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三類海歸身份一樣待遇不同 那類最受用人單位青睞

[複製鏈接]

11

主題

77

帖子

3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2

積分
3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驚濤 發表於 2006-1-21 13: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三類海歸身份一樣待遇不同 那類最受用人單位青睞

出去時千挑萬選,回國后千差萬別。「海歸」們抱怨缺少慧眼的伯樂,殊不知用人者看他們時已經掠去了那道曾經十分耀眼的光環。那麼,如今的用人單位最青睞哪一類「海歸」呢?這些「海歸」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嗎?哪一類的海歸最好就業?
從澳大利亞學習工程管理回國的小張,剛回國時給自己訂了找工作的「三不」政策:非跨國大企業不去;年薪低於10萬元不去;工作地非大城市不去。可經過幾次面試之後,才發現「海歸」也不那麼吃香了。4個多月共參加了23次面試,依舊沒有結果。

最近的一次面試是一家美資公司辦事處在招人,消息剛在網上登出他就去了。哪知道一到那兒才發現他還不算早的,辦公室里已經有幾十個人在排隊了。經過幾輪考核之後,只剩下9個人,其中有3個和他一樣都是「海歸」。由於有了以前的經驗,當時他的待遇要求還沒敢叫太高,只開了4000元每個月,可最後用人單位還是挑中了一個本科生,說是他有相關工作經驗。最終,有學歷沒有經驗的他只能再一次落選。他真得很迷茫:現在企業到底想用什麼樣的人才?自己的「海歸」身份難道真的難有吸引力了?

三類「海歸」:身份一樣待遇不同

近年來愈演愈烈的海歸潮導致海歸回國就業形勢驟緊,曾有一家調查公司的統計數字錶示:累計有57.5%的「海歸」在歸國6個月左右找到工作;選擇的單位大多數是外企和民營企業;37.6%為中層管理人員,41.6%在專業工作層;供職最多的機構為外資企業,達32.7%;其次為民營企業、高校與科研機構和國企;供職的首選城市是上海,北京居第二。 「海歸」變成「海帶」名列榜首的原因是薪酬要求過高和個人能力問題。如果按企業的實際需求細分,「海歸」就業是有很大區別的。

隨著留學回國人數的增多,就業在很多人眼中就成了一件很難的事。中國留學服務中心回國處程家財處長據該中心掌握的材料分析說:籠統來看,很難說留學哪個國家的人受歡迎,或者是哪個專業的人受歡迎。如熱點國家留學去的人多,回來的人就多,但這並不代表熱點國家的留學生就業無憂,還需要很多因素來考慮。首先,要看所學習的專業是不是國內急需;第二是看學習和工作的背景情況。如在什麼大學學習、有沒有工作經歷等,由本人的整體狀況決定受不受歡迎。幾年來,留學生回國就業的情況可以簡單地分為三個層次:三者背景不同也造成回國后的待遇差別很大。

一、既有國外文憑又有跨國公司工作背景的「海歸」。他們曾經在國外留學多年,有著資深的教育背景,同時具有若干年國外工作的經驗,這部分人員相對較少。但他們往往具有極強的專業能力和良好的知識結構,以及擁有豐富的國外人際資源網路,其回國的目的往往是開創自己的事業。有的是自主創業,有的是要在學科領域有所建樹,領導一個實驗室,或建立一個梯隊等。這類「海歸」不僅是國內急需的人才,更是國內外企業爭奪的對象。

二、在國內已經有不錯的工作經歷而出國深造的海歸。一些職場中人士為了繼續深造,在工作一段時間后出國去充電,獲得碩士以上學位。或留學后在國外積累了一定工作經驗的留學人員。這部分人是就業市場上極具競爭力的人群,也是國內企事業單位中高級主管職位青睞的對象,在就業市場上極具競爭力。

三、學成回國、與應屆畢業生等值的海歸。高中或大學畢業后直接出去留學,獲得學士或碩士學位,畢業后就回國的留學人員。他們缺乏工作經驗,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與應屆畢業生相類似。這類學生在語言及跨文化背景的知識結構上有一定的優勢,對於需要拓展國際業務的用人單位來說,這類人員有其用武之地。

