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儲蓄搬家」與「葉公好龍」!!!

[複製鏈接]

9

主題

9

帖子

9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ydfs123 發表於 2007-5-16 17:5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經,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施尾於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這就是流傳數千年的著名的寓言故事「葉公好龍「的情節!


    近期股市大熱,原本在3000點搖搖擺擺了,卻硬是衝上了3500點,在機構投資者再次忙於減倉之際,一轉眼股指上了4000點。這其中的奧妙只怕多半要拜「居民儲蓄搬家」之功了!正是經過了春節、五一兩個長假,讓全社會的股市財富效應一再地擴張 ,所以才有了「居民儲蓄搬家」的壯舉!



    曾幾何時,舉國上下都為中國的高儲蓄髮愁啊!人民群眾「有錢」卻「不用」,偏要存到了銀行,銀行卻又放貸放不出去,造成了極高的存貸差,以致於政府為了保證「銀行不垮台」,一直要補貼銀行,到現在仍然維持著全球最高的近3%的存貸差(外國普遍在1%左右甚至以內)!更讓人不爽的是,國內消費一直不能有效啟動,出口、投資、消費三駕馬車卻硬是彷彿「瘸」缺了一條腳似的,經濟的增長、人民的就業,主要靠的是出口和投資,似乎消費在其中並沒能發揮主導的作用,也因此過高的國民儲蓄率一直成為政府、各路專家、經濟學心中的「痛」!也因此,多年來各路神仙想盡辦法就是想將這個被稱之為「關在籠子里的老虎」放出來,以啟動內需,從而改變中國經濟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來拉動的「畸形」發展之路!實現國民經濟發展的成功轉型。 如何讓居民儲蓄從銀行走出來成為了中國經濟界的「歌德巴赫猜想」一樣難題!



    讓居民儲蓄自動從銀行走出來成為了經濟界、理論界一種近乎宗教崇拜式的理想和信念!



    事實上,對絕大多數的普遍老百姓來,由於開放了,改革了,「進步」了,醫療、保險、失業、教育、住房五件大事,反而變成了「沒有一件事有穩靠的保證」!國內10%不到的人卻集中全部財富的90%以上,這種遠遠超過二八定律的財富高集中度更是體現窮人更窮,富人更富的生活現實。在這種情況下,人民群眾即使有一點點小錢,又怎麼敢「亂」用呢?更何況相比起前面五大「隨時可能需要花錢的「燒錢」黑洞」來講,我們的人民還實在是顯得太窮了,而不是足夠富足了。因此,我倒認為,創造社會財富,讓人民口袋裡的錢多起來,才是我國這麼如同書獃子一樣的經濟學家們應該真正多考慮考慮、為此多掉幾根頭毛、多死幾個腦細胞的天大問題了。



    近來,人民群眾口袋中原來就不算太多的錢開始向股市流動了!有人馬上就座不住了,不是喊話要出政策打壓,就是天天嘴裡講著泡沫,這樣的人不是21世紀的「葉公」又是什麼呢?難道老百姓手中的錢投入股市就似乎是讓這些人見到了「真龍」一樣了嗎?



    其實這就是一塊試金石!



    以人為本!和諧社會!人民群眾有權分享國民經濟持續成長的紅利。



    問題的關鍵不是需要害怕人民群眾的錢從銀行中搬家到股市!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錢往能生錢的地方去,這是天經地義的事!



    關鍵是我們的政府、我們的管理層、我們的經濟學家們,管好各自該管的事,種好自已的「一畝三分地」就行了!



    政府和管理層要擺正自已的位置,抓好市場的制度建設、抓好市場的監管,嚴懲違規行為,保證一個公開、公平、公正,能合理配置資源的證券市場就是最大的功勞了!

經濟學家們繼續研究好如何讓宏觀經濟又快又好地發展就是你們的本分之事,也是莫大的功德了!



    如果你們有更多的時間,應該盡自已的所能,告訴人民群眾如何正確地理財,如何合理的以錢生錢,這才是正確的做法。而不是葉公好龍式地天天盼著龍的出現,一旦龍真的出現了,又嚇得屁滾尿流地到處躲藏。



    壓抑在人民群眾心中的理財覺悟現在已經覺醒,就如滔滔江水浩浩蕩蕩不可逆轉!水者,可以疏,而不可以堵!從發展眼光看,居民儲蓄的搬家還搬得還遠遠不夠,希望我們的政府、管理層、所謂的大牌經濟學家不要成了21世紀的「葉公



推薦:加大震蕩,加大分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3 03:5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