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用什麼樣的方式開車,就是用什麼樣的方式生活

[複製鏈接]

2萬

主題

6萬

帖子

4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423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葉可兒 發表於 2006-10-16 15: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告別陋習 崇尚文明——馬路文明,各國的臉面

  

  7月8日,通往柏林的一條公路堵起了長龍,人們都在耐心地等待,沒有一輛車佔用路肩。

  「到一個國家,只要先看看馬路上的情形,你就大體上可以把握這個國家的發展水平了。」一位去過近百個國家的中國記者說。馬路如同一個國家的臉面,展現著該國的社會人情;它又如同一面鏡子,或多或少地折射出文明程度。令人遺憾的是,在國內的馬路上,各種不文明的現象隨處可見,有外國媒體稱之為國家形象的「傷痕」。為了讓讀者了解一些馬路秩序較好的國家的經驗,《環球時報》記者從三大洲的四個國家發回了報道。

   美國:禮貌謙讓是常識

  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牛雨辰報道:有「汽車王國」之稱的美國,擁有世界上最發達的公路交通網,同時也有著完善、高效的交通管理體系和行為規範。即便在人口擁擠、道路狹窄的大都市,馬路秩序也能保持井然。美國人很少按汽車喇叭,除非你的車技太差,擋了人家的路,或者提醒你後車門沒關好什麼的。而在國內,很多人都把喇叭當成了泄憤工具。

  在美國的馬路上,行人是「老大」。交通規則講究「路權」,行人穿越馬路時最優先。只要人行指示燈一亮,所有汽車都得停下來讓道,許多美國婦女在過馬路時根本目不斜視,因為她們平時就被禮讓慣了,現在更沒有人會與她們搶道。在城市的社區、校園或辦公場所附近的道路上,通常會有專門的行人通道和限速標誌,提醒開車者注意行人安全。

  在美國,「最牛的」車要數校車,這種車一般通體黃色,如果它在路邊停下來接送孩子,並打開了延長停靠的指示燈,它左面和後面的車輛都得停下來,直到馬路上沒有孩子才能開動。

  美國馬路上的禮貌謙讓給記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美國人視時間為生命,但在開車的時候卻爭當君子。記者剛到美國遇到與人「爭搶路段」的時候,對方總是揮揮手示意記者先行,幾次下來,記者的急脾氣被磨平不少,畢竟安全才是第一位的。在車輛較多的城市如紐約等,難免遇到兩方車輛在沒有紅綠燈的十字路口狹路相逢的局面,如果互不相讓,很容易造成堵塞。美國基本上不存在這樣的問題。人們通常奉行「一讓一」的通行規則,即A方向的車輛先過一輛,B方向的車輛接著過一輛,然後A方向的車再過一輛,大家都不佔用公用的空間,一會兒功夫就暢通了。

  一個國家馬路文明的程度與其法律制度和公民道德意識息息相關。美國是法制國家,交通規則被視作法律規範,如不遵守就會受到嚴厲懲罰。例如,在首都華盛頓市區,公共停車位很緊張,一般都是投幣計時收費,巡警隨時抽查計時錶,一旦過了時效,哪怕是幾分鐘,都會貼上罰單,或者乾脆讓拖車拉走。這既保證了停車位的高效使用,也防止路邊亂停車的現象。當然,警察的眼睛不可能無處不在,更多的情形下還是靠公民的自覺。紐約市的許多路口沒有攝像頭,也沒有警察把關,但人們在看到路邊紅色的停車路牌時,還是會把車停下來。如果有人超速闖了紅燈,後面的車輛甚至可能報警。

  當然,美國人也有不文明的時候,遇上節假日回家堵車厲害,也有人急得罵娘。記得去年新奧爾良水災,人們開車大撤退,高速公路上一堵就是幾個小時,汽車喇叭響個不停。不過,記者通過與在國內開車的經驗對比,覺得國人的馬路文明仍有待提高。有人總是抱怨車多路少,其實要論車的數量,北京、上海的車輛密度遠不如紐約、洛杉磯多,除了政府管理部門的引導外,關鍵還是看公民的法律意識和心態。

  韓國:用應急燈表示歉意或感謝

  本報駐韓國特約記者沈林報道:記得初到韓國,車多而秩序井然的韓國交通給記者留下極其深刻的第一印象。在韓國生活的時間裡,記者心裡總是不自覺地把眼前的情況與國內大城市相比較。

