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兩會議題盲點:中國的八億農民被遺忘了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405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張行行 發表於 2007-3-4 00: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政協十屆五次會議開幕式將在3月3日舉行,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也將在3月5日開幕,對於兩會今年有哪些熱點議題,中國媒體在討論法案時都把焦點放在《物權法草案》和《企業所得稅法草案》上。有分析認為,中國媒體對今年「兩會」的新聞關注熱點雖然各有偏重,然而都出現一個相當普遍的盲點:八億農民似乎沒有獲得太多的關注。

  據《聯合早報》報道,其他所謂的民生議題如教育、醫療、住房、就業、食品安全等,其實主要還是與城鎮居民的關係比較密切;甚至如關係發展大局的節能減排硬性指標、「綠色GDP」、反腐敗、台灣問題等,也與佔超過中國人口60%的農民沒有切身的關係。

  中國社會不穩定的因素,正是由於農村問題還沒有獲得妥善解決。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溫鐵軍說,中國政府的稅收幅度雖然也穩步增長,但是卻仍然沒有足夠的財力來保障農民的基本福利。

  中國政府2005年共入庫稅款人民幣30866億元,比上年增長20%,增收5148億元,但是稅收額僅占該年GDP的22%不到;而美國政府的稅收佔GDP的54%,北歐國家平均也超過50%,其他發展中國家一般都超過30%。這意味著中國政府還無法有效的進行社會資源再分配,這導致城鄉二元結構的弊端無法消除。

  溫鐵軍2日在駐華外國記者協會的講座上指出,地方政府淪為「逐利型政府」,利用公權力壟斷經濟活動獲利,盤剝農村來補貼工業化,縮短了中國工業化的原始累積。他說,雖然中國農村人口比例在過去五十年間從85%逐年下降,中國全國耕地面積卻也因為城鎮化和工業化,自1990年代以來流失了1500 萬公頃。此外,超過一億農村剩餘勞動力流向城鎮尋找就業,成為農民工。

 中央政府顯然清楚問題的癥結,新華社在1月29日播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意見》指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意見》提出了一系列發展農村的要求,包括2007年財政支農投入和國家固定資產投資用於農村的增量要繼續高於上年、建設用地稅費提高后新增收入主要用於「三農」、發展農村小額貸款、鼓勵農村清潔能源投入和發展循環生態農業等。

  溫鐵軍說,如果地方政府能遵循中央的政策,農村問題可能得到緩解;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已經成為新富階層、新興企業和利益集團的代言人,繼續剝奪農村和地方的天然資源,過度開發並造成環境污染。他表示,中央政府已經轉向關注民生議題,地方卻依然是「逐利型政府」。

  對於目前社會熱議的《物權法草案》,溫鐵軍認為法案主要還是從城鎮的需求和觀點出發,對農村並沒有太大的適用性。他說,十五年來通過了兩千多條法令,真正能適用在農村的並不多。

  溫鐵軍是經濟學家,也是研究「三農」問題的專家,親身考察中國農村二十多年,中國中央電視台2003年度經濟人物,有「溫三農」之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21:5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