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7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追憶英阿馬島百日海戰-戰爭第一階段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決策會員(三十九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851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2006.5.5

馬島概況




馬爾維納斯群島(簡稱馬島),又名福克蘭群島,位於南緯51°40′―53°00′、西經57°40′―62°00′,由346個島礁組成,面積11,800平方公里,人口約2,000人,首府阿根廷(斯坦利)港。

這個群島距麥哲倫海峽東部入海口約450公里,距阿根廷大陸南部海岸最近處510公里,距英國本土約13,000公里。馬島扼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航道要衝。1914年巴拿馬運河開通之前,麥哲倫海峽是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主要海上通道,馬島踞該海峽以東咽喉要地,是過往該海峽或繞道合恩角的船隻必經之地。巴拿馬運河通航之後,馬島在軍事上仍然是南大西洋的重要據點和南美大陸南部的海上前哨。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英國曾以這裡為海軍基地,成功地襲擊在附近海域過往的德國艦艇。馬島距南極大陸較近、是到南極進行探險和科學考察的前進基地和理想的物資中轉站,也是將來開發南極大陸的重要出發地。

馬島長期有人居住的島嶼15個。主島有二:東面的一個大島叫索萊達島,又叫東福克蘭島(簡稱「東島」),面積6,760平方公里;西面的一個大島叫大馬爾維納島,又叫西福克蘭島(簡稱「西島」),面積5,280平方公里。東西大島被福克蘭海峽隔開。東島有兩條東西走向的山脈(無人居住),厄斯本山海拔750米,是全島的最高點。厄斯本山以南是拉福尼亞平原,約佔東島面積的一半,地勢平緩,地表高差僅30米左右。厄斯本山以北,除有一小塊高地外,大部分是海拔80米以下的丘陵地。西島多山,地勢崎嶇。亞當山海拔700米,是西島的最高點。

馬島屬海洋性氣候,年平均氣溫約為5.5度,最高平均氣溫為18度,最低平均氣溫為零下4度。據說,冬季最低氣溫有時可達零下40度。

馬島經濟以畜牧業為主,為幾家英國公司所壟斷。馬島資源豐富。島上已開採泥煤,是居民的主要燃料。此外,還有鋁、銀、鐵、鉛等礦藏。漁業資源很可觀,據估計,附近海域蘊藏7,000萬噸至2億噸磷蝦,每年可以捕撈300萬噸魚。大陸架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和錳礦等,石油儲量可達60億桶,是英國北海油田儲量的數倍。(但直到今天也沒有開採到一滴石油)

島上交通不便。只有一些簡易公路和土路,溝通各港口之間的聯繫。阿根廷港有簡易公路分別通往達爾文港、聖卡洛斯港和路易斯港。

馬島居民幾乎全是英國移民的後裔,講英語,多信基督教,大部分住在東島。首府阿根廷港有居民1,060餘人,是島上唯一的城市。南喬治亞群島

南喬治亞群島位於南緯54°15′―54°55′、西經36°45′―38°05′之間,距馬島1,300多公里,是火山島。主島南喬治亞島呈西北――東南走向,長168公里,寬32公里。周圍有一些小島和岩礁,總面積3,756平方公里。

主島中部山巒起伏,地勢崎嶇。最高峰為佩吉特山,海拔2,934米。山上終年積雪,雪山和冰川面積約為全島面積的百分之六十五,故有「冰川」島之候嚴寒,多暴風雪,年平均有120天稱。氣降雪。南喬治亞島首府格里特維肯港是唯一全年可用的不凍港。島上無固定居民,隨季節變化,居民數十人至數百人,主要是觀測站的科學工作者和捕鯨漁民。島上經濟落後,捕鯨業是主要的經濟活動。該島靠近通往南極洲的通道,可用作去南極科學考察的基地,戰略地位也頗重要。(三)南桑德韋奇群島

南桑德韋奇群島是個未開墾的火山島,位於南緯56°18′―59°30′、西經26°―28°30′之間,在南喬治亞群島西南760公里處,距馬島和南極大陸最近處約2,000公里。該群島由扎瓦多夫斯基、坎德爾馬斯、南休斯等11個小島和小群島組成,陸地總面積約310平方公里。島上多山,覆有冰雪。無常住居民。





圖為馬島首府阿根廷港


戰爭第一階段:阿根廷方面




阿根廷海軍的「弗倫奇」級護衛艦

雙方企圖

阿根廷方面:利用地理上的有利條件,乘英不備,以武力收復馬島,迫使英國在事實面前承認其有馬島的主權。

英國方面:決心不借付出巨大代價重佔馬島。先以強大軍事壓力迫使阿軍撤出馬島,如阿軍不撤,則強行登陸奪取,戰術上採取速戰速決,並恪守不對阿本土及12海里領海採取軍事行動的規定。阿方行動:

阿根廷總統加爾鐵里下令提前實施收復馬島的「羅薩里奧」計劃,作戰總指揮為陸軍第5軍軍長兼馬爾維納斯戰區司令奧斯瓦爾多
我是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中國人,我健康,我快樂。
細節成就完美。
圖片類未註明[原創]的均為轉帖!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決策會員(三十九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8510
沙發
 樓主| 一個中國人 發表於 2006-5-9 21:46 | 只看該作者

馬島戰爭的影響以及對給新軍事理念的經驗和教訓

2006.5.9

[CENTER]追憶百日海戰的硝煙―英阿馬島戰20年後反思 [/CENTER] [/COLOR]

2002年4月2日是英阿馬島之戰爆發20周年紀念日。20年前爆發的這場局部戰爭,是20世紀80年代新軍事革命興起后的第一場重大局部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戰爭形態發生重大改變的轉折點。縱觀1982年4月2日―6月13日這場百日海空大戰給我們最深刻的啟迪是:將在謀不在勇,兵貴精不貴多。

從勞師遠徵到快速反應,從以逸待勞到無所作為,角色的易位說明軍事鬥爭準備決不能僅停留在紙上談兵。眾所周知,勞師遠征歷來是兵家大忌,但英軍憑藉現代化的運輸手段,不顧8000海里的遙遠航程,特混艦隊在英內閣作出出兵決定的48小時內就出航了,堪稱現代戰爭快速反應之最。但英軍特混艦隊並不盲目地依仗現代化的艦艇和飛機巨大的遠航能力。而是邊開進、邊收編、邊補給、邊訓練,始終保持遠征部隊旺盛的戰鬥力。特混艦隊在途經直布羅陀海峽時,收編了兩艘導彈護衛艦和緊急應召的民船。抵達大西洋中部的阿森松島時,艦隊進行了武器、燃油、給養的全面補充。編隊中兩棲登陸艦上的海軍陸戰隊進行了登陸演習。一路上,艦載機持續不斷地進行空戰和反潛戰演習。這樣遠征就變成了最好的戰前演練,劣勢也就轉化為優勢,未接戰,就已先聲奪人。

反觀阿軍,4月2日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奪取馬島之後,就陶醉於初戰的勝利,認為英國的出兵之舉不過是恐嚇而已,並沒有認真地策劃群島的防禦及戰時的支援作戰。而在英國宣布在馬島建立200海里封鎖區后,阿軍又過於膽怯,既不敢派船闖關補給島上守軍,又不敢派出潛艇和航母編隊去襲擾遠道而來的英軍,更沒有組織島上守軍進行針對性的抗登陸作戰演習,這樣阿軍白白損失了英軍特混艦隊抵達前寶貴的20多天時間。以逸待勞變成了無所作為,將兵家推崇的上策變成了平庸之舉。

兵不厭詐,虛實相應永遠是戰爭制勝的靈魂。英國在建立200海里封鎖區的同時,還宣稱核動力攻擊型潛艇「征服者」號等已抵達馬島附近海域。而根據戰後解密的材料來看,「征服者」號實際上是3天後才駛抵戰區的。英軍這種虛張聲勢、瞞天過海之舉確實起到了阻嚇阿軍,爭取主動的事半功倍之效。相比之下,阿海軍對海戰場上的鬥智斗謀似乎稍遜風騷,竟然輕信英軍關於200海里封鎖區外是安全的宣傳,完全違背了兵不厭詐的軍事謀略的基本原則。5月2日,阿海軍「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率兩艘導彈護衛艦在封鎖區外駛向阿根廷本土。明知英海軍核潛艇就在附近出沒,卻輕信在封鎖區外英軍不會發動攻擊。因而未採取任何防範措施,這就註定了「貝爾格拉諾將軍」號的悲慘命運了。

武器的優劣短長只是戰爭成敗的外部因素,決定戰爭勝負的最終力量還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高下。不論是現代化的武器,還是相對落後的裝備,都有適用的長處,也有難以迴避的缺陷。這就要看使用者是否具有嫻熟的技術,將手中的武器用活、用神。1982年5月4日上午10時,英國海軍的「謝菲爾德」號和「格拉斯哥」號、「科芬特里」號三艘導彈驅逐艦遠離航母,擔任特混艦隊第一線的雷達哨艦。午時1點56分,「格拉斯哥」號的警戒雷達偵測到不明飛機以超低空從38海裡外襲來,「格」艦立即判定是「超級軍旗」戰鬥轟炸機來襲,並立即發射干擾彈,同時迅速通報友艦。阿戰鬥轟炸機發射的2枚「飛魚」空艦導彈原本鎖定「格」艦,但在「格拉斯哥」號強烈的電子干擾下,一枚受欺騙墜入大海,另一枚則自動轉向攻擊「謝菲爾德」號,而關鍵時刻,「謝」艦艦長薩爾特上校,竟然毫無危機意識的在艦長室午休,收到「格」艦的敵情報告后,反倒認為「格」艦神經過敏。「格」、「謝」兩艦同屬一個型號,武器裝備性能相同,但「格」艦能夠充分發揚艦載預警雷達、電子干擾機的優良性能,提前發現並成功地干擾了來襲的「飛魚」導彈。而「謝」艦輕敵、疏忽、遲鈍,不僅沒有發揮長處,反而將該艦的航速慢、體積大、裝甲薄的缺陷暴露得一覽無餘,因而「謝」艦成為反艦導彈的犧牲品一點也不冤枉。

