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的故事雖然人所共知,但人們通常都把它看成是毛澤東的破壞成性,很少有人認為毛澤東的這一系列行為恰恰為以後鄧小平的經濟改革奠定了根本基礎。因此這裡我願引用一個美國學者的研究,這個美國學者既不是左派,也不是親中派,而是後來曾任柯林頓第二屆政府的遠東助理國務卿,亦即美國政府的亞洲事務最高官員,中文名字是謝淑麗(Susan Shirk)。但在她當官以前,曾出版一本專著,叫做《中國經濟改革的政治邏輯》(The Political Logic of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這書是根據她從1980年到1990年每年到中國實地考察的結果寫的,是1993年出版的。這個書名本身就很有意思,因為她實際覺得,中國經濟改革的這個「政治邏輯」是很不符合西方的邏輯的,而蘇聯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則是比較符合西方邏輯的。問題是,為什麼符合西方邏輯的蘇聯改革反而不成功,而不符合西方邏輯的中國改革卻反而高度成功?這就是她實際提出的問題。從政治社會學的角度看,戈爾巴喬夫給他自己設定的目標,自然不是要把蘇聯瓦解,他希望蘇聯像中國一樣經濟改革成功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他所做的一切,和鄧小平的目標是一樣的,但是鄧小平成功了,戈爾巴喬夫卻搞垮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中國的教育水準、經理的水準、工業化的程度、現代化的程度,和蘇聯怎麼能夠相比,怎麼會中國是成功了?
這裡我想特別提及另一個美國學者的一本著作,即弗朗茨· 舒曼(Franz Schurmann)早在1966年就出版的《共產主義中國的意識形態與組織》(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這本書對新中國建國以後逐漸走向與蘇聯體制分道揚鑣的原因有非常深刻的分析,雖然此書有比較強的社會學功能主義。舒曼認為,1949年中國共產黨佔領全中國要開始現代化建設的任務后,實際面臨一個基本選擇,就是中國的工業化道路和現代化道路,應該學蘇聯工業化的道路,還是應該繼續按中共自己的「延安道路」去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