰說可以放棄積累了?財富總是多多益善,從來不會有足夠的時候。不會有人知道究竟需要多少。一個總統夫人擁有六百多雙鞋子,一個足球明星買了二十幾輛豪華跑車——社會學家和數學家怎麼算得出他們的需要?

  當然,這時"需要"一詞已經不合時宜了。一雙腳與六百多雙鞋子、一個身軀與二十幾輛跑車之間的關係只能用佔有慾給予解釋。是的,"慾望"一詞更能說明問題。慾壑難填。慾望的意義上,一個擁有半個城市房產的人仍然會感到窮得發慌。

  我想說的是,科學會不會打開了所羅門的瓶子,形形色色的慾望正在前所未有地釋放出來?這是科學讓我恐懼的另一個理由——科學的巨大成功會不會助長更為巨大的貪婪?

  當然,這樣的表述有些粗魯。我們始終覺得,科學正在不斷地提高生活的質量,難道科學還會把生活引向相反的一面?的確,一些光滑的過渡就是在這種觀念背後悄然地完成。一個技術奇迹問世了,我們一陣歡呼;另一個技術奇迹接踵而來,我們又一陣驚嘆。洗衣機把我們從枯燥的家務之中解脫出來,汽車或者電話提高了辦事的效率,電視不僅是一種嶄新的娛樂方式,而且還改變了社會的政治民主形式。視線所及,哪一種發明不是我們的生活所必需的呢?

  當然,我們已經察覺到某些意味深長的跡象,例如普遍使用的遙控器。這個小機器的基本意義就是盡量減少身體的運動——一個鼓勵懶惰的傑作。即使一步之遙,我們也不願意從沙發上站起來,伸手按一按電視機的頻道開關。從商場里的電動扶梯到飛機場的自動傳送帶,從室內的智能空調機到安裝在懸崖峭壁上的觀光電梯,科學會不會慫恿享受的慾望越漲越高?我們真的需要一百個甚至更多的電視節目頻道嗎?我們的手機有必要加設拍照功能嗎?抽水馬桶旁邊安裝一個自動沖洗器——我們連這個程序都要用機器代勞嗎?如果考察一下數十萬元一套的沐浴設備,或者進入價值數百萬元的豪華轎車看一看音響、冰箱、酒櫃、電腦網路甚至床鋪,我們一定會想到"奢侈"二字。

  的確,現在還不必小題大作。我們沒有理由將遙控器或者豪華轎車指認為人類墮落的原因。享受的慾望沒有什麼錯;重要的是——過分與否。這才是令人擔心的事實:我們會不會因為享受的持續實現而形成一種沒有節制的性格?這種性格的特徵就是不顧一切的索取。地球孕育了人類,同時給人類提供了足夠的生存空間。可是,如果滔滔不絕地索取永無止境,所有的資源都將枯竭。氣候變暖,江河斷流,地下水過度開採,森林濫砍濫伐,耕地大量佔用,空氣質量大幅度下降,極限的警告已經頻頻發出,但是,我們充耳不聞。與其說意識不到危險,不如說控制不了強大的慾望。這個時刻,科學扮演的是什麼角色?科學甚至必須人為地製造某種慾望?

  科學讓我恐懼的第三個方面是:單方面的文化擴張。近半個世紀之前,C.P.斯諾對於"兩種文化"做出了著名的劃分——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兩種文化的對立由來已久。如今,科學文化明顯地佔據了上風。無論是國防軍工、日常經濟生活還是教育的內容,科學正在得到愈來愈多的重視。相對地說,人文學科日趨邊緣化。文學無非是一種娛樂,哲學是空洞的玄思,宗教是無稽之談,倫理道德變不出麵包和鋼鐵。同電的發明比較,同計算機的發明比較,人文學科又算什麼?

  我從事的是文學研究。然而,我的憂慮與生計無關——我並不是擔憂人文學科的收縮威脅到了我的飯碗。在我看來,現代社會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是:科學的威力越來越大,這一柄雙刃之劍要交到哪些人的手裡?哪些人值得信任,如何使用科學?

