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讀屈大均的六首吊妻詩 - 轉貼

[複製鏈接]

1294

主題

6625

帖子

8373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37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ujie_alex 發表於 2007-5-23 05: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屈大均(1630 ~1696),在中國歷史上是一位奇特的人物。其人其詩,皆可圈可點。屈大均氣節高尚,憂國憂民,痛恨南明政權的腐朽,誓死不做二臣;文學創作成就甚高,以詩詞為至,其作品非常豐富,氣魄豪邁,筆力遒勁,富於瑰奇的想象,為嶺南三家之首。他的著作在乾隆時曾遭禁毀,後人輯存的有《翁山詩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廣東新語》及《四朝成仁錄》,合稱「屈沱五書」,加上《道援堂詞》,應當稱為「屈沱六書」。龔自珍對屈氏有極高評價:「靈均出高陽,萬古兩苗裔。鬱郁文詞宗,芳馨聞上帝。」(《夜讀〈番禺集〉書其尾(之一)》。有人在其墓地所建的牌坊上題曰:「南天第一」,又因他是屈原同宗,氣節相似,故稱其為「帝高陽之苗裔」。清代文學評論家何曰愈說屈氏「性任俠,有奇才。詩沉鬱豪邁,橫絕一世」(《退庵詩話》)

讀屈氏詩詞作品,我們無不感受卓越的激情和雄健的筆觸,誠如王瑛在《嶺南三大家詩序》所言:「如萬壑奔濤,一瀉千里,放而不息,流而不竭。其中多蛟龍神怪,非若平湖淺水,止有魚鱉。」詩人少年時代起歷經民族危難、國家喪亂;青年時參加抗清民族鬥爭,親自參加明朝將領陳邦彥的反清戰鬥,曾自帶一支軍隊參戰,保衛廣州城。終生不與清朝統治者合作。這些經歷在其詩詞作品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其詩作內容豐富、體式多樣,而以近體詩數量最多。《翁山詩外》凡十九卷,其中古詩四卷、雜體詩一卷、詞二卷,而近體詩佔了十二卷。其近體詩取法頗嚴,想象瑰奇,工穩自然,很少無病呻吟,富於感染力「數律不減唐人」(《退庵詩話》)。

屈大均年青之時為了逃避清廷的逼害,在番禺南村的海雲寺出家為僧;為了聯絡北方的抗清志士,曾遠遊了北京,江西,江蘇,遼寧等地,與顧炎武、王士禎、朱彝尊等名士相交甚恰。還俗后和明朝榆關都督王壯猷之女王華姜結婚。王華姜是屈大均的原配,去世之後,屈大均先後又續娶了三位妻子。

王華姜,是一位琴棋書畫、騎馬射箭俱精的陝西才女,「嘗讀屈翁山(屈大均字介子、一字翁山),慕其才」,20歲上嫁給屈大均,並隨夫來到番禺的老家居住。這位妻子和他相處僅僅五年,后因小產中風去世。屈大均深愛這位才女夫人,妻子的早逝使他傷心欲絕,隨即寫了六首詩哭之:

來時哭度雁門關,酹酒明妃白草間。
胡越可憐俱遠嫁,夢魂空逐雁飛還。

明月舒光乍上枝,夢殘空使楚王悲。
無情最是巫山女,暮雨朝雲只片時。

終日焚香理彩雲,雲中不見舊仙君。
畫圖懸在梅花洞,蛺蝶無情亦上裙。

早識佳人命不長,殷勤花底作鴛鴦。
三年不肯如泥醉,恐致卿卿惱太常。

秋風吹葉滿空閨,不見盤中蘇氏妻。
黃口小兒憐失乳,夜深猶向玉棺啼。

啼到無聲血滿枝,杜鵑何似客心悲。
英雄自古原無主,不殉佳人慾殉誰?



屈大均一生跋涉山川,為「光復」大業奔走,歷盡艱難險阻,乃至生命之危,「六十六年之中……險阻艱難,備嘗其苦」(《生壙自志》),懷念家鄉、親人是他流離顛躋的情感依託。「萬里悲風隨出塞,三年明月照思鄉」(《紫荊關道中送客》),許多詩詞作品描寫此種經歷和情懷。這六首詩,迥異於其他「沉鬱豪邁」的作品,喪妻之痛,子失恃之苦,強烈地刺痛了屈大均的心。我們彷彿看到涉筆時顫抖的手和滴在詩稿上的淚花。

