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日系電器在華潰敗,開始品嘗中國人的拳頭 [列印本頁]

作者: 月明星稀    時間: 2006-6-15 09:08
標題: 日系電器在華潰敗,開始品嘗中國人的拳頭
傲慢的姿態 日系電器在華潰敗 網易論壇

  依託著地緣優勢和文化的共融性,藉助著中國開放的吶喊聲勢,市場嗅覺靈敏的日本電器企業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登陸中國市場。然而,被盲目的武士道精神所烘托的日系核心企業文化,卻寵壞了日本電器商們。他們傲慢的姿態,不僅讓虔誠的中國消費者大受傷害,也讓自己蒙羞汗顏。

「請相信我的話」

  「請相信我的話。」是日本柯尼卡美能達株式會社(以下簡稱「柯美」)負責環保事務的官員裴元虎(日籍)反覆強調這6個字。而他面對的,卻是中國市場日漸濃重的信任危機。

  相比歐美、韓國的銳意進取,日本企業在中國DC市場上可謂麻煩不斷,尼康電池危機、索尼CCD質量事件、產品招回公告……一系列「醜聞」之後,日本家電企業的聲譽一落千丈。無奈之下,柯美於2006年初宣布退出照相機業務。

  隨後,堂堂百年老店又公開聲明:從2006年3月31日以後,柯美不承擔因此引起的任何責任和損失。

  中國市場的合作者被打了個措手不及。而更讓中國加盟店群體氣憤的是,柯美在處理善後事宜上極盡所能地拖延:模糊善後處理的時間;合同條款只有口頭承諾;「加盟」與「合作」的文字遊戲……

  這個時候,拖延所帶來的損失可都是加盟店主們的血本。無奈之下,一位店主大聲痛斥道:「你們毫無誠信可言!」

  其實,遭遇信任危機的日本企業,又豈只柯美一家?相對於早年發生的愛普生墨盒事件、東芝筆記本問題等,面臨被中國市場顛覆的,又豈只是DC市場一處?當人們扼腕於日本相機產業身陷中國泥潭之際,卻不想,這僅僅是整個日系家電企業瀕臨災難的序曲。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倒霉的日系企業接二連三,而遭受置疑的,是比產品質量更重要的東西:企業信譽度。誰都不能否認,如今的日系家電企業正經受著一場痛苦與無奈的洗禮。

  折翅的「東方不死鳥」在頻繁解釋與道歉的同時,是否有時間回顧自身的缺陷呢?其企業文化在凝聚巨大競爭力與向心力的同時,其實也暗含著偏激與固執之處。而這,正是其在中國市場無法像其他跨國公司一路高歌猛進的根本缺陷。

  日系企業的危機本源

  據IDC數據統計,筆記本市場,東芝2005年在中國筆記本市場只有大約6%的市場份額,銷售排名僅在第10名左右;手機市場,東芝已經正式註銷了中國手機業務,而三菱數源移動通信有限公司也已終止了GSM手機在中國的所有印記;液晶市場,很少參與價格遊戲的索尼、日立、東芝等也在整個2005年齊刷刷地引爆價格「跳水」大戰,並且持續到2006年春天,卻依然處於萎靡狀態;空調市場,2005年日本空調在中國市場上的銷售報告顯示全線虧損,日系品牌全線出局……

  2005年的市場表現匝緊了日系電器企業的生命神經。市場份額節節敗退,產品質量時時告急,營銷頻頻出錯,這難道還是那個創造出東方企業神話的日系電器企業嗎?

  某日本家電企業高層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樣的問題是全球性的,是市場變革與技術交疊后所產生的必然。那麼,為何全球性質的問題卻是日系潰敗得最明顯且最嚴重呢?面對提問,該人士啞口無言。
作者: haixia5688    時間: 2006-6-15 09:45
難得一見
作者: marsdent    時間: 2006-6-15 10:07
為中華的長久利益,抵制日貨。
作者: 月明星稀    時間: 2006-6-15 10:42
爭取加精置頂。
作者: haixia5688    時間: 2006-6-15 11:11
你說你,一個老帖,都沉了,你還回帖罵我,你有意思么你。你就這點氣量。。。。。。還喜歡大談民主。
作者: mover    時間: 2006-6-15 11:22
無誠信是倭族的「生理」特徵!!!
看看戰犯特赦會上的「痛哭流涕」,再看看神廁門口的「耀武揚威」、、、、、、
倭族的存在是世界的恥辱!!!
作者: tylz888999    時間: 2006-6-15 11:36
抵制日貨
作者: 愛華    時間: 2006-6-15 11:44
日貨的質量確實不怎麼樣了。

我幾年前買了一個O記 720 的數碼。後來發現漏電。一對電池,很快就用完了。

兩年前買了NIKON 5700數碼作禮物,送出去沒幾天就不轉了。害得我再送去廠家修。搞得我象把次品作禮物。幸好是親戚。

一年半前買了一台東芝的筆記本。現在已經開始出問題了。
作者: 68east97    時間: 2006-6-15 11:44
其實中國剛剛改革開放時,最早大規模進入中國市場的是日貨,那時日貨的口碑還算可以。
後來,日本人把好的貨品銷往歐美,把爛貨和不誠信的那一套弄到中國,自掘了墳墓。
自作自受,終得報應啊,哈哈!
作者: 68east97    時間: 2006-6-15 11:53
請問8樓的愛華:你的貨品是在中國買的還是在國外買的?
如果是在國外,那麼哈哈哈哈,全世界的中國人可以開懷暢飲了,鬼子最好的貨品不過如此,鬼子的末日到了。
作者: 愛華    時間: 2006-6-15 12:02
在美國買的。並且數碼都是日本造。那些都是我自己的經歷。並且是最近幾年的經歷。
作者: 68east97    時間: 2006-6-15 12:05
那就不光是從感情上,也從商品質量原因上抵制日貨!

[:494:]
作者: waingkwok    時間: 2006-6-15 12:44
中擻兄酒斜絹I,把M行世界的日本器打得落花流水,又把日本的摩托市琢艘淮蟀,^些年再最I日本的汽市,那小日本就真的]法^了!
作者: Hanxin    時間: 2006-6-15 12:46
日系電器在華潰敗,開始品嘗中國人的拳頭。
-----------------
不錯!
但是,光有一個好的防守 還不夠,
中國電器也要走出國門,
佔領世界市場,
才能真正立於不敗之地!
作者: wsun8b    時間: 2006-6-15 13:09
支持宏,Benq,AT,奇美() 振d民族工I
作者: Alchemist05    時間: 2006-6-15 13:20
活該啊,日貨確實越來越爛了,支持民族工業!
作者: mm021    時間: 2006-6-15 14:09
大陸及台系產品並沒有在這場商戰中佔主導。

日系產品是給韓系產品比下去的。不過韓系產品的核心技術大多用的是日本的,因此日本雖有損失,卻不是很大。
作者: 愛華    時間: 2006-6-15 14:18
雖然大家的心情可以理解,但現實上,民族產業很難抗衡日本企業的。改革后,我們只注重外表,很少去搞核心技術了。知道今天中國當時的核心技術還是來自日本。更別說手機、數碼、電腦。。。。。我前幾天看到一個報道,說我們手機的外殼注塑都是拿到韓國加工的。希望不是真的。不過看那種報道真的很難過。

說實在話,改革后,再對待民族產業上,我們國家是非常短視的,遠不如改革前。改革前買了技術,基本上都能被消耗吸收,如同韓國走的路一樣。我們現在都是引進技術,生產、再落後、再引進。。。,這種急功近利的短視行為遺害無窮。

韓國過去確實很多核心技術都是來自日本,從電子、汽車、到鋼鐵、造船。可以說日本都是韓國的師傅。但現在不能再說韓國的核心技術還是來自日本了。別人已經從已經走向了吸收、創新的路。SAMSUNG的集成電路產業都快和INTEL平起平坐了。SAMSUNG的市值都超過SONY了。韓國的造船遠超過日本。

而我們呢,改革都快30年了,買技術花的錢是不少的,但我們沒有吸收什麼。我們只有不停地交學費。
作者: 柳葉眉    時間: 2006-6-15 15:10
抵制日貨 !   也抵制中國假貨和盜版貨!!!
作者: kwcheltenham    時間: 2006-6-15 17:02
反對假貨,支持BT
作者: 月明星稀    時間: 2006-6-15 22:08
[QUOTE=haixia5688]你說你,一個老帖,都沉了,你還回帖罵我,你有意思么你。你就這點氣量。。。。。。還喜歡大談民主。[/QUOTE]

呵呵,我的氣量是不大,慢慢改。但是自己屬於貧民階層,當然痛恨官僚在頭上作威作福,每個中國人都應該爭取自己被剝奪的權利,民主在中國的進程決定著中國的命運。
作者: 月明星稀    時間: 2006-6-15 22:15
總算找到規律了,什麼樣的帖子容易加精置頂,呵呵。
不過本貼是不是有點阿Q精神呢?
作者: YuLG    時間: 2006-6-15 22:45
樓上給人「有自貶精神」或「有自虐精神」的感覺;恐怕不宜提倡。
作者: 家狼    時間: 2006-6-15 23:02
本人沒有作過詳細的統計,根據感覺覺得中國市場上的電子產品,特別是科技含量高的電子產品,無論是數量還是品種都無法與日本市場相比.

到商店購買電子產品(如國美電器)實在令人泄氣.可供選擇的餘地是那樣地小,而且價格居高不下.甚至超過日本的價格.究其根源其實還是供應不足造成的.商家自然是奇貨可據了.

據我所知,電子產品品種少還有一個非常重要,但容易被忽視的原因就是,中國自己的新產品開發能力有限,許多科技含量高的終端產品其基礎技術往往被日本企業所壟斷.現在中國市場上流通的許多高科技產品其背後都是離不開日本基礎技術的支持.許多產品雖沒有直接掛上日本的品牌,但銷售利潤中卻也包含了向日方支付的專利費用.

特別是汽車,許多看似具有100%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品牌汽車,都離不開日本提供的發動機,或車身鋼板,或懸掛或底盤,多多少少都有日本技術在背後提供技術支持.

那些口頭上大喊反日的人們,你們有沒有想過如何來開發真正屬於中國自己的基礎技術呢?顯然沒有.
作者: sujie_alex    時間: 2006-6-16 00:25
支持盜版,反對假貨...
作者: 月明星稀    時間: 2006-6-16 00:56
[QUOTE=YuLG]樓上給人「有自貶精神」或「有自虐精神」的感覺;恐怕不宜提倡。[/QUOTE]

轉貼並不說明發帖人完全同意貼子的觀點,如果你眼睛亮點的話也能看到上面的「爭取加精置頂」。如果這就是「有自貶精神」或「有自虐精神」,那我黨的自我批評精神又是什麼?恐怕更不宜提倡的是你那種「自摸精神」或「意淫精神」。
作者: 家狼    時間: 2006-6-16 02:01
《日系電器在華潰敗,開始品嘗中國人的拳頭》的題目似乎充滿了刺激的味道,但明眼人縱觀中國的產業結構卻未必感到刺激。
無論中國的哪一個產業,真能走出國門到國際市場中放手一搏的實在是少到可憐的地步。實在沒有任何值得驕傲的過人成就啊。
相反,日本企業卻在國際市場上攻城陷寨成績斐然。日本的知名企業不說,更有許多「名不見經傳」的日本中小企業扮演著世界上許多跨國大公司後台的角色。

就說手機吧,諾基亞手機零部件的70%是直接從日本中小企業採購的。現在普遍採用在手機上的振動模式,以振動替代鈴聲的思想和微型振動電機是日本人發明並推廣應用的。倡議抵制日貨的朋友們,請你們先從諾基亞開始吧。

日本企業在國際上取得斐然成就的背後,一方面有企業的努力,更重要的是日本國家行政體制對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卓有成效的扶持和幫助。

相反我們的行政又如何了呢?中國的行政認為企業就是唐僧肉,吃了可以長生不老。別說行政為企業提供服務了,求行政辦哪怕一丁點的屁事,也要把你敲詐勒索到屁滾尿流。
作者: 政經人    時間: 2006-6-16 05:41
現在是 全球化, 很難說清,哪個產品是誰單獨生產的。

但技術, 品牌, 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我們都要追求。

即便是僅僅得到民族自信心,還不令人滿意嗎???從日貨代表質量,品質, 人人以使用日貨為榮, 到現在。 這能是「阿Q精神「?
作者: 家狼    時間: 2006-6-16 06:03
即便是僅僅得到民族自信心,還不令人滿意嗎???從日貨代表質量,品質, 人人以使用日貨為榮, 到現在。 這能是「阿Q精神「?


當中國與世界之間差距的真相大白於天下的時候,那個泄氣啊.哪還有半點所謂的自信哦.
回國轉一圈,一看就明白,中國與世界的距離並不是造幾幢"氣勢輝宏"的建築物而能夠掩蓋的.
可憐井裡的青蛙們並不知道自己身在井裡.

而國內貪官早把國外的中國留學生視為眼中釘了,千方百計地騙他們回國,以便置於自己的掌控之下.
作者: haixia5688    時間: 2006-6-16 11:53
[QUOTE=月明星稀]呵呵,我的氣量是不大,慢慢改。但是自己屬於貧民階層,當然痛恨官僚在頭上作威作福,每個中國人都應該爭取自己被剝奪的權利,民主在中國的進程決定著中國的命運。[/QUOTE]
我也渴望民主。
作者: cz遊子    時間: 2006-6-16 15:06
這一切是乎來的遲了點!!!!!
作者: marsdent    時間: 2006-6-16 16:13
家狼的回帖很有道理。日本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儘管在政治上我們極度不信任日本。
作者: flyingbird13    時間: 2006-6-16 16:47
為中華的長久利益,抵制日貨。
作者: clilan    時間: 2006-6-16 16:55
@日系電器在華潰敗,開始品嘗中國人的拳頭@,標題說的沒什麼錯啊,只是說日本開始品嘗中國人的拳頭,只是剛開頭,好戲,壞戲還在後頭,哪來的阿Q精神?似乎沒有幾個中國人不承認自己不如發達國家,即使是那些官員嘴上不說,心裡也明白,可有些時候有些話不能說出口,但並不等於中國人就滿足現狀,固步自封了,其實從整體上說,大部分中國人都很積極進取,沒有幾個人會對現狀非常滿意。倒是我們的老鄰居,印度人反而比中國人感覺「幸福」的多。其實,現在的問題恰恰出在,中國人太不滿意現狀了,太想進取了,甚至達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並不是井底之蛙不知道外面的世界,而是他們太想跳出這井,太想了解外面的世界了。
作者: 政經人    時間: 2006-6-16 22:25
家狼,我對家電業是門外漢,請指教日系家用電器在中國市場的近20 年的走勢, 和前景分析。我只有樸素的感覺(井底蛙的思維)中國的電器在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份額在上升。

尤其是中國人,不再以購買日系電器為炫耀, 而瞧不起國產電器。 這是不是一種自信呢?我不是建議大家驕傲的忘乎所以,而是建立一點自信心,有必要嗎? 中國貨運用外國技術可稱為拿來主義,不再是日系電器佔領中國市場的日子了。中國貨的品牌建立更是重大的收穫。進步總要是一步步來嘛, 總的趨勢是國貨進日貨退,看問題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分析,才可正確判斷我們所處的位置。。。

自信和自傲是兩碼事, 自虐卻是一種變態心理, 不要忽視心理健康。
作者: alessio    時間: 2006-6-16 22:36
標題: 不買日貨
是中國人的就..不買日貨
作者: 家狼    時間: 2006-6-16 22:58
送交者: 政經人 06/16/06, 22:25  

家狼,我對家電業是門外漢,請指教日系家用電器在中國市場的近20 年的走勢, 和前景分析。我只有樸素的感覺(井底蛙的思維)中國的電器在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份額在上升。


你的這個問題回答起來需要調查大量的數據,拿點研究經費來吧.

