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專家:航母已不適應當今海軍戰略需求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07-6-4 08: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人類社會正在經歷一場從工業經濟時代到創意經濟時代的變革。阿爾文·托夫勒再次發出預言:「資本時代已經過去,創意時代正在來臨。」

  可以預見,就像當年大工業模式改造了農耕時代的軍隊、武器和作戰一樣,創意經濟也將改變軍事――人類社會暴力的基本形態。這預示著暴力將更依賴於創造能力的創意軍事時代的來臨。與之相應,作為暴力的工具,創意時代的武器不僅需要具備鐵與火的剛性,還需要基於晶元的硬體,更要有注入更多智性與靈性的軟體。崎嶇而昏暗的武器發展之路正在被創意之光照亮。

  中國要不要造航母?這是近年來民間關注最多的話題之一。在國防科工委新聞發言人宣布「中國有能力造航母」之後,中國造不造航母更成為國內甚至是國際軍事領域熱議的一個焦點。許多爭論意見帶有過重的情感色彩,超出了航母問題所應承載的範疇。所以,我們應該還原問題,用平常心把航母只作為一種海上武器平台來研究。

  「耄耋老人」與「高價目標」

  從1910年美國海軍在「伯明翰」號巡洋艦上試飛第一架飛機,到1922年世界第一艘「純血統」的航母――日本的「鳳翔」號下水,航母至今已是八九十歲的「耄耋老人」了。航母以其艦載機對敵方軍艦攻擊的遠程海空戰作戰樣式,改變了艦炮互射的海戰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海戰中,航母終結了大炮巨艦的戰列艦時代,使自己成為新一代海上霸主。能否應對大量高新技術武器出現帶來的挑戰,對已經稱霸半個世紀的航母來說,是能否成為武器長青樹的第一道門檻。從目前的情況看,曾經擁有輝煌歷史的航母就像所有的老兵一樣,具有不老的雄心,卻無法維持軀體不老。即使是最新型的核動力航母,在當代武器系統構成的新威脅面前,也呈現出左支右絀、力不從心的疲態。

  美國軍方在幾年前就航母問題進行過一次大的爭論。美國國防部戰略評估司對海軍要發展新一代航母的計劃提出了質疑。評估司負責人馬歇爾認為,在遠程精確武器的打擊下,昂貴的航母不過是一個「高價目標」,冒險把載有5000多名官兵的航母派往戰區,已經成為難以想象的事。應該說,馬歇爾的擔心很有些道理。

    近年時有他國潛艇潛入航母附近或飛機飛臨航母上空的消息,這些偶發事件證明了強大的航母護衛圈在對付航母的傳統天敵――潛艇、飛機上仍然存在著百密一疏的漏洞。但是,如果與有天基信息支援下的中遠程導彈的密集攻擊相比,這已經是相當容易對付的威脅。儘管有的美國軍事專家對其他國家是否具有偵察、跟蹤和打擊航母的能力表示懷疑,但卻無法否定導彈這一新武器系統已經對航母的安全構成了新的嚴重威脅。

  值得特別指出的是,馬歇爾所說的「高價目標」不僅是指航母的造價,更在於敵方對航母的重創將導致軍人大量傷亡,將造成對國家和民心的戰略級震撼。因為這有悖於人們,特別是美國人對當代戰爭「零傷亡」的期待。航母成為對方打擊的首選目標的另一理由是,雖然航母很難被擊沉,但其作戰功能卻相對容易受到破壞。面對遠程精確打擊,航母不能僥倖於不挨打;一旦挨打,整個航母打擊群的其他軍艦也可能連帶失去作戰能力和參戰機會。這就使航母在戰役層次也成為了「高價目標」。

  當然,武器平台價格的高低應相對於目標而言,勝利無價――因此,作為能夠獲得海戰勝利的航母再貴也值得。就像當年美國國會在審批航母的經費時所說的那樣:「也許航母在未來戰爭中不堪一擊,但充其量也不過損失航母而已;但如果不建造它,我們失去的將是整個海上霸權。」但問題是,在當代有了航母就一定能夠擁有海權嗎?

