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發誓絕不讓「96台海危機」的屈辱再重演

[複製鏈接]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7-8-16 21:1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發誓絕不讓「96台海危機」的屈辱再重演



一九九六年三月五日,中國宣布將進行飛彈試射,從大陸對距台灣主要商港不遠處的外海「目標區」發射地對地飛彈。兩天後中國開始試射飛彈,在那段極短的時間內,柯林頓處理美國外交政策的能力再遭考驗。柯林頓召集國家安全顧問到白宮研究可能的戰爭形態及美國的反應。

在波斯灣戰爭期間因機智及務實作風而贏得好評的四星上將沙利卡什維利已準備好一份附有圖表的活頁報告,現在這份報告放在柯林頓面前,報告中用梯形來顯示萬一中國發射的一枚彈道飛彈射偏,實際命中台灣,或是如同情報所指出,大陸故意把飛彈瞄準台灣目標,或者是解放軍已集結在台灣對岸的十五萬名部隊攻佔台灣所控制的金門、馬祖等外島時,情勢可能升高的狀態。

沙利卡什維利的報告使柯林頓感到事態嚴重。意外爆發戰爭的風險相當大。他的眼光離開沙利卡什維利的報告后,環視坐在桌前的國務卿克里斯多福、國防部長培里、國家安全顧問萊克,然後告訴他們他非常震驚。台灣情勢就如一桶火藥,他們必須竭盡所能防止即將發生的浩劫。他說,他不希望沙利卡什維利在簡報中提到的任何可怕的情況出現。

柯林頓說,得有人把李登輝必須讓步的訊息告訴台灣,因為柯林頓不能冒每次李登輝想到美國參加校友會或在夏威夷打高爾夫時,美國就有可能捲入戰爭的風險。傳達這個訊息的任務落在美國安全副顧問柏格和主管政治事務國務次卿塔諾夫身上。他們將安排在紐約與李登輝的高級助理私下會晤,並與他嚴肅討論美國的希望。但那個周末無論柯林頓或他的顧問都未處理一個更大的問題??美國協防颱灣會到何種程度?

在九十年代,台灣軍方已減少金馬有遭中國佔據之危。五角大廈官員認為,緊守金馬是冷戰時期的過時觀念。這些島嶼本身實際上已成為博物館,處處是密如蜂巢的地下碉堡、營房和彈藥庫。在九十年代,走過這些坑道的觀光客比軍人還多。

不過,中國只要攻擊金馬外島等台灣所控制的領土,台灣三軍仍然準備進行報復。一九九六年初,台灣軍事指揮官在向美國官員私下簡報時,曾概述他們打算對大陸進行的各種空襲。他們在地圖上指出空軍基地、飛彈基地、雷達設施、補給庫等地點,表示將以自己的轟炸機和飛彈予以摧毀。

看來好像只要丟下一根火柴棒到這個火藥盒,爆炸就可能發生。向柯林頓提供建言的顧問,每個人年紀都比大。外交政策和危險處理的經驗也比他豐富。毫無疑問,他們正在驗收去年五月柯林頓突然同意了李登輝訪美的結果。李登輝的政府曾保證,李登輝那次訪美之行將是「私人訪問」,在他的母校康奈爾大學發表演講。

但等李登輝抵達時,康奈爾大學卻布置得好似舉行政治大會,而且他那透過電視向世界各地轉播的演講也絕對稱不上是私人性質。李登輝在演講中宣示中華民國在台灣的主權,數百名支持者揮舞國民黨黨旗大聲歡呼,而這些旗幟正是蔣介石流亡政府的象徵。

李登輝訪美后,中國的指控逐步展開。首先中國方面默不作聲,接著是微弱的反應,然後似乎是源自中國軍方的抨擊突然爆發。一時之間,中國所有的傳聲筒同時對李登輝展開攻擊,譴責他是分離主義分子,尋求「脫開祖國」。第一批六枚中國飛彈從一九九五年七月二十一日至二十六日發射到距台灣北部約一百里的東海,使台灣股市慘跌。美國國務院約見中國駐美大使,提出強烈抗議。柯林頓的顧問尷尬之餘,力圖沖淡這項反應。