  在韓國,開車的人都會遵守紅燈停、綠燈行的規矩。行人總是站在人行道盡頭等待變燈,即使沒有車輛經過,也耐心注視著人行道上燈的顏色,很少看到搶燈的現象。特別是行人一般不會在沒有斑馬線的地方亂穿馬路。韓國人等公共汽車時,即使只有幾個人,也會認認真真地排個隊,按順序上車。

  初在韓國大街上開車,記者發現有人插到前面時,都會閃起應急燈,開始時十分不解,後來才知道,這是表示歉意、感謝或請求諒解的意思。雖然這不是交通規則中的項目,但人人都認可,已經習慣成自然。當急於併線時,先打起併線燈,再打應急燈,人家也會讓一下。這個做法可能減少了許多馬路糾紛。開車的人能找到這樣一種不用下車就可交流的方式,是個不錯的選擇。

  韓國非常重視社會文明教育,學校社會倫理課中就有馬路文明相關內容。記得一次在人行道上等燈時,一個小孩見沒有車,就拉著爸爸的手往斑馬線上走,爸爸指著斑馬線上的燈,問小孩看到什麼顏色的燈了?小孩一下就明白了。

  歐洲:馬路文明「以人為本」

  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青木、本報記者查雯報道:在歐洲,德國可以稱得上是個人多、自行車多、汽車多的「三多」國家。但是,記者在德國工作多年,雖然街頭幾乎看不到交通警察,但路上總是秩序井然。

  剛到德國時,記者總會習慣地站在斑馬線前等待疾駛的車輛通過,但汽車卻主動停下來,開車人打手勢示意讓記者先行,記者以為碰上了講禮貌的人,便擺手致謝。到駕校學車時我才知道,這是行人的權利,無需致謝。在德國,對人的尊重體現在道路交通的每一處。難怪,德國人會說,「車是可以修復的,而人是無法修復的」。

  同樣,前面有行人的時候,司機就不會按喇叭示意行人讓開,而是等待行人覺察后自行閃開;或者在後面慢慢開著,想辦法繞開行人。斑馬線則是行人絕對的安全線。有時候,行人即使離斑馬線還有一點距離,車子也會停下來,等行人穿過斑馬線。此外,德國的公交車像火車一樣準時,幾乎分秒不差。乘客們均排隊上車,車上設有老人、殘疾人專座,一般乘客不能也不會佔用這些座位。

  德國人駕照首次通過率不到一半。一旦違章,駕駛員不僅會被罰款和扣分,其違章情況還會在網上公布,今後駕車、購車和享受相關社會福利都會因此受到影響。除了嚴格的法規約束之外,民眾也很自覺。有一次,記者騎車穿過一片綠地中的小路,發現一位老人在不停地向記者揮手,便停車詢問,才知道這裡不是專用自行車道,只能步行或推車通過。德國人的馬路文明還從小開始培養。如在一些著名的汽車公司銷售廳里常備有特製的電動小汽車,經常有大人帶著孩子在那裡「路考」,過關后還發放「執照」,以鼓勵孩子從小了解、重視並遵守交規。

  德國各級政府為馬路文明推出的「人性化」服務也值得國內借鑒。德國城市絕大部分的馬路兩邊都可停車。為充分、有效利用空間,交通管理部門按交通流量情況,分時間和地段,規劃了限時和不限時、收費和免費等形式不一的停車帶。此外,公共場所還隨處可見自行車停車架,並對小攤進行集中管理,定時定點開放。德國對信號燈進行智能化控制,如果沒有機動車通行,人行橫道的紅燈時間可以縮短,提前切換到綠燈;如果這一時間段人流量相當大,可以把人行橫道的綠燈時間延長。研究顯示,行人對馬路口紅燈的等待時間忍耐限度是60秒,所以紅燈最長時間都不超過60秒。

  歐洲許多國家的情況和德國有些類似。英國的汽車是右駕駛,所以在路上騎車的行駛方向也與許多國家不同。初到英國的人在過馬路時往往出於習慣看錯了方向,危險也就接踵而至。於是在遊客聚集的大城市,當局會十分細心地用油漆在馬路上刷上箭頭,以及「向左看」、「向右看」的字樣,提醒路人。

  和國內的情況差不多,英國馬路上也到處都是攝像頭,這主要是為了反恐考慮的,當然也可以起到管理交通的作用。在英國,往往在汽車駛入攝像範圍之前,馬路邊就會多次出現提示標誌,司機將會被告知他的行為即將被監控,這樣違章行為也就被提前制止了。

