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師指導:如何提高學生的英語聽力

[複製鏈接]

354

主題

1606

帖子

747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愛國華僑(十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4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一劍飄飄 發表於 2004-3-17 07:5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能聽會說是人們語言交際能力的重要手段。但現在的英語教學卻普遍存在「聾啞症」,許多孩子感到困難最大的是聽力。其實,聽力不僅與聽的技巧有關,而且與聽者的文化知識及思維能力等都有密切的關係,因此提高聽能的過程應是一個不斷發展技巧、豐富知識並同時鍛煉分析、推理能力的綜合性訓練和實踐過程。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英語聽力呢?

  一、從營造語言環境入手,強化學生聽力意識1、在課內儘可能多地創設語言環境。

  充分利用好課堂45分鐘,儘可能地給學生創造一種外語氛圍顯得尤為重要。努力排除母語的干擾,老師用學過的英語講解新詞、新課、新句型和課文。如教課文時先用學過的英語理解一些句子,然後請同學合上書聽課文錄音,並回答幾個中心問題。此時,由於充分調動了學生聽的器官的積極性,聽能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2、鼓勵學生課外多聽英語錄音、廣播、英語電視節目。

  語言能力的發展受語言環境的影響。大家知道,像義大利、日本等英語為非母語的國家中,那些文化程度並不高,甚至根本就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的老大媽、老大爺們,只要用英語與之交談都基本上能聽懂,原因就在於他們接觸英語的機會多,儘管不會寫,但也能聽懂。平時我們也有體會,如當我們經常聽英語錄音或某個外籍教師的英語報告會,就會有一種很想找人用英語聊聊的衝動,有的甚至可以模仿出講話人的某些語句。因而,組織學生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廣泛利用原版原聲資料,開闢英語會話角,舉辦聽力、朗讀、講故事、演講等比賽活動,創造一種聽外語的氛圍,對提高聽力很有幫助。

  二、從培養聽力入手,充分協調語音、語法、辭彙等諸因素的功能

  眾所周知,影響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涉及語音、語調、語法及辭彙量等諸多方面。因單詞發音不準確、語法運用不熟練、辭彙量不足及對句子重音的各種語調錶意功能的不理解,均會對提高聽力帶來困難。1、過好語音、語法關。有的學生在聽聽力材料比他們的實際閱讀水平及口語水平低時,仍感覺困難,一看聽力材料又恍然大悟,究其原因是由於平時忽視語音、語調、語法的學習,經常把won't-want,listen-lesson等簡單的詞混聽,造成聽力的失誤。2、過好辭彙關。

  要能夠順暢的接收和理解言語信號就必須有足夠的辭彙量,否則,一切技能訓練將成為空話。心理學研究表明,辭彙量的增加,不是靠孤立、機械的記憶單詞,而是通過各種語言場景去接觸它,運用它。所以,在教學中一定要利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切實有效地擴大辭彙量。

  三、從加強技巧訓練入手,培養學生聽力

  影響當今學生聽力的另一障礙是心理過分緊張。有些學生把聽的注意力過分集中在細節上,在某個詞、句、音上糾纏,而不是在內容上及大意上。因此在做聽力訓練時,要求學生放鬆精神。拿到聽力材料時,抓緊把題目要求及各選項瀏覽一遍,做到心中有數,有針對性地帶著問題去聽,即使有個別詞卡住,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對人物、時間、地點、起因、經過和結果的關鍵詞及時記下。要特別注意聽首句、尾句,因為首句往往是說明說話者的目的及主要內容,尾句是對內容的小結。

  四、從拓展社會文化背景知識入手,提高學生聽力

  聽力材料所涉及的知識,並不一定是單向的,通常是諸方面知識交織在一起。有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科技等方面知識,也有英美歷史背景知識。只有了解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背景、風土人情、科技等知識,才能觸類旁通,正確地理解聽力材料。同時,也要掌握口語交際項目及常用的套句。

  總之,聽力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從易到難、由淺入深、反覆循環的過程。聽能的提高要以學生整體語言能力的提高為基礎,以科學的訓練方法為前提。(徐淑貞)
本站跟貼法則1:如果你發現這個貼子不錯,趕緊再跟上一貼表示支持 本站跟貼法則2:如果你發現這個貼子很爛,繼續跟上一貼提出批評 本站跟貼法則3:What? 弄了半天你還沒註冊啊~~,趕緊到倍可親上註冊ID吧~~ 本站跟貼法則4:註冊好ID后請繼續參照跟貼法則1、2執行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0:4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