阿根廷雖然輸掉了馬島戰爭,但阿空軍的英勇精神給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以近70架飛機的損失,一共擊沉了英海軍7艘戰艦,重創了5艘。打掉了英特混艦隊45%的戰鬥力,使其差一點潰不成軍。

但阿攻擊機擊中英艦的多枚千磅航彈並未爆炸,這正是阿空軍軍械師技術不熟練所致,原來這些航彈的引信設置是為穿透二戰時戰艦的重裝甲而裝定的,而英海軍的現代化戰艦的甲板很薄,航彈一下子就穿透了,阻力太小而無法引起引信動作,從而功虧一簣。如果將引信重新裝定一下,這些炸彈都能正常爆炸,至少會再炸沉5艘主力英艦。這樣的話,英特混艦隊將因掩護兵力和支援火力不足,而無法進行登陸作戰。

再就是阿空軍飛行員沒有摸透「飛魚」空艦導彈的使用要領,阿軍只有5枚「飛魚」,這5枚寶貴的導彈應是攻擊英航母專用的。但阿飛行員總是在機載雷達發現第一個目標后,不予艦型判別,按下發射鍵掉頭就走。讓英兩艘航母每每躲過了攻擊,沒有發揮出「飛魚」空艦導彈應有的「殺手鐧」效用。

「導彈時代的首次戰鬥」



圖中導彈既為AM-39「飛魚」式空對艦導彈


馬島戰爭期間雙方在戰鬥中大量使用導彈,在戰場上取得驚人的效果,因此全世界軍界人士稱這次戰爭為「導彈時代的首次戰鬥」。

馬島戰爭中使用的先進武器,有各類戰術導彈、制導魚雷和激光制導炸彈,現統稱為精確制導武器。英軍使用了空對空、空對艦、艦對空、地對空、潛對艦、反坦克等制導武器;阿軍也使用了空對艦、岸對艦、地對空等戰術導彈。雙方共使用精確制導武器有十七種之多,這比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使用的戰術導彈型號更多,品質更為先進,戰果也更為突出。從馬島戰爭的過程可以明顯地看出精確制導武器在戰鬥中的實際效果。

制導武器顯神通

自阿軍4月2日佔領馬島開始,4月5日英國組成有44艘軍艦,22艘輔助船和45艘商船的特遣部隊,航行13,000公里,24日到達馬島海域。英國並宣布對馬島實行200海裏海空封鎖。5月1日英軍派出1架「火神式」轟炸機從阿森松島起飛,經空中加油遠距離飛行到馬島上空,實施第一次空襲,摧毀阿機場設施。接著由從航空母艦起飛的12架「海鷂式」戰鬥機繼續空襲,並由「海鷂式」飛機攜帶的AIM-9L「響尾蛇式」空對空導彈擊落阿根廷第一架飛機。從此,以制導武器對制導武器的戰鬥開始了。

擊沉「謝菲爾德」號

5月4日,英海軍「謝菲爾德號」導彈驅逐艦,在馬島以北海域執行警戒任務時,被阿根廷發現,阿方即派「超軍旗式」戰鬥轟炸機發射1枚AM-39型「飛魚式」空對艦導彈(彈長4.7米,彈徑0.3米,發射重量650公斤,射程38公里,慣性和雷達制導),擊中「謝菲爾德號」中部水線以上1.8米要害部位。這種導彈是短延期引信戰鬥部,在破開一個大洞穿透艦體後進入艙內爆炸。立即使艦內動力、照明、消防系統全部破壞,引起中央燃料艙大火,軍艦中部充滿毒煙,4小時后,艦長下令棄艦。

一枚僅僅價值30萬元美元的「飛魚式」空對艦導彈,一舉擊沉1艘價值1億美元,號稱英國最現代化的驅逐艦,讓全世界震驚。

防空導彈逞英豪

五月中旬,英特混艦的海軍陸戰隊和陸軍部隊陸續到達馬島周圍,準備登陸,並在特遣部隊周圍建立對空防禦。第一層防禦,由「海鷂式」戰鬥機攜帶AIM-9L「響尾蛇式」空對空導彈(彈長2.9米,彈徑0.12米,發射重量84公斤,射程18公里,紅外製導),擔負空中巡邏。第二層防禦,由兩型軍艦裝備的艦對空導彈,一艘為42型驅逐艦裝備「海標槍式」艦對空導彈(彈長4.36米,彈徑0.42米,發射重量550公斤,射程80公里,雷達指令和末制導);一種為22型護衛艦裝備「海狼式」艦對空反導彈導彈(彈長2米,發射重量82公斤),這種導彈設計任務是攻擊高空目標,但在戰鬥中迅速調整導彈火控系統后,也能攔截超低空飛行的敵機。這兩型軍艦的艦對空導彈,組成了「導彈空中陷井」。第三層防禦,由三、四艘水面艦隻的火炮和艦對空導彈,組成「火炮空中防線」,負責驅走來襲的阿根廷飛機。第四層防禦,由突擊艦運兵船上的小口徑火炮和「海貓式」艦對空導彈(彈長1.48米,彈徑0.16米,發射重量65公斤,射程3.5公里,無線電指令制導),及英軍在馬島登陸后灘頭陣地上部署的「輕劍式」地對空導彈(彈長2.24米,彈徑0.13米,發射重量56公斤,射程19公里,無線電指令制導),「吹管式」單兵攜帶地對空導彈(彈長1.35米,彈徑76毫米,發射重量18公斤,射高1,800米,射程4,800米,無線電指令制導),「毒刺式」單兵攜帶地對空導彈(彈長1.2米,彈徑70毫米,發射重量9.5公斤,射程4,800米,紅外製導),由這些地對空導彈攔截從低空進入的敵機。這四層防禦,構成了大縱深、多層次、密集的防空火力網,實行空中封鎖,取得局部海域的制空權。

在本次戰爭中英軍損失各型飛機36架,其中「海鷂式」戰鬥機6架,「鷂」GR3型戰鬥機4架,各種直升機24架。阿空軍損失各型飛機117架,其中在空中被擊落86架,在地面被毀31架。在被擊落的86架飛機中:被「鷂式」飛機裝備的AIM-9L,空對空導彈擊落17架,被「鷂式」飛機機炮擊落6架,被「海狼」艦對空導彈擊落5架,被「海標槍」艦對空導彈擊落8架,被「海貓」艦對空導彈擊落10架,被「輕劍」地對空導彈擊落20架,被「吹管」地對空導彈擊落11架,被「毒刺」地對空導彈擊落1架,被艦炮和地面火炮擊落8架。

以上合計被英軍防空導彈擊落的阿機共72架,占阿軍被擊落飛機總數的84%,被火炮擊落的阿機14架,占被擊落飛機總數的16%。防空導彈擊落飛機的比例如此之大,在導彈時代已有許多戰例:1972年美軍在越南戰場上,被越南北方擊落B-52戰略轟炸機32架,其中28架、佔90%是被地對空導彈擊落的;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中雙方損失飛機449架,其中62%是被空對空導彈擊落的。由此可見戰術導彈在戰場上獲得的顯赫戰果,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戰術導彈佔上風

阿軍在戰鬥中,也將自己所擁有的戰術導彈用於各種戰鬥。除5月4日發射1枚「飛魚式」導彈擊沉英「謝菲爾德號」導彈逐驅艦外,部署在阿根廷港的「羅蘭式」地對空導彈(彈長2.4米,彈徑0.16米,發射重量63公斤,射高3,000米,射程6,500米,無線電指令制導),曾擊落來襲的英「鷂式」戰鬥機1架。

5月25日阿「超級軍旗式」戰鬥機發射2枚「飛魚式」空對艦導彈,擊沉英萬噸級「大西洋運輸者號」運貨船。6月11日阿部署在阿根廷港岸的「飛魚式」岸對艦導彈(彈長4.12米,彈徑0.3米,發射垂量720公斤,最大射程37公里,慣性和雷達末制導),曾重創英「格拉摩根號」驅逐艦。還有裝備在「5月25日號」航空母艦上的「海貓式」艦空導彈,因海軍艦隻後期沒有參加戰鬥,「海貓式」導彈也沒有使用。但終究因為阿根廷擁有的戰術導彈型號不多,數量更少,本國不能製造,完全依賴進口或受制於外國,外國實行禁售,導彈沒有來源,使阿軍不論在空中或在地面各種戰鬥中,不能普遍使用戰術導彈,不得不使用常規火炮和炸彈去打擊敵人。例如戰鬥中擊落英機24架;除由「羅蘭式」地對空導彈擊落英機1架外,其餘均由阿軍地面高炮和小口徑火炮擊落。

英軍導彈

英軍在戰鬥中,除使用AIM-9L空對空導彈,「海標槍」、「海狼」、「海貓」艦空導彈,「輕劍」、「吹管」、「毒刺」防空導彈外,還在「大山貓式」直升機上裝備了「海上大鷗式」空對艦導彈(彈長2.8米,彈徑0.2米,發射重量210公斤,射程15公里,無線電指令和雷達末制導),曾擊沉阿根廷的「聖菲」號潛艇。擊沉一艘巡邏艇,重創兩艘。英還給「獵迷式」海上巡邏機裝備了「魚叉式」空對艦導彈(彈長3.84米,彈徑0.34米,發射重量500公斤,慣性和雷達末制導),作為反艦的主要武器。英軍還在「火神式」轟炸機上裝備了「百舌鳥式」空對地反雷達導彈(彈長3米,彈徑0.2米,發射重量177公斤,射程20公里,被電動雷達制導),曾襲擊阿根廷搭阿地面雷達站成功。英軍登陸后,立即在灘頭陣地部署「米蘭式」反坦克尋彈(彈長0.75米,彈徑110毫米,發射重量6.3公斤,紅外跟蹤有線制導),既可反裝甲也可對付堅固防禦陣地,十分有效。