尤其是中國人,不再以購買日系電器為炫耀, 而瞧不起國產電器。 這是不是一種自信呢?我不是建議大家驕傲的忘乎所以,而是建立一點自信心,有必要嗎? 中國貨運用外國技術可稱為拿來主義,不再是日系電器佔領中國市場的日子了。中國貨的品牌建立更是重大的收穫。進步總要是一步步來嘛, 總的趨勢是國貨進日貨退,看問題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分析,


這個問題比較容易回答.引伸開來並不是電器商品這麼單純的問題.而是中國落後低效的行政體制在經濟領域的反映.

所幸並沒有出現像你所稱的"國貨進日貨退"的現象,日本企業向前走地更遠了.洗衣機,電冰箱,電視機早已不是日本企業的主要產品.他們把目標定在了技術含量更高的產品上,並已取得了明顯的效益.日企把技術含量低的產品甩給了中國企業,自己卻輕裝上陣了.

沾沾自喜是中國人的老毛病了.
作者: clilan    時間: 2006-6-16 23:14
樓上,你倒說幾個日本的高技術含量的東西,哪些是中國不能自己生產的,又有哪些東西中國能生產,而日本不能或者說單獨不能做的,比如中國的運載火箭技術,神州系列等等。
作者: 家狼    時間: 2006-6-16 23:45
比如中國的運載火箭技術,神州系列等等。


我正想說這個吶.有一句話叫做"窮兵黷武"的不知你有沒有聽說過?
當國內秩序亂如麻的時候,適時地把愚民們的視線引向國外也不失為一個有效的招術.
作者: clilan    時間: 2006-6-17 00:14
[QUOTE=家狼]我正想說這個吶.有一句話叫做"窮兵黷武"的不知你有沒有聽說過?
當國內秩序亂如麻的時候,適時地把愚民們的視線引向國外也不失為一個有效的招術.[/QUOTE]
這方面中國還是小學生,應該多和美國學習,當90年代初期美國的經濟陷於停頓的時候,有了第一次海灣戰爭;當歐元剛啟動,眼看要威脅美元統治地位的時候,有了對南聯盟外科手術式的轟炸;當美國新經濟完成新一輪增長,陷入停頓的時候,伊拉克戰爭打響了。美國是把國內矛盾轉嫁到國外的高手,中國學得遠遠不夠。美國每年軍費超過4000億,國家舉債度日,平均到每個人頭上的外債有幾萬之多,可沒人說是「窮兵黷武」,中國只是花幾個錢把人送上太空,又不是月球,你沒聽印度說遙趕在中國人之前登月的嗎?而且印度每年用來買軍火的錢也遠遠大於中國,也沒有聽說印度是在「窮兵黷武」。你也許會說,這兩個國家沒有代表性,不足為例,應該和日本,新加坡比,可印度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而美國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民主國家,我們不跟他們比難道跟台灣比?
作者: mm021    時間: 2006-6-17 14:02
你倒說幾個日本的高技術含量的東西,哪些是中國不能自己生產的,
=============================
我來回答一些關於電子產品方面的

比如說軍品的耐壓高容值電容、高頻電容、精密電阻,大功率的二極體、三極體、mosfet、IGBT,高頻RF管、.....
上面說的都是最基礎的,其它的就不想多說了。
神州系列可能也包括運載火箭技術中國單獨也是做不了的。因為我上面提到的事情,就可以做判斷。

不過大家也不要太悲觀了,我們是從完全不能做,到可以越來越多的東西,處在比較快的進步當中。外頭封鎖越嚴,我們進步越快。就象核技術、航天工業...

比較的是擔心國門洞開,和外資的「慷慨」介入。就象民航飛機、汽車工業...
作者: 家狼    時間: 2006-6-17 21:00
前不久剛剛結束的DVD紛爭就是一個通俗易懂的典型事例.
中國雖然也能生產,但基礎技術是人家的,於是裝滿了中國產DVD的集裝箱被"截獲"在了歐洲的碼頭上.進入歐洲市場前,必須向人家繳納技術轉讓費.

類似事例不勝枚舉,各行各業都存在同樣的問題.不知情者還以為中國真的崛起了.其實不然.
作者: 亞歷山大公爵    時間: 2006-6-17 22:11
再國外小日本的東西也是一樣~ 除了在美國 英國 法國 德國可能好點~
作者: clilan    時間: 2006-6-18 01:45
[QUOTE=mm021]你倒說幾個日本的高技術含量的東西,哪些是中國不能自己生產的,
=============================
我來回答一些關於電子產品方面的

比如說軍品的耐壓高容值電容、高頻電容、精密電阻,大功率的二極體、三極體、mosfet、IGBT,高頻RF管、.....
上面說的都是最基礎的,其它的就不想多說了。
神州系列可能也包括運載火箭技術中國單獨也是做不了的。因為我上面提到的事情,就可以做判斷。

不過大家也不要太悲觀了,我們是從完全不能做,到可以越來越多的東西,處在比較快的進步當中。外頭封鎖越嚴,我們進步越快。就象核技術、航天工業...

比較的是擔心國門洞開,和外資的「慷慨」介入。就象民航飛機、汽車工業...[/QUOTE]
如果說中國的運載火箭單獨做不了的話,美國的太空梭也單獨做不了,日本的轎車和精密儀器也單獨做不了,在全球化時代還沒有哪個國家敢拍胸脯說,所有技術都是自己的。美國的登月計劃用了多少日本的耐壓高容值電容、高頻電容、精密電阻,大功率的二極體、三極體、mosfet、IGBT,高頻RF管,估計每人能統計清楚,可你能說這功勞是日本的?可見系統集成比單個元件的生產複雜的多,即便是美國準備重返月球,也得等到2017年,可見即使你以前做過,重做一遍也非易事。中國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成功的進行了載人航天,這要比生產單個元件難多了。看看日本的運載火箭吧,怎麼這麼好的電子元件,用到它的火箭上就不行呢,老往下掉?不知你看不看球賽,皇馬擁有超豪華的球星陣容,可結果怎樣呢?不但連西甲的冠軍拿不到,連冠軍杯也拿不到,而沒有什麼像樣球星的希臘隊能在2004年的歐洲杯的冠軍,憑得就是整體實力,系統整合,而非單個突出。真正的行家重來都不會低估中國在航天技術領域取得的突破,反而是國內一些一知半解的人才提出這樣的疑問。中國的運載火箭和返回式衛星近乎100%的成功發射難道是吹出來的?難道是美國人或者是俄羅斯人偷偷地把技術告訴了中國,誰會相信?
作者: clilan    時間: 2006-6-18 01:57
[QUOTE=家狼]前不久剛剛結束的DVD紛爭就是一個通俗易懂的典型事例.
中國雖然也能生產,但基礎技術是人家的,於是裝滿了中國產DVD的集裝箱被"截獲"在了歐洲的碼頭上.進入歐洲市場前,必須向人家繳納技術轉讓費.

類似事例不勝枚舉,各行各業都存在同樣的問題.不知情者還以為中國真的崛起了.其實不然.[/QUOTE]
中國自己開發出了EVD,可連中國人自己都不用,這能怪誰?還有WIFI等,這些東西並非純粹以技術優劣論,裡面設計到市場,壟斷甚至是政治介入。看樣子你深受自由市場理論的影響,並不是你的技術含量高,你的價格低,你的牌子響就能打入別國的市場,看看聯想吧,把人家原來的東西原封不動的在賣回去,人家都不要,是IBM的技術不行還是牌子不響?不要太單純地還認為現在是個以技術決定市場的時代,現在國與國的較量,公司與公司的競爭不僅僅只是涉及到經濟層面,這裡面涉及的東西很多,都有政治,外交甚至媒體的力量介入。幸虧你不是開公司的,否則,你會為你的單純付出代價的
作者: 家狼    時間: 2006-6-18 05:59
clilan 亂七八糟地說了一大堆感情用事話,半句也沒說到點子上.

也許clilan要問,論點到底在哪裡?
論點就是,中國的行政體制已無法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必須進行改革.而對行政體制進行改革,首先必須對政治制度進行徹底的改革.

為什麼說行政體制已無法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了呢,大量嚴酷的事實已經給出了證明.
作者: mm021    時間: 2006-6-18 11:19
如果說中國的運載火箭單獨做不了的話,美國的太空梭也單獨做不了,....
=========================
中國目前沒可能單獨做,美國則有這個可能。

和你說道理怎麼就那麼難呢?你問什麼東西中國做不了的,我回答你問題而已。怎麼就來那麼多牢騷,如果對我話語有不同看法,那也先請看全了我的發言再說。

關於一知半解,我倒是想請教你這位全知全解的同志:RF器件有什麼用,主要用在哪裡,軍用領域有什麼特殊應用。還有不少問題,就先問這個基礎點的吧。
作者: mm021    時間: 2006-6-18 11:43
前面說了幾個軍品領域的電子行業基礎產品,接下來再說幾個工業領域的電子行業基礎產品
CRT顯示器的顯像管、LCD顯示器的面板和顯示控制單元、高效能濾波器、大規模IC、高密度磁/光介質存儲、高純度合成晶體、陶瓷粉末、高性能體積比電機、低噪音產品、....

很不巧的是,偏偏以上產品在相應成品的成本中占的比例比較高。中國在高科技領域還任重而道遠,切不可盲目自信。
作者: clilan    時間: 2006-6-18 19:41
[QUOTE=家狼]clilan 亂七八糟地說了一大堆感情用事話,半句也沒說到點子上.

也許clilan要問,論點到底在哪裡?
論點就是,中國的行政體制已無法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必須進行改革.而對行政體制進行改革,首先必須對政治制度進行徹底的改革.

為什麼說行政體制已無法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了呢,大量嚴酷的事實已經給出了證明.[/QUOTE]
家狼,就本貼而論,你已經跑題太遠,沒有人否定中國需要改革,需要體制改革,可並不是本貼討論的主題。看樣子,你並沒有完全理解我所舉得例子。主題說,中國的家電開始在中國市場上(也許包括部分海外市場)收復失地,以前基本被日本,韓國的電器壟斷,現在國產的發展勢頭不錯,這是實事。而你引申為,即使這樣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你認為核心技術掌握在別人手裡。我舉EVD的例子是說,光有核心技術也不夠,還得市場接受,而要市場接受又有很多非技術因素,是企業所不能左右的。再舉個極端的例子,假如中國政府規定,以國家安全為由,責令各大商場不得銷售日系電器,日系電器技術就是再好,也無能為力,事實上韓國的汽車就是這麼發展過來的,剛開始寧願用質量不好的自己產的車,也不用既便宜,質量又好的日本車,這麼多年過去了,韓國車也越做越好。中國現在的情形也是這樣,我們現在的核心技術是少了點,可以慢慢來,只要踏踏實實地發展上幾十年沒有什麼核心技術是中國人掌握不了的,就像航天和核工業一樣,在這些領域,我們遠比在其他領域自豪。我說這麼多,就是想說,不要唯技術論,但也不能忽視技術的開發。對於一個產品來說,市場永遠是第一位的,技術是用以打開市場以及維繫產品穩定性的物質手段,並非目的。可一旦在市場上站住腳,技術創新就是關鍵了,可我們大多數的家電企業現在正處在打開市場,佔領市場的階段,並非不想技術創新。就拿DVD來說吧,在整個90年代,中國市場上一直是VCD一統天下,這個可是咱中國人自己的技術,日本企業根本不屑一顧,可整個90年代,DVD在中國一直處境尷尬,這並不是DVD的技術不如VCD,而是中國的市場不接受它,這十多年它在中國是很失敗的。可進入新世紀,隨著中國人腰包鼓起來,不滿足看圖像質量差的VCD了,對DVD的需求越來越大,於是日系的DVD迎來了在中國的黃金時代。這又出現一個問題,原來那些靠VCD發了家的企業,沒有及時進行技術革新,開發出自己的DVD,因此,眼睜睜地看著DVD的市場份額被日,歐瓜分殆盡,到這個時候EVD才步履蹣跚地走上舞台,顯然,這個舞台已經容不下她這個「新演員」了。VCD的成功正好說明了第一個問題,技術不能決定市場,技術不能決定一切,不太好的技術也能取得市場的成功;而EVD的失敗正好說明第二個問題,沒有技術革新,或者沒有及時進行技術革新的企業是遲早被市場淘汰的。看問題要綜合看,不可失之偏頗。還有,中國人,我相信是大部分中國人並沒有為取得眼前的這點成就而心滿意足,喜歡面子和擺譜只是一種情緒的宣洩,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毛病,可炫耀完了,大部分人還是很努力的工作,學習,並不像你說得因此而躺在成績面前睡大覺。其實炫耀是人的共同毛病,老外,一個學生取得了學士學位就高興得不得了,到處邀朋友參加他的學位授予儀式,又是穿袍又是照相,還要舉行Party,父母親甚至準備好了禮物……,如果你是從中國大陸來得,你見過幾個中國學生大學畢業這麼折騰的?這就一定說,那些外國學生好大喜功,不思上進了?難道炫耀也一定得按照西方的做法,才能證明,這個做法是標準化的是國際潮流?
作者: clilan    時間: 2006-6-18 20:19
[QUOTE=mm021]如果說中國的運載火箭單獨做不了的話,美國的太空梭也單獨做不了,....
=========================
中國目前沒可能單獨做,美國則有這個可能。