第一首,詩人用寫實的手法,追憶了其妻王華姜從西北秦川遠嫁嶺南的情景。「來時哭度雁門關」,既然自願下嫁廣東才子屈大均,為何要哭呢?顯然是遠離父母,相見何期亦不知曉,何況是女子出嫁,返回陝西省親,路途遙遠,加上戰亂頻仍,更是難上加難。詩人聯想起漢代的昭君,恰好華姜也姓王。都是遠嫁他鄉,一個是「群山萬壑出荊門」,一個是「夢魂空逐雁飛還」,雖然他們的遠嫁有著本質上的不同,但是「胡越可憐俱遠嫁」,胡,指匈奴,越,指百越(即廣東),皆遠離親人,覿面無期,心境是完全相通的。

他們的結合在感情生活上無疑是幸福的,儘管屈大均常年在外奔波,他們的心靈是相通的。然而,幸福的生活好景不長,僅僅五個寒暑,華姜竟撒手而去,留下的只有「夢殘空使楚王悲」。他怨恨命運的不公,怨恨造化的無常,怨恨之餘「終日焚香」,企求「仙君」下凡,歸還他的佳人,他的幸福生活。在第二首和第三首里,詩人形象地表達了自己悔恨和期盼。但是,當明白這皆徒勞無益之時,他便悔之不已。為何悔恨呢?我們從詩人的身世了解到,他常年跋山涉水,聯絡志士,冀求恢復垂垂危矣的晚明王朝,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正因為如此,妻子駕鶴西歸,他怎能不感到有負佳人呢?所以才有「早識佳人命不長,殷勤花底作鴛鴦」之喟。我們非常理解作者此時此刻的心境。

更為可悲的是,「黃口小兒憐失乳,夜深猶向玉棺啼」。可憐的黃口小兒才出世便失去母親!深野啼哭,在一旁守護棺木的屈大均,更是倍增凄涼。「秋風吹葉滿空閨,不見盤中蘇氏妻」,詩人用晉人蘇伯玉妻寫《盤中詩》的典故,《盤中詩》首見於《玉台新詠》第九卷。蘇伯玉其人史無記載,其妻自然更不可考。只從詩中得知,她家住長安,丈夫在四川服吏役,久而不歸。她思夫心切,便寫下此詩,抄錄於盤中,以詩代書,以盤代函,寄給丈夫。據說此詩十分奇特,它不僅僅在寫於盤中,更在於文字的排列不同一般。它從中央到四周作盤旋迴轉,如珠走盤,屈曲成文。作者顯然是一個很有心竅的女性。她想通過不同於一般的書寫與傳遞工具,不同於一般的文字排列方式,打動丈夫的心。以此來比喻王華姜是非常貼切的。她是才女,常年累月在閨中,以詩詞來排遣對丈夫的思念之情,乃是最好的方式。原詩是這樣的:

山樹高,鳥鳴悲。泉水深,鯉魚肥。空倉雀,常苦飢。吏人婦,會夫稀。出門望,見白衣。謂當是,而更非。還入門,中心悲。北上堂,西入階。急機絞,杼聲催。長嘆息,當語誰。君有行,妾念之。出有日,還無期。結中帶,長相思。君忘妾,天知之。妾忘君,罪當治。妾有行,宜知之。黃者金,白者玉。高者山,下者谷。姓為蘇,字伯玉,作人才多智謀足。家居長安身在蜀,何惜馬蹄歸不數。羊肉千斤酒百斛,令君馬肥麥與粟。今時人,智不足;與其書,不能讀。當從中央周四角。

「吏人婦,會夫稀」,丈夫公務在外,自然不能在家裡廝守,是故「君有行,妾念之」。可以想象,王華姜極有可能把《盤中詩》讀給「結中帶,長相思」的丈夫聽。其中,不免會對丈夫「出有日,還無期」的遠遊生活,產生幽怨之情;20幾歲的青春少婦,難免會生出「悔教夫婿覓封侯」之喟。「一般的征婦詩多訴說獨守空閨之苦,而此詩卻重在表現對丈夫的熱切思念,一往情深。在寫法上也不是一般的直抒衷腸,而寫了某些行動與細節,帶點敘述成份,這就比較完整地表現出自身的性格:溫順、多情而堅強。如此一個頗富個性的形象,在古代的征婦詩中實不多見。」(《蘇伯玉妻〈盤中詩〉賞析》,咀華廬網)屈大均「復國大業」之渺茫無期,加上喪妻之痛,促成了他吊妻詩中字裡行間,無不充滿了血淚,「數絕深情款款,幾於一字一淚,令人不堪卒讀」,《退庵詩話》引此六絕,片語點評,字字珠璣。作為讀者,我們深深地體會到這一點。


[ 本帖最後由 sujie_alex 於 2007-5-22 13:42 編輯 ]
一個人應該活得是自己並且乾淨。 - 顧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 19: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