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前言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人就在悄悄地談論「中國崛起」,在大洋的另一邊自然也也不甘寂寞,同唱一氣。不僅能體現在美國學者保羅·肯尼迪的驚世之作《大國的興衰》,更被解讀在美國前國務卿布熱津斯基的《大棋局》。經濟方面的造勢自然也毫不吝惜,美國經濟學家歐文·克拉維斯提出以購買力來衡量中國的經濟規模,估算的結果是中國1990年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世界銀行的數字370美元高出整整7倍!這就難怪世界銀行行長詹姆斯.沃爾芬森於1995年在中國訪問時說:「我們的統計數字錶明,中國在2010年以前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強國」。就連一向保守的世界經合組織也認為到2025年中國經濟規模能與美國平齊!
據國外媒體報道,2003年11月24日,胡錦濤主持的中共政治局進行了第九次集體學習。學習內容是「15世紀以來世界主要國家發展歷史考察」,由中國兩位專家系統講述15世紀以來世界上九個曾經和現存大國的興衰史。中國高層要求各級黨政部門都要學習這段歷史,隨後中國中央電視台近日推出的12集大型電視紀錄片:《大國崛起》。分析人士指出,《大國崛起》的目的是為了打開國民視野,為中國加速崛起進行必要的精神準備。 也有有媒體認為這個片子同上世紀80年代引發爭論的《河觴》一樣,是在為中共十七大后重啟政治改革造勢。否則,你如何解釋在市場化的今天,央視為了一部沒有商業價值的政論片而願意耗費如此大的人力、物力?!
何等的震撼!何等的刺激!
二、《大國崛起》引發的火爆反映
用9個小時來解釋近500年來世界上發生的變故、尤其是做有一定思想厚度自然不會像想象的那麼容易。儘管裡面中外一百多位學者、專家、前國家政要的學術智慧都有所體現,但主要反映的還是深藏不露的北京大學歷史學教授們和社科院世界史研究所的專家們所代表的「中國精英對世界的認識」,更使得這部電視紀錄片更具「魅力」!
隨便用google一搜,《大國崛起》的關聯文獻竟達2,840,000條之巨!中國的精英們紛紛撰文力挺此片。日本史學會會長、中國社科院世界歷史研究所教授湯重南說:「改革開放,就是要睜眼看世界。」經濟學教授、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張維迎說,「我想通過這樣一個片子,來讓更多的觀眾了解西方國家在過去300年裡邊,是怎麼發展成長起來的。對我們國家非常重要,尤其在好多的認識上,我們能夠達成一致的看法,這樣的話,我們國家下一步的發展才可以比較順利。」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說:「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題材,而且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片子,我的評價是,我覺得這部片子是有深度有廣度,大視角,大手筆,這樣的一個講歷史的片子,同時它又非常有現實意義。」
民間學者則對此片在不同程度上嗤之以鼻!集中表現在他們不認同影片中對西方國家崛起的那種牽強附會的因果關係。 一位網友認為, 當年西方崛起而中國未能崛起的真正原因在《大國崛起》中被極力迴避。但歷史事實告訴我們,使西方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發展的重要因素(圈地運動、殖民掠奪、不平等海外貿易、奴隸貿易)是建立在使本國農民、殖民地人民、黑人成為犧牲品的基礎之上的一場歷史醜劇。不幸的是,這些事實卻被作為資本主義崇拜者的、極力把資本主義描述為美好天堂的《大國崛起》製作人、編劇給刻意掩飾。
另一位網友認為,這兩年對主流, 對改革反思的聲音越來越大,主流們眼看著靠殖民崛起的路要走不下去了, 就又出來了一個《大國崛起》繼續忽悠老百姓,試圖讓咱們相信繼續走下去中國作為整個國家就可以崛起。
還有的說,「主流經濟學家」就要失寵了,新的歷史學家有登場的趨勢,看不出能高明到那裡去。固然,「理論是灰色的」,但是,在如此錯綜複雜的歷史環境下指導一個大國的崛起,沒有成熟的理論思維,依靠買辦市儈式的智囊是不行的。是的,國家可以不問姓社姓資,但總得為中華民族強盛,如此「崛起」的思維方式,豈能「崛起」?!
更有人說,《大國崛起》在講述了許多大國崛起的過程中斷章取義,試圖用來揭示《大國崛起》奧秘。他們把影響大國崛起的因素用不同的聲音歸納為:經濟思想、科學文化、政治制度的創新。但在片尾明白地告訴觀眾:1)大國崛起不能靠武力;2)許多大國只是曇花一現,唯有葡萄牙、西班牙、英、法、美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大國;3)葡萄牙、西班牙是市場經濟的發端國,英、法是自由市場經濟加多黨議會制的創始國,美國是用市場經濟無型的手與政府干預有型的手共同調節經濟的開山祖;4)這些國家都沒有離開市場經濟,都有一個穩定的憲政制度;5)全球經濟一體化是國家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這與新自由主義主張的思想自由化、經濟市場化、政治多元化、產權私有化、全球一體化是何等的相似!