和你說道理怎麼就那麼難呢?你問什麼東西中國做不了的,我回答你問題而已。怎麼就來那麼多牢騷,如果對我話語有不同看法,那也先請看全了我的發言再說。

關於一知半解,我倒是想請教你這位全知全解的同志:RF器件有什麼用,主要用在哪裡,軍用領域有什麼特殊應用。還有不少問題,就先問這個基礎點的吧。[/QUOTE]
看樣子,要想得出你這個結論得分別運用兩套邏輯用在美國和中國頭上。中國目前沒可能單獨做,根據你的帖子,是因為中國不能生產你說得那些電子元器件,你認為美國有可能就是說,雖然美國也在用這些元件,可美國只要願意就能自己生產,這個可能大家都不會有異議。問題出在如果中國也願意,而且不得不的時候自己能不能生產?顯然從你這個帖子來說是不可能的,而你在上一個帖子又說,越是對中國進行技術封鎖,中國在不得不的時候反而越做得好,這就不光是能做不做得問題了,而是要做得更好,這個可能有人不同意,至少你和我都同意(從你的帖子判斷)。既然這樣,這些元器件沒有禁止出口中國,中國在這些方面反而做得不好,甚至乾脆不做,你認為這是能不能做的問題呢?還是願意不願意做的問題呢?至少我從你的帖子里看不出,你認為中國人並非不能做,套用家狼的一句話,如果中國想「窮兵黷武」的話,你認為造這些元器件比兩彈和載人航天技術還要難嗎?說到底也是個願不願的問題,這個跟美國的例子是一樣的,而結論卻截然相反。我不知道是你的邏輯有問題還是結論有問題。既然中國能做,而又不願意做,肯定有其他方面的考慮,是政治因素,經濟因素還是腐敗因素?政治因素基本可以排除,就剩下經濟因素和腐敗因素,經濟因素很簡單,成本太高,沒必要搞;腐敗因素就很難說了,壟斷進出口的既得利益集團不想丟掉這筆生意,如果是這樣,那就是個政治問題而不是技術問題,我相信大部分的這類事情一半是經濟因素,一半是腐敗因素,而絕非不能做。

關於是否一知半解,我想說得是中國在載人航天和兩彈方面取得的成就,真正內行的人是會豎起大拇指的,但這些技術和單個元器件的生產不是一個層次的,不能這麼簡單的比較。可能你認為,沒有這些元器件,中國的火箭上不了天,可這也同樣適用於美國的太空梭,阿波羅登月,可你認為那是美國人不願意做,而中國人是做不了。這就回到上面我說得那些情況了。你也許能說出RF器件有20種用途,而我一樣也不知道,可這並不能代表你把航天技術(系統集成)和單個電子元件的技術相提並論的謬誤。這個問題很像在2004年歐錦賽上,英國人,法國人,德國人,荷蘭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會對希臘說你們的球隊有像貝克漢姆,齊達內,巴拉克,菲戈,勞爾這樣的球星嗎?你們國家能生產出這樣的球星嗎?希臘隊是沒有這些球星,可不耽誤他們照樣奪得了歐洲杯的冠軍。依形勢看,中國航天取得的這點成績還是比希臘足球隊的小得多,現在在載人航天領域只是第三名(或許有人認為歐洲第三,日本第四,中國第五),遠非冠軍,省得家狼又說,中國人又沾沾自喜了,其實我們並不滿足於此,我們會繼續努力的,當然努力過分了人家會說窮兵黷武,中國威脅,好在中國人會太極,否則真不知道應該是向前呢還是應該向後呢?
作者: 家狼    時間: 2006-6-18 20:52
mm21哦,與clilan看來沒必要再磨嘴皮子.寫出來的東西又亂又長,東拉西扯.完全不成章法.

韓國汽車是誰支撐的?是日本.現代汽車乾脆連商標都照抄本田.把本田的H給氣歪了.
中國家電如何收復失地?到電器店去看看吧,沒有一樣東西是中國人自己發明出來的.
作者: mm021    時間: 2006-6-18 21:14
寫那麼長你覺得有什麼意義么?

一、之所以選擇美國和中國做比較,是因你的提問而起。
二、基礎科學/工藝的研究偷不了懶,是需要漫長過程。在一個具體的時間段內,是否願意做是個問題,能不能做也是個問題。應用科學則可能因為理論上的突破而進行跨越式發展,不過那得跟在人家後頭,只有自己取得理論的突破才有可能走在前頭。而脫離了基礎科學,再先進的應用科學,不過是幾張紙頭而已。
三、關於這兩者關係我是如何理解的,你可以仔細閱讀我在48樓的第一句話。
四、如果你連最基本的知識都不具備,怎麼清楚兩者的關係,怎麼了解「真正行家」的想法,怎麼曉得別人是否是「國內一些一知半解的人」,又如何給我勘誤。100是1的100倍。1則是0的無窮倍。
五、比較奇怪「國內一些一知半解的人」這個提法,難道神舟飛船是在國外開發的?或者說國外就沒有一知半解的人了?
六、關於足球,如果希臘足球隊員沒有腳,哪怕整體的配合意識再好,還能踢球么?


P.S.很後悔當初不小心回答了你的問題,這個發言就當做我對這次和你交談的總結吧。
作者: clilan    時間: 2006-6-18 21:15
[QUOTE=家狼]mm21哦,與clilan看來沒必要再磨嘴皮子.寫出來的東西又亂又長,東拉西扯.完全不成章法.

韓國汽車是誰支撐的?是日本.現代汽車乾脆連商標都照抄本田.把本田的H給氣歪了.
中國家電如何收復失地?到電器店去看看吧,沒有一樣東西是中國人自己發明出來的.[/QUOTE]
來這裡得都是磨嘴皮子,如果不是的話還不如去看球賽。韓國的汽車是模仿日本的,日本的汽車是模仿誰的?汽車是日本自己發明的?日本的家電很多也是抄襲歐美的,你沒聽說過去日本是克隆大師嗎?現在輪到韓國和中國了,中國的克隆功夫更可怕,連日本和韓國的哪幾招也是從中國這學來得。你看不懂我的帖子,並不是你真得看不懂,是你根本就不願意看完,我說得話沒有章法,請你把你有章法的話說出來吧。你已經不是在用理智講話,而是非常情緒化。不是自己發明的就不能拿它來賺錢嗎?日本的汽車的銷售收入遠比它的電子產品來得多,那汽車是日本發明的嗎?電腦也不是中國發明的,可聯想不也賣到了美國,而且這個勢頭之會越來越大。你是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不是自己發明的就不用搞了?就不能賺錢了?就不能在此基礎上改進,完善了嗎?要是這樣的話,不要說日本,就是美國人也得回去過原始的生活了,因為它賴以立足的大部分理論,技術儲備都源於歐洲,而歐洲近代工業革命很大程度上又依賴於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現在連數學上的那10個數字也是阿拉伯人和印度人發明的,有本事你讓歐洲人,美國人用one,two, three……,做算術題,甭說是發明電腦,恐怕他們連算盤也發明不了。
作者: clilan    時間: 2006-6-18 21:46
[QUOTE=mm021]寫那麼長你覺得有什麼意義么?

一、之所以選擇美國和中國做比較,是因你的提問而起。
二、基礎科學/工藝的研究偷不了懶,是需要漫長過程。在一個具體的時間段內,是否願意做是個問題,能不能做也是個問題。應用科學則可能因為理論上的突破而進行跨越式發展,不過那得跟在人家後頭,只有自己取得理論的突破才有可能走在前頭。而脫離了基礎科學,再先進的應用科學,不過是幾張紙頭而已。
三、關於這兩者關係我是如何理解的,你可以仔細閱讀我在48樓的第一句話。
四、如果你連最基本的知識都不具備,怎麼清楚兩者的關係,怎麼了解「真正行家」的想法,怎麼曉得別人是否是「國內一些一知半解的人」,又如何給我勘誤。100是1的100倍。1則是0的無窮倍。
五、比較奇怪「國內一些一知半解的人」這個提法,難道神舟飛船是在國外開發的?或者說國外就沒有一知半解的人了?
六、關於足球,如果希臘足球隊員沒有腳,哪怕整體的配合意識再好,還能踢球么?


P.S.很後悔當初不小心回答了你的問題,這個發言就當做我對這次和你交談的總結吧。[/QUOTE]
你前面的談話中提到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關係了嗎?原來你的這些提問都是關於我說得「一知半解」的那句話,好現在我承認你不是一知半解,是全知全解,可你並沒有撇清我在49樓的問題。
看了你和家狼最近的留言,我覺得,你們來這裡根本不是為了討論問題,而是尋找一種感覺,一種自我良好的感覺,如果沒有得到,對方所有的留言都是廢話,再少也嫌長。你後悔回答我的問題?後悔什麼?後悔我的回帖破壞了你在論壇美好的感覺?其實,我不想談與本貼無關的事,可你和家狼非要擺出一幅,回這個帖子是浪費時間的架式,誰要求你們非回不可了?我寫這麼長不單是給你們看得,更是給其他關注這個帖子的人看得。
上面都是廢話,言歸正傳。

還回到我前面的帖子,我的問題是,你認為中國人能不能生產這些電子元件(假設不記成本)?
你只需回答這個問題就行,願意不願意隨你便。

其實你只是回答了我在38樓前一個問題,你迴避了後面一個問題。其實這兩個問題本是一個整體,捨棄任何一個都是不完整的。完整的表述應該是,就現階段,日本能生產而中國沒有的東西,包括你前面提到的那些電子元件(其實還有更多);而中國能生產日本不能生產的有兩彈,載人航天,運載火箭(日本的火箭老往下掉,嚴格上不能算掌握)等(其實還有更多)。我只是想強調,不要把中國貶得一無是處,我們也有自己的技術,當然,我們現在還跟這些發達國家又差距。可是我們也有我們的長處,我們在系統集成整合方面確實有獨到之處,這是優勢,但我們在單個產品的研發方面,技術投入不夠。

那麼從長遠來看,又沒有那種技術是絕對別人無法掌握的,對於中國和日本同樣適合。中國也可能掌握這些元器件的生產,日本也可能搞出兩彈和高質量的火箭來。而這些事態的發展並不全卻決於技術本身,這和一個國家中長期國家發展戰略,科技發展戰略,產業發展戰略,經濟狀況,政治氣氛有極大的相關度,單純地強調技術本身就是不客觀的,當然也是錯誤的。
作者: clilan    時間: 2006-6-18 22:08
mm021,我剛才瞄了兩眼足球,忽然被你的那句「如果希臘足球隊員沒有腳,哪怕整體的配合意識再好,還能踢球么?」這句話逗樂了。是啊,足球運動員沒有足還怎麼踢球啊!你到挺會釜底抽薪的,哈哈。那我問你,電子元件沒了電還能工作嗎?若是這樣好的跟差的不就沒有差別了嗎,反正都不能工作。當然,我們是在都能工作的狀態下比啊,用同樣的元件(或許更差)組成的系統有較好的性能,這樣一比,優劣自明。系統集成是更高一層的技術,更難掌握,怪不得錢老把後半生的精力都投到這上面去了呢。不是有句話說,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嗎?但願你看到的不只是樹木。
作者: zxoel    時間: 2006-6-19 10:02
抵制日貨,YY的小日本

看到現在很多小P孩還是喜歡小日本的動畫,fen
作者: mm021    時間: 2006-6-19 19:37
呵呵,clilan 基本上和你討論具體的問題,我都有點怕怕。或許和你談談哲學、文學、藝術、足球...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54樓及其之前的話題,我不就接下去說了。

說說修辭手法吧。用腳對於足球運動員的重要性,來說明基礎部件對整體產品重要性,就如同用來證明電對於電子產品的重要性一樣,都是有一定道理的。關鍵是要弄清主體。

關於樹木和森林,「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固然是不對的,可是也要曉得無有樹木,何來森林。不植樹,又如何造林呢?

想了想,還是要補充一點:我前面提到的「牢騷」「後悔」,並沒有絲毫冒犯你的意思,只是想表明我不認可為了磨嘴皮而磨嘴皮的態度。如果你覺得受到冒犯,我在這裡深表歉意。對於在論壇的討論,我也沒訂什麼崇高的目標,僅僅為了說下我的看法,和大家交流下體會,活躍下思維,放鬆下肉體。當然如有所得,是再好不過的。52樓的帖子是在發出之後才看到51樓的發言,早看到,我就會換個方式來說了。
作者: clilan    時間: 2006-6-19 22:25
[QUOTE=mm021]呵呵,clilan 基本上和你討論具體的問題,我都有點怕怕。或許和你談談哲學、文學、藝術、足球...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54樓及其之前的話題,我不就接下去說了。

說說修辭手法吧。用腳對於足球運動員的重要性,來說明基礎部件對整體產品重要性,就如同用來證明電對於電子產品的重要性一樣,都是有一定道理的。關鍵是要弄清主體。

關於樹木和森林,「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固然是不對的,可是也要曉得無有樹木,何來森林。不植樹,又如何造林呢?