現代戰爭已進入導彈時代,馬島戰爭使用的武器就是對精確制導武器的試驗和檢驗。由於制導武器從發現目標到完成攻擊的整個過程,都由精確的制導系統控制的,致使攻擊的距離、命中精度和破壞威力均遠遠超過傳統火炮的範圍。因此,精確制導武器的發展和使用,將使戰爭的破壞性和殘酷性大為增加。精確制導武靜也戰爭中的地們,也將愈來愈顯得重要。

馬島戰爭已經過去了,但馬島之戰的經驗和教訓依然存在。英國在總結這次戰爭的經驗教訓時說,致勝的基本素是:領導堅定的決心和指揮,訓練有素的官兵和部隊,先進的制導武器和裝備,機動靈活的戰鬥和戰術,把先進的制導武器置於致勝的重要地位。


英軍22級護衛艦上的「海狼」式防空導彈



英軍裝備的「毒刺」式防空導彈



阿根廷裝備的雙35毫米高射炮



英國輕劍式防空導彈
我是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中國人,我健康,我快樂。
細節成就完美。
圖片類未註明[原創]的均為轉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決策會員(三十九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8510
3
 樓主| 一個中國人 發表於 2006-6-2 08:48 | 只看該作者

「超級軍旗」式擊沉「謝菲爾德」號的啟示

2006.6.2

艦載機攻擊航空母艦,是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海空大血戰時美日雙方艦隊經常採用的基本戰術。這個戰術的特點是:在攻擊對方的航空母艦時,攻擊機群通常採取多批次、多波次、多方向、多角度、多樣式實施「決定性」的攻擊,力爭擊沉對方艦載機群起降平台,從而在海戰中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但在1982年爆發的馬島戰爭中,這種攻擊戰術發展有了新的發展,並對今後艦載機打航空母艦的戰術產生了重大影響。

「超級軍旗」是阿根廷從法國購買的單座單發輕型攻擊機,每架價值約1000萬美元,經過改裝后,可以攜帶1枚「飛魚」導彈。「謝菲爾德」號,號稱「英國艦隊的驕傲」。它是大英皇家海軍首批實現了動力和武器系統的集中控制的海戰利器,屬主力戰艦之列。

1982年5月4日的大西洋馬爾維納斯群島以南海域。阿根廷空軍偵察情報系統的收到英軍「謝菲爾德」號導彈驅逐艦的目標指示數據后,3架「超級軍旗」攻擊機在P―2「海王星」巡邏機的引導下,開始向目標接近。在英軍遠程雷達警戒區,機群中2架「超級軍旗」關閉機載雷達,飛行高度降至40-50米,以900公里的時速向目標接近。剩下的1架採取佯動動作,迅速爬高,精確定位「謝菲爾德」航向、距離、航速等參數,並向數據及時發送給下面2架超低空飛行的攻擊機組。

目標越來越近,在46公里處,攻擊機組突然躍升至150米,同時啟動機載雷達。雷達鎖定目標后,2枚「飛魚」式反艦導彈直撲目標。此時,「超級軍旗」的機載告警系統「嘟嘟」作響,戰機已被雷達鎖定。隨之,這3架「超級軍旗」迅速轉彎並急劇下降高度,高速退出戰場返航。

但戰鬥仍舊繼續。「飛魚」導彈發射數秒鐘后,很快降至15米高度轉入巡航飛行段。在距「謝菲爾德」號12―15公里處,導彈進入搜索時刻,導彈上的主動雷達開始搜索並迅速捕捉到目標。這時,導彈迅速降到2―3米浪尖高度實施掠海機動飛行。由於「謝菲爾德」艦載雷達警戒系統與艦載衛星通信系統的電磁兼容性差,直到「飛魚」導彈進至「謝菲爾德」5公里的目視距離上時才被艦員發現。艦長急呼「注意規避」,並迅速啟動密集陣防禦系統向來襲導彈射擊,但不幸的是,該系統因計算機故障竟然無法啟動。這種情況下,一切都已為時已晚。導彈擊穿艦舷,經過數秒的沉寂后,彈頭在艦體內轟然炸響,併發大火。頓時,「謝菲爾德」號上煙霧瀰漫,火光衝天。這艘造價高達1.5億美元,首次參加實戰的現代化軍艦,很快沉沒於南大西洋海底。

「超級軍旗」一舉擊沉「謝菲爾德」號這個戰例給我們下面的啟示。

一是以己之長擊敵之短是克敵制勝的法寶

就火力系統來說,「超級軍旗」式攜帶有2枚「魔術」空空導彈、1枚「飛魚」空艦導彈和2門30毫米機關炮。「謝菲爾德」號裝備有22枚「海標槍」防空導彈,1座115毫米平高平兩用火炮,2座20毫米機關炮,1架「山貓」直升機。從數據對比來看,「謝菲爾德」號的綜合火力指數至少在「超級軍旗」飛機的20倍以上。按照西方最流行的「對策論」思維來看,「超級軍旗」式絕對不是「謝菲爾德」號的對手。但有意思的是,「謝菲爾德」號有致命的弱點,當然這個弱點是建立英國艦隊的整個弱點之上的,遠征的英國艦隊沒有空中預警機,最要命的是「謝菲爾德」號缺少低空艦載預警系統以及抗擊超低空突襲的防禦武器。「海標槍」導彈可有效地對付中高空來襲的敵機,但對15米以下掠海飛行的目標卻無能為力,而「飛魚」導彈掠海飛行高度只有2―3米。這樣的弱點,使「謝菲爾德」軍艦很難發現「飛魚」導彈,即使發現,也無法實施有效攔截。就這個戰鬥來看,在大系統下的各個作戰系統中,英國的「謝菲爾德」號處於劣勢。

二是高技術武器裝備需要高素質的人來掌握和使用

這次戰鬥中,阿根廷飛行員的出色表現令人嘆服。如在向「謝菲爾德」號接近的過程中,阿飛行員巧妙利用地球曲率對艦載雷達的影響,以超低空飛行成功地英軍艦隊的偵察探測,並騙過了美蘇偵察探測衛星。而決定「謝菲爾德」號命運的英軍艦雷達操縱員的表現十分一般。在「超級軍旗」突然躍升起來測量目標位置時,「普利茅斯」號導彈護衛艦的雷達操縱員曾經探測到該機,並通報給「謝菲爾德」號,卻沒有引起該系統操作員的足夠警覺,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還有該艦艦長的判斷能力、指揮素質都是導致軍艦沉沒的原因。

三是武器的裝備必須最大限度地走國產化

近代和現代的無數事例證明,在武器發展上,實現裝備的國產化至關重要。阿根廷的「超級軍旗」攻擊機和「飛魚」導彈都是從英國的西方盟友――法國購買的。馬島戰爭開始后,法國為了顯示對英國的支持,就對阿實施了武器禁運。而戰前阿軍只得到了14架「超級軍旗」飛機和9枚「飛魚」導彈,且飛機與導彈並不配套。而且,美國人也使了手腳,如阿空軍攻擊機準確投擲下的美國炸彈在英艦甲板上不能爆炸,大大降低了阿空軍的打擊效果,事後,英軍承認,如果那些炸彈全部爆炸的話,英國艦隊要損失大半。如在6月8日的戰鬥中,阿軍5架「幻影」戰鬥機向英軍的另一艘主力戰艦「普利茅斯」號護衛艦發起攻擊,4枚炸彈擊中該艦,可是一枚也沒有爆炸。就具體的戰鬥來看,阿根廷的武器裝備大多依賴進口使阿軍在戰鬥中十分被動。這啟示我們,武器裝備的發展必須最大限度地走國產化道路。這是因為從外國購買軍火,一方面既會在數量上受限制,又會在戰時被武器生產國禁運的可能;另一方面,外購武器在質量上難以得到保證,必然在關鍵時刻起不到應有的作用。由此,裝備發展必須堅持以自我研製為主、自成系列的國產化道路。這在未來保衛祖國領土完整的作戰中十分重要。


「孤獨殺手」――「超級軍旗」式攻擊機,改變對海攻擊樣式




「天鷹」攻擊機――阿軍「以劣打優」的武器典範


新時代的序幕――馬島海戰

馬島海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著名的一場海戰。雖然其規模遠遠不及一戰、二戰中那些場面宏大的海戰,但是,由於導彈、核潛艇等新技術裝備投入戰場,使這場海戰明顯區別於傳統海戰,它實際上揭開了新時代的序幕――高科技戰爭時代來臨了。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海軍陸戰隊在航母艦載機的掩護下,一舉登上馬爾維納斯群島,順利解除了島上英軍的武裝。英國人不甘心150年的殖民地被阿根廷武力收復,於是組建了一支龐大的特混艦隊決心奪回馬島。