一個資深的網友說,編導們著墨最多的兩個國家,一個是英國、一個是美國,「憲章」、呀、「公約」呀,幾乎如數家珍,事無巨細。但是,起碼有兩件事編導們「理性」、地「痛苦」地舍掉了,其一,就是英國在鴉片戰爭前的四十年中,利用鴉片這種毒品共從中國掠奪去大約三、四億兩白銀。如今赫赫有名的滙豐銀行、東方匯理銀行、怡和商行等的創始人,個個都是鴉片販子出身。二是美洲印地安人的遭遇。有人援引《THE NATIVE AMERICAN》的內容:「喬治·華盛頓:用印第安人的人皮可以製作出優質長統靴、托馬斯·傑弗遜:美國必須滅絕印第安人、亞伯拉罕·林肯:每十分鐘屠殺一名印第安人的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只有死掉的印第安人才是好的」。
還有人總結說,該片依舊是上世紀80年代的《河殤》樣式,宏大到不著邊際的地步,要用那麼少量的文字來概括一個國家至少上百年的歷史,其空疏可知;其次,依舊是《河殤》之病,知識陳舊到不學無術的水平。比如前幾集論述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之興起,歸因之簡單,視野之狹窄,結論之粗陋,完全沒有吸取一點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知識積累;在其眼中,既看不到整個歐洲商業發展的沿革,更看不到商業中心變遷的軌跡;最後,則是其見解之粗鄙。
網上知名評論家黎陽認為, 有人說電視系列《大國崛起》有點象《河觴》。找到了劇本一看,豈止有點象,根本就是上下集、姐妹篇。《河觴》說的是中華文明如何如何「低劣」,「崛起」說的是西方文明如何如何「優越」。二者一唱一和,「珠聯璧和」。
三、《大國崛起》中國背景分析
筆者認為,央視的《大國崛起》不管有沒有更深的政治背景,至少反映了一個事實:中國這種粗放式經濟發展的路已經快要走不下去,歷史需要中國把握住這關鍵的時機。
1、中國的發展無法持續
很多人都認為現代中國迅速崛起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但筆者認為這種樂觀實在是缺乏根據。先不去較真什麼樣的國家才叫「崛起」,就連目前這種發展方式也無法持續。當前中國走的是「黑色發展之路」,這一戰略是以追求經濟高速增長為最優先目標,是以資本高投入、資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為代價的。不僅造成的收入差距拉大、失業人口的增加和將要面臨的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嚴重性在人類發展史上前所未有;而且以相當於美國的3倍的污水排量和世界用水總量15.4%的耗水量也只創造了美國產值的1/8。
更何況目前的污水排放量已經無法再承受,世界的水源也不可能凈增。何以為繼?
2、中國已淪為西方大國的經濟殖民地
曾幾何時「中國製造」成為世界的話題,中國的國家智囊們也不斷地國際論壇中眉飛色舞地吹噓自己有幾個「世界第一」。實際上中國產品等佔據國際市場的依次是玩具、鞋類和廉價電器,是因為高污染而被發達國家轉移過來的。西方大國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消耗著中國的石油和煤炭等不可再生資源,生產著它們的產品,排放著中國的污水和廢氣。外貿公司中70%多的都是外企;90%的出口產品所使用的知識產權都是國外的;「中國製造」只是一個好聽的名詞而已。僅舉一例,據中國通信學會通信設備製造技術委員會主任張慶忠介紹,2006年中國手機生產預計能達到3.8億部,佔全球手機產能的半壁江山。但美國國際數據集團(IDG)董事長麥戈文卻指出,一件在美國售價49美元的電子產品(包括手機)中國製造商只能賺到30美分,是零售商的 1/24,品牌人的 1/30 !
由此可見,中國那漂亮的GDP、「中國製造」的美譽、每年的貿易進出口額的增長。。。那些純粹是買辦的紅利,是政治家的玩具,是皇帝的新衣!
與中國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國家實力的增長毫無關係!
四、中國應該正視歷史
《大國崛起》用極為煽情的道白讓人們相信:一場戰爭,一紙約定,甚至是某個英雄人物的一個臨時決定就決定了這個國家的命運、世界的格局。這種好萊塢式的英雄觀反映了中國的精英們依然在浮躁的市井中沉溺,在醉生夢死的歌舞昇平中一醉不起。
現實中,非洲任何一個國家的憲法絲毫不比英國的差勁,菲律賓的制度甚至可以和美利堅合眾國相媲美。。。但這些都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了自己,更沒有正在享用大國崛起的宴席!兩次戰敗的德國是近代戰爭史上最大的輸家,不僅在歷次戰敗后割地賠款,甚至連國家也數次被分割,但今天在世界的強國之中仍然有它的一席。至於身穿戰袍、攜帶毒藥走向戰場的將軍和國王,哪又能說明了什麼?和崛起又有什麼關係?!