想了想,還是要補充一點:我前面提到的「牢騷」「後悔」,並沒有絲毫冒犯你的意思,只是想表明我不認可為了磨嘴皮而磨嘴皮的態度。如果你覺得受到冒犯,我在這裡深表歉意。對於在論壇的討論,我也沒訂什麼崇高的目標,僅僅為了說下我的看法,和大家交流下體會,活躍下思維,放鬆下肉體。當然如有所得,是再好不過的。52樓的帖子是在發出之後才看到51樓的發言,早看到,我就會換個方式來說了。[/QUOTE]
我很讚賞你的這種做法,可你也用不著跟我道歉,咱們都是平等的交流觀點,觀點不同有爭論是自然,否則就不叫論壇了。為了爭論而爭論固然不對,可為了一團和氣而有論不爭,或顧左右而言他也不好。我認為,大家哪怕在罈子里爭得面紅耳赤,只要下了論壇能心平氣和,能保持理智,這就是爭論的最高境界。

至於前面的爭論,我還想補充幾句。我們時常經常提到科學技術,其實是科學和技術兩個概念的複合。泛泛地說科學主要解決「是什麼,為什麼」的問題;而技術是解決「做什麼,怎麼做」的問題。其實,我們前面談到的那些航天產品,半導體產品,電子技術產品都屬於技術範疇,也就是說主要解決的是「做什麼,怎麼做」的問題,而這些技術基於的理論(科學)基本上早就解決,到現在為止並無多少新發展,對於中國,美國,日本都一樣,大家都是基於同樣的理論而做不同的東西(技術),有些側重於單個技術的完善,比如日本;有些側重於多種技術的複合,這本身就是門技術,比如中國;而有些這兩方面做得都很好,比如美國。美國的領先比較全面,是全方位的,而日本的領先只是局部的,有些地方還不如中國,當然,總體上還是比中國技術領先。前面提到,技術是解決「做什麼,怎麼做」,如果不考慮時間和成本(對於一個有悠久歷史的大國來說,這些因素都是暫時的)對於中國和日本來說,都不存在能不能做的問題,主要還是先做什麼,后做什麼,怎麼做的問題。不同的國情選擇不同的順序,日本走得是學習,吸收,改進,提高的路子,是從低端到高端的技術發展;中國因為技術封鎖的緣故,只能摸著石頭過河,走得是先高后低的路子,這是條怪異的路子,也是不得已的路子。頂樓的帖子說得其實就是我們的技術由高向低發展過程中的情況,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發現中國的技術越來越深入底層,深入老百姓生活,可這些過程是需要時間的,可能要伴隨著中國的整個現代化進程。什麼時候中國底層老百姓吃,穿,用,行跟日本或其他發達國家的老百姓差不多時,最起碼跟現在的韓國差不多時,就是中國完成第一次現代化的標誌。而在此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都叫欠發達國家或者叫發展中國家,這個在中國的官方文件中都能找到,可見,中國的領導人也並非已經沾沾自喜了,已經認為自己崛起了。

再者,隨著納米技術越來越實用化,你前面提到的那些電子產品基本上都面臨著一場技術革命,不光是技術上的更有理論上的,而中國在這些方面的研究並不比日本差,單從數量上講,比日本還多呢。而這些技術幾十年後會全面移植到這些電子產品上去。比如,你提到的LCD顯示器,每個像素用一個單壁納米碳管來顯示,這樣的畫面質量可能是現在無法想象的。中國的電子產品也許會直接躍進到納米時代,最起碼不會落後那麼多。其實,技術上的東西沒什麼神秘的,只是涉及到錢的問題,只要國家肯花錢,就一定能夠搞出來,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相反,理論上的革新才是難能可貴的,有時候花多少錢也搞不出來。日本提倡技術立國,是百年大計,我覺得像中國這樣的一個大國,應該提倡科學立國,千年大計。
作者: 政經人    時間: 2006-6-20 04:02
正方clilan 的文章長,且邏輯連貫, 並無廢話。

舉例多,用來解釋比喻抽象的概念, 很恰當。

文風平實周到,不走極端,留有餘地;就事論事,不針對個人。

運用理性和邏輯,強於曉之以理。


反方家狼,mm021, 措辭激昂, 發人深省; 尤能激發和喚醒國人的積極奮起的精神意志。

同時提出了豐富的論據, 強有力的支持自己的觀點,同時將話題引入了更深刻的境界。

尤其是反方表現出憂國憂民的精神情懷,對各位觀眾給予極大的感召。

強於動之以情。

總之,將中國之科技水平在世界各國進行定位, 無外乎橫向和縱向比較。僅側重於任一方面, 不免失之偏頗。衛星上天不代表著中國整體的水平達到國際領先;使用他國的技術不代表我國無科技能力,在全球化的今天,個人作坊式的思維已經格格不入(工業革命起就社會分工合作)。

我們與世界強國的科技水平是縮短了差距呢,還是加劇了呢? 正是此辨題可以拓展和深入的方向。雙方辯友,都忽略此一加強自己論點力度的著力點,著實令人遺憾。我個人也頗為期待。。。
作者: mm021    時間: 2006-6-20 21:09
謝謝59樓給出的中肯意見。不過這裡並不需要裁判,歡迎參與討論。
關於你提出的問題,我在41樓就給出了初步的看法。我在這裡多說上幾句。

科學和技術本身自然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有區別也有千絲萬縷的聯繫。相互作用,也互為基礎。要全盤都說,我沒那能力也沒那精力。我在前面不過斷續說了其中一方面的一部分而已,本來還想說下另一方面,現在看來沒那必要了。

理論上的革新有多重要,相信看到了這裡的朋友都清楚了吧。可是改革開放以後,真正屬於中國自己的理論創新有幾個?

這當作我的一個疑問,也當作我的一個看法。
作者: clilan    時間: 2006-6-21 00:10
對政經人的問題回答起來頗難,下面給出一些數據,大家自己判斷吧。

國外主要檢索工具收錄我國論文總數及在世界上的位置   



年份  SCI篇數  SCI位次  ISTP篇數  ISTP位次  ISR篇數  ISR位次  EI篇數  EI位次  數據出處
2002  40758  6  13413  5    23224  2  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04(P342)
2001  35685  8  10263  6    18578  3  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03(P446)
2000  30499  8  6016  8    13163  3  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02(P397)
1999  24476  10  6905  8    14807  3  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01(P206)
1998  19838  12  5273  10    9892  5  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01(P206)
1997  16883  12  5790  9    12638  4  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01(P206)
1996  14459  14  3963  11    9147  6  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01(P206)
1995  13134  15  5152  10    8109  7  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01(P206)
1994  10411  15  4802  10    9371  4  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01(P206)
1993  9617  15  4503  10  225  26  6058  5  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01(P206)
1992  6224  17  5272  9  234  26  3970  6  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01(P206)
1991  6630  15  2780  13  227  25  2146  9  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01(P206)




SCI收錄的我國科技論文被引用情況   



收錄年份  收錄篇數  引用年份  被引用篇數  被引用次數  數據出處
1994  6721  1999  1785  3284  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01(P209)
1995  7980  1999  2170  4175  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01(P209)
1996  8200  1999  2589  5256  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01(P209)
1997  10033  1999  3396  7029  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01(P209)
1998  11456  1999  3084  5429  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01(P209)
1999  13357  2000  3684  7091  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02(P400)
2000  15313  2001  3351  6692  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03(P449)
2001  17995  2002  6074  12109  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04(P345)  



國家自然科學獎   



年份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數據出處
2003  1  18          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04(P347)
2002  1  23          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03(P451)  
2001  0  18  0  0  國務院關於2001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
2000  0  15  0  0  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01(P211)
1999  0  10  31  16  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01(P211)
1997  1  8  30  12  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01(P211)
1995  0  15  27  15  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01(P211)
1993  1  18  21  12  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01(P211)
1991  0  10  31  12  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01(P211)
1989  2  19  23  15  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01(P211)
1987  11  39  87  41  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01(P211)
1982  9  40  49  27  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01(P211)
1957  3  5  26  0  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01(P211)


從這三個表可以看出,中國的科研成果從整體上說差距在縮小,可整個過程不是勻速上升的,中間有起伏。基本上說90年代前期,中期,跟其他國家的差距反而比80年代拉大了,2000年後中國在世界上的科技貢獻又快速上升,現在的差距比原來縮小了很多,總體趨勢是在縮小。這個跟國家的經濟改革和科學發展戰略密切相關,90年代前期,中期實行市場經濟,重商輕學,重工輕理,導致基礎研究滯後於經濟發展。而自98年國家實施科技創新工程以來,到現在為止,基礎研究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可見一個好的科技發展戰略對科學研究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作者: clilan    時間: 2006-6-21 00:26
北大有專門的組,利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研究和預測2020中國在世界上的科技地位。

2020年中國科技地位預測和估計

有興趣可以看看。


至於近年來中國有什麼重大的理論突破沒有,答案是有,但不多。
據我所知,最突出的可能就是有關量子糾纏態的研究,這個成就在全世界範圍內都首屈一指。簡介如下:

量子計算機是利用原子所具有的量子特性進行信息處理的一種全新概念的計算機,基於量子的相干性,因而它具有高度的平行計算能力。與經典計算機相比,量子計算機在存儲容量、運算速度上都會有指數數量級的提高。因此,量子計算機的研究在國際上引起高度關注。「量子態不可克隆原理」指明了環境不可避免地破壞量子的相干性。這個所謂的消相干的問題,會使量子計算機的運行失效,因而,長期以來量子計算機一度被認為不可進入實際應用,是「被扔到垃圾堆里的東西。」解決量子的消相干問題是取得突破的關鍵。
  為了攻克這一世界性難題,中科大郭光燦教授和他的課題組通過試驗發現,量子態在超輻射的條件下會發生集體效應,能在消相干的環境下保持其相干性,這一研究成果被國際學術界稱為「無消相干子空間理論」。量子計算的編碼問題,一直被認為是克服消相干最有效的方法。郭教授的研究小組運用他們的「無消相干子空間理論」,在國際上首創了「量子避錯編碼原理」,從根本上解決了量子計算中的編碼錯誤造成系統計算誤差問題。科學往往是把「雙刃劍」。
  「量子不可克隆定理」成為量子計算機研究的重要障礙,但同時也為量子編碼的絕對安全性提供了基礎。量子計算中,要解決信息的存儲和傳遞,就必須解決好量子的複製問題。國際學術界廣泛研究保真度小於1的量子複製機,一直未獲實質性結果。研究小組獨闢蹊徑,避開量子不可克隆的研究方向,提出了「量子概率克隆機」,這一理論隨後被國際許多著名的實驗室所證明,被譽為「段-郭概率克隆機」,他們推導出的最大概率克隆效率公式,被國際上稱為「段-郭界限」。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量子計算理論的突破,將使目前世界上的計算機有望被量子計算機取代,使計算機向更微觀的原子領域進軍,為信息領域的技術革命奠定了理論基礎。


其他的還有什麼陸相成油理論(地質) ,最近又有寒武紀前生物化石的重大發現(考古),納米材料製備及應用等等。我一時沒有找全那些資料。
作者: 子竹青青    時間: 2006-6-21 00:31
  學習,學習。

  或者,一是認識問題影響了理論創新,二是浮躁心態阻礙了理論創新。但這幾年,已認識到理論創新的不足將會帶來的危害。
  走上為了科學而科學的路可能還會需要較長的一段時間。

  
作者: 家狼    時間: 2006-6-21 01:44
說起象牙塔里的朔料玩具,那可太多了.論文拿去一發表,錢也正好用完,混個頭銜,就算完成任務了.接下來的課題就是仔細研究看看如何到國外去賣弄.
而真正能轉化為產品推廣應用,在市場上佔據壟斷地位的一個也沒有.這樣的東西不是象牙塔這種地方可以搞出來的.
作者: clilan    時間: 2006-6-21 04:10
[QUOTE=家狼]說起象牙塔里的朔料玩具,那可太多了.論文拿去一發表,錢也正好用完,混個頭銜,就算完成任務了.接下來的課題就是仔細研究看看如何到國外去賣弄.
而真正能轉化為產品推廣應用,在市場上佔據壟斷地位的一個也沒有.這樣的東西不是象牙塔這種地方可以搞出來的.[/QUOTE]
我本來不想回,可是看你的這些帖子,老跑題不說,而且就是一個調,中國不行,技術不行,產品不行,基礎研究不行,就是有幾篇像樣的論文也是在騙人騙錢……。這裡好像沒有人否認中國在很多地方比別人落後吧?可也不是一無是處。如果你認為中國不行的地方,中國都做好了,做得讓你滿意了,那中國不是就已經成了發達國家了?既然中國無論官方還是民間都承認自己是發展中國家,出現你上面提到的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不也屬於正常的嗎?不也是發展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嗎?假如中國實現現代化的過程需要100年,你也能活100歲,你是不是在前面的99年都是這樣批評,指責,直到第100年的時候才會讓你閉上嘴呢?若是的話,你對中國的貢獻就是99%的責備加1%的沉默。拿出點具體的建議吧,批評別人誰都會,你認為批評別人就是「幫助」別人的話,要不你也嘗嘗別人這麼「幫」你的滋味?
作者: 政經人    時間: 2006-6-21 10:21
clilan,感謝你嚴謹的治學作風。

我要說,沒有哪一份資料論據是無可挑剔的,但因此而否定這份資料,會陷入不可知論。

這樣辯論豈不太容易?! 因為沒用哪個人的哪個觀點可以毫無瑕疵, 僅舉一反例就可以否定對方全盤的觀點, 不符合科學。 

1+1=2 ? 不, 歌德巴赫猜想說不等於2; 那末, 1+1到底等於幾? 不知道,不好說。。。
作者: mm021    時間: 2006-6-21 18:49
我先來做一下科普。
1924年,美籍奧地利物理學家泡利發表了「不相容原理」:原子中不能有兩個電子同時處於同一量子態。這一原理揭示了原子中電子的殼層結構。這個原理對所有實體物質(通常稱之為費米子,如質子、中子及夸克等)都適用,構成了量子統計力學――費米統計的基點。1924年,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提出了表達波、粒二象性的愛因斯坦德布羅意關係。1925年,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和玻爾建立了量子理論第一個數學描述矩陣力學。1926年,奧地利科學家提出了描述物質波連續時空演化的薛定鍔方程,給出了量子力學的另一個數學描述波動力學。後來,物理學家把矩陣力學與波動力學統一起來,通稱量子力學,從此建立起量子力學的基本構架。

