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是最年輕的科學

[複製鏈接]

1093

主題

4185

帖子

675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75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goodoctor 發表於 2006-12-31 16:2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以下是安徽醫科大學臨床流行病學研究室祖述憲教授為《最年輕的科學──觀察醫學
的札記》(The Youngest Science: Notes of a Medicine Watcher) 這本書所寫的前言:

醫學是最年輕的科學

推薦《最年輕的科學──觀察醫學的札記》

安徽醫科大學臨床流行病學研究室 祖述憲

劉易斯¨托馬斯博士(Lewis Thomas,1913~1993)是美國傑出的醫學家和教育家。
他出身於紐約的一個醫生家庭,畢業於哈佛醫學院,曾經在許多著名的大學醫院行
醫,主持研究和領導教學工作。他親身經歷了本世紀醫學的重要發展時期,做出過
許多創造性業績。他的閱歷豐富,學識淵博,思想深邃。和許多優秀的科學家一樣,
托馬斯的興趣廣泛,關心社會和人類的命運,並且愛好音樂,長於詩文。70 年代初,
他應美國最負盛名的醫學刊物《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主編之約,為該刊撰寫專欄文章,筆觸所及縱情宇宙萬物,謳歌生命、大自然和人
類的科學事業;對醫療技術和保健體制的論述鞭辟入裡,富有遠見。這些寓意深刻、
情理交融、文筆清新的科學隨筆,後來集成《細胞生命的禮讚》和《水母與蝸牛》;
中文譯本近年由湖南科技出版社納入「第一推動叢書」出版。

《最年輕的科學──觀察醫學的札記》(The Youngest Science: Notes of a Medicine
Watcher)是劉易斯¨托馬斯繼上述隨筆之後所寫的回憶錄。此書記述了從本世紀早
期至70年代作者親歷的美國醫療職業的變化、科學研究活動和醫學的進步,內容豐
富多彩,深入淺出,生動有趣,哲理濃厚,啟迪思考。在科學研究和臨床思維、醫
學倫理和人文關懷、公共衛生和大學管理諸方面都有很多真知灼見。此書不僅可以
增加我們對現代醫學發展以及醫療職業、醫學教育和科學研究的實際了解,而且使
人增長智慧,加深對時下我國醫學和醫療現實的認識。義大利醫學史家卡斯蒂格略
尼說:「醫學思想始終保持著明顯的歷史統一,只有具備了對過去歷史的知識和了
解,才能明白和判斷今天的醫學。」(《世界醫學史》第1卷,商務印書館,第5頁)
因此,這本書特別值得我們的醫務工作者細讀體味,青年醫生、教師和醫學生可以
從中獲得很大的教益。

人類試圖認識和解釋疾病現象、創造療病的醫術,可以追溯到久遠的古代,由此形
成了各個地域的傳統醫學或民族醫學。發端於古希□的西方醫學,可以說是歐美的
傳統醫學;它歷經漫長的蒙昧幼稚階段,在近代自然科學技術的肩上逐漸成長發展,
最後成為全世界普遍接受的科學的醫學,即現代醫學,有時稱為西方醫學或西醫。
雖然建築在現代醫學基礎上的醫療實踐仍然存在相當的技藝成分,即除了運用系統
的科學原理和技術之外,還需要從實踐經驗獲得的、難以言傳的知識、技巧和能力。
然而,醫學在20世紀30年代初期,醫療主要還是一種技藝。當時醫生能夠做的只是
診斷、向病人解釋預后和安慰作用,以及不要把極少數有有效治療的疾病漏診了。

1933年托馬斯還是一個醫學生,他回憶說:「在這些醫院(指哈佛大學的幾所著名
的醫院)的病房裡我們逐漸明白了:我們對真正有用的東西了解甚少;我們雖然繁
忙地對疾病進行分析,但卻無法改變它們的大多數的進程。表面上看來很有學問的
醫療專業,實際上卻是個十分無知的行當。」(見該書第24頁)1937年磺胺葯臨床
應用產生的奇迹才是醫學革命的開始,其後青霉素和抗結核病藥物相繼問世,才真
正改變了醫療的面貌。由於其他科學技術發展對醫學的推動,托馬斯認為本世紀50年
代初期才是「醫學開始成為一門科學的時期」,因而醫學是「最年輕的科學」。


現代醫學作為生物科學的一個分支,具有科學的基本特徵,即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上,
具有邏輯上的一致性,實踐上的可檢驗性,能夠自我驗證和自我改正,不斷棄舊創
新,向前發展。這裡指稱的實驗包括疾病的認定、病因的確立和治療方法效果的評
價等,其中對照的臨床試驗是評定療效的試金石,它的應用大大地推動了治療方法
的革新和進步。一切聲稱有效的醫術都必須接受它的檢驗。此書中提到的美國約翰
¨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威廉¨奧斯勒教授(W. Osler, 1849 -1920),是曾經產
生過很大影響的醫學家和教育家,他對那個時代常規應用的各種療法,如放血、導
瀉、發_、拔火罐、藥草煎劑和大量的藥物方劑等,勇敢地提出了挑戰,抨擊這類治
療不但無益反而有害,揚起了治療虛無主義學派的旗幟。這是醫學觀念上的一次革
命。歷史已經證明奧斯勒的創新是完全正確的,然而這些庸醫陋術現今仍在流行.

