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哈軍工」的高幹子女們

[複製鏈接]

124

主題

237

帖子

178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7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ail2022 發表於 2007-5-15 03: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十大元帥中有七位元帥的子女,十大將有六位大將的子女、親屬就讀「哈軍工」。致使哈軍工一度有成為「將門相國之後」專門學院之虞。
  為了教育他們學有所成,不負父母期望,院長陳賡在世時,曾經專門對院負責人有過交代。陳賡說,這些孩子父母都為國家為黨忙於工作,顧及不上教育他們的子女,我們要擔起責任。當系裡具體干工作的同志表示難管理時,陳賡大將說:「我教你們兩條原則,保證可以管好。第一,是一視同仁,對他們都一個樣,不準搞特殊照顧。第二,是這些孩子很敏感,發現問題要注意方法,採用個別談話幫助他們克服毛病。」
  
  導彈工程系是幹部子女集中的系,系裡特別注意了這個問題,規定不準孩子帶零用錢到校,只准使用學院發放學員的津貼;規定不準學員從家裡帶零食到院內。但是,又根據具體情況對特別的事巧妙處理。
  廖暉學員是廖承志的兒子。父親嚴厲,不會溺愛他。但是,何香凝這位奶奶卻十分疼愛孫子。何大姐的革命資歷和地位、威望,在中國僅次於國母宋慶齡,她又是高於毛澤東等的一輩人。她給孫子送點零食,人之常情。廖暉嚴守學院規定,不收奶奶的東西。
  系裡聽說了,立即制止廖暉,告訴他何大姐送的東西不準拒絕,但是收下之後,應該和同寢室的同學一起分享。這一下,同屋的可沾了光了。這些教育對廖暉的影響是深遠的。
  再就是王若飛夫人送給孩子的東西,系裡也要求孩子收下,並與廖暉的處理方式一樣。
  較為複雜的是一些家庭內務事,學院躲不過時,也須代管。林彪的女兒林曉玲是林彪在蘇聯學習時,與前妻張梅生的孩子。張梅與林彪分手之後,留在蘇聯未回國,後來和徐介藩結為夫婦。徐介藩便是哈軍工裝甲兵工程系主任,一位性格剛直不阿的軍人。林曉玲一直和他們夫婦生活在蘇聯。
  1963年林曉玲歸國轉學入哈軍工時,她俄語極其流利,中國話反而講不好。這位缺少父母之愛,自小獨立生活,又久受異國文化教育的孩子,性格極其剛烈。葉群不歡迎這個林曉玲,而林曉玲也憎恨葉群。她常常會不顧場合地當著林彪的面咒罵葉群,甚至罵林彪這位父親。
  每到學院放寒暑假,林彪辦公廳秘書必來電話,希望學院設法安排林曉玲不回家,以免惹林彪元帥生氣。
  院里不知道這是林彪的指示還是葉群讓秘書假傳聖旨,誰也無法核實,只好執行。系裡幾位領導在心中很為林曉玲鳴不平。
  林曉玲後來患了肝炎。為此事,林彪、葉群沒來信,總參謀長羅瑞卿來了一封信。信直接寫給院導彈系,囑咐系裡照顧林曉玲,每月給補助20元營養費。據戴其萼回憶說,系裡很不高興,覺得林彪這個當爸爸的太差勁兒,女兒患了肝炎,也不關心,當軍委副主席工資不少,20元給女兒還拿不出來嗎?
  意見歸意見,系裡還是給林曉玲補助20元。

  1961年夏,陳毅的二兒子陳丹淮高中畢業,考入哈軍工。陳毅想到兒子是首次隻身出遠門,理應盡父輩教誨之責,於是提筆作詩:小丹赴東北,升學入軍工。寫詩送汝行,永遠記心中。汝是黨之子,革命是吾風。汝是無產者,勤儉是吾宗。汝要學馬列,政治多用功。汝要學技術,專業應精通。勿學紈絝兒,變成百痴聾。少年當切戒,阿飛客里空。身體要健壯,品德重謙恭。工作與學習,善始而善終。人民培養汝,報答立事功。祖國如有難,汝應作前鋒。試看大風雪,獨有立青松。又看耐嚴寒,籬邊長忍冬。
  千錘百鍊后,方見思想紅。一首寫罷,他覺得還需再囑咐幾句,便又研墨展紙———深夜拂紙筆,燈下細沉吟。再寫幾行詩,略表父子情。兒去靠學校,照顧勝家庭。兒去靠組織,培養汝成人。樣樣均放心,為何再叮嚀?只為兒年幼,事理尚不明。應知天地寬,何處無風雲。應知山水遠,到處有不平。應知學問難,在乎點滴勤。尤其難上難,鍛煉品德純。人民培養汝,一切為人民。革命重堅定,永作座右銘。
  1963年4月10日,陳毅出國前,於昆明駐足,夜闌人靜,思及子女教育,展紙寫一短柬給哈軍工院長劉居英,要求他對陳丹淮「和一切青年學員嚴加管教」。
  兩個月後,陳毅從繁忙工作中擠出時間前往哈軍工。在全院師生大會上,他語重心長地說:學習是一個艱苦的過程,是戰勝困難的過程,把一個青年培養成材,要經過千錘百鍊;把一塊毛鐵變成鋼,要經過好多工序。你們在軍事工程學院這個重點大學,都能達到畢業的標準,是一個很艱難困苦的過程,不是那麼輕鬆的。我特別提醒幹部子女,今天我代表你們的家長對你們講,你們這些人的環境,對你們是不利的。你們要懂得,在這樣好的條件下學習,把好條件變成包袱,就會把你們壓死,害你們一輩子。
  陳毅的這些講話,是他積一生體驗的結晶講出來的期望。人生的事業,父母多高的位置也替代不了自己的創造,或許因為父母的幫助或影響力,幹部子女比別人多一些機遇,然而成功在我,不在我之外。
  (王寶梅摘自《1953-1966「哈軍工」組建紀實》 呂鳳茹編著 海潮出版社出版)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16:2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