在北京,執政的政治局通過一項軍事演習計劃,這是包含模擬兩棲攻擊、空戰演練、實彈射擊等樂章的全套交響曲,將由中國解放軍在八個月時間內指揮演奏,並且在一九九六年台灣選民前往投票所首次直接選舉總統時達到最高潮。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李登輝領導的國民黨在立法委員選舉中失去許多席次,擁有的席位創歷史新低,只比過半數略多一點。這要歸功於北京,他們的策略似乎已經生效。中國大陸報紙開始把台灣海峽稱為「南京戰區」。

但更大的衝擊要到新的一年才降臨,中國新華社三月五日突然宣布,中國解放軍將從三月八日至十三日在華南沿海的外海,進行更具威脅性和挑戰性的飛彈試射演習。新聞電稿上打出經度和緯度,並形容它是「禁制區」,警告所有的商船都要遠離該區。當華盛頓劃出座標時,赫然發現這次演習簡直就像要對台灣發動攻擊。「目標區」距台灣的商港入口不會超過二十至三十里,而且就在國際海運線中間,近到足以讓台灣人聽到飛來的彈頭以每小時四千五百里的速度由大氣層降落的音爆。

中國宣布試射飛射的消息后,白宮採取拒絕面對現實的態度。國家安全會議沒有開會,反而是萊克、培里、沙利卡什維利和克里斯多福等「要員」在戰情室會商,而柯林頓並未參加。橢圓形辦公室沒有發布任何消息。從外表看,沒有人認為中國會真的試射飛彈似的,但中國的確試射了飛彈,而且是在他們宣布試射日第一天的午夜之交進行。

華盛頓三月七日的美東標準時間上午十一時(北京時間八日凌晨零時),美國情報衛星偵測到兩枚飛彈由隱藏在大陸東南深谷和山脈里的機動發射器發射升空的濃煙。負責操作中國核子飛彈及傳統飛彈的中國第二炮兵部隊士兵和支持人員為飛彈空中竄入夜空而歡呼。一枚飛彈在降落時通過台灣最北端上空。在世界的另一方,白宮發言人麥克瑞正在準備他的中午新聞簡報。中國試射飛彈的消息由國防部全國軍事指揮中心馳報位於白宮地下室的情況室,然後傳到麥克瑞那裡。

正午過後不久,麥克瑞在白宮西廂新聞室的講台說:「這些飛彈試射??我們有許多理由相信試射已經進行??我們認為既具挑戰性也很輕率。」

此事的確令人震驚。中共有史以來第一次發射極為精準且可能威脅到台灣經濟命脈的致命新式武器。第七艦隊、航空母艦或軍機都無法阻止大批彈道飛彈。台灣對這些飛彈毫無防衛能力。這些試射引出一個問題:在任何未來的衝突中,中國是否可能根本不必出去飛機就打贏對台灣的空戰?靠著精確有彈道飛彈,中國可破壞跑道,癱瘓台灣的八座軍用機場,防止台灣的空軍集結對抗中國的海軍封鎖。

台灣若遭封鎖,將威脅到美國及日本的利益。柯林頓勢不能不挑戰台灣周圍重要海運線被封鎖之事。正如一九八八年美國在伊朗和伊拉克所謂「油輪戰」期間,被迫挑戰伊朗封鎖波斯灣國際海運線的企圖一樣。而要進行挑戰,美國軍艦必須駛過封鎖區。根據作戰準則,中國一旦啟動鎖定目標的雷達,意示準備開火,美國海軍指揮官必須進行攻擊。美國部隊要有摧毀中國軍艦或危及美國艦艇的大陸沿海飛彈或火炮陣地的準備,如美國在一九八八年攻擊及摧毀伊朗軍艦一樣。要保護部署在台灣附近的美國部隊,必須使用與波斯灣一樣的作戰準則。