獵頭的反饋:美國「海歸」 最受歡迎,年薪高達百萬元

「海歸」本身是帶著一個小光環,但有這個光環只是虛的東西。有沒有能勝任工作的能力才是更重要的。很多企業更看重實際能力。從獵頭的眼光來看,似乎都比較喜歡獵有一定身價的「海歸」:如有國外正規院校的文憑,又在國外工作了兩三年以上,個人性格成熟、穩重,中西方文化都比較精通,或者對自己的專業領域比較精通。獵頭的偏好同時也準確地反映出了企業的真實態度。

北京賽思獵頭公司總經理黃劍告訴記者:從企業的需求完全可以看出哪些國家回來的「海歸」最受歡迎。在最近客戶的人才需求中,比較受歡迎的「海歸」是美國歸來的,其最高年薪能達到250萬元。法國回來月薪三、四萬元的工作較好找。德國回來的工作更好找,因為現在德國回國的人比較少;北歐回來的也沒問題;紐西蘭、澳大利亞的差點;其他歐洲國家也可以,但是要看學校,如果出國留學就讀的不是什麼好學校,如三流學校,那就業就有難度。因為用差校的留學生還不如招聘國內的應屆畢業生,以前就發生過從英國回來的留學生甚至連英語都說不好的情況。

但是,不同行業對人才也有不同的衡量標準,做IT獵頭多年的沙永革表示:從IT企業的需求來看,從歐美回來的「海歸」比較受企業歡迎,因為歐美等一些國家的教育體制還是比較完善的。如從德國、法國、西班牙、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回國的「海歸」們。工資方面,月薪從5000-40000元不等。

人才機構的反映:找對介面, 三類「海歸」最好就業

其實,「海歸」能否就業的關鍵是看是不是真學了,有沒有真本事。曾多次代表諸多北京企業去海外攬才的北京雙高人才獵頭部劉金誠告訴記者,從高新技術企業需求的人才來看,在人才如潮的今天,有三類「海歸」最好就業:

一、「功能型」的人才:有技能的「海歸」就業情況比較理想。比如在國外就搞技術和研發,懂管理、懂技術,又了解中西方的領先技術,做起工作來也比較有前瞻性。上海一家製造型企業就曾重金招聘到了一位從美國回來的研發部經理,給出了一年20萬元的薪酬。

二、懂資本運作,了解東西方企業制度的高端人才,也是很受歡迎的。

三、保險行業的人才,如精算師。

劉金誠認為,「海歸」如果歸屬以上三類肯定會比較受歡迎。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海歸」都受企業歡迎,關鍵是你的才能在什麼地方?跟國內的介面在什麼地方?另外還有年齡,30-45歲範圍的海歸比較受歡迎。工作經驗豐富的,語言不是問題的,年薪基本都在10―200萬元之間。

「海歸」的誤區:寧可 找不到工作,也要留在大城市

從市場上頻繁出現的「海歸」待業現象不難看出,一方面企業缺人才,一方面留學生就業難,歸根結底,很多原因是由環境和「海歸」個人造成的。

首先是制度導致的流向問題。有能力的人都想去大城市,謀求更好的發展。致使大城市回國的人才過剩,但這是一個很難改變的情況。很多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和內地城市更急需各類人才,卻無人願應。這說明人才就業和社會的其他方面都有關係,和國家各地區的發展不平衡有關係,和人事制度、戶籍制度都有關係,人才不便於流動,迫使留學生在擇業時選擇大城市和沿海城市。牽扯到工資待遇、子女教育等問題,有的寧可專業不對口、學非所用,也要留在大城市。

已經從英國回國一年多的歐陽一直沒找到理想的單位。這位從河北某學院直接走出國門留學的年輕「海歸」,依靠的是家中父親的經濟實力,一年半的留學生活花費了20多萬元,學成回國的他跟很多海歸的想法一樣,自己的高投入希望得到高回報,所以在選擇就業地區時首先考慮的是留在了大城市,工作慢慢再找。

