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魔力觸摸——解讀身體本能的渴望

[複製鏈接]

2409

主題

9365

帖子

4007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5Rank: 5

積分
400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e2000 發表於 2007-6-23 02: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993年8月15日,舊金山的一家商店裡,女孩們正用手觸摸店內展示用的安全套樣品,然後確定購買。作為試用方式的一種,讓顧客通過手部的觸感確定產品的質感以及舒適度,是很多商家都會採用的方式。

  

  2006年12月20日,NBA常規賽,休斯敦火箭客場87-89惜敗波特蘭開拓者。姚明正飛身到對方中鋒賈馬爾頭上投籃。曾經有文章評論,精準的投籃觸覺是姚明立足NBA的最大優勢。

  

  2006年1月25日,巴黎聖路易斯醫院的外科手術室內,醫生正為病人進行脫垂手術。對於外科手術來說,醫生的手感很重要。而專家們也一直希望能夠在機器人身上模擬這種觸覺,改進顯微外科手術的效果。

  

  1989年9月1日,東京的「奧斯卡音樂工作室」內,夢想成名的女孩兒正為成為一名偶像歌手而練聲。專業的輔導老師輕觸女孩的鼻樑,讓女孩用身體感受發聲的技巧。

  

  2003年12月5日,一名銀行工作人員正在點驗手中的歐元。通過手感,他還能初步確定鈔票的真偽。不只是在點鈔的時候,很多職業需要從業人員訓練出絕對的手感。
人在江湖飄,哪能不喝高

2409

主題

9365

帖子

4007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5Rank: 5

積分
4007
沙發
 樓主| be2000 發表於 2007-6-23 02:22 | 只看該作者
  觸摸的本能

  「觸覺,這是唯一不可替代的感覺。如果一個人失去觸覺,那麼他就等於死了。」 羅丹當年說這段話,是為雕塑,聽起來是句廢話,但被證明確實說到了點上。

  生命挽回於最初的撫摸

  2005 年,浙江省中醫院西婦科相繼在當年出生的新生兒中共挑選了100 名嬰兒,按住院的前後順序隨機抽樣分為兩組,每組50 名。其中的一組孩子,從他們出生的第二天起就被派了一門「功課」。照醫院的計劃,院里的專業助產師每天都要定時與這些孩子見面,不做別的,只是撫觸他們,或者說是進行全身的按摩,在溫暖、寧靜、時而伴隨輕柔音樂的房間里,一次20 分鐘左右,直到出院。通過一段時間的跟蹤觀察,醫院發現這些孩子在受到過撫觸之後,相對於另一組新生兒,睡眠時間和體重都有了明顯的增加,特別是對其中的早產兒來說,接受撫觸讓他們的狀況有了非常大的改善。

  僅僅在幾年前,包括美國在內的很多國家的醫生還都不能夠接受這個結果,甚至有說法將嬰兒撫觸稱之為「摸一摸嬰兒就長肉」。

  碰巧的是,當時在美國卡羅來納州北部的一家研究所里,有一組精神科專家正從事與之相似的「親膚」護理研究。實驗對象是早產的小白鼠。在這些小鼠出生的頭20 天里,他們讓母鼠舔它們自己的孩子,然後對小鼠的生長數據進行記錄。有意思的是,專家們發現小鼠們處於一種模式中,那就是它們希望這種奇妙的待遇。充滿愛意的愛撫有助於它們的成長。

  對於人類也是如此。美國邁阿密大學教授蒂凡妮· 費爾德是一項名叫「新生兒親膚護理」項目的創始人,從事這項研究已經有20多年。根據她的統計,接受了 「親膚」護理的早產兒相比沒有接受的成長速度加快47%。他們更活躍、反應更快,很少哭鬧,睡眠很好。

  摸一下,是我必須的

  從出生開始,人類就有很多其他動物不可比擬的優勢,但卻往往沒有溫暖的懷抱,而是躺在嬰兒車裡,伸出雙手朝向我們母親的方向。與外界接觸,觸一下,這正是我們需要的。觸碰僅僅是我們意識的第一步。我們的身體遍布神經系統。它使我們的皮膚首先有所感覺。通過不同的感觸我們可以辨認外界是冰冷還是火熱,是平滑還是刺痛,是柔軟還是堅硬,是輕巧還是沉重。

  在毛髮中和皮膚的表面有很多觸覺神經。就算空氣的流動觸動了皮膚僅僅0.001 毫米,人類都會有覺察。當然經驗告訴我們,並不是微風的每一次細小拂動都讓人產生感覺。觸覺器官會有選擇地向大腦彙報,哪些是要注意的,哪些又是不必費神的。大部分的時候,我們不會去關注自己生理上的變化,直到突然有一個刺激激起了我們的某一部分 「興趣」,讓我們對某一感覺有了需求,那麼我們才會正視這些生理的變化。例如一個人平躺的時候,並不會注意自己的具體的姿勢。直到我們想翻身的時候,我們才意識到自己平躺的狀態。

