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釋迦牟尼傳:4.佛教的發展和壯大

[複製鏈接]

13

主題

124

帖子

38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3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不痛不癢 發表於 2007-1-31 12: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講法,吸引了許多有慧力和善根的善男信女們前來聽佛宣講佛法,許多信眾當下便即歸依三寶,佛教僧團隨著佛陀的教化而逐漸發展壯大起來,最後成為了一支龐大的佛教僧團隊伍。他們到各地傳教,接受供養,同時便在當地發展僧團組織,於是佛教的勢力便遍及整個印度。
  佛教初期的歷史中,有兩位最重要的被佛陀許為弟子中最優秀的舍利弗和目犍連就是在王舍城化度為僧的。舍利弗,漢譯為鶖鷺,因為鶖鷺鳥的眼睛生得非常銳利,舍利弗的母親眼睛生得十分犀利,人稱舍利,和母親名字連在一起,所以就叫做舍利弗。舍利弗是王舍城中一位非常聰明智慧的婆羅門學者,他精通印度的智書、十八經、四吠陀典。他在七歲那年,參加一次由十六國論師組成的辯論大會,因為舍利弗辯才無礙,在非常激烈的論辯中,最終戰勝了十六國大名鼎鼎的論師,由此而名聞天下。目犍連與舍利弗是師兄弟,二人又是極親密的朋友。這兩人在未出家之前,曾有過誓約,不管將來誰先聽到了好的道理,都要相互開悟,共同得益,不得有一方吝惜,藏而不告。
  有一天,馬勝比丘穿著袈裟手持鐵缽到村子里乞食,他的舉止上下都非常莊嚴,自然威重,過路人都為他的儀容舉止所打動,而油然生出恭敬之意。舍利弗正好在路邊見到了馬勝比丘,看到馬勝比丘相貌堂堂,威儀濟濟,心中湧現出十分歡快喜悅的情緒。他一會兒高興得全身跳蕩不停,一會兒卻停在路邊,緊緊地盯住馬勝比丘,彷彿要將馬勝比丘看透似的。舍利弗心想,這位長老必定得到了一位高明的師傅調教,不然不會有這樣好的儀錶舉止的。於是,他當即上前問馬勝比丘,「我看你像是新出家的,卻能有這樣好的儀錶舉止,感到十分奇怪,因此想問你:你現在的大師父是什麼人?給了你一些什麼教誡?又跟你演說了什麼樣的道理?請你能如實回答我。」馬勝比丘回答說:「我的師父是釋迦牟尼佛,他得到了一切種智,是天人之間偉大的導師,相貌端正威嚴,而且具有極大神通,世上沒有哪一個能比得上他的。他教了我幾句偈語,我就說給你聽吧:諸法因緣生,緣滅法亦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舍利弗聽了,對於因果緣起的道理,有了很深的悟解,心裡頓時感到非常悅樂。他自言自語道:「一切眾生,都執著於我,因此永遠輪迴在生死途中。如果消除了我的思想,就會立即遠離於我。譬如太陽的光線能破除黑暗,倘若沒有了我的思想,也便能如此破除因執著於我而生出煩惱黑暗的障礙。我過去所學到的東西都是不正確的見解,只有現在聽到的才是真正的道理。」
  舍利弗告別馬勝比丘,回到家裡。目犍連見到舍利弗突然之間變得莊嚴安詳,顏容和悅,儀錶舉止都有了特別的風度,跟往常大不一樣了。因此感到十分奇怪,他便問舍利弗道:「你肯定得到了特別好的道理,請你一定遵守誓約,詳細講給我聽。」當時舍利弗把在路上見到馬勝比丘的事一五一十對目犍連說了,目犍連聽后頓時心生慧解,善根成熟,當時就遠離塵垢,得到了法眼的清凈。於是,舍利弗和目犍連對於佛法心生敬仰,決心放棄外道刪闍耶的主張,相約共同前往佛陀的住處,請求佛陀披剃出家。兩人門下各一百弟子,都跟著舍利弗、目犍連二位一起投奔佛陀。佛答應了他們的要求,當即給他們披剃,變成了比丘。佛說:「舍利弗和目犍連二位將來在我佛法中為最優秀的弟子,舍利弗是智慧第一,目犍連是神通第一。」
  目犍連是一位婆羅門教徒,智慧與神通都十分巨大,他是佛教里一個孝敬母親的榜樣,曾到地獄里救度他的母親,民間傳說中便有目連救母的故事。佛教寺廟裡每到農曆七月十五日都要舉行一次盂蘭盆會,誦念《盂蘭盆經》,就是一方面紀念目犍連尊者,一方面也藉此機會超度各人累世以來的父母師長和歷劫冤親,讓他們超生佛國。
  經過四五次的吸收徒眾,到這時,釋迦牟尼的門下已經有了一個一千二百五十人組成的常侍佛陀的龐大僧團,他們開始在摩揭陀國轟轟烈烈地傳教,廣泛利益眾生。
  在王舍城期間,摩訶迦葉也歸依了佛陀,這個迦葉也就是靈山會上,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的迦葉,後來為中國禪宗遙宗為西天祖師第一祖。摩訶迦葉家中非常富有,自幼聰明好學,通古博今,德高望重,在當地極受人民的敬愛。他見到佛陀在樹下靜坐,面容慈祥和藹,心生敬重,便立即禮佛出家為比丘。
