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新單身:經濟獨立情感空白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蝸牛的家 發表於 2006-11-13 18:2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1月的北京寒風料峭,而一個關於單身的話題卻在喧囂與玩鬧中被熱烈討論。11月11日是所謂的光棍節,不知從哪天起,這個由4個一組成的日子成為光棍的形象代言,在略帶悲情的氛圍中,新城市單身主義的擁躉們開始在這天里宣洩感情、自我解嘲。其中也隱現著嚴肅的社會問題:這一單身浪潮是如何興起的?背後折射了什麼樣的社會心理?將帶來什麼樣的社會後果?

  「社會結構與人際關係的變化,加上人們把婚姻的神聖性祛除,導致了一場真正單身潮的興起。」

  光棍節背後的單身潮

  所謂新城市單身主義,是相對於中國曾經出現的兩次單身潮而言的。南開大學人口學教授原新分析指出,歷史上的第一次單身潮出現在上世紀50年代。1950年5月,中國第一部《婚姻法》頒布,明確規定了一夫一妻制,隨之而來的是波及全國的離婚潮。

  上世紀70年代末,第二次單身潮來襲。當時「文革」剛結束,大批「知識青年」返城,城市裡迅速聚集起一批大齡單身青年,其中主要的還是女性。因為很多男知青在下鄉時接受了當地的女青年,戀愛成家。可從大城市來的女青年卻很難接受當地的男青年,寧肯單身也不願「下嫁」。

  30年後,新一輪的單身浪潮正在形成,不過,與前兩次更多由於歷史或者政治原因導致的單身潮完全不同的是,這一撥更多的人選擇了主動單身。原新教授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離婚率有逐漸趨高的傾向,但它並不是像潮水那樣大起大落的升高或者降低,所以也就沒有所謂的第幾次單身潮了。但目前我們的普遍感覺是,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處在單身的生活狀態。這個情況稱之為「單身現象」。由於這種現象主要出現在城市,所以這樣的人被稱為新城市單身主義者。

  單身的表現形式無非是這麼幾種:第一,獨身或未婚,不結婚或者暫時沒有結婚;第二,離婚;第三,同居,這事實上是沒有法律保障的准婚姻生活,但是從法律的角度來說,應該還算是獨身的;第四,喪偶。還有一類是同性戀人群,中國沒有規定同性戀婚配是合法的,所以嚴格界定的話,他們也是屬於單身。而這幾種表現形式,從社會發展和人們情感演變、心理變化的角度來說,每一種單身似乎都不太可能完完全全是終身的。20歲獨身,可能到30歲腦子就轉變了。但如果稱之為單身現象的話,這種現象應該是存在的。前兩次「單身潮」,一方面是由於法律的界定,再一方面是由於政治氣候的改變,這樣造成了兩次離婚的高潮,由於離婚推動了潮,所以離婚是動力。現在的單身現象,主流不應該是離婚,而應該是獨身。

  「這才是第一次真正的單身潮,我也稱之為獨身狀況潮。」零點研究諮詢集團董事長袁岳看來,過去所說的兩次「單身潮」,只是局部的震蕩,集中在一些特定人群,不像現在,是在城市青年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狀況。「社會結構與人際關係的變化,加上人們把婚姻的神聖性祛除,導致了一場真正單身潮的興起。」袁岳分析認為。他說,在過去的傳統生活方式中,哪家姑娘、小夥子如果到了適婚年齡還沒有結婚,鄰里準會熱心地打聽。但是現在隨著人口的遷移,大量白領離開父母、離開原來的生活圈,到一個新的城市工作,下了班就是上網聊天,完全改變了以前的兩性交往方式。

  更為重要的是,於上世紀70年代末成長起來的獨生子女一代,現在正在進入到婚育年齡,但他們對抗父母的能力增強了,在「是否結婚以及對待離婚」的態度上,沒有了過去所需要承受的那麼多來自家庭、社會的壓力;他們對婚姻的態度不是「過日子」,而是追求好玩,「將婚姻娛樂化」了。於是乎,在所謂的光棍節里,那麼多青年男女熱衷於光棍派對也就不足為奇了。 緊張忙碌的生活節奏,在經濟上條件反射似的自我保護意識,在感情上難以投入地信任對方,加上獨生子女從小養成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不願意遷就對方的脾氣,使許多人寧願一年又一年地選擇,然後心情複雜地慶祝光棍節。

  單身主義的矛盾:經濟獨立,情感空白

  北京市社科院的一位教授談到,光棍節的出現和流行是社會多元化的反應,現在的年輕人面對就業的競爭壓力和感情挫折,會選擇類似光棍節這樣創新的方式緩解緊張情緒,光棍節的創意和情人節有相互聯繫的對應,在校園裡會有更多輕鬆、幽默的元素,對於已經步入社會、步入婚嫁年齡卻找不到伴侶的大齡青年來說,他們過光棍節的心情可能會無比複雜。