美中若發生對抗,可能危及柯林頓的總統職位。這次危機是在美國太平洋艦隊的過渡期發生。太平洋艦隊總司令馬克上將因對駐琉球美軍一九九五年九月強暴一名十二歲的日本女學生之事發言不當而辭職,獲提名接替馬克遣缺的普魯赫上將仍在華盛頓出席參院的提名認可聽證會。沙利卡什維利將軍約見普魯赫並告訴他,目前採取某些初步措施以便一旦戰爭爆發時動員部隊協防颱灣並不嫌早,但絕不能把這些行動告訴台灣領導階層,免得他們愈來愈大膽。普魯赫在極機密的情況下召集太平洋艦隊指揮部參謀於檀香山開會,準備把大批彈藥、零件和愛國者飛彈等飛彈部署到台灣,協助台灣防衛人口焦距地區免遭中國飛彈攻擊。一旦中國發動攻擊,隨同這些補給品出去的將是美國軍事顧問及後勤人員。




在中國宣布試射飛彈時,正停泊在菲律賓馬尼拉灣的美國航空母艦獨立號結束了港口訪問,把在岸上休假的水兵召回船上,次日,亦即三月六日上午,這艘巨型軍艦啟航穿過呂宋海峽北行向台灣東部前進。第七艦隊指揮官克里明斯也悄悄集合部隊。

然而,五角大廈內沒有一個人能回答懸在空中的問題:如果數百或數千美國軍事人員擁進台灣,他們該在何時及何種情況下離開?自從華盛頓與北京在一九七二年簽署海上公報及一九七九年建立外交關係以來,美國即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美軍只要部署在台灣,即使是防衛性質,都會被北京視為入侵。中國一定會在聯合國提出這種主張,而中國是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享有否決權,可用來在很多關乎美國安全的重要問題上不利美國,例如防止朝鮮半島發生戰爭、圍堵伊拉克總統薩達姆、維持巴爾幹半島和平等。

柯林頓的許多顧問,包括即將去職的駐北京大使芮效儉都認為,如果柯林頓過去曾把注意力放在對華政策上,他應該可以預見國會議員會以壓倒性多數支持讓李登輝訪美,並透過及早與北京協商而防止這次危機。若與中國國家主席***舉行高峰會,將可使柯林頓政府重申「一個中國」政策。接著他可在更輕鬆的情況下解釋何以在政治上必須讓李登輝赴美進行非正式訪問。隨後的訪問??先是***以國賓身份訪美,然後是台灣領導人以私人身分來訪??將可使柯林頓對以後的事件免疫。

但柯林頓沒什麼時間關心外交政策。他寧願匆匆處理危機。在就職的第一年,柯林頓政府的第一位國防部長亞斯平打電話給中央情報局長吳爾西說:「你不認為我們接任這些職位后,我們會實際與總統見面並討論我們的政策嗎?」吳爾西不由得笑了。他向亞斯保證,他應邀參加的白宮會議沒有一次不是有亞斯平在場的。吳爾西太了解柯林頓缺乏焦點了。在柯林頓政府成立了頭半年,吳爾西和他的情報官曾多次在橢圓形辦公室外的接待區侍命,準備向柯林頓提出每日情報簡報,柯林頓經常讓中情局苦等數小時,而且總是在最後取消簡報。一九九四年九月,一個精神不正常的男人駕駛一架西斯納小飛機衝進白宮南苑,顯然企圖行刺總統,結果飛機墜毀,當時中情局總部流傳的一個笑話,這個飛行員是吳爾西,他的目的只是想與總統約定見面時間。

國家安全顧問萊克同樣有無法見到柯林頓的苦惱,但萊克本人也不注意中國問題。萊克原是基辛格轄下一小群助理中的一員。

柯林頓入主白宮時,對於與他們所稱的中國領導人進行高層對話沒有興趣,柯林頓團隊較有興趣的是針對人權、武器擴散、貿易障礙等問題對中國施壓。在里根政府時代擔任駐北京大使的基辛格親信洛德現在出任國務院東亞事務助理國務卿,負責處理對中國政策。