  舍利弗的舅父是著名的長爪梵志,是一位在教學界享有盛名的學者。當他聽說舍利弗改信佛教,極為詫異,他想不到像舍利弗這樣聰明智慧的人,為什麼會歸依佛陀。於是,他親自趕到竹林精舍,想看看佛陀究竟是一位怎樣的人物,為什麼會有如此的感召力。他見到佛陀第一句話便說:「我一切都不承認。」佛陀立即回答道:「當你這樣說時,你豈不就已經承認了一切都不承認了嗎?怎麼還說一切都不承認呢?」一句話點醒夢中人,長爪梵志頓時慚愧無似,當即請佛陀收為弟子。
  佛陀在王舍城的弘傳佛法,成就輝煌卓越,聲名播及故國迦毗羅衛。凈飯王想念兒子,於是派使臣到王舍城,迎請佛陀回國。釋迦牟尼以前發過誓言,說不成佛便決不回宮,如今已得道成佛,父親也已老邁,因此便答應了回去。回國之後,全國上下都受到了佛陀的影響和教化,許多釋迦族人都紛紛前來求佛度化出家,異母弟難陀、堂兄弟阿難、提婆達多等以及兒子羅睺羅,都跟隨佛陀出家為弟子。只有羅睺羅年紀尚小,先做沙彌,這是佛教中有沙彌的開始。王宮裡的理髮師優婆離也出了家,他是首陀羅種姓。印度是一個極為講究種姓制度的國家,種姓共有四種,一為婆羅門,為知識的祭司;二為剎帝利,為武士,王室貴族;三為吠舍,為農民、牧民、商人;四為首陀羅,為工匠、奴隸。還有一種賤民,比第四級的首陀羅地位更為低下。種姓之間界限相當分明嚴格,前二級婆羅門和剎帝利為上等種姓,吠舍和首陀羅為下等種姓,種姓與種姓之間不得通婚,不得共食,不得相互接觸和接近,等等。因此,理髮師優婆離出家為僧,在當時的印度社會也是一個巨大的舉動,沒有絕大智慧、勇氣和通達的識見是絕對做不到的。
  釋迦牟尼在故國隨緣說法三個月,感化了不少王宮貴族,使他們信奉佛教。後來又離開故國前往別國傳道,但不久,就聽到凈飯王病重的消息,於是立即趕回迦毗羅衛國。凈飯王見到佛陀回到身邊,便安詳地離開了人間,享年九十七歲,一說九十三歲。
  安葬了父親,釋迦牟尼就暫住在迦毗羅衛城外的尼拘律尼園,按入世間的說法,這也就是在盡孝道吧。有一天,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和妻子耶輸陀羅突然率五百名釋迦族婦女前來請求佛陀接受她們出家,但遭到佛陀拒絕,因為當時從沒有女人出家修行的。但摩訶波闍波提等人意志非常堅決,竟自己剪去頭髮,身著袈裟,不管佛陀同意與否,隨侍佛陀左右。後來,佛陀終於同意了她們披度出家,加入僧團。從此佛教里便有了出家修道的比丘尼,同時有了尼眾教團的成立。
  從此,佛教僧團便四眾(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具備,發展迅速,聲威遠播。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進展?同時為什麼會組織得這麼成功呢?這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釋迦牟尼創建僧團,宣布眾生平等,眾生性相平等,打破了婆羅門教嚴格的種姓制度,主張僧團內部不分種姓高低,一律平等,只按受戒出家時間先後來分別僧眾的序次。這就是佛性平等之義。因此,佛教僧團中不僅有婆羅門種姓,剎帝利種姓,還有像優婆離那樣的低等種姓,甚至還有妓女、乞丐這些視之為不可接觸者的賤民階級。佛陀的這些主張為他教派的發展準備了廣闊的前景。
  二、佛陀宣傳緣起的道理,說明世上一切事物都是待緣而生,否定了傳統的救世主創造世界的說法,同時也否定了傳統的宿命論,這為當時思想解放,大膽地反對種姓制度,反對婆羅門至上的僧侶統治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佛陀雖然主張三世因果,也並不否定前世的宿業,但認為前世宿業只是現世果報的條件之一,而且還可以轉化,個人可以通過自己現世作業來創造條件轉化宿業,從而特別重視現世的行為。佛教主張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善因結善果,惡因結惡果,強調現世修行的重要,這為宿業的轉化提供了極方便的法門,在很大程度上順應了那些心地善良的人們的願望,從而贏得了人民廣泛的支持。
  三、釋迦牟尼宣傳四聖諦教義,即苦、集、滅、道諦,指出了苦從業生,業就是集諦,稱之為世間因果。要想解脫種種痛苦,就必須停止由於愛欲所生的業,從而獲得絕對的精神解脫,這就是滅諦。要想得到寂滅之果,就必須用種種方法進行實踐,這就是道諦。滅是道的果,道是滅的因,稱之為出世間的因果。四聖諦指出了人生處在痛苦中,它的原因,解脫的目標,以及解脫的方法,等等,對當時現世生活寄予了巨大同情,同時人們可以借這種道理和途徑達到解脫的結果,等於給人們指出了一條解放的大道,到達天國的大道,當然會吸引廣大群眾信奉歸依,因為依此方法就可以最終到達極樂世界的彼岸,這是具有極大誘惑力的,對迷茫和痛苦中的人們具有極大的向心作用。  有這三方面的原因,佛教的發展和壯大在苦難深重、極不平等的社會裡就是必然的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16:3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