  人文學科必須提出自己的思考。

  核技術既能夠生產核彈頭,也可以建造核電站;生物技術既能夠提高糧食產量,也可以發展生物武器。儘管我們這些外行說不清現代科學的種種用途,但是,一個十分清楚的事實是:現代科學的巨大能量可以轉化為毀滅性的武器。孔子、莊子、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年代,人們用刀劍和長矛廝殺;現在,核潛艇和精確制導導彈的威力增添了千百倍。然而,我們的道德水平又比孔子、莊子、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年代提高了多少?不難想像,兩種文化的懸殊發展隱含了巨大的危險——這種危險甚至會在頃刻之間傾覆整個世界。當核技術掌握在某一個政治瘋子或者軍事狂人手裡的時候,全人類都將命懸一線。當然,我們沒有理由因為這種危險而怪罪科學;我們能夠做的是另一面:盡量在以人為本的意義上理解和掌握科學。人類在哪些方面需要科學?科學能夠為人類做些什麼?這些思想恰恰是人文學科的內容,恰恰涉及道德、美學、哲學或者終極關懷。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應當為人文學科騰出必要的空間,無論是在價值觀念上還是在人才資源的分佈上。

  何謂人文?以人為本肯定是一個核心的命題。西方文化史上,人文主義意味著從神本主義的束縛之中解放出來。人文主義運動的意義在於,人代替了神,人就是萬物的中心。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劇變。然而,時至今日,數百年已經過去,我們必須檢討一個更深入的問題:我們是不是比神做得更好?我曾經在《挑戰自然》這篇小文章之中感嘆生物學奇特發展。我想,文章之中的一段話同樣適合於談論科學:

  代替上帝也沒有什麼了不起。人定勝天是我們的千年理想。重要的是我們要比上帝做得更好。可是我們知道,人類之所以沒有資格充當造物主,缺乏的恰恰是造物主的大悲大慈。人類擁有無數的科學家、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他們代表了人類的聰明和機智。衛星升天,股票上市,計算機聯成了網路,海底鑿穿了隧道,任何一項這樣的成就都包含了足夠的聰明含量。一則報道說,某國研製出一種新型地雷。經過精確計算,這種地雷的爆破力僅僅是炸飛一個人的腳後跟。這種地雷不再為對方製造烈士。這種地雷製造的是一個走不動的傷員——交戰的時候,至少要騰出兩個士兵照料這個傷員;戰爭過後,沒有腳後跟的殘疾人要讓政府撫養一輩子。這樣的構思難道還不夠機智嗎?如果我們將生物學交到這些天才們手裡,生物武器將是無可比擬的兇器。根據生物學掌握的種種生命信息,生物武器可以輕鬆自如地實現某些天方夜譚式的計劃:例如,讓某種膚色的人一夜死絕,甚至可以更精確地讓某個姓氏的第幾代長子統統斃命。這時,屠殺意外地簡單——只要往這些人的飲用水源頭投下一小撮粉末即可。我們終於明白,人定勝天並不困難,可是,讓我們真正恐懼的恰恰正是人。

  ——科學讓我恐懼什麼?

  ——讓我們真正恐懼的恰恰正是人。

  可以看到,這個答案包含一些出人意料又意味深長的內容。我們逐漸意識到,科學帶來了財富,科學是巨大的生產力,科學使歷史的速度一日千里,科學提供的技術手段已經足以修改人類的命運......那麼,如何駕馭科學?誰給這一匹烈馬配上必要的韁繩?如果意識不到這個迫切的問題,脫軌的科學可能成為盲目的力量。人文知識分子必須振作精神,接受這個問題的挑戰。這個意義上,人文學科的內容不僅是修身養性,不僅是延續傳統,不僅是單純的玄思妙想或者審美快樂。這個時代將形成何種人文文化?這將與人類的未來息息相關。

1093

主題

4185

帖子

675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753
沙發
goodoctor 發表於 2007-9-12 12:04 | 只看該作者
"科學遠不是十全十美的獲得知識的工具。科學僅僅是我們所擁有的最好的工具。就此而言,與其他並無差異,比如民主。科學本身不能支持人類行動的途徑,但是,科學卻能夠預測人類選擇行動途徑的可能結果。理解科學可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它可能向眾人認為是正確的觀念進行挑戰。當科學的成果被政客或工業家所控制的時候,它就可能被利用製造大規模的毀滅性武器,並對環境造成威脅。但有一點你必須承認:科學給你帶來了幸福。"
                    
——薩根《魔鬼出沒的世界》


[ 本帖最後由 goodoctor 於 2007-9-11 20:05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18:5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