近半個世紀之前,北京的協和醫院的外科學家們曾經寫道:「以往在外科學界里,
我們作了很多不必需或無意義的工作,我們曾信靠和應用許多的方法或藥物,並不
是因為它們是依據真理,而僅僅是因為它們是新興的東西,或是傳統遺留下來的習
慣,我們若用真理作標準,重新衡量這些東西時,就可以發現很多錯誤。(《現代
外科基本問題》序言;人民衛生出版社,1950:第1頁)這種寶貴的自省精神,不僅
出於醫學家的學識和智慧,而且發自責任感,因而它是創造力的一種源泉。然而,
現今許多庸醫陋術又以各種形式沉渣泛起,蔓延流行,而我們的許多醫學家由於懦
怯失去了鑒別力和批判力,趨同媚俗,社會責任感消失;甚至由於利益的誘惑,良
知動搖,導致各種醫療騙術大行其道。面對前賢們我們應當感到汗顏。

科學是一元的,不分國界,全球認同。如吳宓所說:「原夫天理人情物象,古今不
變,東西皆同。蓋其顯於外者,形形色色,千百異狀,瞬息之頃,毫釐之差,均未
有同者。然其根本定律,則固若一。」(《論新文化運動》,1920)醫學也毫不例
外,現代醫療在設定的條件下具有充分的重複性與可檢驗性,好醫生雖然需要經驗,
但絕無玄機與秘術。所以,真正科學的東西,在現代不可能長期被科學界所拒斥,
只有偽科學才囿於狹窄的範圍里要求「權威」承認和政策支持。如今再把醫學分成
西方醫學和東方醫學是不適當的;一切地域的傳統醫學,如果其中存在積極的因素,
最終必將匯入現代醫學,在此之前不能稱為科學。把一個民族的人口繁衍不衰歸功
於傳統醫學,完全是出於缺乏生物學常識的一種主觀臆斷。對於傳統應當實事求是、
去偽存真,批判地加以繼承;不崇古戀祖,不敝帚自珍,才是科學的態度。
雖然希
波克拉底以他的睿智和敏銳的觀察,合乎邏輯的推理,提出過至今猶不失其意義的
一些醫學理念,記述了在當時十分難能可貴的臨床觀察,創造過醫學歷史上的黃金
時代,並且成為現代醫學傳統的源頭,因而被尊為醫學之父或醫聖,然而現代的醫
生決不會從《希波克拉底文集》中去尋找靈丹妙藥或靈感的。

當今醫學處於鼎盛時期,人類正在從分子水平上認識自己和生命,許多昔日束手無
策的疾病,如今有了治癒、緩解和預防的良術。然而,無論醫學怎樣發達,人的疾
病、衰老和死亡都是註定不可避免的,不治之症永遠都會存在。現代醫學作為科學,
敢於承認有其真能亦有所不能。這給庸醫和江湖騙子留下廣闊的空間,於是他們聲
稱無所不能,針對醫學的缺陷與不能設計醫療騙術。因此,如今許多庸醫和江湖醫
術在歐美等國也有抬頭的趨勢,更不用說在有著古老文化傳統的東方國家裡猖獗蔓
延了。許多未經科學評價的和無效的醫術或療法,被冠上委婉的術語魚目混珠。
「備擇或異類醫學」(alternative medicine 還有人譯作替代醫學,實際應譯作旁
道醫術) 或「互補醫學」 (complementary medicine)這類含混不清的詞語掩飾下,
為各種江湖騙術鳴鑼開道,推波助瀾。
實際上這些醫術並不是什麼新東西,許多正
是托馬斯在書中所說的陳腐醫術的衍生物。這些東西至多起點安慰劑的作用,甚或
無益有害。因此,這些名稱名不副實,這些醫術也根本不能成為現代醫學的替代或
補充,無助於人們的健康和治療疾病。著名的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爾說:「錯誤
的信念可能有令人驚奇的生命力,它無視經驗,也無須任何陰謀的幫助而能延續千
萬年。科學史,尤其是醫學史,提供我們許多範例。」(《猜想與反駁》第10頁。)
溫故可以知新。相信讀者在讀了本書之後,一定會對醫學的發展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提高科學的鑒別能力。