9個小時12集的政論片《大國崛起》終於像一個時裝模特那樣完成了最後一個亮相而走下了時裝台,最後也沒有告訴我們一個確切的答案:大國崛起的秘密究竟是什麼?
從小學開始,筆者就受到這樣一個教育: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敲開了中國的大門,除了讓中國割去一塊塊土地,還讓中國失去無數的白銀,西方帝國主義的致富是建立在圈地運動、殖民掠奪之上的一種野蠻的遊戲。從那以後,筆者的心裡帶著歷史的沉重,用憎恨的眼光去打量著每一個憨態可掬的外國人。到今天筆者也認為這的確是中國歷史上發生過的事,但它畢竟不是歷史的全部。事實上戰後德國、日本的再度經濟崛起與圈地運動、殖民掠奪毫無關係;歷史上西方列強的崛起也與從中國搶來的白銀更是風牛馬不相及;美國也並非靠第一、二次世界大戰才成為世界第一;盧溝橋抗日博物館里的畫像中國民黨軍隊的飛機還塗著八一軍徽;在1995年一個華裔女孩發現最能反映日本侵華暴行的南京大屠殺慘案竟沒有一本英文版的書籍。。。
不能正視現實就是愚昧,不能正視歷史就是自欺。中國傳統的思想和教育不能還原給人民一個真實的歷史, 帶有新思維觀念的《大國崛起》也是一個浮躁的滑稽劇。
因為事實上一個國家的強大是在於它的整個的國民素質。只有偉大的人民才會造就偉大的國家,才會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拔地而起。
這是鐵一般的真理,為什麼中國不敢正視?!
五、義大利才是近代文明思想的誕生地
照亮人類近代文明之路的既不是葡、西兩國的地理大發現,也不是法國的啟蒙運動,更不是喜愛莎士比亞劇的英王伊麗莎白一世這隻「老母雞」, 而是14~16世紀的義大利文藝復興的這隻火炬!
與中華文明相比,歐洲原本是一個愚昧的不化之地。被漢武帝趕到歐洲的匈奴曾在那裡稱雄長達一個世紀,東西羅馬帝國從此衰落、滅亡,歐洲從此進入黑暗的中世紀。公元7世紀,穆罕默德創立的伊斯蘭教誕生在離歐洲中心不遠的兩河流域。《古蘭經》規定對國家、人類、社會和家庭的義務,援助貧窮者,首先對阿拉伯人進行道德價值的啟蒙教育。由於《古蘭經》倡導求學,「哪怕遠到中國」就是穆罕默德的一句名句。從10世紀開始,阿拔斯王朝開始「百年翻譯運動」,介紹其它民族關於天文、醫學、語言、文學、法律、哲學、音樂、數學等方面的科學知識。公元827年阿拉伯人征服的西西里島,使它成為阿拉伯文化的基地[1],後來成為引發歐洲文藝復興的起源地。
在阿拉伯倡學精神的影響下,西歐第一所大學是11世紀末產生於義大利的工商業城市波倫亞的波倫亞大學。1150年,巴黎大學形成,後來巴黎大學中的英國學生返回祖國,在1168年創建了牛津大學。1209年,從牛津分出一部分學生又成立了劍橋大學。12世紀后,義大利又成立薩拉爾諾大學,西班牙創立薩拉曼加大學,法國成立了奧爾良大學;德國創立海德堡大學,奧地利創立維也納大學等等。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文藝復興會誕生在義大利;啟蒙運動和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會發生在法國;現代科學和工業革命的誕生會發生在英國。。。
文藝復興誕生在西西里島所屬的義大利。歐洲的文藝復興奏響了政治學說發展的序曲,由馬基雅維利,格勞秀斯、斯賓諾莎、霍布斯、米爾頓和洛克等一大批思想家,提倡"自然權利"、"社會契約"、"人民革命權"以及"三權分立"。文藝復興否定了封建特權。在中世紀,封建特權、門第觀念是天經地義。文藝復興時,波吉奧認為,只有個人的美德才是高貴。義大利的社會生活中,才幹、手段和金錢代替了出身門第,成為任何出身的人爬上社會頂端的階梯。文藝復興還否定了君權神授。在中世紀,君主是上帝的代表,對君主的服從是一種宗教義務,天經地義。但人文主義者相信,君主如果成為暴君,必為人民所推翻,這是歷史規律。他們反對專制,提倡自由和平等。布魯尼把每個市民有同等機會參加政府管理和批評自由稱為"真正的自由"。平等也不再是早期基督教那種在上帝面前的平等,而是在法律面前的平等。文藝復興提倡科學方法和科學實驗,提出"知識就是力量",開創了探索人和現實世界的新風氣。
600年前的人類對真理的追求,就是今天也不是所有的國家都能做到。難怪有人這樣認為:文藝復興確實在思想界帶來了一次大解放,它稱得上是在意識形態領域內與中世紀的一場大決裂。打破了中世紀神學和其他外界權威對思想的牢牢束縛。它不但拋棄了神的眼光而改用人的眼光,而且用自己的眼光來觀察人、社會和自然。達·芬奇說:"誰要靠引證權威來辯論,他就是沒有運用理智。"更值得一提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所面對是極其強大頑固的宗教舊勢力,面對著悲慘的結局:但丁被流放,客死它鄉;彼特拉克雖死在祖國,卻被教會暴屍示眾;伽利略、布魯諾更是為之受盡牢獄之苦。[2] 捍衛真理不僅需要理想和智慧,更需要冒險和勇氣!