4月17日,英國特混艦隊到達阿森松島,艦隊司令部作出了首先奪取南喬治亞島的決定。19日,艦隊啟航南下,25日戰鬥打響,英軍順利奪占該島。在此戰中,英軍首創直升機用導彈擊傷潛艇的戰例。28日,英軍以南喬治亞島為基地,對馬島為圓心的200海里區域實行海空立體封鎖。阿根廷海軍在禁區邊緣的活動促使英軍決定擴大襲擊範圍。5月2日,英國核潛艇用自導魚雷擊沉阿「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首創核潛艇擊沉巡洋艦的戰例。英軍的這一作法迫使阿海軍將水面艦艇全部撤回港內,同時決定用飛機打擊英艦隊。5月4日,阿「超級軍旗」式戰鬥機用法國製造的「飛魚」導彈擊沉了英「謝菲爾德」號驅逐艦,首創空艦導彈擊沉大型戰艦的戰例。由於法國將「飛魚」導彈的機密技術參數透露給了英國,使英軍防空電子干擾效率大增,有效遏止了阿軍進一步擴大空襲戰果。英軍在完全掌握了海空控制權后,於5月21日開始登陸作戰。阿軍出動戰鬥機對登陸場和英艦隊展開了攻擊,擊沉英艦船5艘、擊傷4艘。由於實力對比懸殊,阿軍未能阻止英軍重佔馬島的軍事行動。

馬島戰爭是以海軍為主,諸軍兵種協同作戰的現代化戰爭。它不是一場單純的海戰,也許單純的海戰已經成為了歷史。因此,統計海戰戰果也就失去了意義。在歷時74天的戰爭中,英軍參戰艦船118艘,計100餘萬噸,飛機340架,兵力6.5萬人。戰爭結果,英軍損失艦船6艘、飛機34架,傷亡1000人,被俘200人;阿軍損失艦船11艘、飛機105架,傷亡2300人,被俘1.13萬人。

馬島戰爭之後,高科技廣泛應用於戰爭,兵者曰:制海權在於制空權,制空權在於制電磁權,制電磁權在於制外層空間權。戰神馳騁的空間越來越廣闊,不過自那以後再也沒有發生可供研究的堪稱「大」字的海戰。

從馬島戰爭看如何掌握島嶼爭奪戰中的制空權

二十年前的馬島戰爭,雖因其作戰樣式和武器運用沒有重大突破而被時人稱為一場「昨天的戰爭」,但是,作為二戰以後最大規模的海空衝突,這場戰爭還是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談談馬島戰爭中制空權的爭奪及其啟示。一、制空權對馬島之戰的影響

馬島戰爭中阿根廷投入飛機約360架,其中幻影戰鬥機、天鷹攻擊機、普卡拉攻擊機和超軍旗攻擊機等作戰飛機約170架,英國投入飛機和直升機340架,其中直接投入戰場的作戰飛機為航母和運輸船上的40架海鷂和鷂式垂直起降戰鬥機。戰爭中雙方積極運用空中力量,用於控制戰區、對海對陸攻擊、偵察、兵力投送和後勤補給等,發揮了關鍵的作用。空中力量對戰爭進程影響較大的是以下兩個方面:

1、在控制戰區方面,英軍利用艦載的海鷂和鷂式戰鬥機作為其特混艦隊空防體系的核心,保障了特混艦隊的空中安全,掩護特混艦隊成功封鎖了馬島周邊200海里的海區,並對登陸部隊的作戰行動提供了一定的空中保護,發揮了空中保護傘的作用。戰爭中海鷂和鷂式戰鬥機多次與阿根廷空軍的幻影戰鬥機和天鷹攻擊機展開空戰,在空戰中擊落多架戰鬥機而自身無一被擊落,為掩護英軍作戰行動立下了汗馬功勞。如沒有艦載的鷂式戰鬥機投入戰爭,英特混艦隊勢必在阿根廷空軍的打擊下喪失作戰能力,而無力完全封鎖馬島。阿根廷方面最大的失著即在於未能完全撕裂英軍的空中保護傘,其空軍未掌握戰區制空權,導致馬島被英軍徹底封鎖,島上部隊孤立無援,坐以待斃。

2、英軍因投入的戰鬥機數量較少,無法保證對制空權的全時空控制,阿根廷空軍充分利用這一弱點,積極主動地對英海陸力量進行攻擊,多次突擊英特混艦隊艦船和登陸部隊,英特混艦隊損失艦船18艘(沉6、傷12)。阿根廷空軍的戰鬥行動是英軍在整個戰爭中遇到的最大障礙。二、馬島之戰中爭奪制空權的經驗和教訓

1、充分利用航母和島嶼機場作為空中力量的作戰基地

空中力量是奪取制空權的主要力量,在遠離本土的島嶼爭奪戰中,必須擁有必要的空中力量活動平台或地面基地,最大限度地解決空中封鎖、空中掩護、空中預警等問題。

馬島之戰中,受活動基地的限制,雙方空中力量都未能充分掌握制空權。

戰爭中,雖然英軍航母傾巢出動,還對運輸船進行臨時改裝搭載空軍的鷂式戰鬥機投入戰鬥,發揮了較大的作用,但因當時英國中型航母已經全部退役,輕型航母搭載的戰鬥機僅區區,始終無法保證對制空權的全時空掌握,使裝備較為落後的阿根廷空軍有機可乘。另外因輕型航母缺乏空中預警能力,英軍不得不派出驅護艦前出作為艦隊的雷達哨,並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如當時英軍能夠保留2艘以上的中型航母,則艦載戰機數量可翻兩番,空中預警力量也有很大的改善,有可能完全掌握戰區制空權。

阿根廷方面也未能很好地利用馬島上的三個機場,在進入馬島的一個多月的備戰階段並沒有整修機場,僅進駐了少量螺旋槳推進的普卡拉攻擊機,其主力仍留駐600多公裡外的本土機場,已經為其裝備戰鬥機和攻擊機作戰半徑的極限。在戰鬥中,阿根廷戰機飛臨馬島戰區后,其留空時間僅有短短的幾分鐘,只能採取打了就走的襲擊戰法,無法長時間留空作戰,致使其戰機數量優勢無法發揮。如阿根廷空軍主力能儘早進駐島上機場,那麼戰區制空權鹿死誰手,尚難預料。

2、最大限度地發揮艦載和陸地防空火力的作用,填補空中力量的空白。

馬島戰爭中,雙方空中力量實際上都未能徹底掌握制空權,空中力量留下的空白只能由艦載和陸地防空火力來填補,主要方法是利用防空導彈和高炮組成有一定縱深的梯次防空火力體系。如戰爭中,阿根廷利用地面高炮火力擊落了30多架英軍飛機和直升機。英軍不僅充分發揮了艦載防空火力的作用,在部隊登陸脫離艦載防空火力圈后,還迅速投入了地面防空導彈系統,及時為登陸部隊提供了保護。

3、直接攻擊敵空中力量基地,殲敵於地面。

為彌補戰機數量的不足。抵消阿根廷空軍的數量優勢,在特混艦隊抵達馬島水域之前,英軍在戰爭中曾出動遠程轟炸機空襲馬島機場。其後,英軍還出動特種部隊襲擊了阿根廷本土的里奧
我是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中國人,我健康,我快樂。
細節成就完美。
圖片類未註明[原創]的均為轉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決策會員(三十九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8510
4
 樓主| 一個中國人 發表於 2006-7-1 01:23 | 只看該作者

撒切爾夫人回憶(全)—馬島戰爭始末

【英國《泰晤士報》3月11日文章】題:48小時內作出戰爭決定——摘自瑪格麗特·撒切爾所著《唐寧街歲月》一書

原編者按 政治陰謀和微妙的外交活動:20年前瑪格麗特·撒切爾收復福克蘭群島(又稱馬爾維納斯群島)內幕。

事起南喬治亞島

一切都是從福克蘭群島東北800英里處的南喬治亞島那次事件開始的。1981年12月20日,一批自稱是阿根廷廢金屬交易商的人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登陸該島。

這是件很煩人的事,但並非特別嚴重。當阿根廷新聞界開始紛紛推測,阿方可能採取軍事行動時,我才警覺起來,儘管我不希望發生全面入侵之類的事情。

第二年3月有更多的阿根廷人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登陸南喬治亞島。島上升起了阿根廷國旗,併發射槍彈。面對我們的抗議,阿根廷政府聲稱事先並不知情。到3月底,事情仍未妥善解決,我們越來越擔心。外交大臣彼得·卡林頓首先與美國國務卿阿爾·黑格進行接觸,要求他在我們決定派出核動力潛艇之際頂住壓力。我的直覺告訴我:現在到了向阿根廷人表明我們要動真格的時候了。3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三,我正在下院我的辦公室工作,國防大臣約翰·諾特要求立即召集會議討論福克蘭群島問題,他顯得驚恐不安。他剛聽說阿根廷艦隊已經出海,並有可能在4月2日(星期五)入侵福克蘭群島。沒有理由懷疑這個情報。約翰擺出了他作為國防大臣的觀點:一旦福克蘭群島被佔領,就很難把它們奪回來。我無法相信這一點,這裡有我們的人民,這是我們的群島。我立即說:「如果福克蘭群島被佔領,我們必須把它們奪回來。」

我要求馬上與海軍參謀長亨利·利奇交談。他顯得鎮定自若、信心十足:「我可以組建一支由驅逐艦、護衛艦、登陸艇和補給船隻組成的特遣部隊。它將由航空母艦『競技神』號和『無敵』號率領,並能在48小時內準備起航。」他相信這支特遣部隊可以奪回福克蘭群島,只等我一聲令下。我答應了,他立即回去著手準備。我們讓內閣決定特遣部隊是否起航、何時起航。

在此之前,我義憤填膺,決心已定。現在我的憤怒和決心已被一種解脫和信任所取代。英國武裝部隊肯定會克服障礙、贏得勝利。作為首相,我的工作就是確保武裝部隊得到它所需要的政治支持。但是,首先我們必須盡一切可能阻止可怕的悲劇發生。

我們將唯一的希望寄托在美國人身上。我們給里根總統發去一封急件,要求他向阿根廷三人軍政府首腦加爾鐵里將軍施壓,把他從戰爭邊緣拉回來。里根總統立即同意這樣做。然而,加爾鐵里一開始拒絕接聽美國總統的電話。當他屈尊開口講話時,要阻止侵略已經太晚了。