但是,一年過去了,工作依舊沒著落,不是單位不理想就是待遇不理想,或者用人單位覺得他不理想。這中間他也曾找到職業規劃專家做諮詢,但專家「心態平和」 找工作的建議絲毫沒動搖他找好工作的決心。其實,像他這樣沒任何工作經驗的「海歸」如果回到自己的家鄉,在人才稀少的環境里還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完全沒有必要固守在人才濟濟的大都市,讓自己變成「海待」。何況一年多20多萬元的投入還沒有國內一個EMBA的學費高,想一年掙回那麼多錢肯定是渺茫的。

像這樣的「海歸」還有很多,所以,這也成了影響留學生就業的因素。

拿錢「砸」的留學文憑 含金量低,就業前景不看好

有人認為,「海歸」派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精髓,他們以投資獲取知識,並以此接受了現代西方文明與現代科技主流知識;他們報效祖國的拳拳之心與自身的文化資歷,應當得到國人、特別是有識之士的認可,這是本刊與新浪網就此話題進行網上調查時,網友們的反映。但是,很多「海歸」只是拿出國留學當成了「鍍金」,有的甚至只是短暫的「進修」,這註定了光環是有很大水分的。

從英國某學院進修回國的劉嘉揣著個結業證書,已經在就業市場徘徊了一年,羞於出口的「海歸」身份,投入近一年的時間和錢財,本想鍍金後有個好「收成」,到頭來卻「事與願違」。對此,身旁的人更是不屑一顧:拿錢「砸」出的留學文憑肯定含金量低。還有人連國內的大學都考不進,花了幾十萬居然可以念牛津。也有人認為留學人中大有金錢上的「牛人」而鮮有學業上的「牛人」。而相反,你有好的成績,高的素質,美國的名牌大學還提供獎學金讓你來念,這是本質的區別。

通過回國處 安置了多少「海歸」

留學生回國后,大部分人要到中國留學生服務中心回國處報到,並由回國處發派遣證,那麼,通過回國處能安置多少「海歸」?這也是很多「海歸」比較關注的。程家財處長介紹:留學生回國的主要流向是北京、上海、廣州、天津,還有沿海開放城市,深圳、大連、杭州、寧波、青島、煙台、廈門等。從改革開放到2003年底,北京和上海的留學回國人員就有10.4萬人。而同期的出國留學人員是70.02萬人,回國人員的總數是17萬出頭,這兩個城市的留學回國人員佔了全國留學回國人員的將近三分之二。

近兩年的安置情況同過去比有一些新的特點:學歷層次以碩士為主;年齡層次越來越年輕化;求職去向:到外資企業、外事服務機構、民營企業、中外合資企業和自主創業的留學人員的比重越來越大,到高校、科研單位、國有大中型企業和事業單位的比重有所下降。去年全國留學生回國總人數是25000人,包括國家公派、單位公派和自費三個部分的留學生,回國處安置了2600多人。其中國家公派和單位公派的人一般回原單位,不需要作安置派遣。

根據今年1-4月北京和上海兩地安置情況的統計,留學回國人員從國別看,安置最多的是英國,其次是美國,第三是日本,接下來是德國和法國。從學位看,博士佔22%,碩士約佔57%,本科和進修人員佔21%。從年齡看,30歲以下的佔51%,31-40歲的佔42%,就是說40歲以下的佔了93%,40歲以上的佔7%。從就業趨向看,到外事機構包括外資企業、中外合資企業的人員超過一半,到民營企業的將近20%,到高校科研單位的20%,其他的有到律師事務所、機關等單位。

國內企業對「海歸」的態度

雖然從目前見諸報端的信息來看,一度受到禮遇厚待的「海歸」群體已經漸漸不再吃香,但從需求者反映出來的信息卻並非如此。這從北京市一些機構的舉動即可看出:去年10月,北京曾面向全國公選市規劃委副主任等15名副局級幹部和企業高管,這公開選拔的15個職位在同等條件下,海外留學回國人員將優先考慮。在中國科學院也有八成的院士是「海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高等學府都有很密集的「海歸」身影;甚至市場上一些知名培訓機構,也大有「海歸」替代洋外教的趨勢。用新東方學校ELITE(高端商務英語)英語學習中心主任江天帆的話說:「新東方近幾個月連續開張的幾個ELITE學習中心,將全面招收一些具有豐富海外生活經歷的中國人擔當主要教學工作。」這說明,「海歸」是中國一筆寶貴的人才財富。