量子計算機的研發

  科學家10年前制出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物質。在這種物質形態下,幾百萬個原子的行為完全一致。目前全世界有幾十個研究小組,正對這種物質進行實驗研究。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家普雷斯基爾說:「過去,物理學家對這種物質的一些神秘特性感到奇怪,但現在我們已開始想辦法利用這種神秘的特性。」這其中就包括世界各國競相研發的量子計算機。
  位數多達400位的因式分解,就對數學提出了巨大的挑戰。使用當今的超級計算機對這一問題進行計算,則要花100億年時間,但若使用量子計算機的話,則可能僅需30秒。製造量子計算機有多種方法。而最近對「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物質的實驗研究,為實現量子計算提供了新的途徑。儘管人們對是否確實能制出量子計算機,還沒有十分的把握,但像IBM和惠普這樣的大公司都制定了詳細的量子計算機研發計劃。美國國防部高級計劃研究局也開始研製量子信息處理器。
  1997年,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的菲利普斯因發明激光冷卻原子技術而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物理獎。他採用的方法就是將原子幾乎冷卻到了絕對零度。目前他正採用讓「溫度較高的原子蒸發的方法」,令銣原子冷卻到了更低的溫度。當菲利普斯等人用交叉激光束照射玻色-愛因斯坦原子團時,所有的原子奇迹般地幾乎全部處於「波谷」狀態。對於科學家來說,原子的這種整齊的排列是計算機的計算基礎。能夠對原子進行排列,讓所有原子都處於可由「小量子躍遷」相互轉換的兩個能級之一,像普通計算機中的二進位數一樣,處於不同能級的原子分別代表「0」或「1」。但這僅是傳統意義上的「二進位數」。由於量子的神秘性,原子能同時為「0」和「1」。更為奇怪的是,儘管不存在實際上的聯繫,不同的量子位(qubits)卻會彼此影響和糾纏。菲利普斯解釋說:「正是由於『糾纏』的神秘性,一個原子的狀態將同另外一個原子的狀態有關,似乎其相互間的關聯性比緊密結合的兩個原子還強。結果,對某些計算來說,量子計算機的計算能力,隨量子位的數量呈指數增長,2量子位的計算機能擁有4倍的計算能力。300量子位的量子計算機,能存儲的組合,比整個宇宙存在的原子還多。」目前,菲利普斯等人正試圖採用激光束,讓原子從一種狀態躍升到另一種狀態,從而實現量子位的信息傳遞。
  與此同時,其他實驗室的科學家則獨闢蹊徑,通過其他辦法研製量子計算機。在德國美因茲大學,布洛克正試圖實現將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原子置入光柵的「波谷」中。他說:「我們能『糾纏』成千上萬個原子,並能測量每個粒子的狀態。這是建造量子計算機的全新方法。」也有科學家正試驗採用稱為「量子點」(quantum dots)的方法,實現量子計算。

由上可以看到,量子理論的基礎學科之一是量子力學,而「無消相干子空間理論」則屬於這門學科的一種應用技術。很遺憾,在其中(甚至是在這個技術環節上)主導的也並不是中國的科學家。相關璉接:光子計算機
陸相成油理論(地質) ,屬於理論上的創新,發明人李四光,豐富了該理論的人為侯德封等。不過需要多了解下相關科學家所處的年代。
寒武紀前生物化石的重大發現(考古),這個屬於....
關於納米技術,很遺憾,中國在這方面好象也不屬於領先水平,理論的發起及倡導者也並非中國。

還有信息技術、新能源、環保、基因工程、宇宙的起因及其發展.....
在科技蛋糕上,中國能分到的實在是少之有少。

在我看來,這並不是我們的科學家不圖創新。要取得理論上的革新是需要相應社會基礎與之相適應才行的。通常兩種情況下,會有較大的創新激情。
一、思想受到較少束縛,自由程度比較高(如中國的宋朝、工業革命開始后的歐美);
二、思想受到極端信仰的刺激(如希特勒時期的德國...)。



呵呵,從整體上說差距在縮小,形勢很好,是大好,不是小好。
作者: clilan    時間: 2006-6-21 22:08
看樣子我還得蓋上幾層樓。
要搞清楚中國在基礎研究,理論研究上的成就得先搞清什麼是理論研究,什麼是基礎研究。
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理論是指學說(或稱「理論」、「學說理論」),指人類對自然、社會現象,按照已有的知識和認知進行合乎邏輯的推理性總結[/COLOR]。接近真理的學說是科學的,反之則是違背科學的或者說偽科學;任何自然科學的產生源自對自然現象觀察,任何理論在未經社會實踐或科學試驗證明以前,只能屬於假說。探索理論的過程,就是理論研究。

對於基礎研究的定義稍有不同,定義如下。

基礎研究是探索自然規律,追求新發現、新發明,創立新學說,積累科學知識,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基礎理論和方法的研究。

    科技部、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在2000年聯合召開的全國基礎研究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國基礎研究工作包括三個方面:以認識自然現象、揭示客觀規律為主要目的的探索性研究工作[/COLOR];以解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科學自身發展提出的重大科學問題為目的的定向性研究工作[/COLOR];對基本科學數據、資料和相關信息系統地考察、採集、鑒定,並進行評價和綜合分析,以探索基本規律的基礎性工作[/COLOR]。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當代基礎研究,除具有探索性、創造性、繼承性等基本特點外,還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徵:不同學科間的交叉、滲透、融合的趨勢日益增強。世界科學前沿領域的研究發展態勢表明,在學科的交叉點上往往會產生新的前沿和方向,許多前沿問題需要多學科的科學家共同來探索。在學科交叉的推動下,一批新的學科前沿和方向正在迅猛發展,如納米科技、功能基因組學與蛋白質組學等,強有力地引導著基礎科學的發展,形成許多前沿學科和領域。基礎研究的工作方式正在發生變化,有組織地開展綜合性研究日顯重要。

可見,我們往往把理論研究歸結為基礎研究。

基礎研究涉及的對象,或稱為基礎科學,又分為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醫)學、天文學、地質學,大氣科學、電子信息科學和環境科學等,這是橫向的劃分。根據研究的目的不同,我們往往把研究縱向分成幾個層次,一是基礎理論研究,二是應用基礎理論研究(有一定的應用前景,或為應用打基礎),三是應用研究,四是工程技術(預期目標的直接實現)。
不少人聽說過太陽風暴,當太陽風暴發生時,會對衛星運行、導航、通訊以及地面的一些高技術系統造成危害。研究太陽風暴產生的機制,屬於基礎理論研究範疇;研究太陽風暴對各類高技術系統的影響及避免措施,屬於應用基礎理論研究範圍;而研究監測太陽風暴的方法和技術,則屬於應用研究[/COLOR]。這幾方面的研究,都是空間物理學研究的內容。國內外最早研究原子能和原子武器的都是理論物理學家。在國際上是愛因斯坦、玻爾等。國內也是這樣。在他們理論成功的基礎上,再通過工程和技術手段來實現。


我再把最近幾年有關自然科學的諾貝爾獎獲得情況貼出來,大家看看就知道什麼是基礎研究。

物理學:

2000年
阿爾費羅夫(俄國)、克羅默(德國)
提出異層結構理論,並開發了異層結構的快速晶體管、激光二極體
傑克
作者: mm021    時間: 2006-6-21 22:41
很可惜近二十來年中國幾乎沒有真正的理論研究成果,通過對這些年的諾獎得主的國籍分析,中國基礎研究也沒得到多少認可。

通過對樓上所舉例子的分析,不管怎麼分,是分開來說,還是合起來來說,中國真正能拿出手成果的大多是80年代之前的成果。在代表人類科學認識的星空中,中國的星星應該說是越來越多了,總體的相對亮度卻有持續走低的跡象,也可能是更加亮了,但是離我們的期望卻越來越遠了。

樓已經夠高了,該說的也說差不多了,現在開始我就當個旁觀者好了。
作者: clilan    時間: 2006-6-21 22:57
看樣子我上面都白說了,還是你有意要過濾掉這些信息。我列舉近幾年諾貝爾物理獎,就是想說明在全世界範圍內近20年就沒有你所謂的重要「理論研究成果」,何況中國呢?我後面列舉的那些成果都是近幾年的,你怎麼說是20年前的呢?

拿物理為例,自從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確立了這座大廈的根基后,所有後來的研究都是在給這座大廈填磚加瓦,其後的所有工作都是在它們的基礎上進行,你能說這些就不算重要理論成果?那除了這些人類還有什麼?
最近霍金不是正在北京嗎,你問問他老人家看看他所謂的理論研究能不能跳出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的框框?如果你是因為概念不清楚,我在樓上已經做了說明,如果你只是最求「終極理論」,認為其他理論就不是理論,我也沒有話說。
請你說說,在這20年其他國家都有些什麼樣的重大理論成果,而且不是建立在前人基礎上的?這樣也好讓中國人知道自己差在什麼地方?

我等待你的答案,如果沒有答案,我就認為你已經接受了我的回答了。
作者: 政經人    時間: 2006-6-21 23:14
區分感覺和事實。

每個人在陳述自己觀點時, 有時會將感覺和事實混淆, 更會將自己的感覺當作論據,這樣是沒有說服力的。

用客觀的事實支持主觀的論點,是強有力的,別人也可從中學習, 或反駁你的事實或提出不同的事實, 得出相反的結論。

我個人經歷過一次訴訟, 法官給我的印象及其深刻:他只要求我陳述事實,當我想談談我的看法,他馬上叫停--感覺和判斷那是法官的事。

法律是嚴謹的,辯論也要嚴謹。
作者: 家狼    時間: 2006-6-21 23:15
clilan 06/21/06, 22:57

看樣子我上面都白說了,

你說地也不算少了,但幾乎都是廢話連篇.只有這句是真的.
作者: clilan    時間: 2006-6-21 23:54
[QUOTE=家狼]你說地也不算少了,但幾乎都是廢話連篇.只有這句是真的.[/QUOTE]
感覺你的風格很像原來論壇里的某個馬甲,不過那個馬甲現在不在了,不知你和他是否有關係?我本來想歇一會兒,可你非要我說你,我哪裡能不給面子呢。看來你又忘了自己的角色,把自己放在審判者的地位,來審判別人的言行來了。
我在這又不得不來分析一下你的邏輯思維。你已經不知一次提到我說得是「廢話」,如果你說得是真話,你應該不會再看我的回帖,可你卻看了,雖然沒有認真看(也可能這是你的習慣,幹什麼都不認真),但終究是看了。這就是說,要麼你極度無聊,連廢話都看;要麼你前面說得就不是真話,你也認為那些不是廢話。我不知道你到底是那種情況,我也不喜歡像你似的對別人,對別人的話妄加評判,鄙人沒有這個習慣,還是留給你自己來決定吧。
記住,這裡是議事的地方,就事論事是基本原則,如果你沒有事可議,就請找個涼快的地方去歇一歇;如果有事,有不同看法,就請你把支持你看法的事實擺出來,不要一上來就給出個結論,你的論要想立的起來,就要有起碼的論據,否則你說得就是樓上你自己的那句話。
作者: 月明星稀    時間: 2006-6-22 09:28
幾位辨的那是斗轉星移,天昏地暗,呵呵。
其實呢,要說的都是中國不可妄自菲薄,也不可狂妄自大,差別僅在於各偏向二者之一罷了。
作者: Adelyn    時間: 2006-6-22 09:46
最近霍金不是正在北京嗎,你問問他老人家看看他所謂的理論研究能不能跳出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的框框?如果你是因為概念不清楚,我在樓上已經做了說明,如果你只是最求「終極理論」,認為其他理論就不是理論,我也沒有話說。

are you sure?
how do you know stephen hawking's work isn't ground breaking ?
作者: clilan    時間: 2006-6-22 17:29
[QUOTE=Adelyn]are you sure?
how do you know stephen hawking's work isn't ground breaking ?[/QUOTE]
這是根據mm021說得,若是在已有的物理學基礎上取得的進展均算不上重大理論突破,因此有此結論。好吧,既然你來了,這個樓還得在蓋下去。那你說說,霍金的理論取得了哪些突破?也就是說有哪些能跟相對論,量子力學並立的學說,建立在此基礎上的補充性的學說不能算。
作者: mm021    時間: 2006-6-22 20:07
呵呵,也來談談感覺和事實。

基本上,71樓所想闡述的觀點和71樓的實際行為,對感覺和事實做了最好的註解。

本來寫了些字,既然有案例在,那就再好不過了。多說反無趣。

===========================================


另,to:親愛的 clilan
我並不在意你是否在書面上接受我的觀點,甚至也不在意你是否通讀,因為壓根就沒有一個觀點是針對某個具體的個人來說的。而我又不太喜歡同閱讀理解能力超強或者不強(我個人的排斥性選項中還包括:話語多、重複厲害,重點卻不明確、連貫性和條理性不強、應考作文型...)的人來做討論。如果還想繼續和我討論下去,請先符合下面的要求:
每個帖子提出的中心觀點不要超過三條,並請用格式工具突出出來,一句一條,每句不超過50字。

否則不是我不願意說,而是在說之前,如果不硬撐,我的思維很可能已經睡著啦。
作者: clilan    時間: 2006-6-22 21:49
mm021,很好。
很可惜近二十來年中國幾乎沒有真正的理論研究成果,通過對這些年的諾獎得主的國籍分析,中國基礎研究也沒得到多少認可。


就你這句話,我提出問題。

[B]你把你認為的近20年來中國之外的地方取得的真正的理論研究成果列舉一下,好讓我們明白中國的基礎研究到底差在什麼地方?[/B]

說點題外話,來這裡討論都本著平等、自願的原則。自願原則是說,你可以自願加入,也可以自願退出,沒有人會強迫。平等原則是,不要單向對對方提出要求,而不以同樣的標準要求自己。像古漢語一樣,言簡意賅並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往往是言簡的同時意思也打了折扣;有時候可能為了讓意思表達清楚,就要在言語多浪費點。

你要求我言簡的同時,本著平等對等的原則,我也要求你意賅,因為你每次的寥寥數語並沒有達意,這個標準也同樣適用於家狼。但有一樣,我不會以此為理由而拒絕和你討論問題的。但我決不會幹涉你的選擇,因為在這裡討論問題憑得是自願。
作者: mm021    時間: 2006-6-22 23:21
呵呵,謝謝你的配合,我想這樣討論起來針對性會更強些。話歸正題

建議找幾份《科學》《自然》之類的雜誌來看看,沒興趣細看,可以先看看標題。
舉幾個例子吧,比如說:空氣動力學(近些年好象有個華裔又有顛覆性突破)、網格理論、新的夸克理論...

社區上不乏各方面的能人,建議都來說說自己所熟知的領域最新動態及該領域國內和國際所處的發展階段。也有助大家的共同進步不是?