(一)




外號「鐵娘子」的撒切爾夫人


4月2日(星期五)早晨9點45分,我向內閣彙報說阿根廷侵略軍正逼近福克蘭群島。我們將在當天晚些時候開會再次考慮派出特遣部隊一事——儘管我心想,此時此刻已不是我們是否應該採取行動,而是如何採取行動的問題了。

當天傍晚7點半召開了第二次內閣會議,會上決定派出特遣部隊。此刻我們最關注的是要花多長時間才能抵達福克蘭群島。我們相信阿根廷人會動用大量人力、物力,使我們很難驅逐他們,情況的確如此。況且隨著南半球冬季臨近,凜冽的寒風和咆哮的暴風雨使南大西洋原本就十分惡劣的氣候變得愈發糟糕。爭取國際支持

雖然軍事準備就緒,但公眾關注的焦點卻轉向在聯合國安理會進行的公開辯論上。從短期來看,我們需要在聯合國安理會戰勝阿根廷,需要確保作出一項協議,譴責他們的侵略行徑,並要求他們撤軍。但從長遠來看,我們知道我們必須力圖使這件事儘可能擺脫聯合國的控制。由於冷戰在繼續,加上聯合國內部有許多國家是反殖民主義的,安理會有可能試圖強迫我們接受不必要的條款。如有必要,我們會予以否決,但這樣做會削弱國際社會對我們立場的支持。這依然是整個危機期間需要深思熟慮的大事。

在阿根廷入侵福克蘭群島前夕,英國駐聯合國大使安東尼·帕森斯爵士和駐華盛頓大使帕森斯·亨德森爵士都忙於智勝阿根廷人。聯合國秘書長呼籲雙方保持克制:我們作出了積極響應,但阿根廷人卻保持沉默。

4月3日(星期六)帕森斯設法贏得一場外交勝利,他說服安理會要求阿根廷人立即無條件從福克蘭群島撤出。我特別感激密特朗總統。他,連同舊英聯邦領導人,是我們最堅定的朋友。他星期六親自給我打電話保證支持我們。當我在下院宣布特遣部隊已準備就緒並即將起航時,觀眾席里傳來一片歡呼聲。但我知道並非每個人都在歡呼同一件事情。一些人視特遣部隊為純粹的外交艦隊,它將把阿根廷人拉回到談判桌旁。他們從未想過它會真的參戰。其他人與我的想法相同:特遣部隊必須投入戰鬥,但他們懷疑政府的意志和毅力。目前,我通過派出特遣部隊、通過確定我們的目標,得以贏得上述兩派人的支持;福克蘭群島將從被佔領中解救出來,並回到英國政府懷抱。但我意識到,隨著戰爭拖延下去,即使是這種程度的支持也有可能削弱。我想我們會遭遇挫折,甚至會使某些鷹派人物質疑這一仗是否值得打。由戰爭鼓吹者、談判者、甚至和平主義者達成的共識能維持多久?

我旋即遇到政府內部發生的危機。人們將我們未料到阿根廷人入侵福克蘭群島的主要罪責加到了卡林頓身上。他嚷著要辭職。我和威利·懷特洛都竭力勸他留下。但似乎總有一種本能的願望,即必須找個替罪羊為災難付出代價。毫無疑問,卡林頓辭職最終會使保守黨更容易團結起來,並集中精力收復福克蘭群島,他理解這一點。

在看過4月5日(星期一)的報紙,尤其是《泰晤士報》的社論后,他決定辭職。外交部其他兩位高級大臣漢弗萊·阿特金斯、理查德·盧斯也引咎辭職。約翰·諾特也希望辭職。但我直截了當地告訴他,當艦隊已要出海之時,他有義不容辭的責任留下來靜觀整個事態的發展。於是他收回了辭職信,條件是公布他辭職被拒絕的消息。無論今後將面臨什麼問題,現在到了只重點關注一件事情的時候,那就是勝利。

從一開始,我們就知道美國的態度是關鍵。如果美國人願意,他們可以給阿根廷經濟造成嚴重破壞。我請求里根總統敦促美國採取有效的經濟措施,但他們不準備這樣做。他們停止了武器銷售,但他們不會太嚴厲地「抨擊」阿根廷。這樣做將使他們失去對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影響。他們不想讓加爾鐵里下台,因此希望想出一個為他保全面子的解決方案。有明顯跡象表明他們正考慮在(英國和阿根廷)雙方之間進行調解。

我應該補充一點,即從一開始,美國國防部長卡斯帕·溫伯格就與我們的駐美大使取得聯繫。他強調說,美國不可能像對待其北約盟友兼長期朋友英國那樣對待阿根廷,並說他將盡其所能幫助英國。美國從未遇見過比英國更明智的愛國者,英國也從未有過比美國更真摯的朋友。

我們快速、高效派出的特遣部隊使整個世界感到震驚。數百萬人在電視機前觀看了兩艘航空母艦4月5日從朴次茅斯出發的情景。緊隨其後的是11艘驅逐艦和護衛艦、3艘潛水艇、兩棲突擊艇「無恐」號和無數海軍輔助艦船。最初派去參加的部隊有3000人。在戰爭期間,有好幾次我們不得不修正我們對所需部隊人數的估計,並派出了增援部隊。最後我們派出了100多艘艦船,船上載有2.5萬名戰士。



圖中紅色部分為阿根廷,標有藍字的是馬島


黑格外交受挫

4月8日,黑格抵達倫敦進行其第一階段的穿梭外交。我們向他明確表示,他不是以調解人,而是以朋友和盟友的身份造訪倫敦的,他此行的目的是要討論美國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支持我們確保阿根廷人從福克蘭群島撤軍,他也接受了我們的立場。但有一點從一開始就是明白無誤的:無論公開怎麼說,黑格是來調解的。

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黑格此行的目的不是要恢復英國對福克蘭群島的統治,而是其它東西。他的一切努力都停留在竭力說服雙方在阿根廷撤軍後接受某種中立的「臨時管理」方案,然後再決定該群島的長遠未來。他談到在談判繼續期間,美國或加拿大可以派兵駐守福克蘭群島。我當即指出,這意味著阿根廷人靠使用武力達到了目的。我告訴他必須恢復英國對福克蘭群島的主權。此後才有可能進行談判,而且談判必須遵從的首要條件是:福克蘭群島居民的願望是最重要的。

當黑格抵達布宜諾斯艾利斯並開始試圖與阿根廷軍政府舉行談判時,軍政府內部分歧很大,加爾鐵里和科斯塔·門德斯外長似乎一會兒一個主意。有一陣,黑格以為他得到了阿根廷作出的讓步,但當他4月11日正要前往英格蘭時,實際上就在他即將登上飛機的一剎那,科斯塔·門德斯交給他一份文件。文件顯然取消了他認為他已得到的讓步。12日,黑格帶著他認為阿根廷人可能會最終接受的建議重返布宜諾斯艾利斯。這些建議是以如下推測為基礎的,即英國和阿根廷會一致同意在兩周時間內從福克蘭群島及其周圍特定地區撤軍。將成立一個由美國、英國和阿根廷代表組成的委員會來取代總督,並確保協議得到遵守。還將恢復當地人對該群島的一貫統治,不過將加入數名福克蘭群島上為數不多的阿根廷人的代表。

黑格的建議是想通過允許成立一個看上去軟弱無力的委員會來誘使阿根廷部隊撤出福克蘭群島。然而,仔細觀察會發現這樣做有相當大的困難。除非美國準備保證該群島不會遭遇新的入侵,否則島民將毫無安全可言。黑格對這一點不是很清楚。此外還存在不可避免的地理現實。阿根廷人仍將留在福克蘭群島附近,如果我們撤回到「正常海域」,我們的部隊駐守在哪裡?我們至少有權留在與阿根廷軍隊到該群島距離相等的地方。

主要問題總是與軍事有關。我清楚阿根廷人願意談判的唯一理由是因為他們害怕我們的特遣部隊。我強調,雖然隨著阿根廷部隊的撤出,位於指定的非軍事區的英國潛水艇也將離開,但特遣部隊必須留下來。這一點很關鍵:我的經受不起阿根廷人的第二次入侵。

黑格說,他並非要求我們的艦隊調頭回去,只是要求它在達成協議時停止前進。我回答說,如果我在阿根廷完成撤軍前阻止特遣部隊前進,下院饒不了我。我也不打算這樣做。我準備一旦簽署協議就讓部隊運輸船放慢前進速度。但是特遣部隊必須繼續前進。我們一直爭論到當天傍晚,此時我們一致同意進一步談判。

然而,12日晚上快到10點時,黑格打電話告訴我,科斯塔·門德斯打電話告訴他,他認為國務卿沒有必要再去布宜諾斯艾利斯,除非就福克蘭群島達成的任何協議都規定總督由阿根廷政府任命,而且阿根廷國旗將繼續懸挂在該島上。如果這不可能,阿根廷人在談判結束時必須得到如下保證:承認阿根廷對福克蘭群島擁有主權。

黑格感到震驚。面對這個消息,我心情複雜,但我絕不會在此種壓力面前屈服。我告訴黑格,如果這就是他不能重返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理由,那麼他必須公開說明他為什麼作出這個決定。黑格同意了,他顯然非常沮喪。


當時的阿根廷總統加爾鐵里




英國的突擊隊員


外交磋商不順

遙遠的大西洋上,皇家海軍「競技神」號航母、「無敵」號(前譯「常勝」號)巡洋艦、「格拉夫摩根」號驅逐艦、「大刀」號護衛艦、「朴利茅斯」號護衛艦和「活潑」號護衛艦以及「奧爾米達」號和「資源」號輔助艦艇離開了阿森松島,駛往目的地福克蘭群島。

