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會終於來了,明萬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在阿姆斯特丹出版了一本由荷蘭作者范?;林索登寫的《旅行日記》,作者作為一名葡萄牙大主教的僕人,在印度生活了七年,曾多次隨船隊前往澳門,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作為一個荷蘭人,他將自己的見聞貢獻給自己的祖國。這本書立即成了荷蘭人的《馬可?;波羅遊記》,就在當年,荷蘭派出了以霍夫曼(Cornelis de houtman)率領的遠航隊,在這書本的指引下來到了爪哇,他們成為首支獲得成功的荷蘭船隊。雖然路程艱險,船隊249人只有89人生還,但他們帶回貨物獲得的高額利潤卻使荷蘭人義無返顧地派出了第二支遠征隊,帶回的貨物獲得的400%的利潤讓全國都沸騰了。
這次武裝試探的首領是范.涅克(jacob van Neck),他是荷蘭第二次東方艦隊司令官。1604年,第二次東方艦隊副司令官韋麻朗(wybrand van warwijck),根據西方記載,他是一個Admiral,即「艦隊司令」或「海軍上將」。他於此年夏率兩艘大型戰艦來到中國海面,企圖先佔澳門,再占澎湖,途中遇到大風,漂流到澎湖島。當時島上本駐有防倭寇的「汛兵」,由於倭寇多在冬春季來犯,當時正值夏季,駐軍已撤回大陸,所以荷蘭人在毫無抵抗的情況下「佔領」了澎湖,並升起了東印度聯合公司的旗幟,自說自話地宣布此地為「荷蘭據點」。
早在鄭芝龍招安之前,鄭氏集團與荷蘭人就交過手,那是1627年,第二任荷蘭台灣總督迪?;韋特(Gerand de with)曾發兵攻擊在福建銅山的鄭芝龍,企圖削弱其勢力。這次攻擊結果是,「司令到達該處后,遭受海賊火船猛烈攻擊,只好率領維蕾德號、伊拉斯莫斯號,不發一炮,逃往爪哇,臨走前命令其他快艇和帆船返回此地(台灣)。但是前面已經提到,迄今尚無一人回來。」參加這次攻擊的荷軍差點全軍覆沒,因此,雖然後來雙方關係有所緩和,但當1633年戰爭爆發時,荷蘭人還是對他們下了毒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