庸醫和江湖醫術泛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上面所述的以外,還有也許是最重要
的,即利益驅動。醫療保健是一種最容易被利用作為營生謀利的行業,隨著物質生
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生命愈加重視,對健康的期望愈高,對保健術的追求愈
加迫切,因而容易失去理智,滋長輕信和盲從。利益集團根據人性的這個特點,積
極利用廣告手段製造輿論。高效率的現代傳播媒介使庸醫和騙術無孔不入,使謊言
更加動人,媚俗更易產生誘惑效果。其次是由於醫療高技術的發展,醫療費用不斷
升高,當局迫於壓力或者為了尋求降低費用的替代途徑,因而逐漸容忍和接受一些
非正規的旁道療法。同理,在發展中國家普及現代醫療保障顯然存在經濟上的巨大
障礙,因而提倡就地取材,發揮當地傳統醫療的作用,成為無可指責的理由,這對
世界衛生組織的政策也有很大的影響。其實這除了維護官僚政府的無能之外,於大
眾健康實際無補。最後然而卻是根本的原因是文化土壤,在中國特別泛濫應歸於傳
統的文化,和近半個世紀對中醫無批判的保護和發展政策。現在國內報刊上常聲稱
世界流行「中醫藥熱」,這有點吵作的味道
。其實中醫藥主要在東南亞華人中有不
小的影響,20世紀後期亞洲人特別是華人大量向西方國家移民,無疑也增加了這些
國家對東方傳統醫藥的需求。

此外,在西方還有哲學上相對主義和解構主義的影響。文化相對主義原先是西方人
類學家為了消除對外來文化的偏見,現在則成為否認科學上存在共同的、合理的客
觀標準的基礎。相對主義否定認識上和道德上存在絕對的標準;評價科學上的是非
不是根據觀察、實驗、邏輯和理性作出判斷,而是取決於各個團體的宣傳策略和論
辯技巧。因而,有些人認為傳統醫學是一種文化,有其天然的合理性,效果無須客
觀檢驗。解構主義是一種極端的相對主義,反對科學詞語或文本有固定準確的意義,
消解真與假、正確與錯誤、事實與假說、客觀與主觀等詞意的對立和界限,因而無
需事實、邏輯和理性作出判斷。在大眾中則有一股反科學思潮泛濫,有些人對科學
的醫藥,甚至化學產品、精密儀器產生逆反心理,刻意追求「天然」醫藥。
但是,衡量一種醫療的價值必須有科學的標準,即它的可檢驗性或可證偽性。而許
多傳統醫藥基於人類發展早期的原始宗教和玄學的思維模式,其基本的觀察陳述是
個人的、主觀的知覺經驗,主體間無法重複和檢驗,因而自身不能積累客觀的知識,
建立公認的理論體系,因而獨立於現代科學之外。

《最年輕的科學》由青島醫學院周惠民與石榮珍二位教授翻譯,於1986年由北京三
聯書店初次出版,迅即售罄;最近由譯者修訂並補上附錄,由青島出版社再版。中
文譯本準確流暢,平易近人,讀起來頗為輕鬆,然而其中深刻的內涵則是需要仔細
體會的。「好書不厭百回讀」,我從讀這本書中加深了對這一詩句的理解。我與譯
者原不相識,由於這本書的媒介作用,現在與周惠民教授成了筆友,可見這本書的
魅力。我不揣淺陋寫下一點感想,向愛讀書、愛思考的同志們推薦這本好書。

(此文原是應譯者周惠民教授之約,為中譯本所寫的「譯序」,後來略加修改,刊
登在《醫學與哲學》1997年第1期。此次發表又有些修改。)

註:旁道醫療或異類醫療(alternative medicine) 又稱作補充療法(complementary
medicine)、非正規療法或傳統療法,系指聲稱有治療效果,但未經現代醫學的科學
方法加以評價或證明,醫學界未予公認的各種醫術或醫療方法。這類醫療在理論上
與現代醫學是不相容的。例如:手法整脊療法、順勢療法、天然療法、全息療法、
平衡療法、草藥、針灸等。國內有人將旁道醫療譯作替代醫學或替代療法,很容易
使人產生誤解。


儘管現代醫學有很大的進展,醫療技術不斷提高,但人類仍然由於癌症等慢性難治
性疾病,治療的方法大都有毒副作用、嚴重反應或遺留下殘疾,因此各種旁道醫療
便乘虛而入,有了進入的餘地。在這方面,醫生的態度可能起好的或不好的影響.

近年旁道醫療熱在全世界廣泛興起,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與當今的反科學思想─
─宣傳、文化相對主義和解構主義密不可分。三者結合一起逐漸滲透到醫學中來,
使人們轉變信仰,相信原本無效的、甚至有害的醫術或療法。傳播媒介的宣傳和文
化相對主義使庸醫和江湖騙子大行其道.



有興趣者可以click下面閱讀全書:

http://www.med8th.com/readingroom/znqdkx/default.htm

[ 本帖最後由 goodoctor 於 2007-1-1 00:41 編輯 ]
正常生活的意思, 是指除了一個人的勇氣,品格,和能力之外,不需要依靠出賣自己的人格尊嚴,來達到人生的目的,尤其是不必依靠權力。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6:1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