4月19日,星期一,我第一次閱讀了美國國務卿黑格在布宜諾斯艾利斯與阿根廷方面商討的最新方案。這套方案讓人完全不能接受,越看越覺得阿根廷仍然試圖保住它以武力奪去的土地。阿方想讓我國軍隊遠離群島,從而佔據軍事優勢。他們想把本國人民大量遷往島上,從而改變人口組成。而且他們不打算允許島上居民自行選擇是否回歸他們在阿根廷入侵前所屬的英國政府。

黑格邀請弗朗西斯·波姆(他已接替卡林頓在外交部的職務)前往華盛頓闡明我國對阿方協議文本的看法。弗朗西斯闡述了我國對布宜諾斯艾利斯協議文本的詳細觀點和修改意見。他本來還應當要求美國保證群島的安全。可惜,弗朗西斯第二天在眾議院給人留下的印象是,只要談判還在繼續就不會動武。我國根本不可能持這種立場而讓阿方無限期地吊我們的胃口,後來他不得不向眾議院發表簡短聲明收回前面的講話。

4月21日(星期三)那天,我們還通過駐華盛頓大使帕森斯·亨德森告知黑格,我們決心在近期收復南喬治亞島。黑格表示驚訝和憂慮。他問我們,這個決定是否已不容更改,我說,是的。我們是通知他,不是磋商。後來他對我國大使說,他覺得自己不能不讓阿根廷軍政府事先知道我國的意圖。我們大為震驚。亨德森勸他三思而行。弗朗西斯星期四一整天都在華盛頓同黑格講論我國的提議。他未能說服美國做出保證。很快我便得知,他也沒能讓黑格理解我國的其它想法。

但我的心思不在這裡。我對南喬治亞島的局勢深感擔憂。特種部隊的第一次登陸因大風雪而被迫取消。第二次成功了,但氣候很快惡化,颳起了70節以上的西南風。福圖納冰川上的軍人們實在受不了,於是向「安特里姆」號驅逐艦發報,要求派直升機把他們接走。第一架直升機飛過去以後因大雪阻礙視線而墜毀。第二架直升機也遇到不幸。國防部不知道飛行員是死是活。真是出師不利。

我的心情十分沉重。此時,我正換衣服準備前往倫敦市長官邸出席慈善晚會,我將是會上的主要發言人。能不煩惱嗎?我甚至開始懷疑,也許我們給自己定下的任務真的是可望不可及的。正當我走下唐寧街10號的台階時,貼身秘書克萊夫·惠特莫爾衝出辦公室給我帶來最新消息。第三架直升機順利著陸,接走了特種航空團的所有成員和前兩架直升機的機組人員。我的步伐頓時輕鬆起來。我們的人一個也沒少。

我差點兒辭職

4月24日,星期六。這一天成為福克蘭群島事件的一個最重要的日子,也是我個人生活中的一個關鍵日子。清早,剛從美國回來的弗朗西斯來到我的書房彙報工作成果。對於他帶回來的文件,我只能說是有條件的投降。黑格認為:假如爆發戰爭,就會出現敵視情緒,英國將失去國際社會的支持。我告訴弗朗西斯,協議中的條件是絕對無法接受的。弗朗西斯不以為然。他認為我們應當坦然接受這份文件。我們互不相讓。協議草案規定,我國的特遣艦隊在7天內離開指定區域,15天後徹底消失。這將使我們完全喪失對撤軍進程的軍事影響力。其次,從簽署協議之日起解除對阿根廷的制裁。那樣一來,我們就失去了確保阿根廷如約撤軍的另一個、也是剩下的唯一手段。

在當天晚上的戰時內閣會議上,儘管此前我已明確表態,弗朗西斯卻我行我素地提交了一份書面材料,建議接受協議條款。我逐字逐句研究了他的材料。每句話的含義是什麼?我們現在怎麼會同意了以前曾反對的東西?我們為什麼沒有堅持最起碼要求讓島上居民自決?我們為什麼同意阿根廷人幾乎不受任何限制地往島上遷移並按照與福克蘭群島現有人口同等的條件取得財產權?

最後,(國防大臣)約翰·諾特打破了僵局。他提議,我們應當對協議草案不予置評,讓黑格把它先交給阿方。假如他們同意,我們無疑就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但那時我們可以把這件事交給議會表決。假如阿方反對(估計他們會反對,因為軍政府是絕不會撤軍邸,我們就可以敦促美國表示堅決站在我們一邊。黑格答應過,只要我們不中斷談判,美國就支持我們。

危機終於化解了。假如戰時內閣接受了弗朗西斯的建議,我就不會再當首相。我就會辭職。

(四)




英軍突擊隊乘作的海王式直升機


「美國支持我們」

第二天,我軍收復了南喬治亞島。4月26日,星期一,戰時內閣同意宣布周圍200海里以內為禁區,並擬訂了進出這片區域的規則。阿根廷受到的軍事壓力越來越大。但在國內,全面軍事衝突顯然迫在眉睫的書面開始動搖某些人的決心,這些人從一開始就沒有真心實意想奪回福克蘭群島。與此同時,黑格稍稍修改了與弗朗西斯商定的協議,交給了阿根廷政府。黑格告訴軍政府不得修改,並給他們規定了做出答覆的嚴格時限。不過,後來他又不願執行這條規定。

軍政府則打定了主意拖延時間。4月28日,星期三,黑格打電話給弗朗西斯說,布宜諾斯艾利斯始終沒有迴音。4月28日,星期四,內閣會議結束后,我致電里根總統說,我們認為,現在必須把阿方的沉默視為反對協議草案。事實上,當天晚些時候,阿方確實正式駁回了美國的方案。至此,里根答應明確宣布,談判的破裂應當歸咎於阿方。

4月30日,星期五,我國為收復福克蘭群島而展開的外交和軍事活動進入新的階段。美國現在明確站到我們一邊。里根對電視台記者說,阿根廷採取了武裝侵略的手段,絕不能讓這種侵略得逞。

最重要的是,他還指示,美國將在軍事物資方面有求必應。遺憾的是,美方不肯同意禁止從阿根廷進口商品。不過,里根總統的聲明大大增強了我國的立場。按照日程安排,那天晚上我要在貝德福德郡的一個大型集會上發表講話。我受到了熱烈歡迎。在場所有人都毫不懷疑我國的事業是正義行為,也毫不懷疑我國將取得最終勝利。我感到自豪和振奮,同時也感到肩上的責任沉甸甸的。我知道,特遣艦隊明天就要進入福克蘭群島周圍水域。

從5月初開始,我越來越多地考慮派兵。但這並不意味著要求談判的壓力有所減弱。遠非如此。主張為了談判而談判的壓力幾乎要把我壓垮,一大批政界人士千方百計阻止動武——他們似乎忘了,是阿根廷人動武在先的。

然而我絕不能忽視外交努力,因為它的成敗關係到我們能從盟國、主要是從美國那裡得到多大的支持。這段時間,對無數未知因素的恐懼不斷湧上心頭。空中掩護力量有保障嗎?阿根廷的潛艇藏在什麼地方?我們能趕在南太平洋氣候惡劣的冬季到來之前為成功登陸做好必要的軍事和外交準備嗎?

擊沉阿巡洋艦

早餐時,我接到一個電話,說我們的「火神」轟炸機已經炸毀了斯坦利港機場的跑道。海軍特遣艦隊也在轟炸福克蘭群島上的其它阿軍陣地。那天,阿根廷空軍向我國艦艇發起猛烈進攻。阿根廷有條件向外界播發圖片,而我們卻不能。

翌日,星期天,我一整天都在契克斯。這一天對於馬島戰爭的結局有著不可估量、但常常被人誤解的重要意義。我召集戰時內閣和三軍參謀長開會。菲爾德豪斯上將告訴大家,我軍「征服者」號核潛艇一直在跟蹤阿根廷的「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這般巡洋艦由兩艘驅逐艦護航,而且它本身具有很強的火力,配備了六門射程為13英里的大炮以及防空導彈。我們得知,「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很可能配備了「飛魚」反艦導彈,它的兩艘護衛艦則肯定裝有這種導彈。三艘艦艇游弋在禁區邊緣。特遣艦隊司令員伍德沃德上將認定,阿軍正醞釀全面進攻。

下午1點30分「征服者」號接到指令。「貝爾格拉諾將軍」號遭到魚雷襲擊,當天晚上快8點的時候沉沒。我軍潛艇以最快速度駛離現場。兩艘護衛艦誤以為接下來它們也將遭襲,慌忙展開反潛活動,卻沒有及時搜救船員,大約321人葬身海底——最初呈報的死亡人數比這還要高得多。備戰狀態不佳是船員傷亡慘重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倫敦,他們聽說「貝爾格拉諾將軍」號被擊中,又過了幾個小時才確認它已沉沒。

(五)




阿根廷的法制「超級軍旗」攻擊機,專用於發射「飛魚」導彈

衝破外交壓力

在阿根廷的"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於1982年5月2日沉沒后,軍事和外交上的壓力增加了。5月4日,星期二,英國皇家海軍艦艇"謝菲爾德"號被一枚"飛魚"導彈擊中,破損嚴重。當初有人告訴我,傷亡20人,接著又說是40人。這時外交大臣弗朗西斯·波姆已經從美國回來。我們不喜歡他提出的方案,於是打算做出重大修改,當然首要的是確保島上居民的意願得到尊重。可是,黑格(美國國務卿)不接受我們的修改,因為他認為阿根廷人會不假思索地拒絕我們的方案。我接到里根總統的一封信,他敦促我們做出更大的讓步。

我對不斷有壓力讓我們軟化立場感到不快。我以私人名義給里根總統寫了封信,雖然我在將信寄出前盡量剋制著自己的沮喪,但信中可能還是表露了太多這種情緒。我相信阿根廷軍政府永遠不會撤軍,不管是以什麼條件。我本人的觀點逐漸變得堅決。

