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傳統文化對當代大學生成長的影響

[複製鏈接]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7-1-26 04:5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傳統文化對當代大學生成長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由於特殊的自然環境、經濟形式、政治結構、意識形態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積累,它不僅以程式化的經典文獻、制度等客體形式存在著,而且廣泛地以在長期歷史過程中積澱而成的民族的思維模式、知識結構、價值觀念、倫理規範、行為方式、審美情趣、風尚習俗等主體形式存在
著。中國傳統文化將制約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為高校人文素質教育工作的重要文化背景。
  正確引導大學生主動接觸、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其有價值的部分對學生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行為模式都能產生積極影響,也有利於消解市場經濟某些經濟原則帶來的負面效應。
  在人生態度上,司馬遷那種逆境奮發的精神,蘇東坡豪放達觀的胸懷,張衡、徐霞客那種對真理的執著熱愛,孟子的「吾善養浩然之氣」,均是一種健康的精神境界。對待自然、命運上,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天人交相勝」,王夫之的「相天」、「造命」說,無不包含著人定勝天的思想光輝。在對待個體生命的權利和自由上,《古詩十九首》和阮籍《詠懷詩》對人生意義的關注,《世說新語》中對個人價值的肯定,《紅樓夢》中賈寶玉、林黛玉對自由愛情的熱烈追求,都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注入了一股新鮮的血液。
  中國人崇尚天倫,「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很大程度上溫暖著我們的人生,支持著我們戰勝各種困難。「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誰與」、「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中國人熱愛現實,關心現實,很大程度克服了各種虛無主義思想對人心靈的浸染,能把人們的注意力吸引到建設現實生活上。「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面對生活中種種挑戰,中國人並不屈服,而始終保持一種信心、鬥志,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仁者愛人」,中國人常常講究道德,以友善態度看人、待人,這對於社會秩序的優化和構建和諧社會的作用是積極的。
  在對待個人和民族、國家利益上,「與利國家,而不為身謀」均是很高尚的精神境界。在義利取向上,「見義忘利,見危授命」、「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對拜金主義、金錢至上,一切向錢看等思想的侵蝕,其抗擊力閃著道德的光輝。在修身方面,《國語》中的「從善如登,從惡如崩」、老子的「自勝者強」,無一不是良言警訓。
  在咄咄逼人的自由泛濫讓責任感處處失守的今天,白居易的「百姓多憂無可救,一身獨暖亦何情」、顧亭林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何啻於一記警鐘?在見義勇為精神缺失、誠實守信品德失落的時下,「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的千金一諾,令我們汗顏。
  中國傳統文化在其漫長的形成過程中,當然也不可避免地帶有落後性,在許多方面存在著薄弱之處,對這些消極文化現象,我們慣常的做法是避而不談、違莫如深。其實,躲是躲不開的,還不如正視它、走近它、反觀它,反倒可使之作為反面教材,有催人警省,策人深思之效。我們應在引領學生了解、認識這些消極文化現象的同時,促其克服消極效應、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中「唯古是法」、「唯古是崇」的認知價值取向、因循保守的心理、「守一」、「忌諱」的慣性會阻礙學生創新意識、進取精神的形成。崇尚中庸的信條又會直接影響學生競爭觀念的形成。「別尊卑,明貴賤」的等級觀念、忠孝文化及封建綱常等倫理道德會阻礙學生民主意識、民主作風的形成。傳統文化中的「官本位」文化,把官僚作為整個社會的核心階層,這些必然會導致推崇「人治」,忽略「法治」,排斥民主的後果,這當然會影響現在的許多學生影響人們去對體制、制度作根本的改革,從而很容易使改革流於空話……
  新的時代,我們需要建設新的文化和新的人文精神體系,以使人們更趨於高尚,生活有更高的境界,也進而推動我們民族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但中國新文化的建設,正如人們常說,必須堅持繼承、吸收、創新。
  繼承是必要的,這主要是傳統文化中如前所述有許多有價值的東西,反映了事物本質和規律,或反映了中國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會中的一些高尚品質,是應繼承的。當然我們反對無限拔高。中國傳統文化是在特定時期形成的,必定有其時代局限性,任何誇大其詞,都是錯誤的。
  在如何繼承上面,也即如何實現中國傳統文化與新文明、新文化、新人文精神體系的對接上,魯迅先生在《拿來主義》中其實早有精闢之論,首先,「我們要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先有繼承,然後才能有批判、吸收及吸收后的創新。
  中國獨特的社會歷史條件使中國傳統文化同樣具有鮮明的雙重性格。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精華與糟粕、積極因素同消極因素並存的兩面體。而且,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積極、消極因素並不是涇渭分明的。它們往往渾然一體、相互交織,而且往往從一個方面看是精華,從另一方面看又是糟粕,這種複雜情況就要求我們必須審慎地對待傳統文化的影響。這就需要我們高校傳統文化教育要儘可能地通過系統學習、了解和研究傳統文化的方式進行有意識的滲透,以突出其目的性和傾向性,增強其積極影響的效應。
  在高校點亮傳統文化教育之燈,高揚起人文大纛,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必可一改高校大學生人文精神缺失、淡化和滑坡的現實,也必將有利於民族文化的整理、挖掘、振興!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100

主題

1521

帖子

607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有車階層(十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07
沙發
碧山客 發表於 2007-2-6 11:14 | 只看該作者
當代已沒有傳統文化。 我認識的同齡人里,會有興趣聽我說這個的,居然是個外國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94

主題

6625

帖子

8373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373
3
sujie_alex 發表於 2007-2-6 13:24 | 只看該作者
會有同道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98

帖子

20

積分

註冊會員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1

積分
20
4
tklxy 發表於 2007-3-20 20:14 | 只看該作者
會有同道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06:2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