  時下,不少都市單身男女都具備三高特點:學歷高,基本上都具有本科以上學歷,部分還屬於海歸派;收入高,年收入5萬元以上,有的甚至已超過50萬元;社會地位高,要麼在熱門行業任職,要麼在單位任中層幹部以上職務。這樣出色的單身男女或多或少是個完美主義者,他們對於感情的要求和選擇更為苛刻。

  在一家建築設計院工作的女工程師劉女士馬上就要過32歲生日了,但她仍然沒有找到自己滿意的結婚對象。她說:「我已經購買了兩套商品房和一輛車,但生活質量越是逐年提高,我內心就越渴望情感慰藉,正因為如此,我擇偶時十分強調對方有與我相當甚至超過我的經濟基礎,同時內心又很追求浪漫,這樣患得患失,總是不成功。」

  緊張忙碌的生活節奏,在經濟上條件反射似的自我保護意識,在感情上難以投入地信任對方,加上獨生子女從小養成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不願意遷就對方的脾氣,使許多人寧願一年又一年地選擇,然後心情複雜地慶祝光棍節。

  近年來,一個新的社會現象也十分有趣——女光棍的隊伍在悄悄壯大,她們對自己以及未來都充滿自信,在經濟上不願意依靠男性,自己靠努力工作打拚出想要的生活,丈夫對她們而言不是靠山,更不是長期飯票,而是錦上添花的那一筆,她們不是找不著人生伴侶,而是不想為了結婚而結婚,湊合著過妥協的婚姻生活。

 至於形成這麼多獨身群落的更深層原因,南開大學人口與社會學專家原新教授分析,這與我們的生活方式生活態度的改變有關。城市生活正在由過去的比較開放走向封閉。這種生活非常明顯的一點就是「老死不相往來」。另一個因素是我們居住方式的改變。過去的大雜院是一種平面式的開放性的系統,便於人們溝通和交往;而現在這種立體式單元式的樓房,把人們緊緊鎖在了防盜門裡面,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越來越少了。而信任危機更加劇了這一現象,從「殺生」到「殺熟」再到「殺親朋」,人們畏懼這樣的複雜社會,不願意在這種社會中交往,而寧願沉湎在高科技中。這大大減少了人們的交流信心。

  現在的單身現象是自我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也無所謂對錯。最近有一個針對未婚人群的抽樣調查顯示,有六成人對婚姻沒有信心,更多的人開始恐懼婚姻,關鍵的問題就在於面對面的溝通下降了,有的人在網路上聊的時候,語言非常豐富,但是一旦面對面,就不知道說什麼了。現在這一類年輕人很多。另一方面,很多獨生子女的生存能力也在下降,導致兩人組成家庭后,婚內生活非常脆弱。

  光棍節這個最早由大學男生創立的另類節日開始流向社會,雖然它不土不洋,既不放假也不發過節費,但是卻越來越在單身白領中成為一種新的時尚。

  單身潮的社會表象

  新城市單身主義的出現,必然伴隨著各種各樣的社會表象,其中光棍節是比較集中的體現。

  光棍節最初起源於上世紀90年代初高校學子對日曆上數字的形象聯想,是校園趣味文化的代表作之一。隨著一批批學子告別校園,這個最早由大學男生創立的另類節日開始流向社會,雖然光棍節不土不洋,既不放假也不發所謂的過節費,但是卻越來越在單身白領中成為一種新的時尚。

  在以往的光棍節前,《中國青年報》與搜狐網曾聯合推出一個有關光棍節的調查,結果顯示,超過57%的網民表示聽說過光棍節。

  在北京工業大學讀大四的陳超說:「回憶起在學校過光棍節的時候,每到11月11日晚上11點鐘,學生宿舍就會有人乒乒乓乓地敲各種『打擊樂器』,臉盆、飯碗、杯子,什麼聲音都有,還會聽見『光棍萬歲』之類的叫聲,有時候還能聽見『某某某,給我個機會愛你』之類的宣言,引來許多掌聲和喝彩,真的很有趣。」

  在車公庄一家建築設計院工作的浙江北漂族介紹:「光棍節其實更多是找個名目大家湊到一起玩,平時工作各忙各的,壓力也挺大,到了這天,大家一起聚餐,還可以組織同是單身的朋友一起聯歡,很多專家喜歡探討節日背後的深層次意義,我們可沒有想那麼多,生活夠累的了,年輕人自創個節日就是圖個快樂和放鬆。」