  泰國:對付堵車有三招

  本報駐泰國特派記者任建民報道:曼谷交通擁堵,「享譽」世界。講起堵車故事,人人都有一堆。今年6月,《環球時報》記者參加泰王登基60周年慶典活動后,乘大巴返回賓館。路上花了兩個多小時,只走了幾公里。一名科威特記者實在忍耐不住,要求下車走回酒店。再花一個多小時,大巴終於磨蹭到賓館,那位性急的老兄,已穩坐大堂,悠然飲茶。

  曼谷600多萬人口,有近300萬輛汽車。沒來之前,依據北京經驗,想像置身車的海洋,左衝右突,不由心生恐懼。然而,在這兒生活半年之後,卻發現,曼谷的堵車,原來沒有那麼可怕。仔細觀察,泰國人練就了一身好本領,對付堵車頗有心得。

  一是「等」功。曼谷的交通信號燈比較複雜,左行、右行、直行嚴格分開,基本上一次只放一個方向的車。大的十字路口,紅綠燈輪換一次,等個十分八分鐘都不稀罕。無論前方排多長的隊,大家都依次排在後面,安靜等待;少有人亂加塞,也沒有車鳴喇叭。

  二是「讓」功。在曼谷開車,支線讓主線、轉彎讓直行這樣的規矩得到了嚴格遵守,即便是左轉(相當於中國的右轉),也必須避讓直行車。筆者所住之處,出大門就是馬路,每次都要把車頭先伸出大門一點點,左右兩邊看清楚,什麼時候都沒有車了,才能出門,等個三五分鐘是家常便飯。平時在路上走,不是為了轉彎,很少有車來回變線。如果想變線,打開轉向燈,後車大都會主動減速讓道。絕不會像在北京那樣,你不開轉向燈則已,開了後車反而會堅決不讓你的事情。

  三是「快」功。曼谷的街道不寬,行車線也劃分很窄。在北京兩車道的路,曼谷能標出三條道來。這麼窄的路,車速還出奇地快,市內開個時速80公里司空見慣。剛開始有點心驚肉跳的感覺,生怕兩條道上的車剮著蹭著。時間長了發現,曼谷交通事故率奇低,不像在北京三天兩頭能在路上看到追尾、剮蹭事故。其實事故率低的主要原因就是大家都守規矩,什麼時候該走,什麼時候該讓,彼此都很清楚。也正是因為速度快,使得看不頭的長龍,一個綠燈就過完了。

  曼谷很多現象如果按照北京治理交通的理念來判斷都不符合常理。北京嚴禁摩托車上路,理由是擾亂交通;曼谷摩托車不比汽車少,卻秩序井然,甚至成了汽車的有益補充。真有點急事,打輛兩輪「摩的」反而能準時到達。北京處處限速,說是為了降低事故:曼谷沒有攝像頭,也從不查超速,事故率卻比北京低很多。北京交警處罰很嚴格,好像非如此不能提高遵紀守法的自覺性;高峰時間,曼谷十字路口紅綠燈全由交警根據車流量手工控制,他們整天忙著掰紅綠燈,很少有時間開罰單,交通卻秩序良好。這些反差讓記者感受到,公路文明和交通管理更多的還要靠公民自我約束,其實只需要遵循一個簡單的原則:犧牲個體的、眼前的便利,換取整體的、長遠的效率。

  「用什麼樣的方式開車,就是用什麼樣的方式生活。」一位在泰國的華人說。在歐美國家學會開車的人說,到了曼谷不敢開車,車太多,速度太快。在曼谷學會開車的人說,回到中國不敢開車,秩序太亂,高度緊張,開車就像打仗。而國內也有這樣的笑話,在北京學會開車的人走遍世界都不怕。
2009,我等你……

0

主題

4

帖子

104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104
沙發
mdrcw 發表於 2006-10-22 15:08 | 只看該作者

好好好還好

好好好還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784

帖子

161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1
3
8989xians 發表於 2006-10-31 01:48 | 只看該作者
在北京學會開車的人走遍世界都不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

主題

2382

帖子

499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99
4
wssandy 發表於 2007-2-1 11:18 | 只看該作者
國內的攝像頭是用來賺錢的,當然那些有車就自以為了不起的心態及不把別人性命當回事的人的素質有待提高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24

帖子

5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5
5
zwf19730103 發表於 2007-3-13 15:25 | 只看該作者
很有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4:0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