但隨著「海歸」越來越多,國內人才「土鱉」(沒有出國留學的人才的戲稱)質素提高,「海歸」要找到合適的工作已不再輕而易舉。用人單位的話很實在:我們也認為有過海外求學經歷的高學歷人才素質可能更高,可是,有的「海歸」自恃過高,到了公司就想唱主角,強調待遇。別說挑大樑,真正找件具體工作讓他獨立完成,他往往都會拖泥帶水,漏洞百出。本事不大,心卻不小,還瞧不起別人。大事做不來,小事又放不下架子。我們招人是來做事的,不成事,光要那「海歸」的牌子幹嗎?

國家為高層次留學回國人才 劃定了標準

一邊是企業需求,一邊是海歸自恃,那麼,從國家的角度,什麼樣的「海歸」才是我國目前急需的高級人才?這聽起來簡單,實際上衡量標準並不明確的局面已被打破。近日,人事部會同教育部、科技部、財政部以及全國留學人員回國服務工作部及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共同制定印發了《關於在留學人才引進工作中界定海外高層次留學人才的指導意見》,對海外高層次留學人才的範圍、界定海外高層次留學人才的主要原則、條件等做了明確規定。

其中明確指出,當前我國引進海外高層次留學人才一般是指:我國公派或自費出國留學,學成后在海外從事科研、教學、工程技術、金融、管理等工作並取得顯著成績者,為國內急需的高級管理人才、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學術技術帶頭人,以及擁有較好產業化開發前景的專利、發明或專有技術的人才。提出的8項具體的界定條件包括了學術界、國外高校、世界五百強企業、國外政府機構、國際組織等8個方面的著名專家、學者、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對此,人事部有關負責人表示,這種界定方式盡量照顧到了科研、教學、創業、管理等多個方面,尤其注重業績,將界限圈定在留學人員中素質能力層次較高者,特別是我國重點建設領域和急需的緊缺人才。

留學生:提高身價要從源頭做起

如何確定自己是國家緊缺的人才?如何確保將來自己是「有用」的「海歸」從源頭做起最恰當。比如,根據自己的學歷、外語水平、個性特徵、專業背景、經濟能力等,在出國前就量身定製好科學的方案,而一份科學、省時、高回報的留學方案會為你打下良好的職業基礎。以前,留學選擇商科和計算機專業曾是最大熱門,也曾是國內的熱門專業,殊不知經濟發展速度遠快於教材更新速度,幾年後畢業后的學生已面臨新熱度,激烈的就業競爭就不可避免了。所以,在留學前就做好職業規劃顯得越來越有必要了。

職業規劃專家楊光提醒,學生出國前首先要把留學的目的想清楚,因為留學生就業跟家長和本人有直接的關係,不能光想著去留學,就業問題以後再說,這樣就業時就會出問題。有的在國內上不了大學,就到國外去,回來後由於留學投入高,就業的期望值就很高,更多的是想如何回報,一般希望工資在4000元-5000 元。

打理好自己的職業規劃就會成為緊俏的人才,這從我國的人才發展報告藍皮書分析即可看出:宏觀上中國稀缺四類人才,創業型、創造型、複合型、技術型。從大的領域上講,12個大類的重點領域人才緊缺,它們是IT和微電子、金融保險、生物醫藥、石化及機械化工、汽車與成套設備、都市農業、現代物流、城市建設與管理、新材料、社會中介服務、投資基金與管理、文化體育。

那麼人才緊缺到什麼程度? 2004年底,有專家統計預測分析,IT人才缺100萬以上;IC卡設計人才缺少約25萬;條碼人才缺300萬;電子商務人才缺200萬;物流人才缺 600萬以上;外貿人才缺100萬;檢驗測試人才缺30-40萬……所以說,國家人才並不是過剩,而是缺得很嚴重。出國前,只要把工夫做紮實,回來肯定是搶手的「海歸」。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4:4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