    與美國國防部對航母的質疑主要發自新威脅的擔心不同,美國海軍是從戰略目標和發展重心上撼動了航母的地位。據美國海軍分析,由於目前世界上70%的人口和經濟能力都分佈在沿海150公里的範圍內,在21世紀瀕海地區將成為主要的作戰區域。因此,美國海軍提出了「由海向陸」的戰略,其後又制定了深化這一戰略的《21世紀海上力量》和《海軍轉型規劃綱要》,提出未來的美國海上力量將由「海上打擊」、「海上盾牌」和「海上基地」三大板塊構成,通過對現有海軍力量重新組合,成立包括12個航母攻擊群、12個遠征攻擊群、4個由導彈核潛艇組建的隱蔽導彈攻擊群和9個攻擊與導彈防禦水面艦艇攻擊群組成的37支獨立的攻擊群。

  在美國海軍為適應新戰略要求而進行的兵力結構調整中,航母已經從無可爭辯的霸主地位退隱為「部隊網中的一個節點」。

  在美國海軍看來,儘管現有航母和潛艇等遠洋武器具備一定的在瀕海作戰區域的能力,卻更容易受到陸基航空兵和中短程導彈反介入作戰的攻擊,為實現「由海向陸」的戰略,必須建造一系列近海作戰新裝備,其中包括建造瀕海戰鬥艦(LCS)、DD-X驅逐艦、SH-60艦載反潛直升機、斯巴達型無人水面艦艇、AN/WLD-1遙控獵雷系統、AN/BLQ-11遠程水雷偵察系統、遙控環境監視設備系統、無人水下航行器和為瀕海戰鬥艦裝備的能垂直起飛和著陸、傳輸信息和運載反潛感測器的無人航行器。雖然美國海軍仍打算製造適用於21世紀的CVN21級航母,但其與近海作戰裝備的快速發展相比,已出現了明顯的落差。

  江山代有才人出,主戰武器的更迭是戰爭史上的一個規律。回顧歷史,戰列艦曾作為「海神波塞冬的三叉戟」、「歐洲君主的節杖」,睥睨海洋數百年。只是在珍珠港戰役后,人們才逐漸認識到長期被當作戰列艦配屬的航母竟然成了大炮巨艦時代的終結者。有誰知道,在航母眾多的配屬之中哪個武器平台是未來的王者?這也許需要在一場真正的當代海戰後才能夠確認。現在就可以確認的是,從來沒有一種絕對的武器可以充當海權不可替代的捍衛者,當年的戰列艦不是,今天的航母也不是。海權與航母之間並不存在著等號。

    作為一國的海洋權利,海權實現的方式有政治、經濟、軍事等多種途徑,不能把海權僅繫於某種武器平台。即使需要展現和使用海上軍事力量,也並不意味一定只有使用航母才行,也可以使用水下或是空中的武器平台。當代武器技術為實現海權提供了多樣的選擇,使我們不必去膜拜航母,就像當年不應再追捧戰列艦一樣。儘管航母仍然是目前最強大、最有威力的海上作戰平台,而且它在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屬於它的時代已近入尾聲。

  從戰爭史看,武器平台地位是否鞏固,取決於它是否能夠抵禦其他武器的威脅和滿足戰略目標的需要。顯然,在應付海上威脅的新變化和適應海軍戰略目標的調整上,航母並沒有表現出它昔日曾經擁有的王者氣象。應該說,海上武器發展的拐點已經到來。

    替代,還是超越

  誰將是航母的替代者?美國海軍曾經有人提出造「武庫艦」,作為新一代海上主戰平台;也有人認為未來的海上霸主是相對任何水面艦隻都更具備隱蔽性、安全性和全天候性的核潛艇;美國海軍的UAV計劃則認為,以現在的航母或普通大甲板軍艦加上無人駕駛的飛機,可以承擔航母的大部分功能,卻可以大大降低造價和維持費;還有人提出地效飛行器才是最具潛力的海戰之王。這些設想基本是覆蓋航母原有功能的替代思路,而超越則是以更高的性價比研製出新的武器平台和圍繞其建立更高效廉價的作戰體系,應對當代戰爭威脅和完成新的戰略目標。顯然,比替代更好的是對航母的超越之路。