中國的科學研究到底缺少些什麼?這也是我想說的話題!雖然前面我大概說了下我的主觀判斷,但如果要從相互討論中找到最合適的答案,現在才剛開始,時間還早呢。不要著急,我想自然會慢慢揭曉的。
作者: clilan    時間: 2006-6-22 23:50
<<science>>,<<nature>>我幾乎每期都看,當然我關注最多的還是我研究的領域。其實這些雜誌上面好多論文都比較樸實無華,並不是每一篇論文都有一個響亮的名字,也不是每篇文章都能提出新的理論。大部分都是針對某個領域面臨的共同難題而提出的解決辦法。我上面提到的寒武紀前生物化石的發現就是最近一期的science上,文章並沒有提出什麼高深的理論,只是給進化論提出了有力的證據,而在這之前,好多人因為這一時期生物化石的缺失而不能存分證明這個理論的普適性。還有那個郭光燦關於量子糾纏態的研究也都發在science,PRL上而且還不止一篇。中科院瀋陽金屬所的盧柯研究組最近5年有3篇論文在science上發表,可他們研究的東西聽起來一點都不響亮,估計全中國知道的人沒有幾個。幸好還有個nature跟science大家都比較認可,否則好多基礎的研究工作做到死也沒人知道,沒人看得上。好像中國人除了諾貝爾是成績外,其他都是垃圾,這樣好高騖遠的心態根本不是做學問的心態。你知道最近這幾年中國有多少論文發表在nature,science上嗎?大約30、40每年,可若干年前每年只有幾篇,你能說現在發的都沒水平?
作者: clilan    時間: 2006-6-23 00:58
中國作者作為第一作者在NATURE 和SCIENCE 上發表的論文及其在當年被
引用的次數

1. 2004 年度中國作者作為第一作者在NATURE 上發表的論文

作者: Wong, GKS; Liu, B; Wang, J; Zhang, Y; Yang, X; Zhang, ZJ; Meng,
QS; Zhou, J; Li, DW; Zhang, JJ; Ni,
單位: 中科院北京基因所
題目: A genetic variation map for chicken with 2.8 million
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被引頻次: 4

作者: Zhu, M; Ahlberg, PE
單位: 中科院古脊椎與古人類所
題目: The origin of the internal nostril of tetrapods
被引頻次: 1

作者: Xu, X; Norell, MA
單位: 中科院古脊椎與古人類所
題目: A new troodontid dinosaur from China with avian-like sleeping
posture
被引頻次: 1

作者: Zhu, RX; Potts, R; Xie, F; Hoffman, KA; Deng, CL; Shi, CD; Pan,
YX; Wang, HQ; Shi, RP; Wang, YC; Shi
單位: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
題目: New evidence on the earliest human presence at high northern
latitudes in northeast Asia
被引頻次: 0

作者: Wen, B; Li, H; Lu, DR; Song, XF; Zhang, F; He, YG; Li, F; Gao,
Y; Mao, XY; Zhang, L; Qian, J; Tan, J
單位: 復旦大學
題目: Genetic evidence supports demic diffusion of Han culture
被引頻次: 1

作者: Meng, QJ; Liu, JY; Varricchio, DJ; Huang, T; Gao, CL
單位: 大連歷史博物館
題目: Parental care in an ornithischian dinosaur
被引頻次: 1

作者: Bai, YF; Han, XG; Wu, JG; Chen, ZZ; Li, LH
單位: 中科院植物所
題目: Ecosystem stability and compensatory effects in the Inner
Mongolia grassland
被引頻次: 4

作者: Ni, XJ; Wang, YQ; Hu, YM; Li, CK
單位: 中科院古脊椎與古人類所
題目: A euprimate skull from the early Eocene of China
被引頻次: 3

作者: Dong, XP; Donoghue, PCJ; Cheng, H; Liu, JB
單位: 北京大學
題目: Fossil embryos from the Middle and Late Cambrian period of Hunan,
South China
被引頻次: 2

作者: Ren, WW; Sacret, AA
單位: 復旦大學
題目: Migration won't make Chinese deserts bloom
被引頻次: 0

作者: Shu, DG; Morris, SC; Han, J; Zhang, ZF; Liu, JN
單位: 中國地質大學
題目: Ancestral echinoderms from the Chengjiang deposits of China
被引頻次: 2

作者: Li, KS; Guan, Y; Wang, J; Smith, GJD; Xu, KM; Duan, L; Rahardjo,
AP; Puthavathana, P; Buranathai, C;
單位: 汕頭大學醫學院
題目: Genesis of a highly pathogenic and potentially pandemic H5N1
influenza virus in eastern Asia
被引頻次: 36

作者: Zhao, Z; Chen, YA; Zhang, AN; Yang, T; Briegel, HJ; Pan, JW
單位: 中國科技大學
題目: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of five-photon entanglement and
open-destination teleportation
被引頻次: 5

作者: Che, S; Liu, Z; Ohsuna, T; Sakamoto, K; Terasaki, O; Tatsumi,
T
單位: 上海交通大學
題目: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hiral mesoporous silica
被引頻次: 10

作者: Liu, ZF; Yan, HC; Wang, KB; Kuang, TY; Zhang, JP; Gui, LL; An,
XM; Chang, WR
單位: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題目: Crystal structure of spinach major light-harvesting complex at
2.72 angstrom resolution
被引頻次: 50

2. 2004 年度中國作者作為第一作者在SCIENCE 上發表的論文

作者: Guo, Y; Zhang, YF; Bao, XY; Han, TZ; Tang, Z; Zhang, LX; Zhu,
WG; Wang, EG; Niu, Q; Qiu, ZQ; Jia, JF
單位: 中科院物理所
題目: Superconductivity modulated by quantum size effects
被引頻次: 1

作者: Xia, QY; Zhou, ZY; Lu, C; Cheng, DJ; Dai, FY; Li, B; Zhao, P;
Zha, XF; Cheng, TC; Chai, CL; Pan, GQ;
單位: 西南農業大學
題目: A draft sequence for the genome of the domesticated silkworm
(Bombyx mori)
被引頻次: 3

作者: Zhou, ZH; Zhang, FC
單位: 中科院古脊椎與古人類所
題目: A precocial avian embryo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of China
被引頻次: 1

作者: Zhang, LX; Zhou, H; Su, Y; Sun, ZH; Zhang, HW; Zhang, L; Zhang,
Y; Ning, YH; Chen, YG; Meng, AM
單位: 清華大學
題目: Zebrafish Dpr2 inhibits mesoderm induction by promoting
degradation of nodal receptors
被引頻次: 4

作者: Li, C; Rieppel, O; LaBarbera, MC
單位: 中科院古脊椎與古人類所
題目: A Triassic aquatic protorosaur with an extremely long neck
被引頻次: 0

作者: Tang, SM; Wolf, R; Xu, SP; Heisenberg, M
單位: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題目: Visual pattern recognition in Drosophila is invariant for
retinal position
被引頻次: 2

作者: Chen, JY; Bottjer, DJ; Oliveri, P; Dornbos, SQ; Gao, F; Ruffins,
S; Chi, HM; Li, CW; Davidson, EH
單位: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
題目: Small bilaterian fossils from 40 to 55 million years before the
Cambrian
被引頻次: 8

作者: Shen, GZ; Xie, ZQ
單位: 中科院植物所
題目: Three Gorges Project: Chance and challenge
被引頻次: 1

作者: Xie, SY; Gao, F; Lu, X; Huang, RB; Wang, CR; Zhang, X; Liu, ML;
Deng, SL; Zheng, LS
單位: 廈門大學
題目: Capturing the labile fullerene[50] as C50Cl10
被引頻次: 15

作者: Lu, L; Shen, YF; Chen, XH; Qian, LH; Lu, K
單位: 中科院金屬所
題目: Ultrahigh strength and high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in copper
被引頻次: 13

作者: He, JF; Peng, GW; Min, J; Yu, DW; Liang, WJ; Zhang, SY; Xu, RH;
Zheng, HY; Wu, XW; Xu, J; Wang, ZH;
單位: 中國人類基因上海中心
題目: Molecular evolution of the SARS coronavirus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SARS epidemic in China
被引頻次: 43

作者: Yan, DY; Zhou, YF; Hou, J
單位: 上海交通大學
題目: Supramolecular self-assembly of macroscopic tubes
被引頻次: 10

其中nature上15篇,science上12篇。2005年情況好於2004年,目前還沒找到統計數據。

2004年度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
作者: sujie_alex    時間: 2006-6-23 01:51
數據會說話!

支持Clilan求實的態度!
作者: zchliu    時間: 2006-6-23 07:38
我03年買的一個奧林帕斯相機,迪拜買的,一年後,其間沒用幾次,就壞了。現在的日貨確實不怎麼樣了,不過他們的汽車很厲害,全世界都是他們的汽車,我沒去過發達國家,在非洲我去過幾個國家,基本全是日本車,在中東也是日本車多。不過現在在非洲中國車也多了不少,像旗瑞、南汽的平板車、長城皮卡,我反正經常見。中國的電器更是滿世界飛,小日本估計趕不過我們了在這方面,不果好像歐洲貨還是挺強的。繼續抵制日貨!
作者: bio-robot    時間: 2006-6-23 08:55
俗話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只要你不停的折騰,總有出頭的那一天。電器,汽車,艦船,武器,甚至包括語言,都會走向世界。宏觀的靠國家調控,微觀的要靠商家琢磨,十年後我們會有另一番觀感。諸位信否兩論,我信。
作者: Adelyn    時間: 2006-6-23 10:58
[QUOTE=clilan]這是根據mm021說得,若是在已有的物理學基礎上取得的進展均算不上重大理論突破,因此有此結論。好吧,既然你來了,這個樓還得在蓋下去。那你說說,霍金的理論取得了哪些突破?也就是說有哪些能跟相對論,量子力學並立的學說,建立在此基礎上的補充性的學說不能算。[/quote]
i am not in the field of physics, that means i may well be wrong the moment i begin. but it isn't a presentation anyway, so why should i worry?

i have learned from reading that dr Hawking has ground breaking contributions to modern theoretical physics. he applies the quantum theory to treat the universe at an early stage when it was only in the size of a Plank quantum. it is known that Einstein's general relativity theory is a continuum theory that breaks down in small dimensions. however, as it is difficult to mix oil with water, you can't combine the general relativity theory with a "quantum" theory. in other words, you need to invent a "trick" to do so. it is dr Hawking, who has been believed to be as smart as Einstein and Newton, that discovered a way to do the "trick".  while Einstein's theory predicts that the space has a curvature, like land and sea surfaces curve around the earth, Hawking has proved that the time-axis can curve in extreme conditions. since now we have known that time goes on without a beginning or end, the universe can be there without the need of a "push-start". with Hawking's theory, the necessity of God, as the creator and driving force, is again being queried by serious minds.

unlike the general relativity theory, which is single-handedly created by great Einstein, the quantum theory is a result of many years' accumulative work by a number of best human brains. if my memory didn't fail me, my college textbooks have said something like this: the theory started from Plank's quantum analysis of radiation, then enriched by Bohr's shell structure hypothesis of hydrogen atom, and much matured at Heisenberg's uncertainty principles. one of Hawking's contributions to theoretical physics is that he has successfully combined the two theories to provid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way with which our universe began.
作者: Adelyn    時間: 2006-6-23 11:19
[QUOTE=mm021]另,to:親愛的 clilan
我並不在意你是否在書面上接受我的觀點,甚至也不在意你是否通讀,因為壓根就沒有一個觀點是針對某個具體的個人來說的。而我又不太喜歡同閱讀理解能力超強或者不強(我個人的排斥性選項中還包括:話語多、重複厲害,重點卻不明確、連貫性和條理性不強、應考作文型...)的人來做討論。如果還想繼續和我討論下去,請先符合下面的要求:
每個帖子提出的中心觀點不要超過三條,並請用格式工具突出出來,一句一條,每句不超過50字。

否則不是我不願意說,而是在說之前,如果不硬撐,我的思維很可能已經睡著啦。[/QUOTE]
no offence, i share essentially the same feeling with mm021 although i may have been trained in a different field. i understand that key to arguing a point successfully is to be concise and focused. "to be concise" means to use as few words (and sentences) as you can without compromising your argument. "to be focused" means that you have to remove all that is unnecessary to avoid departing from your central topic.

by saying so, i don't mean that i am able to do it well now-- on the contrary, i have set it as a goal to be achieved in the future. should every participant try to keep his or her presentation short and on the point, there would be a quantum-leap toward great readability for the on-going debate. that surely would be a good news to the visitors of this board.

hope mm021 didn't get asleep mid-way into reading this posting.
作者: clilan    時間: 2006-6-23 18:04
回Adelyn,

你並沒有回答清楚我在76樓的問題。你只是介紹了一下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發展歷程。我在此申明我也不是搞物理的,但以我的淺見,我仍舊發現你上面說得有些問題。

首先,相對論在解決低維(小尺度)物體的運動中,並不是它的強項,相對論在解決宏觀大物體的運動中時才與事實符合的很好,相反量子力學才是為微觀高速運動的粒子量身定做的。

其次,其實相對論已經暗含了時間維可以彎曲,它把時間和空間看成是一個整體,稱為四維彎曲時空。從其著名的「尺短鐘慢效應」中就可以看出,時間不是一條勻速筆直的高速公路,它有時會彎曲,有時會「堵車」。霍金只是在解釋黑洞的「事件界面」上用了時間彎曲的概念,毫無疑問他的學說豐富了相對論?