洛德告訴新政府,如果美國願對中國展現強硬手段,中國會依從美國要求。洛德在新職獲參院認可所做的第一件事是在一九九三年五月飛到北京,並告訴中國,柯林頓即將對人權問題施出極為強硬的手段,為續延中國的貿易最惠國地位定下條件。他對中國說,如果中國不答應美國條件,改善人權紀錄,美國將對當時每年進口到美國市場的兩百億到三百億美元大陸商品課徵很高的關稅,使中國失去競爭優勢,從而經濟受損。

柯林頓一直按照國務院的強硬立場行事,直到財政部長班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魯賓、商務部長布朗及政府內部其他主張與中國加強商務的官員終於使他相信,美國與中國的關係不因受制於人權這個單一議題為止。中國是亞洲安全的要角,可能是促使北韓放棄核子野心的關鍵,中國有龐大的經濟,可能再二、三十年就能與日本匹敵,中國在聯合國有否決權,可與俄羅斯或歐洲合作,在伊拉克、波士尼亞等各種問題上挑戰美國的領導地位。

在這種混亂的情況下,萊克在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公開表示,他希望主導對華政策。克里斯多福認為這是大動作,因此反對。萊克說,他不曾在未獲克里斯多福同意的情形下這樣做。但一九九六年一月起,他仍開始請中國問題專家到白宮,向他們討教,他知道他們曾勸他介入對華政策,甚至敦促他前往中國大陸訪問。壓力逐漸增強,當情報顯示中共可能正確以飛彈攻擊台灣后,情勢終於到達最高點。克里斯多福對於萊克的主張持強烈反對立場似乎毫無理由,他的態度於是緩和。剛好,三月七日星期四中國第一波兩枚飛彈粉碎了每個人的自滿。當天,中國一名高級官員劉華清抵達華盛頓,準備進行萊克所說的雙邊「新戰略對話」,這是一個新的起點。




為保住國務卿的面子,萊克原想膨脹劉華清的頭銜。但克里斯多福不希望外界以為萊克像當年基辛格在白宮時一樣,在國務院的範圍之外從事外交,所以萊克勸服中國駐美大使同意把劉華清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安全顧問」,劉華清也因此等於萊克的談判對手。不必在意中國根本沒有這種頭銜,權宜之計是必要的。

當劉華清滿面笑容的在紐約走出飛機時,中國試射飛彈的最初消息仍在新聞發報機上飛速打出,萊克此時實在很難假裝事情一切如常。在白宮,柯林頓原打算在萊克和劉華清會談時,順便進去塞喧幾句,但後來決定不出面,以表示他對中國試射飛彈的憤怒。劉華清向萊克抗議說,這次飛射試射跟去年夏天的試射一樣,都是例行試射。他並警告萊克勿過度反應。他說,台灣問題是中國人民的內政,中國絕不會容忍外界干預。劉華清的強硬態度反映出他身為中國強硬派的地位。

在中國把飛彈射到亞洲國際海運線的這一星期,萊克企圖隔海把手伸向中國的行動顯然愚不可及。當晚,他邀劉華清在國務院晚餐。克里斯多福將扮演東道主,培里也會在場。那天下午,萊克、克里斯多福及培里三人為晚餐時該說什麼話事先籌商,決定分別發言,使訊息能重複、有力的傳達。談話重點是由台灣關係法的文字中取材。

培里由五角大廈穿過波多馬克河進入華盛頓時心裡還在想著,這次晚宴的是有力地向北京轉達一個訊息,那就是中國必須立刻停止朝台灣試射飛彈。如果他們的任務成功,美國或許可以用外交方式解決問題,並根據萊克所策劃的路線啟動戰略對話。但培里後來發現,以外交手段解決問題為時已晚,美國的衛星發現,十多枚架設在機動發射器上的飛彈已準備好發射。只要有一枚飛彈偏離目標,引起台灣報復,從而引發大規模戰鬥,就可能把美國拖下水。