里根總統給我打電話,目的是要告訴我,他感覺阿根廷人和我們的談判立場相當接近。我不得不遺憾地告訴他,情況並非如此。還存在一些重大的障礙。阿根廷人想組建一個臨時政府,這個政府最終必將使福克蘭群島成為阿根廷的領土。

第二天,我得知特種航空團和特種艦艇團在佩布爾島發動的夜間襲擊非常成功,摧毀了停在機場上的全部11架阿根廷飛機。這是一次勇敢的冒險,也是對阿根廷人的一個嚴正警告,提醒他們我們的軍隊訓練有素,不過這一警告並未引起他們的注意。

我們在契克斯度過了那個星期天,大部分時間都忙著起草我們的最終方案,這一方案將由聯合國秘書長交給阿方。我們所考慮的至關重要的一點是,我們要(理想的情況是,在登陸之前)給談判劃上個句號,但同時要盡量剋制已露出苗頭的不妥協情緒。我同意擬出一份公平合理的方案。在組建臨時政府的問題上,我們強調了自己的條件,要確保島上居民擁有類似於自治的權力,阿根廷政府不能介入。我們明確表示,在未來談判中,島上居民的意願是擺在第一位的。我們要求阿根廷政府在48小時內作出答覆,而且不能在這些條件上討價還價。黑格讀到這個文本時,說它是公平的。我們表現出的靈活變通似乎也給聯合國秘書長留下了深刻印象。

5月18日(星期二)早晨,戰時內閣和三軍參謀長碰了頭。這可能是關鍵的時刻。我們必須作出決定,是否繼續福克蘭群島的登陸行動。我請每位現役參謀長表明自己的看法。討論是開誠布公的,而困難也顯而易見:我們在登陸時很容易遭到打擊,特別是,在我們是否有足夠強的空中掩護力量這一點上還存在疑慮,因為阿根廷從其本土就完全可以擊中英國的軍艦。但顯然,拖得越久,失敗的危險就越大,我們的軍人在不得不打仗時所面臨的形勢也就越惡劣。我們的軍人不可能無限期地呆在軍艦上。當然,沒有誰能減少傷亡數字,但大家的看法是,登陸的好處勝過拖延的危險。

第二天,我們接到了阿根廷的答覆,實際上是對我們方案的全盤否定。我從來沒想過他們會接受。5月20日(星期四)早晨,戰時內閣在全體內閣會議之前召開了會議。弗朗西斯·波姆還是竭力主張讓步。我非常堅決地作了總結。推遲軍事行動時間是不可能的。這會給我們的軍隊帶來毀滅性後果。如果天氣適宜,登陸行動將繼續。戰時內閣,乃至全體內閣都同意了這一做法。

(六)



英軍的「海鷂」式戰鬥機在馬島一戰成名


重返福克蘭群島

5月21日(星期五),我忙得不可開交。下午5點過後,我通過電話得知,行動正在進行中,但具體情況還不知道。後來從電視上得知消息。聯合王國國旗正在聖卡洛斯飄揚,我們重返福克蘭群島。

我迫切地想知道傷亡數字。我們有那麼多軍人,那麼多裝備,真的能神不知鬼不覺地登上敵方海岸嗎?當晚晚些時候,我回到唐寧街10號,(國防大臣)約翰·諾特給了我一份內容全面的報告。登陸行動中,我們沒有人員傷亡。但此時已是白天,激烈的空戰又打響了。我們損失了「熱心」號護衛艦。「阿耳戈英雄」號護衛艦和「寶石」號驅逐艦也受到了嚴重損壞。我不明白,阿根廷飛行員怎麼會漏掉體積龐大的、漆成白色的「堪培拉」號運輸艦。實際上,憑藉天空密布的陰雲和很差的能見度,兩棲部隊的主力已經進入了聖卡洛斯水域。

如果我們的「海鷂」式戰機沒有使用美國國防部長卡斯珀·溫伯格提供的最新型的「響尾蛇」空對空導彈,我們就奪不回福克蘭群島。美國人還提供了15萬平方碼的鋼板,用來鋪就一條臨時跑道,5月3日,溫伯格甚至提議派出「艾森豪威爾」號航空母艦,作為我們在南大西洋的一條活動跑道。不過這個提議在我們看來不太實際,它起的更多的是鼓舞人心的作用。5月25日(星期二)晚上,我正在下院我的辦公室里工作,這時約翰·諾特來了,說皇家海軍的「考文垂」號驅逐艦遭到了阿根廷飛機的襲擊,不久后沉沒,19名船員遇難。當晚晚些時候,我聽到了更多的壞消息。我去了解關於「考文垂」號的最新消息,值班人員告訴我,「大西洋運送者」號集裝箱運貨船被一枚「飛魚」導彈擊中起火,有關方面已經下達了棄船的命令。我知道「大西洋運送者」號載有用於增援的另外19架「海鷂」式戰機。這些戰機還在船上嗎?如果在的話,我們還能打下去嗎?船上還有數架直升機,如果打地面戰,這些直升機在輸送軍人和給養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一架直升機逃過了這場劫難。對我來說,這是開戰以來最難熬的一個晚上。

取得戰爭勝利

第二天一早,我得知,情況並不像起初想的那麼糟糕。我聽說,對「考文垂」號和「大西洋運送者」號的船員展開了一次漂亮的救援行動。19架「海鷂」式戰機此前都飛到了「競技神」號和「無敵」號上。雖然我們損失了8架直升機和4500頂越冬帳篷,但我們畢竟沒有遭到致命的打擊。

我們明確表示,我們已經登陸了,因此不準備在現階段談判,這多少讓聯合國秘書長和黑格有些失望。我們再不能接受建立臨時政府或共同撤軍這類建議了。美國人又開始憂心忡忡。華盛頓不斷向我們施加壓力,讓我們不要在軍事上羞辱阿根廷。可我知道,我們還面臨很多危險。為奪取達爾文和綠鵝村而展開的戰鬥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阿根廷人做了充分的準備,佔據了有利的戰略位置,而我們的軍隊要穿過一片開闊地。他們會遭到如猛烈的炮火襲擊。瓊斯上校在保護他手下的軍人前進時獻出了生命。他的副指揮立刻接替了他的位置,最終迫使敵人投降。阿根廷戰壕里一度舉起了白旗,可我們的兩名士兵前進時中彈身亡。最後我們的指揮官派兩名阿根廷戰俘傳信,讓他們投降。阿根廷軍官向他手下的人大談他們的事業如何正義,但最終他們還是投降了。我們打贏了這場著名的戰役。

(七)




掛裝「響尾蛇式」導彈在進行巡邏的「海鷂」式戰鬥機


美國這時開始設法恢復外交談判。但當里根總統5月31日(星期一)晚上給我打電話時,我不得不告訴他,如果在贏得了軍事勝利后,在外交上以失敗告終,那將是非常錯誤的。如果阿根廷不撤軍,我們就不打算停火。由於阿根廷人七周以來拒不談判,我們損失了艦船和軍人的生命,我們決不會將福克蘭群島拱手讓給第三方。雖然這種話會讓人不快,但它很奏效。美國人明白了我們的立場和意圖。

里根總統6月7日抵達倫敦進行國事訪問。他第二天要對上下兩院議員發表講話。但那天,我]們在布拉夫科夫損失慘重這個消息正苦苦折磨著我。「里斯特拉姆爵士」號和「加拉哈德爵士」號登陸艦滿載著軍人和彈藥駛往布拉夫科夫和菲茨羅伊,準備對斯坦利港發動猛攻。它們正在卸「輕劍」導彈時,雲散開了,兩艘軍艦都遭到了阿根廷人的襲擊。「里斯特拉姆爵士」號上的軍人還沒來得及下船,結果死傷慘重,許多倖存者也被嚴重燒傷。

我抱著一線希望,希望最慘痛的損失已經成了過去。但6月12日(星期六)一早,值班人員拿上來一張條子,我幾乎是從他手中奪過來的,我希望看到上面寫的是在斯坦利港附近山區的戰鬥已經打響。但情況並非如此。皇家海軍的「格拉摩根」號驅逐艦被一枚「飛魚」導彈擊中。我極度消沉,快1點時,我聽說我們所有的軍事目標都實現了。戰鬥非常艱苦。我們攻下了哈里特山和朗登山。當晚的計劃是繼續向前推進,拿下靠斯坦利港更近的坦布爾當山,但軍隊已非常疲憊,而且調運軍火也需要更多的時間,於是決定待命。與以往任何時候相比,此時結局更多地掌握在我們的軍人手中。最終的激戰在6月13日(星期日)打響。

戰時內閣周一早晨碰面時,我們還只知道戰爭仍在繼續。戰爭結束的速度之快令我們吃驚。當時和後來都有充分的證據證明,阿根廷人已疲憊不堪、士氣低沉,而且指揮不力。他們已經受夠了。他們扔下了武器,從自己布的雷區撤到了斯坦利。當晚我去下院宣布戰爭的勝利。晚上10點,我站起來告訴他們,據說斯坦利港已經飄起了白旗。戰爭結束了。大家歡呼雀躍。那天我很晚才睡覺,這時我才感到,從肩頭卸下的擔子是那麼沉重。

(八,完)


圖為英軍突擊隊登上馬島
我是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中國人,我健康,我快樂。
細節成就完美。
圖片類未註明[原創]的均為轉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4

主題

4762

帖子

1139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4

積分
1139
5
cyf81287726 發表於 2006-9-7 21:19 | 只看該作者
謝謝分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決策會員(三十九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8510
6
 樓主| 一個中國人 發表於 2006-9-9 16:18 | 只看該作者

