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為什麼你會永不滿足

[複製鏈接]

239

主題

728

帖子

335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3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redchildren 發表於 2007-6-3 22: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我們或許擁有生命和自由。但對快樂的追求卻進展得並不那麼順利。

作為一個國家,美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富有。但調查顯示,美國人並不比30年前更快樂。關鍵的問題是:我們並不擅長找出快樂的源泉。

我們不停地追求更新奇的轎車和更高的薪水,而且剛得到這些東西時我們的快樂感確實提高了。但我們的滿意度隨後會迅速消退,很快我們又開始渴望其他東西。

同樣,我們告訴朋友說孩子是我們最大的快樂。但研究表明,孩子的降生會降低父母的快樂感,因為他們要開始應付撫養孩子的艱辛。

由此引發出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為什麼我們要不停追求這些東西?專家們給出了兩種解釋。

--我們生來就不是享福的,而是受苦的。如果我們的祖先不奮力養家、護家,今天也沒我們了。所謂快樂,不過是自欺欺人的花招罷了。

波士頓的投資經理特里•伯恩漢姆(Terry Burnham)聲稱,快樂是為我們基因進化服務的一種獎勵制度,正是對快樂孜孜不倦的追求才使我們有了生活的動力。

這樣看來我們是被一些與生俱來的古老本能欺騙了,不滿意這種解釋嗎?要怪就怪社會信仰吧。

努力工作和撫育子女可能並不會使我們更快樂。但相信這能使我們快樂的信仰確可使社會順利運轉,那些有這一信仰的人過上了好日子,他們把這種價值觀又傳給了自己的孩子。

--我們不擅長預測。這是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大衛•施卡德(David Schkade)兩位學者給出的解釋。

他們問美國中西部和南加利福尼亞的大學生說,美國哪裡的大學生更快樂些,回答都是加利福尼亞的大學生,原因主要是那裡的天氣更好些。但被問到對自己生活的滿意度時,這兩組大學生打出的分數卻是相同的。

身為加州大學聖迭哥分校管理學教授的施卡德說:「當你想移居加利福尼亞時,你想到的是那裡的海灘和天氣。但你沒有想到的是你還得花大量時間去雜貨鋪淘貨或幹家務。人們事先想到的是那些顯而易見的不同之處,但卻忘記了那些共性。」

當我們預測什麼將使自己快樂時,我們也會被眼前的感覺所影響。如果我們把每周例行的食品採購放在午餐后,我們就會精挑細選得多。其結果是:不出幾天,我們就將對著空空如也的冰箱發獃。

或許最為重要的是,我們預料不到自己對改善後生活習以為常的速度有多麼快。當我們搬進更大的住房後會認為一切都好極了。但我們沒有意識到,只消幾個月,我們就會認為那多出的居住面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人生經驗應該有助於我們避免重複這樣的錯誤。但實際上卻做不到,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吉爾伯特(Daniel Gilbert)認為,這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我們無法準確回憶起當初的真正感受。

例如,我們會拚命工作以期得到進一步提升,因為我們確信這將使自己感到快樂。但我們忘記了,自己上一次升職后感到的是一絲失落。

如果能夠知曉我們很容易被這些人類缺陷所左右,那也許有所裨益。

但吉爾伯特認為,先見之明並不能完全替代實地考察。假設你認為如果自己移居到一個鄉村小鎮,收養一個孩子,或是辭去現職找一份高中數學老師的工作,你會更快樂。這時可不要聽那些居住在小鎮、已經收養了孩子或已身為教師者的一面之詞。你應該花些時間去實地觀察一下這些人,看看他們是否真的快樂。

吉爾伯特教授說,從事教師工作「聽起來很浪漫」,但只消置身於高中數學教師之間,你的這種想法可能就會迅速消失。

Jonathan Clements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08: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