第三,霍金的最大貢獻不是朝著把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統一的道路上前進了一步,還在於他提出的黑洞的「霍金輻射」假說,目前還沒有得到有力的證據,否則諾貝爾那塊獎牌早就戴到他的胸前了。如果把前者比喻成工具的話,工具使用的再好若做不出可口的飯菜也白搭,而霍金最大的功勞也是因為他做出了可口的飯菜。

說到這,我又不得不再說一些題外話。你認為英語是一種「言簡意賅」的語言嗎?要不你看看聯合國5種工作語言中,哪一種的冊子最薄。這就與你的意思相悖了,你放著簡潔的語言不用,卻非要用「牛刀」來殺雞,一刀把雞劈為兩半后還說,看,殺雞得靈活,得用巧勁,不能用蠻力。我用的言語多,大多是在列舉例子,而且基本都扣主題,如果不是你們一而再,再而三地100步笑100步,或者是負100步笑正100步,我也不會浪費這麼多口舌在這些不相關的事上。為了支持你們要求的言簡意賅,以後在時壇發言請不要再用「牛刀」,我們的「柳葉飛刀」就足夠簡潔的了。
作者: clilan    時間: 2006-6-24 03:34
2005年度中國作者作為第一作者在NATURE 和SCIENCE 上發表的論文及其在當年被引用的次數

其中在NATURE 上發表的論文有19篇,比上年多四篇,在science上發表的論文有14篇,比上年多2篇。這還不包括,香港,澳門在內,和作為不是第一作者的國際合作文章。
其他期刊像,Cell (生物), Nature Materials (材料), Lancet (醫學), ANGEWANDTE CHEMIE (化學),Physics Review Letter (物理)等等各個領域的一流文章中國人現在也越來越多。


Record 1 of 33
Author(s): Wu, HJ; Chen, YP; Liang, J; Shi, B; Wu, G; Zhang, Y; Wang, D; Li, RF; Yi, X; Zhang, H; Sun, LY; Shang, YF
Title: Hypomethylation-linked activation of PAX2 mediates tamoxifen-stimulated endometrial carcinogenesis
Source: NATURE, 438 (7070): 981-987 DEC 15 2005
Addresses: Peking Univ, Hlth Sci Ctr, Dept Biochem & Mol Biol, Beijing 100083, Peoples R China
Reprint Address: Shang, YF, Peking Univ, Hlth Sci Ctr, Dept Biochem & Mol Biol, Beijing 100083, Peoples R China.
E-mail Address: jason@bjmu.edu.cn
Times Cited: 5

--------------------------------------------------------------------------------
Record 2 of 33
Author(s): Wang, B
Title: Space triumph reveals new spirit of openness in China
Source: NATURE, 438 (7066): 282-282 NOV 17 2005
Addresses: Nanjing Med Univ, Dept Pharmacol, Nanjing 210029, Peoples R China
Reprint Address: Wang, B, Nanjing Med Univ, Dept Pharmacol, 140 HanZhong Rd, Nanjing 210029, Peoples R China.
Times Cited: 0

--------------------------------------------------------------------------------
Record 3 of 33
Author(s): Xu, X; Zhou, ZH; Wang, XL; Kuang, XW; Zhang, FC; Du, XK
Title: Origin of flight - Could 'four-winged' dinosaurs fly? Reply
Source: NATURE, 438 (7066): E3-E4 NOV 17 2005
Addresses: Chinese Acad Sci, Inst Vertebrate Paleontol & Paleoanthropol, Beijing 100044, Peoples R China; Tianjin Museum Nat Hist, Tianjin 300074, Peoples R China; Beijing Univ, Peoples Hosp, Dept Radiol, Beijing 100044, Peoples R China
Reprint Address: Xu, X, Amer Museum Nat Hist, New York, NY 10024 USA.
E-mail Address: xu@amnh.org
Times Cited: 0

--------------------------------------------------------------------------------
Record 4 of 33
Author(s): Zhou, ZH; Zhang, FC
Title: Origin of flight - Could 'four-winged' dinosaurs fly? Reply
Source: NATURE, 438 (7066): E4-E4 NOV 17 2005
Addresses: Chinese Acad Sci, Inst Vertebrate Paleontol & Paleoanthropol, Beijing 100044, Peoples R China
Reprint Address: Zhou, ZH, Chinese Acad Sci, Inst Vertebrate Paleontol & Paleoanthropol, Beijing 100044, Peoples R China.
E-mail Address: zhonghe@yeah.net
Times Cited: 0

--------------------------------------------------------------------------------
Record 5 of 33
Author(s): Shen, ZQ; Lo, KY; Liang, MC; Ho, PTP; Zhao, JH
Title: A size of similar to 1 AU for the radio source Sgr A* at the centre of the Milky Way
Source: NATURE, 438 (7064): 62-64 NOV 3 2005
Addresses: Shanghai Astron Observ, Shanghai 200030, Peoples R China; Natl Radio Astron Observ, Charlottesville, VA 22903 USA; CALTECH, Div Geol & Planetary Sci, Pasadena, CA 91125 USA; Harvard Smithsonian Ctr Astrophys, Cambridge, MA 02138 USA; Acad Sinica, Inst Astron & Astrophys, Taipei 106, Taiwan
Reprint Address: Shen, ZQ, Shanghai Astron Observ, 80 Nandan Rd, Shanghai 200030, Peoples R China.
E-mail Address: zshen@shao.ac.cn
Times Cited: 6

--------------------------------------------------------------------------------
Record 6 of 33
Author(s): Lu, HY; Yang, XY; Ye, ML; Liu, KB; Xia, ZK; Ren, XY; Cai, LH; Wu, NQ; Liu, TS
Title: Millet noodles in Late Neolithic China - A remarkable find allows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earliest recorded preparation of noodles.
Source: NATURE, 437 (7061): 967-968 OCT 13 2005
Addresses: Chinese Acad Sci, Inst Geol & Geophys, Beijing 100029, Peoples R China; Chinese Acad Sci, Inst Tibetan Plateau Res, Beijing 100085, Peoples R China; Chinese Acad Social Sci, Inst Archaeol, Beijing 100710, Peoples R China; Louisiana State Univ, Dept Geog & Anthropol, Baton Rouge, LA 70803 USA; Peking Univ, Coll Environm Sci, Beijing 100871, Peoples R China; Qinghai Prov Inst Cultural Rel & Archaeol, Sining 810007, Peoples R China
Reprint Address: Lu, HY, Chinese Acad Sci, Inst Geol & Geophys, Beijing 100029, Peoples R China.
E-mail Address: houyuanlu@mail.iggcas.ac.cn
Times Cited: 2

--------------------------------------------------------------------------------
Record 7 of 33
Author(s): Wang, XL; Kellner, AWA; Zhou, ZH; Campos, DD
Title: Pterosaur diversity and faunal turnover in Cretaceous terrestrial ecosystems in China
Source: NATURE, 437 (7060): 875-879 OCT 6 2005
Addresses: Chinese Acad Sci, Inst Vertebrate Paleontol & Paleoanthropol, Beijing 100044, Peoples R China; Univ Fed Rio de Janeiro, Museu Nacl, Dept Geol & Paleontol, Paleovertebrate Sector, BR-20940040 Rio De Janeiro, Brazil; Museu Ciencias Terra, Dept Nacl Prod Mineral, BR-22290240 Rio De Janeiro, Brazil
Reprint Address: Wang, XL, Chinese Acad Sci, Inst Vertebrate Paleontol & Paleoanthropol, POB 643, Beijing 100044, Peoples R China.
E-mail Address: xlinwang@263.net; kellner@acd.ufrj.br
Times Cited: 2

--------------------------------------------------------------------------------
Record 8 of 33
Author(s): Jiang, ZB; Tamura, M; Fukagawa, M; Hough, J; Lucas, P; Suto, H; Ishii, M; Yang, J
Title: A circumstellar disk associated with a massive protostellar object
Source: NATURE, 437 (7055): 112-115 SEP 1 2005
Addresses: Chinese Acad Sci, Purple Mt Observ, Nanjing 210008, Peoples R China; Natl Astron Observ Japan, Tokyo 1818588, Japan; Univ Hertfordshire, Dept Phys Astron & Math, Hatfield AL10 9AB, Herts, England
Reprint Address: Jiang, ZB, Chinese Acad Sci, Purple Mt Observ, Nanjing 210008, Peoples R China.
E-mail Address: zbjiang@pmo.ac.cn
Times Cited: 3

--------------------------------------------------------------------------------
Record 9 of 33
Author(s): Wang, X; Zhuang, J; Peng, Q; Li, YD
Title: A general strategy for nanocrystal synthesis
Source: NATURE, 437 (7055): 121-124 SEP 1 2005
Addresses: Tsing Hua Univ, Dept Chem, Beijing 100084, Peoples R China; Natl Ctr Nanosci & Nanotechnol, Beijing 100084, Peoples R China
Reprint Address: Li, YD, Tsing Hua Univ, Dept Chem, Beijing 100084, Peoples R China.
E-mail Address: ydli@tsinghua.edu.cn
Times Cited: 15

--------------------------------------------------------------------------------
Record 10 of 33
Author(s): Wang, Y; Zeng, G; Fontaine, RE
Title: China building teams to tackle public-health crises
Source: NATURE, 436 (7051): 626-626 AUG 4 2005
Addresses: Chinese Ctr Dis Control & Prevent, Beijing 100050, Peoples R China; US Embassy Beijing, CDC, US CDCP, FPO, AP 96521 USA
Reprint Address: Wang, Y, Chinese Ctr Dis Control & Prevent, 27 Nanwei Rd, Beijing 100050, Peoples R China.
Times Cited: 0

--------------------------------------------------------------------------------
Record 11 of 33
Author(s): Chen, H; Smith, GJD; Zhang, SY; Qin, K; Wang, J; Li, KS; Webster, RG; Peiris, JSM; Guan, Y
Title: H5N1 virus outbreak in migratory waterfowl
Source: NATURE, 436 (7048): 191-192 JUL 14 2005
Addresses: Shantou Univ Med Coll, Joint Influenza Res Ctr SUMC & HKU, Shantou 515031, Peoples R China; Univ Hong Kong, Dept Microbiol, Hong Kong, Hong Kong, Peoples R China; Chinese Acad Sci, Inst Zool, Beijing 100080, Peoples R China; St Jude Childrens Hosp, Dept Infect Dis, Div Virol, Memphis, TN 38105 USA
Reprint Address: Chen, H, Shantou Univ Med Coll, Joint Influenza Res Ctr SUMC & HKU, Shantou 515031, Peoples R China.
E-mail Address: yguan@hkucc.hku.hk
Times Cited: 22

--------------------------------------------------------------------------------
Record 12 of 33
Author(s): Liu, JG; Diamond, J
Title: China's environment in a globalizing world
Source: NATURE, 435 (7046): 1179-1186 JUN 30 2005
Addresses: Michigan State Univ, Dept Fisheries & Wildlife, Ctr Syst Integrat & Sustainabil, E Lansing, MI 48824 USA; Chinese Acad Sci, Ecoenvironm Sci Res Ctr, Beijing, Peoples R China; Fudan Univ, Shanghai 200433, Peoples R China; Univ Calif Los Angeles, Dept Geog, Los Angeles, CA 90095 USA
Reprint Address: Liu, JG, Michigan State Univ, Dept Fisheries & Wildlife, Ctr Syst Integrat & Sustainabil, E Lansing, MI 48824 USA.
E-mail Address: jliu@panda.msu.edu; jdiamond@geog.ucla.edu
Times Cited: 4

--------------------------------------------------------------------------------
Record 13 of 33
Author(s): Wang, SP; Niu, HS; Cui, XY; Jiang, S; Li, YH; Xiao, XM; Wang, JZ; Wang, GJ; Huang, DH; Qi, QH; Yang, ZG
Title: Plant communities - Ecosystem stability in inner Mongolia
Source: NATURE, 435 (7045): E5-E6 JUN 23 2005
Addresses: Chinese Acad Sci, Inst Bot, Beijing 100093, Peoples R China; Chinese Acad Sci, NW Inst Plateau Biol, Xining 810008, Peoples R China; Chinese Acad Sci, Grad Sch, Beijing 100049, Peoples R China; Univ New Hampshire, Inst Study Earth Oceans & Space, Durham, NH 03824 USA
Reprint Address: Wang, SP, Chinese Acad Sci, Inst Bot, Beijing 100093, Peoples R China.
Times Cited: 1

--------------------------------------------------------------------------------
Record 14 of 33
Author(s): Wu, JG; Bai, YF; Han, XG; Li, LH; Chen, ZZ
Title: Plant communities - Ecosystem maturity and performance - Reply
Source: NATURE, 435 (7045): E6-E7 JUN 23 2005
Addresses: Chinese Acad Sci, Inst Bot, Lab Quantitat Vegetat Ecol, Beijing 100093, Peoples R China; Arizona State Univ, Sch Life Sci, Fac Ecol Evolut & Environm Sci, Tempe, AZ 85287 USA
Reprint Address: Wu, JG, Chinese Acad Sci, Inst Bot, Lab Quantitat Vegetat Ecol, Beijing 100093, Peoples R China.
E-mail Address: jingle.wu@asu.edu
Times Cited: 0

--------------------------------------------------------------------------------
Record 15 of 33
Author(s): Li, Y; Jia, YC; Cui, K; Li, N; Zheng, ZY; Wang, YZ; Yuan, XB
Title: Essential role of TRPC channels in the guidance of nerve growth cones by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Source: NATURE, 434 (7035): 894-898 APR 14 2005
Addresses: Chinese Acad Sci, Shanghai Inst Biol Sci, Inst Neurosci, Shanghai 200031, Peoples R China; Chinese Acad Sci, Grad Sch, Shanghai 200031, Peoples R China
Reprint Address: Yuan, XB, Chinese Acad Sci, Shanghai Inst Biol Sci, Inst Neurosci, Shanghai 200031, Peoples R China.
E-mail Address: yzwang@ion.ac.cn; yuanxb@ion.ac.cn
Times Cited: 27

--------------------------------------------------------------------------------
Record 16 of 33
Author(s): Huang, XG; Xu, YS; Karato, SI
Title: Water content in the transition zone from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wadsleyite and ringwoodite
Source: NATURE, 434 (7034): 746-749 APR 7 2005
Addresses: Yale Univ, Dept Geol & Geophys, New Haven, CT 06511 USA; Chinese Acad Sci, Inst Geol & Geophys, Beijing 100029, Peoples R China
Reprint Address: Karato, SI, Yale Univ, Dept Geol & Geophys, POB 6666, New Haven, CT 06511 USA.
E-mail Address: shun-ichiro.karato@yale.edu
Times Cited: 8

--------------------------------------------------------------------------------
Record 17 of 33
Author(s): Ni, S; Kanamori, H; Helmberger, D
Title: Seismology - Energy radiation from the Sumatra earthquake
Source: NATURE, 434 (7033): 582-582 MAR 31 2005
Addresses: Univ Sci & Technol China, Sch Earth & Space Sci, Hefei 230026, Anhui, Peoples R China; CALTECH, Tecton Observ, Pasadena, CA 91125 USA
Reprint Address: Ni, S, Univ Sci & Technol China, Sch Earth & Space Sci, Hefei 230026, Anhui, Peoples R China.
E-mail Address: sdni@ustc.edu.cn
Times Cited: 15

--------------------------------------------------------------------------------
Record 18 of 33
Author(s): Xie, SC; Pancost, RD; Yin, HF; Wang, HM; Evershed, RP
Title: Two episodes of microbial change coupled with Permo/Triassic faunal mass extinction
Source: NATURE, 434 (7032): 494-497 MAR 24 2005
Addresses: Univ Bristol, Sch Chem, Organ Geochem Unit, Bristol Biogeochem Ctr, Bristol BS8 1TS, Avon, England; China Univ Geosci, Fac Earth Sci, Wuhan 430074, Peoples R China; China Univ Geosci, State Key Lab Geol Proc & Mineral Resources, Wuhan 430074, Peoples R China; China Univ Geosci, Sch Environm Studies, Wuhan 430074, Peoples R China
Reprint Address: Pancost, RD, Univ Bristol, Sch Chem, Organ Geochem Unit, Bristol Biogeochem Ctr, Cantocks Close, Bristol BS8 1TS, Avon, England.
E-mail Address: r.d.pancost@bristol.ac.uk
Times Cited: 5