六、法國真正的崛起之迷
任何一個偉大的思想就像一個美麗的火焰,是否能夠產生巨大的能量還要看有沒有所需要的乾柴。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最主要的「乾柴」就是國民的素質和教育。依法國為例:
受文藝復興影響的16世紀宗教改革產生的新教教派與舊教分庭抗禮,他們爭奪兒童和群眾的手段就是教育。通過這場爭奪戰,各方在教育方法上重視數學、地理、歷史,注意採用實物教學和進行練習,著意發展學生的智力。這使得法國新一代的素質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創辦於1684年的訓練初等學校教師的講習所是歐洲最早出現的師範教育設施,對確保教師的質量起到關鍵性的作用。19世紀以前,法國高等教育享有桂冠的榮譽,其學術水平在西歐是很高的。
盧梭是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的著名思想家,他出生於瑞士日內瓦。10歲時,父親因受人陷害逃離瑞士。盧梭13歲即開始自謀生計。他當過學徒、雜役,為人抄寫過樂譜,做過家庭教師。寄人籬下所遭受的屈辱和冷遇,長期漂泊不定的貧困生活,培育了盧梭對於「殘暴和不正義」的反抗意識。1762年,盧梭的長篇教育哲理小說《愛彌兒》問世。盧梭在這部構思20年,撰寫3年,精思熟慮的傑作中,對當時法國腐朽的政治、宗教特別是教育進行了猛烈抨擊。他提出培養真正符合社會需要的新人的構想,描繪了一幅培養新人的藍圖。這部長篇檄文剛一發表,就轟動了整個法國和西歐。法國政府下令逮捕盧梭,焚毀《愛彌兒》。盧梭被迫逃到瑞士,翌年又出走英國。1767年,盧梭返回法國,避居於巴黎市郊。1772年完成了自我評傳性的最後一部著作——《懺悔錄》。1778年與世長辭。
盧梭的教育方法被他的同胞,瑞士人裴斯塔洛齊所繼承。瑞士政府首先他的按年齡分組來發展兒童的不同能力的教育方法實行教育。后德、法、英、意、俄、美等國政府,也紛紛派遣專家和官員前來學習。裴斯塔洛齊所創建的伊佛東學校成了蜚聲歐美的「國際學園」。有趣的是,瑞士政府首先採用這種教學方法,美國政府發起了聲勢浩大的《盧梭、裴斯塔洛齊教育思想》的運動。前者成為今天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後者成為今天世界上的霸主之一。
1789—1794年法國革命是繼17世紀英國革命和18世紀美國獨立戰爭后的一次更徹底、更深刻的資產階級革命。在教育方面,資產階級執政的各派力量都擬訂過方案,其中著名者有康多塞、雷佩爾提和拉瓦錫等人所擬的教育方案。這些方案雖然在當時都未來得及付諸實行,但對法國教育產生了影響。尤其是康多塞1792年向立法大會提出的方案,不僅給法國而且也給其他國家提供了討論19世紀教育發展的基礎。
由此可見,法國曾在19世紀初有拿破崙這樣的人物併產生過巨大的能量決非偶然,是整個民族素質急速提高后的能量的一次爆髮式發泄。但法國的教育在拿破崙期間和之後屈服於宗教勢力變得越來越保守,宗教勢力重新掌握了教育大權。直到進入20世紀后,宗教思想和教會對教育的影響進一步有所削弱,50多個從事教育等方面活動的教會組織被解散,3000多所教會學校被封閉,1905年法國政府明確宣布廢止「法盧法案」。但此時的法國已經喪失了在國民素質上的優勢,尤其是與宗教衝突較大的科學被毀於一旦,終於沒有能再次平地而起。
功虧一簣,令人惋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