  在城市的娛樂場所和互聯網上,光棍節的氣氛顯然更為濃厚。不少酒吧經營者都看準光棍節的商機,推出相關的單身男女交友派對或是聯誼活動。而在網路論壇上,提前幾天就會有諸如「大家光棍節怎麼過?」「光棍節活動徵集意見」之類的帖子,跟帖者積極性很高。在一些網站上也有專區,其中包括節日賀卡、Flash卡片等內容,還有一些網友聚集在一起,準備組織一次見面會,讓打著光棍的男女們能有機會尋覓到意中人。

  在北京一家IT公司工作的呂先生自從在網上創建了一個取名為「光棍協會」的QQ群后,他經常要花時間投入地經營這塊自留地,為協會裡的光棍們創造更多的機會增進了解,牽線搭橋,以便使他們擴大交友範圍,增加擇偶成功的幾率。他說創建光棍協會的想法最初來自於國內一家知名網路論壇上日益增多的自我徵婚帖。他說:「感情有時候不是沒有緣分,而是緣分需要一定的外力才能促成。」

  在光棍協會的QQ群成立當天,就有五六十人加入,然後每天都有新人加入,隨著人數的劇增,建立網站就如同水到渠成。光棍協會的網站建起來后,註冊人數多達3000人,註冊者通過這個平台,參加了足球、籃球、郊遊、卡拉OK等多種活動。通過這些活動,既有成了對的年輕人,也有通過拓寬人際圈而活得更精彩的年輕人。

  某女性雜誌的編輯認為,在主觀上堅持新城市單身主義的人不在多數,大部分還是由於所處的客觀環境導致的消極單身,現在的年輕人看上去業餘生活豐富,實際上不少人因為工作忙、心理壓力大、生活圈子狹窄,難以有更多機會接觸到工作以外的異性,所以,如果不是抱有終生不婚的堅定打算,還是應該積極行動,擴大交友半徑。這是告別單身的重要出路。

  當單身成為主義

  當今,單身早已不再是「自身條件差」、「個人失敗」的代名詞,而是成為一種價值取向和生活態度。事實上大齡獨身者的廣泛存在,充分表現了當代中國社會的多元與開放。當單身成為主義,我們更應關注的是它給整個社會帶來的變化和影響。

  在媒體幻象常常混同於事實真相的現代社會裡,許多意義不凡的變化都從我們身邊熟悉的人或事開始,起初我們渾然不知,後來我們習以為常,直到有一天,變動中的一切被媒體精心包裝,慣以時尚潮流的名義過度闡釋,事實被有意無意的忽略,我們做出恍然大悟的神情,心悅誠服地成為媒體的俘虜。然而,我們可能更不缺乏的是另外一種經驗,自己身邊諸多學歷甚高,德貌俱佳,收入頗豐的青年才俊為理想伴侶缺席而長吁短嘆、無可奈何,遠遠沒有達到「自覺單身,享受單身」的「美好境界」。

  社會的複雜正在於並非簡單的非此即彼,現代人確實在越來越傾向將婚姻視作一種理想主義的生活模式,如果婚姻不能提高雙方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以及性生活的質量,他們不會遷就屈從。可以想見,置身新舊婚姻觀的衝突中,為單身搖旗吶喊者是少數,矛盾重重是沉默的大多數心境的真實寫照,而對完美婚姻的無盡等待中,他們人與心俱老。

  林林總總的單身原因有著本質的類似,難逃經濟、性格與性的不合,當愛的空間越縮越小,無法承載利益之重的婚姻,正在蛻變為一種輿論壓力下的心理任務和道德義務。這樣,單身逐漸成為一種主義。

  當單身主義者們誓將單身進行到底的時候,也引出了一個新名詞:「單身經濟」。趨向於主動單身的這批人注重生活享受,消費能力強,有可能催生以單身人群為目標市場的「單身經濟」。也有專家指出,單身潮出現對消費結構將產生深遠影響,但是消費總量不會下降,反而有可能上升。統計資料表明,單身人口的儲蓄傾向比家庭低,而邊際消費傾向更高。

  中國有句古語: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然而,現在的婚姻觀念已經演變,單身潮現象是社會發展過程中一個必然的階段,當單身成為一種生活立場,變成一股新的經濟動力,很多價值正在被重構。當眾多的單身男女在酒吧派對上高歌痛飲、歡慶屬於他們的特有節日時,我們必須重新審視單身作為一種主義的存在意義。


9025

主題

5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6Rank: 6

積分
33461
沙發
格雷賽特 發表於 2006-11-13 20:50 | 只看該作者
新單身:經濟獨立情感空白
-不錯呀好哈哈!這樣的好帖就是要頂啊!!!
      


能受天磨為鐵漢,不遭人妒是庸才.
gzglst1958@126.com
QQ:526810691
能受天磨為鐵漢,不遭人妒是庸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3 12:2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