柯林頓的國家安全顧問群聚焦在裝潢雅緻的國務院八樓麥迪遜晚宴室,此處位在可以俯瞰林肯紀念黨的坡地附近,但見紀念堂在晚間的沙沙銀燈照射下閃閃發光。在晚餐桌上,克里斯多福皺著眉頭以商業律師的口氣重申試射飛彈是輕率、危險的行為,必須立即停止。

劉華清比東道主活躍得多。他再度表示,飛彈試射和隨後將舉行的海上及空中演習都是例行公事,美國不應過度反應。他提醒他們,這次危機是因美國發給李登輝簽證而發生的,柯林頓政府已食言而肥。按照劇本,此時培里應極力剋制的對劉華清發一頓脾氣。但這位面容嚴肅、言語溫和的科學家,即使是努力裝出最強硬的態度,講起話來也像在大學講課。不過,他還是展現出美國軍方的全部力量,他的角色是提出最後通牒。參加晚宴的美國官員接著會支持他。

培里以嚴肅的表情直視著劉華清盡量強硬的說,中國的演習不是例行演習,絕不是。

「你知道,我是個老炮兵」他說,「只要有人作夾叉射擊我就知道。」

「他指出,第一枚飛彈落在台灣北端,第二枚飛彈落在台灣南端,這就是夾叉射擊,也就是確定射程,使飛彈指揮官隨後能命中中間的任何目標。

這如何能視為例行演習,培里希望知道。

此外,中國把彈道飛彈發射到國際海運線,不但是以危險、輕率的軍事行為威脅台灣,也威脅到美國及其在西太平洋盟國的利益。日本就是經由這些海運路線取得能源所需的六成。

如果飛彈試射持續下去,美國將採取行動,保護本身利益。培里告訴劉華清,他應把這項訊息送到北京,當晚就送回。他說,如果飛彈試射不停止,美國會有所反應,如果台灣遭到攻擊,將有嚴重後果。

劉華清並未退縮,他素以言語強烈著稱。文革時代,他還年輕時,曾參加外交部內部的激戰。

無論如何,在劉華清的芮氏地震量度上,培里的「大發脾氣」只是無感地震。劉華清在回答時,針對簽證問題、美國出售F-16戰機給台灣的問題,美國經濟制裁中國問題及美國吝於提供中國發展所需的技術等批評美國。

萊克和克里斯多福再次提出警告,劉華清離開后,回到位於康乃狄克大街的中國大使館。第二天上午,美國情報官員向白宮證實,劉華清已向北京提出報告。



但情勢並無緩和跡象。美國的衛星發現中國軍方仍繼續準備飛彈試射。中方的命令似乎並未改變。三月八日星期五,台灣民眾出現恐慌現象,數以千計的市民趕到銀行提領存款或換購美金。飛往美國及加拿大的華航客機班班爆滿。群眾擠在機場想取得機位。

同時,台灣的空軍和飛彈部隊進入最高警戒,準備報復。

在華盛頓,萊克、克里斯多福、沙利卡什維利及培里一致認為,現在是提升姿態的時候了。身為總統最高軍事顧問的沙利卡什維利堅持計劃應由參謀本部來做。

各軍種參謀首長星期五開會,檢討他們對台灣提供補給及防衛的計劃。「獨立號」航空母艦部署在台灣以東。神盾級巡洋艦已向南航行。

接近台灣海峽,這艘軍艦的強大雷達能搜索地平線外很遠之處,艦上官兵在台灣海峽可監視中國的飛彈發射並追蹤中國在該區的一切軍事行動。一艘洛杉磯級攻擊潛艇也以其感測器協助監視台灣海峽水底的動靜。太平洋指揮部把其他各種空中和衛星偵測設備都帶到這個潛在的戰區。

