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高福利社會和全球化造就的「夢魘」

[複製鏈接]

1656

主題

6857

帖子

3030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03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空手 發表於 2006-3-25 20:4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6年3月18日,為抗議政府擬就的「青年首次就業法」(或稱「首次雇傭合同」)在國民議會順利通過,法國爆發了全國性的大學潮。上街示威遊行的學生、青年等已超過百萬之眾。法國全國八十四所大學中有一半出現學生佔領校園的激烈行動,由示威遊行演變成的騷亂仍在法國各地持續。法國工會和學聯代表還共同商定了3月28日為第四個全國抗議日,看來法國政府遇到的麻煩還將繼續。這波學潮是法國繼1968年「五月風暴」以來發生的第一次以學生運動為前導的大規模群眾運動,而「五月風暴」敲響了廣受法國人尊敬的法國總統戴高樂將軍政治生涯的喪鐘。巧合的是,3月18日也是1871年法國「巴黎公社」武裝起義爆發的日子,似乎冥冥之中也註定了這次法國大學潮非同尋常。在世界近代史上,法國一直有著開闢新風尚、引領世界時勢和創造舉世價值標準的能力,所以世人不應對這波學潮等閑視之。
   
    法國政府的「首次雇傭合同」中最受爭議的部分是規定從今年四月起,允許企業在僱用26歲以下的僱員時,可將試用期延長為兩年。兩年內企業可以自由終止雇傭合同而無需說明理由。這長達兩年的試用期確實是可圈可點的。兩年內你要循規蹈矩、戰戰兢兢地工作,沒幾個自幼崇尚自由的法國年輕人受得了。我在美國的公司工作時,第一天就要與公司簽一份不能更改的合約,合約中白紙黑字地言明:「公司不需任何理由就解僱你;你也無需任何理由而離開公司」。這種合約被稱為英美式的資本主義雇傭關係,尚稱平等。但是,美國公司的試用期多為一個月,最多三個月。像法國公司那樣試用期可以長達兩年的,顯然是矯枉過正,卻也說明法國年輕一輩的勞動者早已「聲名在外」,總讓僱主不放心。
   
    表面上看,法國的這波學潮純屬法國的內政。但若仔細深究,它的來臨並非偶然,源於高福利社會和經濟全球化給法國帶來的「夢魘」,且「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自社會黨/社會民主黨在西方多個國家陸續上台以來,西方各國政府多實行貿易自由主義和產業向全世界開放的政策;在各國國內,一系列標準社會主義型的高福利、社會救濟和保護勞工權益的法案/法規相繼實施,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早已在富裕的西方國家深入人心。但舒適穩定的生活造就的反面效果也日益明顯,那就是使人沒有了為基本的三餐奔波的後顧之憂,也使許多人漸漸失去了努力工作的原動力。先拿法國作例子。多年前我就看過一篇文章,說法國早就實行了每周35小時的工作制(法國竟有人提議還要縮短),公定假期很多。每當假期將臨,法國人都無心於工作,更沒有人願意加班。假期時,崇尚自由和享受的法國人紛紛外出,整幢辦公樓甚至整個商業區連個人影也沒有;法國的各條公路上擠滿了出外旅遊度假的車輛,各地的度假村人滿為患,海灘上的人多得像鍋里下的餃子。法國政府給學子們提供了優厚的獎學金和學生補貼,使他們能安心完成學業,以致許多年輕人和不再年輕的人都覺得長期泡在學校里輕鬆地讀書,生活有保障,收入也不算太少,遠比辛辛苦苦地工作要好。當你在法國的校園裡看到白髮蒼蒼的人,不要以為他就是德高望重的老教授,說不定他/她還是個「姓范名進」、仍未「中舉」的老「生員」。常此下去,在由這樣的勞動態度、勞動效率和法國人一向推崇的「長期工作合約」造就的雇傭環境下,法國企業如何同那些擁有物美價廉的勞動力和更自由的雇傭關係的外國企業競爭?對此,法國的僱主紛紛抱怨:「我們是穿著拖鞋和穿著跑鞋的人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在抱怨無效之下,只好紛紛跑到國外設廠辦企業,不僅帶走了大量的資金,更增加了本國的失業率,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其它的西方國家又怎麼樣呢?80年代中後期,我父親曾去澳洲出差,回來就說澳洲雖好,卻並非理想的移民之地。因為那裡的社會福利、社會保障體制太好,造就了許多沒有後顧之憂的懶人。一般的澳洲人並不熱衷於工作,卻很懂得享受生活,喜歡躺在陽光明媚的海濱曬太陽;年輕人往往一把吉他在手,飲酒高歌,其樂融融,不思其它。當然,政府不是造幣機,羊毛出在羊身上,高福利是靠高稅收來支撐的,那時澳洲的個人所得稅就約為個人收入的一半。如果要一個辛勤勞動者長期拿出一半的勞動所得去養那些懶人,他/她的心理怎麼能夠平衡?長期下去,他/她還願意努力工作嗎?
   