--------------------------------------------------------------------------------
Record 19 of 33
Author(s): Hu, YM; Meng, J; Wang, YQ; Li, CK
Title: Large Mesozoic mammals fed on young dinosaurs
Source: NATURE, 433 (7022): 149-152 JAN 13 2005
Addresses: Chinese Acad Sci, Inst Vertebrate Paleontol & Paleoanthropol, Beijing 100044, Peoples R China; Amer Museum Nat Hist, Div Paleontol, New York, NY 10024 USA; CUNY, Grad Sch, Biol Program, New York, NY 10016 USA; CUNY City Coll, New York, NY 10016 USA
Reprint Address: Hu, YM, Chinese Acad Sci, Inst Vertebrate Paleontol & Paleoanthropol, POB 643, Beijing 100044, Peoples R China.
E-mail Address: yhu@amnh.org
Times Cited: 6

--------------------------------------------------------------------------------
Record 20 of 33
Author(s): Huang, JK; Hu, RF; Rozelle, S; Pray, C
Title: Debate over a GM rice trial in China - Response
Source: SCIENCE, 310 (5746): 232-233 OCT 14 2005
Addresses: Chinese Acad Sci, Ctr Chinese Agr Policy, Inst Geog Sci & Nat Resource Res, Beijing 100101, Peoples R China; Univ Calif Davis, Dept Agr & Resource Econ, Davis, CA 95616 USA; Rutgers State Univ, Dept Agr Food & Resource Econ, New Brunswick, NJ 08901 USA
Reprint Address: Huang, JK, Chinese Acad Sci, Ctr Chinese Agr Policy, Inst Geog Sci & Nat Resource Res, Jia 11,Datun Rd, Beijing 100101, Peoples R China.
Times Cited: 0

--------------------------------------------------------------------------------
Record 21 of 33
Author(s): Gao, GF
Title: Avian flu: In Taiwan or not? Response
Source: SCIENCE, 310 (5746): 235-236 OCT 14 2005
Addresses: Chinese Acad Sci, Inst Microbiol, Beijing 100080, Peoples R China
Reprint Address: Gao, GF, Chinese Acad Sci, Inst Microbiol, Beijing 100080, Peoples R China.
E-mail Address: gao@im.ac.cn
Times Cited: 0

--------------------------------------------------------------------------------
Record 22 of 33
Author(s): Yang, QE; Zhu, GH; Hong, DY; Wu, ZY; Raven, PH
Title: World's largest flora completed
Source: SCIENCE, 309 (5744): 2163-2163 SEP 30 2005
Addresses: Chinese Acad Sci, Inst Bot, Lab Systemat & Evolutionary Bot, Beijing 100093, Peoples R China; Missouri Bot Garden, St Louis, MO 63166 USA; Chinese Acad Sci, Kunming Inst Bot, Kunming 650204, Peoples R China
Reprint Address: Yang, QE, Chinese Acad Sci, Inst Bot, Lab Systemat & Evolutionary Bot, Beijing 100093, Peoples R China.
Times Cited: 0

--------------------------------------------------------------------------------
Record 23 of 33
Author(s): Geng, WT; Wang, JS; Olson, GB
Title: Comment on "Grain boundary decohesion by impurity segregation in a nickel-sulfur system"
Source: SCIENCE, 309 (5741): doi:10.1126/science.1112072 SEP 9 2005
Addresses: Qingdao Univ, Dept Phys, Qingdao 266071, Peoples R China; QuesTek Innovat, Evanston, IL 60208 USA; Northwestern Univ, Dept Mat Sci & Engn, Evanston, IL 60208 USA
Reprint Address: Geng, WT, Qingdao Univ, Dept Phys, Qingdao 266071, Peoples R China.
E-mail Address: geng@qdu.edu.cn
Times Cited: 0

--------------------------------------------------------------------------------
Record 24 of 33
Author(s): Fu, L
Title: Mistakes in a map
Source: SCIENCE, 309 (5741): 1677-1677 SEP 9 2005
Addresses: Chinese Acad Sci, Inst Chem, Beijing 100080, Peoples R China
Reprint Address: Fu, L, Chinese Acad Sci, Inst Chem, Beijing 100080, Peoples R China.
Times Cited: 0

--------------------------------------------------------------------------------
Record 25 of 33
Author(s): Zhao, AD; Li, QX; Chen, L; Xiang, HJ; Wang, WH; Pan, S; Wang, B; Xiao, XD; Yang, JL; Hou, JG; Zhu, QS
Title: Controlling the Kondo effect of an adsorbed magnetic ion through its chemical bonding
Source: SCIENCE, 309 (5740): 1542-1544 SEP 2 2005
Addresses: Univ Sci & Technol China, Hefei Natl lab Phys Sci Microscale, Hefei 230026, Anhui, Peoples R China
Reprint Address: Yang, JL, Univ Sci & Technol China, Hefei Natl lab Phys Sci Microscale, Hefei 230026, Anhui, Peoples R China.
E-mail Address: jlyang@ustc.edu.cn; jghou@ustc.edu.cn
Times Cited: 8

--------------------------------------------------------------------------------
Record 26 of 33
Author(s): Liu, J; Xiao, H; Lei, F; Zhu, Q; Qin, K; Zhang, XW; Zhang, XL; Zhao, D; Wang, G; Feng, Y; Ma, J; Liu, W; Wang, J; Gao, GF
Title: Highly pathogenic H5N1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 in migratory birds
Source: SCIENCE, 309 (5738): 1206-1206 AUG 19 2005
Addresses: China Agr Univ, Coll Vet Med, Beijing 100094, Peoples R China; Chinese Acad Sci, Inst Microbiol, Beijing 100080, Peoples R China; Chinese Acad Sci, Inst Zool, Beijing 100101, Peoples R China; Chinese Acad Sci, Grad Sch, Beijing, Peoples R China; Acad Mil Med Sci, Inst Microbiol & Epidemiol, Beijing 100071, Peoples R China; Chinese Acad Sci, Beijing Genom Inst, Beijing 101300, Peoples R China
Reprint Address: Liu, J, China Agr Univ, Coll Vet Med, Beijing 100094, Peoples R China.
E-mail Address: jhl@cau.edu.cn; gaof@im.ac.cn
Times Cited: 17

--------------------------------------------------------------------------------
Record 27 of 33
Author(s): Lu, YH; Conrad, R
Title: In situ stable isotope probing of methanogenic archaea in the rice rhizosphere
Source: SCIENCE, 309 (5737): 1088-1090 AUG 12 2005
Addresses: Max Planck Inst Terr Microbiol, D-35043 Marburg, Germany; China Agr Univ, Coll Resources & Environm Sci, Beijing 100094, Peoples R China
Reprint Address: Conrad, R, Max Planck Inst Terr Microbiol, Karl von Frisch Str, D-35043 Marburg, Germany.
E-mail Address: conrad@staff.uni-marburg.de
Times Cited: 5

--------------------------------------------------------------------------------
Record 28 of 33
Author(s): Li, CR; Zhang, XO; Cao, ZX
Title: Triangular and Fibonacci number patterns driven by stress on core/shell microstructures
Source: SCIENCE, 309 (5736): 909-911 AUG 5 2005
Addresses: Chinese Acad Sci, Inst Phys, Beijing 100080, Peoples R China
Reprint Address: Cao, ZX, Chinese Acad Sci, Inst Phys, POB 603, Beijing 100080, Peoples R China.
E-mail Address: zxcao@aphy.iphy.ac.cn
Times Cited: 2

--------------------------------------------------------------------------------
Record 29 of 33
Author(s): Guo, FZ; Guo, AK
Title: Crossmodal interactions between olfactory and visual learning in Drosophila
Source: SCIENCE, 309 (5732): 307-310 JUL 8 2005
Addresses: Chinese Acad Sci, Shanghai Inst Biol Sci, Key Lab Neurobiol, Inst Neurosci, Shanghai 200031, Peoples R China; Chinese Acad Sci, Inst Biophys, State Key Lab Brain & Cognit Sci, Beijing 100101, Peoples R China
Reprint Address: Guo, AK, Chinese Acad Sci, Shanghai Inst Biol Sci, Key Lab Neurobiol, Inst Neurosci, Shanghai 200031, Peoples R China.
E-mail Address: akguo@ion.ac.cn
Times Cited: 0

--------------------------------------------------------------------------------
Record 30 of 33
Author(s): Bai, CL
Title: Ascent of nanoscience in China
Source: SCIENCE, 309 (5731): 61-63 JUL 1 2005
Addresses: Chinese Acad Sci, Inst Chem, Beijing 100080, Peoples R China
Reprint Address: Bai, CL, Chinese Acad Sci, Inst Chem, Beijing 100080, Peoples R China.
E-mail Address: clbai@iccas.ac.cn
Times Cited: 0

--------------------------------------------------------------------------------
Record 31 of 33
Author(s): Wang, YJ; Cheng, H; Edwards, RL; He, YQ; Kong, XG; An, ZS; Wu, JY; Kelly, MJ; Dykoski, CA; Li, XD
Title: The Holocene Asian monsoon: Links to solar changes and North Atlantic climate
Source: SCIENCE, 308 (5723): 854-857 MAY 6 2005
Addresses: Nanjing Normal Univ, Coll Geog Sci, Nanjing 210097, Peoples R China; Univ Minnesota, Dept Geol & Geophys, Minneapolis, MN 55455 USA; Chinese Acad Sci, Inst Earth Environm, State Key Lab Loess & Quaternary Geol, Xian 71005, Peoples R China; Hong Kong Polytech Univ, Dept Civil & Struct Engn, Kowloon, Hong Kong, Peoples R China
Reprint Address: Cheng, H, Nanjing Normal Univ, Coll Geog Sci, Nanjing 210097, Peoples R China.
E-mail Address: cheng02l@umn.edu
Times Cited: 7

--------------------------------------------------------------------------------
Record 32 of 33
Author(s): Huang, JK; Hu, RF; Rozelle, S; Pray, C
Title: Insect-resistant GM rice in farmers' fields: Assessing productivity and health effects in China
Source: SCIENCE, 308 (5722): 688-690 APR 29 2005
Addresses: Chinese Acad Sci, Inst Geog Sci & Nat Resource Res, Ctr Chinese Agr Policy, Beijing 100101, Peoples R China; Univ Calif Davis, Dept Agr & Resource Econ, Davis, CA 95616 USA; Rutgers State Univ, Dept Agr Food & Resource Econ, New Brunswick, NJ 08901 USA
Reprint Address: Huang, JK, Chinese Acad Sci, Inst Geog Sci & Nat Resource Res, Ctr Chinese Agr Policy, Jia 11,Datun Rd, Beijing 100101, Peoples R China.
E-mail Address: jkhuang.ccap@igsnrr.ac.cn
Times Cited: 15

--------------------------------------------------------------------------------
Record 33 of 33
Author(s): Xian, WW; Kang, B; Liu, RY
Title: Jellyfish blooms in the Yangtze Estuary
Source: SCIENCE, 307 (5706): 41-41 JAN 7 2005
Addresses: Chinese Acad Sci, Inst Oceanol, Key Lab Marine Ecol & Environm Sci, Qingdao 266071, Peoples R China; Ocean Univ China, Fishery Coll, Qingdao 266003, Peoples R China
Reprint Address: Xian, WW, Chinese Acad Sci, Inst Oceanol, Key Lab Marine Ecol & Environm Sci, Qingdao 266071, Peoples R China.
E-mail Address: wwxian@ms.qdio.ac.on
Times Cited: 4
作者: mm021    時間: 2006-6-24 20:26
很顯然,你沒有遵守你做出的承諾。是否可以理解為你可能壓根就做不到?至此,我也不再承當繼續討論的義務。這裡轉個帖子過來,給所有對這方面問題有興趣的朋友看看。

    美國費城科學信息研究所(InstituteforScientificInformation,簡稱ISI)的產品:基本科學指標(ISI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最近統計和分析了來自全世界151個國家和地區,自1992年1月至2002年6月30日(10年6個月),ISI所收錄的所有自然科學領域中,所發表的所有論文總量,總被引用的次數以及每篇論文的平均被引用次數的前20位排名國家和地區,

  10餘年來,我國學者在國際上發表的科學論文總量,已排在所統計的151個國家和地區的前10名;按所有論文的總被引用次數排名,則排到20位;若按每篇論文的平均被引用次數排名,則不如韓國的3.39和印度的2.80以及俄羅斯的2.60。印度的2.80是排在119位,所以我國肯定排在120位以後。

  有些國家發表的科學論文總量不多,像瑞士,荷蘭,丹麥,瑞典和芬蘭等國,但每篇論文的平均被引用次數很高,均在9以上。尤其是瑞士篇均被引用次數高達12.22,超過美國的11.75。這些國家是真正的科技強國。

[thread=377444]從論文引用率看我國科技創新力[/thread]
作者: clilan    時間: 2006-6-25 04:14
mm021,你這話是有所指吧,不妨直說。

從表1和表2我們可以看到,10餘年來,我國學者在國際上發表的科學論文總量,已排在所統計的151個國家和地區的前10名;按所有論文的總被引用次數排名,則排到20;若按每篇論文的平均被引用次數排名,則不如韓國的3.39和印度的2.80以及俄羅斯的2.60。印度的2.80是排在119位,所以我國肯定排在120位以後。


顯然,這是錯誤的說法,這樣的數據只有一種可能,論文的人均引用次數,也就是=總的被引用次數/被收錄的總的科技論文數/一個國家的人口。

否則這120位是無論如何不可能的。如果有,請標明這些數據的原始來源。

以下數據來自於[I]Nature[/I],2004, V430, p311
或者也可以從這裡進入





從這兩個表看,我國的科技論文單篇被引用次數排在第28位(93年到2002年),遠遠低於總的被引用次數(第14位,97年到2001年)和總的文章數(第10位,97年到2001),可遠遠不是120位,這樣的數據肯定是按人均算來的。如果按人均算,這跟我們人均收入在世界上的位次差不多。

上面那個圖是按照引文強度(人均)和財富強度(人均)的對比,曲線上方的是引文強度高於財富強度,也就是說單位財富創造出較多的高質量論文,相反的,曲線下方就表示用較多的財富才能創造出同等質量的論文。歐洲的國家多在曲線上方,美國,日本,南韓,新加坡,中國台灣都在曲線下方。中國,印度在最下方說明,無論是引文還是財富強度都非常低,不過基本上在線上。
作者: clilan    時間: 2006-6-25 04:40
The scientific impact of China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