  觸覺系統不僅僅是對新的刺激做出反應,只要是身體接收到的刺激它都會做出相應的回應。例如當我們的皮膚、肌肉、肌腱以及關節中的任何一個被觸摸、按壓或者扭動的時候,它們都會根據觸碰的程度不同而加以區別。萊比錫大學觸覺實驗室負責人馬丁· 格倫瓦德認為,我們整個大腦都在忙於處理觸覺感應,不斷接收來自與外界接觸的信息。各種觸覺器官和系統是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它們經常作為一個整體來對某一個感覺進行測試,並向大腦發送信息。

  我們的身體是在不間斷地接收著各種感觀的刺激,即使人們在睡眠時也是如此。因此,無論我們的身體在哪裡或者受到了怎麼樣的刺激,我們都會在最快的時間內做出回應。毋庸置疑,我們可以在閉著眼睛的情況下用手把鬧鐘給關掉;不看嘴的位置也能把食物送入口中,而不是送到眼前;把手很自然地插入衣服口袋中。

  這些都要歸功於我們平時的自我意識。儘管如此,我們身體的敏感度並非均勻分配,這與各部位神經的多少有關係。對於我們背部的刺激,需要兩個距離小於70 毫米的觸碰點同時作用才能形成一個刺激元。而像嘴唇、舌頭這些器官就敏感得多。

  空杯子, 滿杯子,你感覺到了什麼?

  我們最為熟悉的敏感區是雙手。在麻省理工學院的觸覺實驗室(以下簡稱為MIT)中,該實驗室的負責人曼達雅姆· 施林瓦進行了一系列關於手不同部位不同反應的實驗。人的每個手指中藏有2000 多個感覺神經來幫助人們辨別不同的刺激。在此之前還沒有像施林瓦一樣來研究觸覺的技術性力量 。

  MIT 的實驗著眼於我們日常最熟悉卻又對細節頗感陌生的問題。比如,舉起一個空杯子,與舉起一個裝滿咖啡的杯子,我們的皮膚感受有什麼樣的不同呢?是否二者輕重的差別和我們預期的一樣呢?我們是如何通過觸覺傳遞迴來的信息,判斷給予把手或者杯壁合適的力量,從而使得杯子不從手中滑落呢?

  1990 年以來,施林瓦一直在從事觸覺領域的快速反應實驗。當時他剛剛建立了觸覺研究實驗室,而且只有一名助手。促使他轉入這項研究的動因是一名又聾又啞的美國盲人。令人不解的是,他能正確地理解施林瓦說話的意思,方法竟然是通過用指尖觸碰施林瓦的喉嚨,感受他聲帶的振顫以及呼吸的氣流,從而判斷音節和句子。

  施林瓦的小組目前仍然在研究觸碰中究竟會產生什麼樣的感覺。眾所周知的是,神經系統像電波一樣傳送信息。大概流速為每秒鐘30米到50 米。然而我們卻不知道大腦是怎樣來感受這些信號並進一步處理這些信號的。

  在施林瓦的實驗中,十名接受檢測的人坐在桌子旁,將左側的手臂搭在桌子上。他們幾乎都不能看到自己的手臂,因為他們眼前都有一塊板子將視線與手臂隔離。在他們面前放著研究人員準備好的橡膠質地模擬假手。這些接受檢測的人要將注意力集中到這些模擬物上。工作人員將毛髮同時劃過他們自己的手臂和模擬手臂。在工作人員的問詢下,有十名參與者在十分鐘之後宣稱,他們覺得就像自己的手臂一樣模擬手臂有被劃過的感覺。

  這個實驗的結論是:人的視覺和觸覺器官是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只不過我們的大腦更相信視覺意識。因為大腦中有著我們觸碰自己手臂的感觸經驗,當再次觸碰到相類似的東西的時候,腦子中固有的經驗已經起作用,大腦傳遞出來的感受是如同觸摸到了真實的手臂一樣,也就是說,大腦把曾經見到的場景和感受進行了統一的加工。

  似乎每個人都經歷過,我們的大腦會很快地把一種形式和以前經歷過的某些回憶相聯繫。人們坐在火車車廂里,這時旁邊軌道的火車啟動了。火車前進的轟隆隆的聲音在耳邊響起,同時眼睛看到了窗外的列車加速向前。於是,火車啟動的這幕場景就以非常快的速度在大腦中形成思維定式。以後再遇到此種情景,大腦傳遞的信號便是:我們在乘車。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邁克爾・格蘭茲諾嘗試了一個在體毛很重的猴子手臂上所做的實驗。他們發現,觸覺神經元與視覺的刺激同時在起作用。神經細胞在看到和感覺到之後同時做出了反應。也就是說,它們的視覺和觸覺都能夠辨別出眼前的與原來形成定式的物體的差別。

  然而,神經元並不是每一次都會被假象蒙蔽而上當。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指出,如果給模擬的手臂調換一下位置,也就是說與真正的手臂方向相左的話,那麼那些神經元不會對此有任何反應。它們會很快辨別出那是假的。
人在江湖飄,哪能不喝高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6:5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