  對航母來說,也許懸空器(或稱飛艇)是一種具有超越性的平台。與早期飛艇相比,當代飛艇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大大增強。系列化發展的飛艇已經可以在對流層、平流層和近太空等不同高度上長期飛行執勤。以美國正在研製的幾種飛艇為例。

    首先是「海象」重型飛艇,「海象」是一種軟式飛艇和飛機的混合式飛行器,有浮力也有升力,巡航速度150公里/小時,可載重500噸;具有洲際飛行能力,可在7天內飛行2.2萬公里;能在平流層飛行,既可以當「空中哨站」,也可以成為「空中打擊平台」。按照美國海軍海上打擊規定,對時間敏感目標要求在秒級之內探測到,在分級時間之內實施精確打擊。與航母相比,處於高空中的飛艇顯然比處於海面的艦隻更容易達到要求。據《簡氏防務》測算,美國「斯坦尼斯」號航母的30年全壽命成本約為330億美元。按美國國會預算委員會的估算,由15艘「海象」組成的飛艇中隊的全壽命成本為110億美元。如果多艘飛艇在海上組網、輪流執勤,不僅可以完成航母編隊的前沿威懾、遠洋作戰、爭奪制空制海權、支援登陸作戰四大基本任務,還可以承擔護衛航路、保衛商船、打擊海盜及反恐等一些對航母編隊來說難以執行或過於瑣屑的任務。

    第二種飛艇是大型高空無人飛艇(HAA)。它可以長時間停留在兩萬米的高空,主要任務是監視可能來襲的導彈和為己方的導彈指示目標。原型飛艇可以在高空中停留一個月。最終任務型飛艇要求可停留一年,並具有一定的攻擊能力。

    第三種是造價為50萬美元的「攀登者」無人飛艇。它可長期停留在固定翼戰鬥機和地對空導彈無法達到的3萬~3.6萬米的近太空執行偵察和通訊任務。如果我們把眼光從海面抬升,就不難發現飛艇為保衛國家的海上權益提供了更有效也更為廉價的空中解決方案。

  必須強調的是,飛艇只是超越航母思路的一種選項。當代武器的發展正在從倚重單一平台的作用,向構建完整作戰體系轉化。我們不應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造不造航母這一個關注點上。「別人有航母,因此我也要有。」這實際上是與龍王比寶的心態。我們應該敞開思路設想,建構費效比更高的武器系統。其實航母本身就是一個創意的產物:當年德國郵船為了加快郵件投遞想在漢堡到美國紐約航線上讓飛機從郵輪上起飛。這啟發了美國海軍,從此開啟了航母時代。

    目前以航母打擊編隊為作戰骨幹的構成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技術發展中的鎖定點現象:即沿襲最初的選擇,而這選擇在此後看來未必合理。要美國海軍改變在二戰和冷戰時就已經成形並頗為成功的模式,就像要當年法國軍隊捨棄馬其頓防線、今天的計算機廠商改變鍵盤一樣,意味著極高的代價和難以割捨的歷史榮譽。對於海軍現代化的後來者來說,選擇超越航母的道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機會成本――不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成本都要低得多。

  美國國家防務委員會中國問題研究中心理查·舒波曼在美國眾議院國務安全會議上指出:中國並不缺乏自身製造與武器發展能力,僅僅缺乏武器設計與構思方面的創新意識。的確,當代技術的多樣性為武器發展和中國海軍的現代化進程提供了多樣的可能,只是需要我們有突破窠臼的勇氣和獨到的創意。

來源:《中國國防報·軍事特刊》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59

主題

4838

帖子

108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84
沙發
揚-- 發表於 2007-6-4 08:37 | 只看該作者
這是中國專家的意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6:0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