阿根廷馬島戰爭中主要使用武器一覽

「普卡拉」攻擊機



FMA IA 58「普卡拉」是阿根廷自行研製的雙發螺旋槳式雙座攻擊機,原型機於1969年首次試飛,1974年正式投入生產,共製造了約106架。在馬島戰爭,該型飛機在戰場上非常活躍。這種速度緩慢、看似落後的螺旋槳式飛機,卻創造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戰績,不過在戰爭中的損失也非常嚴重。

該機空重402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6800千克,時速500千米/小時,最大航程達3710千米。該機裝備4挺7.62mm機槍和兩門20mm機炮,可載彈1620千克。



「超軍旗」艦載攻擊機



「超軍旗」是法國在「軍旗」攻擊機基礎上發展來的超音速艦載攻擊機。「超軍旗」裝備了多種威力強大的武器,包括兩門30毫米「德發」機炮,位於發動機進氣口下方,每門備彈125發。機身下設掛架一個,可帶250千克炸彈、600升可拋放式副油箱、可卸式空中加油設備吊艙或偵察吊艙。翼下掛架4個,每個可掛250千克或400千克炸彈,2枚馬特拉公司的「魔術」空-空導彈,或4個火箭發射巢(每個裝18枚68毫米火箭彈)。兩個內側翼下掛點可帶2個625升或1100升副油箱,或1枚AM39「飛魚」式反艦導彈和1個副油箱。「超軍旗」甚至還可攜帶核炸彈或核導彈。

「超軍旗」空重為6500千克,任務起飛重量為9450~11900千克,最大載彈量為2100千克。該機最大飛行速度為M1.3(高空),實用升限13700米,攜帶「飛魚」導彈執行作戰任務時航程為940千米。

1981年起,法國向阿根廷出售14架「超軍旗」,但因1982年馬島戰爭爆發,只交付了5架。正是這5架「超軍旗」從陸地基地起飛,擊沉了「謝菲爾德」號,且「超軍旗」自身未受到任何損失。1983年後阿根廷「超軍旗」(下圖)才開始在其「五月二十五號」號航母上服役。



A-4「天鷹」輕型攻擊機



A-4「天鷹」艦載輕型攻擊機,由美國麥道公司50年代設計製造,是一種性能良好、機動性優異的作戰飛機。除了裝備美國海軍以外,還陸續出口到很多國家,其生產總數近3000架,並且至今仍在一些國家空軍中服役。在馬島之戰中,阿根廷用A-4攻擊機擊沉了英國的「考文垂」號導彈驅逐艦,

該機空重490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11113千克,最大載彈量達4528千克。「天鷹」最大平飛速度(高度7620米)1030千米/小時,巡航速度778千米/小時,實用升限12500米,最大爬升率(海平面)80.5米/秒,作戰半徑為540千米。



「5月25日」號航空母艦



「5月25日」號航空母艦是阿根廷唯一一艘航空母艦。該艦艦名取自阿根廷的國慶日——5月25日。「5月25日」號艦屬英國「巨人」級輕型航空母艦,1942年製造,1948年荷蘭購買,后又轉賣給阿根廷。1969年開始服役於阿海軍。1981、1983年進行了改裝。

該艦標準排水量為15892噸,滿載排水量為19896噸。飛行甲板長212.6米,寬40.6米。功率4萬匹馬力,最大航速24節,續航力為12000海里/14節。該艦可搭載固定翼飛機17架以及直升機5架。
我是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中國人,我健康,我快樂。
細節成就完美。
圖片類未註明[原創]的均為轉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決策會員(三十九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8510
7
 樓主| 一個中國人 發表於 2006-9-9 16:24 | 只看該作者

英國馬島戰爭中主要使用武器一覽

「米蘭」反坦克導彈



圖為米蘭式反坦克導彈

米蘭」反坦克導彈由法國和德國聯合研製,1972年裝備部隊,是輕型中程第二代反坦克導彈的典型代表。

目前裝備的主要是改型彈「米蘭2」,裝備近40個國家,英國在馬島戰爭中曾經大量使用過。

性能數據:

彈長:760毫米,
彈徑:103毫米,
彈重:6.7公斤,
系統全重:27公斤,
破甲厚度:700毫米,
射程:25-2000米。

L118式105毫米榴彈炮



該炮為輕型榴彈炮,自1974年裝備英軍在198炮兵被美國等國採用。2年的英阿馬島戰爭中,英軍用直升機吊運此炮,及時提供了有效的火力支援。該炮大架為閉合式,用高強度耐腐蝕鋼製成。

L118是當今射程最遠的105毫米榴彈炮,因而受到許多國家的青睞。

性能數據:

最大初速:712米/秒
彈丸重:16.1公斤
最大射速:8發/分
最大射程:17200米
戰鬥全重:1.85噸
炮班人數:6人

L7A2通用機槍



英國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在7.62MM槍彈被北約正式採用后,使英國必須選擇一種新型通用機槍。后選用比利時的FN MAG機槍,英國同時獲得在英國皇家軍械廠生產的特許生產權,並命名為L7A1式,用以裝備本國及英聯邦其他一些國家。L7A1式於1960年裝備部隊。以後又作了某些改進,定為L7A2式。L7A2式通用機槍是英軍目前大量裝備的武器。另外澳大利亞、加拿大和紐西蘭也裝備此槍。

性能數據:

口徑----7.62MM
初速----838米/秒
全槍質量----10.9公斤
理論射速----750發/分
自動方式----導氣式
發射方式----連發
供彈方式----彈鏈
全槍長----1232MM
配用彈種----北約7.62×51mm槍彈

L16式81毫米迫擊炮



英國L16式81毫米迫擊炮在1963年開始研究並裝備英軍,曾在1982年的英阿馬島戰爭中使用過,美國陸軍也裝備這種炮,定型為M252。

該炮炮管下半部外表刻有散熱螺紋,炮口處裝有一內錐形套圈,便於裝填炮彈,採用鋁合金座鈑。該炮在行軍時可分解為三件,由士兵背負。

性能:   

最大初速:297米/秒
彈重:4.2公斤
最大射速:30發/分
最大射程:5650米
戰鬥全重:37.85公斤

42型「謝菲爾德」級驅逐艦



60年代末,英國研製成功「海標槍」式艦載防空導彈,並準備建造4艘82型導彈驅逐艦做為新航母CVA-01的護衛艦隻。但是,82型驅逐艦僅僅建造了1艘,便隨著新航母的下馬而停建了。這樣,排水量比它小得多的42型「謝菲爾德」級導彈驅逐艦便應運而生了。

42級艦的主要使命是為水面艦艇編隊提供必要的區域防空能力,並承擔反潛、反艦攻擊和對陸支援的任務。該級艦共建14艘,其中第一批6艘,第二、三批各4艘。首艦「謝菲爾德」號於1970年1月開工建造,1975年2月正式服役。這三批艦的設計大同小異,只是第三批根據馬島海戰的經驗做了改進,艦體也略有增大。該級艦最後一艘「約克公爵」號1985年服役。

 總體性能

該級艦全長125米(第三批為141.1米),寬0.61米,標準排水量3500噸,滿載排水量4100噸(第三批為4675噸)。該級艦是西方國家中第一級採用全燃汽輪機動力裝置的驅逐艦,高速時用2台「奧林普斯」型,總功率54000;巡航時用2台「太因」型,總功率8500馬力,推進器為5葉低雜訊變距螺旋槳,航速30節,續航力4500海里/18節。全艦編製312人,其中軍官26名。

必需指出的是,英國皇家海軍在建造該級艦時,為了降低成本,限制了全艦的排水量;為了增加武器和電子設備,又簡化了全艦的殼體結構,採用了薄殼型艦體,因此結構薄弱,容易被擊穿,而且容易受熱起火。在1982年的英阿馬島之戰中,該級艦中的「謝菲爾德」號和「考文垂」號被導彈擊中后,就因此而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武器裝備

反艦武器:該級艦以防空作戰為主,因此艦上沒有安裝專用的反艦導彈。艦載直升機可攜帶「海上大鷗」式輕型反艦導彈執行反艦作戰,但其射程、威力均為「輕量級」的。1座MK-8型單管114mm主炮,最大射程22千米,射速25發/分,可擔負起反艦、防空和對陸的作戰任務。

防空武器:1座雙聯裝「海標槍」中程艦空導彈發射裝置。該彈是按多功能區域防空導彈設計的,既能對付高空目標,也可對付低空目標,必要時也可用作反艦導彈。該彈射程40千米,反應時間只需20秒,全艦備彈22枚。另有2門「厄利孔」20mm單管炮,射速800發/分,主要用於日常警戒。由於建造時間比較早,艦上沒有裝備先進的末端反導系統,這是「謝菲爾德」號被擊沉的重要原因之一。

反潛武器:1架「山貓」反潛直升機用於遠程反潛。該機裝有吊放式聲吶、搜索雷達及2枚MK-44反潛魚雷。艦上裝有2座MK-32型三聯裝324mm魚雷發射管,發射MK-44或MK-46反潛魚雷。

電子設備

雷達:1部956R遠程對空搜索雷達、1部992Q中程對空/對海搜索雷達。火控雷達為2部909型,用於制導「海標槍」艦空導彈。

電子設備:作戰指控系統為ADAWS-4型,它以FM1600計算機為核心,將全艦作戰指揮和各武器系統指揮功能集成在一起。它能完成作戰數據的快速處理,並進行威脅判斷和射擊分配,還可以通過數據鏈與友艦交換信息。另有2座「烏鴉座」干擾火箭發射裝置。

聲吶:1部184型艦殼聲吶。
我是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中國人,我健康,我快樂。
細節成就完美。
圖片類未註明[原創]的均為轉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848

帖子

20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07
8
aaa1976319 發表於 2007-1-7 13:5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10:2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