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詩經。鄘。桑中》

[複製鏈接]

238

主題

3050

帖子

1821

積分

禁止發言

大一新生(四級)

積分
182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笨蛋阿Q 發表於 2007-4-6 15:2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爰采唐矣?沬之鄉矣。雲誰之思?美孟姜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麥矣?沬之北矣。雲誰之思?美孟弋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沬之東矣。雲誰之思,美孟庸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詩意簡釋:
〈桑中〉屬鄘風。分三章,章七句。詩義淺白清楚,只譯首章:

                去哪兒採菟絲子呀?沬邑附近呀。你想著誰呀?美女姜大姐呀!
                她會我於桑中,再邀我去上宮,之後在淇水送我回來呀。

《禮記。樂記》說:「鄭衛兩國的音樂是亂世之音,近乎褻慢無禮;桑間、濮上的音樂是亡國之音,政治散渙,百姓墮落,欺誣長上,自私自利,流風敗壞,不可收拾。」舊說據此以為此詩是譏刺男女淫奔,說是衛國公室男女淫亂,竊人妻妾者人亦竊其妻妾,彼此偷情於桑中隱蔽處,於是政風敗壞,百姓墮落。

若根據舊說,詩中的「我」並非是詩人自己,而是假借淫亂者的口吻道出,淫亂者自炫其偷人妻妾而洋洋得意,殊不知人亦偷其妻妾而洋洋得意矣。三章意思重複,只不過是姓名更動而已,透過徊環反復的吟唱,全篇給人的感覺是諷刺不帶骨頭,且含有點滑稽的味道。

清朝崔述則認為此詩只有歎美而絕無諷刺規戒之意,今人也都就詩論詩,以為此詩是一首單純的情歌,是當事人吟唱的民間歌謠。至於詩中三個美女姓氏,並不是真的如錢鍾書說的「一男有三外遇於同地幽會,造冊立表以自炫也。」應是朱自清說的「我以為這三個女子的名字,確實只是為了押韻的關係。那三個名字,或者只有一個是真的,或者全不是真的——他用了三個理想的大家小姐的名字,許只是代表他心目中的一個女子。」

此詩有無諷刺?抑或只是一首單純戀歌?由於年代久遠,殊難得知。俗話說「蘿蔔菜瓜,各有所愛。」思果先生說「張三的熊掌,李四的砒霜。」請讀者老爺憑您的口味,自行取捨吧。(阿Q)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13: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