    同樣的例子也發生在加拿大。我的一位住在加拿大安大略的表妹說:在加拿大老人看病的費用全部由政府負擔,為此加拿大已成為許多中國老人趨之若鶩的天堂。但加拿大的個人所得稅也約為個人收入的一半,而銷售稅更高達貨物價值的百分之十五。我在美國付百分之七到八的銷售稅都覺得心疼,可想而知要付百分之十五是啥味道。在網上經常讀到移民加拿大的中國人很難找到工作,連倉庫搬運工都至少有本科學歷。許多中國移民很後悔移民加拿大。這一切難道都與加拿大目前實行的高福利、高稅收體制導致了勞動態度、勞動效率、企業競爭力下降無關嗎?
   
    再以歐洲以外的世界老大美國為例。美國雖也是高福利和具有完善社會保障體制的資本主義國家,但不像法加澳等國那樣過分照顧有勞動能力的人,社會風氣也不提倡資助懶人。美國仍維持每天八小時工作制,美國勞工都很勤奮,美國的就業環境也比法國好,照理美國不會出現法國式的問題。但去年我曾看到一篇文章,謂美國在未來10年裡總共將有250萬至300萬個高科技的職位會「外包」給在外國的公司。高科技尚且如此,「低科技」的傳統產業更是在劫難逃。美國的紡織業、傢具製造業甚至棺材製造業等等都被蜂擁而來的外國製造的廉價產品壓得喘不過氣來,面臨關廠或破產、大批工人失業的窘境。美國各全國性的行業協會 /工會紛紛出面,強烈呼籲政府干預和國會立法以減少廉價產品的入口。如果連世界老大美國都要走向世界以圖生存與發展,其它的國家更無法抗拒「全球化」的歷史潮流。
   
    政治時鐘在資本主義的西方各國向「左」擺了許多年。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國國內環境的變遷,它又不得不向右擺了,「青年首次就業法」就是由法國右翼政府的總理德維爾潘主導的。然而這種以保護本國產業和提升本國就業機會為特徵的政治右擺「逆歷史潮流而動」,又談何容易。自1990年起,世界已進入了 「全球化」時期,國際資金、技術在全球各地自由流動,跨國企業在全球各地尋找更廉價的勞動力和更自由的雇傭關係以降低成本,這些都是企業維持競爭力的源泉。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貿易自由主義和產業向全世界開放這些原本是資本主義經營精髓的方法,卻在資本主義的發祥地踢到了重重的鐵板,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看到資本主義發祥地之一的法國被標準社會主義型的高福利社會保障體系深深「所害」,而社會主義的「堡壘」中國卻有高達百分之四十的公民看不起病(據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貝漢衛所言),從而實現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互相「對調」,覺得這歷史開的玩笑未免太殘酷了點。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5:3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