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復旦,漸行漸遠的影子

[複製鏈接]

2845

主題

1萬

帖子

6163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61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魔女 發表於 2006-2-8 11:2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母校永遠讓人有一種說不清楚的情感,無論中學,還是大學。

  走在復旦,同窗重逢,其親切與欣喜,帶給個人的觸動,似乎遠超過百年慶典特意安排的那些眼花繚亂的焰火、演出等等。所謂儀式合適與否,難有定論,只與個人興趣相關。總覺得大學校慶,本應不同於集市開張、劇院慶典、明星婚禮,該多一些樸實、沉穩、厚重。然後,留給懷舊者以回味,帶給初訪者以神往。校園有無圍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與周圍喧囂的世界,多少得有一種反差,這既是文化多樣性的需要,更是調整社會格局的需要,不然,還要大學幹什麼?

  一番痴話,當不得真。

  那日,與同窗走在校園裡熟悉的「南京路」――現在改了名字,記不住。當年軍訓時卧地練習打靶的那片草地,如今聳立起教學大樓,煞是氣派,但與老校園氛圍頗不協調。大家議論、感嘆之時,只聽見一同學大呼之:「嗨,吳老師!」吳老師,吳中傑老師也。

  吳老師迎面走來。他也是和一群同窗徜徉在「南京路」。一群鬢髮斑白的同窗,尋訪著他們四十多年前的陳跡殘影。看到熟悉的老師,母校頓時讓人親切了。

  1978年初我們剛進復旦時,課堂上就走來了吳老師。算算年紀,他當時四十剛出頭,按照如今說法,儼然還是青年學者範疇,但在當時他已是飽經滄桑的一個人物。有上海同學說,吳老師「文革」中可是「風雲人物」,是復旦「胡守鈞反革命小集團」的「第四號人物」,所謂「黑軍師」「黑高參」。如此經歷,倒是令人刮目相看。

  吳老師個頭不高,眼睛小,板書也小。一行字寫下來,常常越寫越小,細如飛絲,小若蚊蟻。如坐在後面,看不清,間歇時再走上前抄下來。他很健談,聲音洪亮如鍾,低沉時也有穿透力。他為我們講授魯迅,好像他和夫人高雲老師合著的《論魯迅的小說藝術》,就是在我們就學期間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

  吳老師善辯,尤喜爭論,這使得他與我們這幫七七級的同學沒有隔閡。平等的爭論和交流之中,彼此成了朋友。如今,只要他一到北京,一個電話,大家便四面八方匯聚而來,對飲暢談,一如當年復旦校園中。

  剛進復旦那年,1978年的暑假期間,同學盧新華在《文匯報》發表了小說《傷痕》,引起社會震動。一片叫好聲中,也有批評意見。吳老師就是不叫好的人之一。暑假過後開學,中文系在一個大教室里舉行關於《傷痕》的辯論會。大家圍在一起,中間放一把椅子(或是桌子),發言的同學相繼站上去,各抒己見。記得我們班上的女同學顏海平,是《傷痕》極力推崇者,她剛剛講完跳下來,只見吳老師蹭地一下跳了上去,侃侃而談,認為《傷痕》中的人物太軟弱,逆來順受,不是典型人物……具體的話我已記不清了,但他那副可愛的較真兒的樣子令人難忘,而他對生活、對歷史的熱情,更是留給我以深刻印象。

  正是有此種性情、此歷史情結的人,在復旦百年校慶期間,同時推出了兩本書《海上學人》《復旦往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前者寫人,後者寫史;以人帶史,以史畫人。兩者其實密不可分。吳老師的筆是一座橋,橋那頭是前輩學人畫廊,橋這頭是他自己的復旦經歷,兩者相通,正好與復旦百年吻合。

  《海上學人》所寫人物不限於復旦,不少是我熟悉的文化老人,但他們的一些故事還是第一次從吳老師的文章中得知。他寫得更多的當然是復旦的前輩學人,雖簡略,以未能充分展開而感不過癮,但他卻以自己的獨特筆觸,為復旦學人群體形象勾畫出了清晰的輪廓。那些熟悉的人,那些只知其名卻無緣一見的人,在「五四」 傳統中成長,開始自己的文化活動和學術研究,恰是復旦百年的第一個五十年的構成內容,他們也是傳統的神韻所在。閱讀時,忽然意識到,對於一座大學來說,或許校園也不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教師,是一代代教師言傳身教讓教育變得具體而豐富,讓學生的內心,可以永遠與母校聯繫起來。就像抗戰期間的西南聯大,校舍散布四處,師生遷徙顛沛,但正是那些了不起的名師們,把學生們凝聚起來,讓他們永遠有一種歸屬感、自豪感。

  《復旦往事》是吳老師的回憶錄,從1953年進校至今,又一個五十年在書中演繹出種種故事。青春浪漫、校園風波、社會變遷、命運起伏……五十年就這樣走過。從他的書里,第一次詳細地了解到當年從同學那裡聽說過的吳老師「文革」的經歷,那個有著強烈社會參與意識和革命激情的年輕老師的形象,與那個年代的動蕩、尷尬、荒誕、傳奇、喜劇、悲劇,死死糾纏在一起,無法分割開來。如何看待那些場景,如何分析、評判其中的人與事,遠非易事,但一個親身經歷者,能夠有激情、有責任感將它們盡量客觀、真實、詳盡地記錄出來,這就是讓人感動和敬重的工作。

  當我們將兩本書放在一起細細閱讀並思考時,就會感到作者所力求勾畫的就不僅僅是一個大學的百年了。

  閉上眼,復旦的影子漸行漸遠。想象中,那個寫板書的吳老師,字卻越寫越大,每一個字如同驚嘆號,醒目地站在面前,敲打著歷史的窗戶。
信心清凈,則生實相。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3 05: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