沙利抵達位於五角大廈外緣的國防部長套房時,他深信自己已預見到每一種緊急狀況。

但培里顯得非常激進。對於中國不理會他前一天晚上在晚餐桌上向劉華清提出的有力警告,他看來十分憤怒。更多的飛彈準備發射,而且每一次美國的衛星通過都帶來中國動員的進一步證據。中國宣布了更多海上及空中演習的計劃,並公布最新「禁制區」的座標。從標示在地圖上的座標來看,中國似乎要禁止台灣海峽所有船隻航行接近。台灣三軍處於危險邊緣。

培里希望痛擊中共。把「獨立號」派到老遠的太平洋卻只在周圍繞圈子並不是強烈的訊息。事實上,這可能解讀為軟弱。他希望能有一艘航空母艦直接駛進台灣海峽,貼近禁制區。他希望讓中國知道,美國從部署在台灣海峽的航空母艦飛行甲板上當著他們的面出動飛機是玩真的。

培里可以看到沙利的臉因恐懼而垮下來。他們兩人是好朋友,已學會看彼此臉色。培里似乎被沙利的反應所震動,於是住口不言。他們顯然不是同一頻率。

沙利回答說,派美國航空母艦進入台灣海峽是自己找麻煩。由於雙方情緒高漲,發生意外的危險很高。如果中國部署在海岸的部隊對航空母艦發射一枚巡弋飛彈,航空母艦指揮官將有權攻擊岸上的飛彈部隊自衛。這可能也會促使台灣攻擊沿海的中國飛彈陣地,然後會怎麼樣?開戰。但培里很生氣。他希望採取比派獨立號到海上遠遠兜圈子更強硬、更積極的行動。必須讓中國獲得美國很認真的訊息。

沙利同意獨立號可先在台灣東端展示旗幟,如果中國變得更進一步,他們接著便可考慮升高行動,例如派邦克山號戰艦,甚至獨立號航空母艦穿過台灣海峽,但這類行動不應是他們打出的第一張牌。

但培里認為,這樣還是不夠。當前情勢是典型的軍事象徵主義和軍事行動之間的困難抉擇。軍事象徵主義必須強硬到足以嚇阻情勢升高,但又不致太過挑戰到使情勢更加不可收拾,而引起他們本欲避免的戰爭。培里主張採取前一個方案,沙利則認同后一個方案。

有沒有第二艘航空母艦?培里問。

沒有其他航空母艦可以動用。沙利回答說。

培里問到美國航空母艦尼米茲號。沙利說,他根據培里本人的命令充分掌控波斯灣,禁止伊拉克總統海珊的空軍飛到禁航區,而尼米茲目前就是執行這項任務。但培里答道,他願意放寬命令。但沙利仍然擔心,即使調動屁米茲號,這艘航空母艦恐怕也無法在三月二十三日台灣的總統大選前趕到台灣地區。

培里認為,時間因素的考量不像決定動員第二艘航空母艦那樣重要。

如果中國看到美國願意把一艘航空母艦調離波斯灣,派它以全速穿過印度洋,他們便會了解,美國對中國的飛彈試射嚴肅以對。

沙利同意培里這個觀點。第二艘航空母艦將可發出強烈的訊息,但還不致於過度挑戰,使中國有藉口反應。為解決世界如何看待美國把第二艘航空母艦遠派到距中國海岸不遠的大海問題,他們達成了如何運用新聞媒體的策略,同意動員文字記者和攝影記者,並以空軍運輸機載他們到獨立號甲板上,這些記者發自獨立號上的報告將可強調美國的決心。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196

主題

8058

帖子

72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211
沙發
11nn93n9 發表於 2007-8-16 23:23 | 只看該作者
所以江澤民更清楚地意識到原來沒有強大軍力的和平崛起是夢想。沒有強大的軍力, 台灣也別想統一。 所以才有了後來的軍事上的投入的增加, 才有了今天的進步。 當年美國炸了中國的大使館, 攔截了中國的銀河號,出動了航母后,難道不知道必然會導致今天的結果么?本來中國對軍事現代化的迫切感並不是很強烈。 但是台獨,美國給中國上了很好的幾堂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3 16:0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