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複製鏈接]

958

主題

2251

帖子

1426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倍可親資深會員(十七級)

Rank: 4

積分
142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tq55 發表於 2006-1-6 23:1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這是一群特殊的中國富豪:撲朔迷離的身世,神秘莫測的資金來源,波譎雲詭的商業運作,何時真相大白?

    俗話說,不是不報,時候未到。而在2005年的中國陽光下,一批富豪倒下了,成為了2005年的財經悲情人物。
 
顧雛軍:好夢一場
 
    2001年,顧雛軍控股的順德格林柯爾以5.6億元現金收購了中國四大冰箱企業之一的科龍電器20.6%的股份,正式拉開了顧氏對中國冰箱產業整合的大幕。

    此後,顧雛軍以科龍電器和他私人控股的廣東格林柯爾為平台,展開了對中國製冷行業的「旋方式」併購狂潮――江西齊洛瓦、吉林吉諾爾冰箱廠、上海上菱電器的兩條冰箱生產線、遠東阿里斯頓全部生產線、杭州西泠集團、美菱電器、南京伯樂等國內製冷企業先後充入顧雛軍帳下,而在投建了科龍南昌工業園及揚州科龍生產基地后,顧已牢牢控制了中國白色製冷行業25%的產能,科龍也與海爾、新飛一起成為國內三足鼎立的冰箱生產企業。

    從2001年算起到2004年,顧雛軍花了三年時間進行「擴充軍備」,欲實現「顧氏夢想」――先整合國內冰箱產業,然後以此為資本圖謀國際化之路。

    正當事情似乎朝著他謀划的方向發展時,「顧氏夢想」停擺了-----2005年5月10日科龍電器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顧雛軍和科龍電器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被動和危機。2005年7月29日,曾被稱為「民企中產生的第三代企業家領袖」的科龍董事長顧雛軍剛剛從廣東順德飛回北京,一下飛機就被有關部門帶走。這應驗了他那句「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名言。

    其間,上海一家媒體報道說,2002年至2004年三年間,科龍電器採取虛構銷售收入、少提壞賬準備、少計訴訟賠償金等手段,致使上述三年分別虛增利潤1.2億元、1.14億元、1.49億元。

    從1995年成立格林柯爾中國有限公司,到2005年8月,科龍電器董事會免去顧雛軍科龍董事長職務,隨即被正式逮捕,顧雛軍一共在外面混了10年。

    回想當初,郎顧之爭讓顧雛軍成為風雲人物,也讓他頻遭質疑。顧雛軍在2005年初感嘆:流年不利,要買《易經》放在床頭,結果《易經》沒有發揮作用,顧雛軍倒一語成讖。

    說到底,隨著顧雛軍從製冷到汽車的一系列出手,他的高達10億元以上的巨額資金如何而來的問題逐漸浮出水面。如果沒有更為合理的解釋,那麼最好的解釋也不過是「短融長投」,這是一種危險的玩法,短期也許會做出業績,但長期看必然走上不歸路。

    也許,這個結局早就是被註定的。它應該發端於顧雛軍在解釋不清楚他一個人憑藉一套至今不被國內行業主流認可的「顧氏循環」政府,在1989年-1994年的五年出國時間裡,怎麼賺到的第一桶金的蹊蹺故事的時候。

    顧雛軍在幾年的時間裡,僅用9億元的資金,像變魔術似的變出136億元的巨額資產,這原本就是一夜暴富的神話啊。
 
馬志平:自導自滅
 
    被稱為「玩殘了三大品牌手機」的馬志平,在國內手機行業一舉成名緣於其導演南京熊貓登頂2003年央視廣告標王。從南京郊區一個普通的郵局員工,到一個在中國通訊產業界呼風喚雨的人物,馬志平的發跡成為一個神話,其個人的資產也從零開始累積過億。

    擔任熊貓移動掌門人期間,馬志平所進行的一系列複雜的資本運作和交易,使熊貓移動背負近12億元的關聯債務,將其拖入巨額資金黑洞,馬志平也無法逃避地掉進了這個他親手挖好的黑洞。
事情得先從江蘇天創公司說起。該公司成立於1999年4月,註冊資本為1.1億元,法定代表人為馬志平。2002年4月,馬志平私人所有的江蘇天創與上市公司南京熊貓合資成立熊貓移動

    而截至2004年6月30日,熊貓移動為江蘇天創累計4.25億元銀行借款提供擔保。除了從銀行獲得貸款外,江蘇天創還以佔用南京熊貓貨款和直接佔用資金的形式從南京熊貓獲得了巨額資金。截至2004年6月30日,江蘇天創欠南京熊貓的應付賬款為5.94億元;其他應付款為6.88億元。

    而2004年上半年,江蘇天創主營業務收入僅為1.99億元,前三季度實現利潤383萬元。一旦江蘇天創無力償還債務,僅上述三項就有可能使南京熊貓不堪重負。而事實上,江蘇天創已無力償還上述債務或應付賬款。

    而且,南京熊貓(600775)在2004年半年報上所列出的該公司14億元應收款(其實就是熊貓移動的應收款)始終是南京熊貓的一塊心病。當然,南京熊貓2004年半年報列出這部分應收款是因為合併報表,因此沒有寫清楚是熊貓移動的應收款。

    熊貓移動成立於2002年,主要從事熊貓手機的研發和銷售,2004年1-9月份未經審計凈資產為21516.77萬元,凈利潤為156.96萬元,馬志平擁有該公司49%的股份。。

    2004年,馬志平的江蘇天創被曝出佔用南京熊貓15.9億的巨額資金。

    2005年7月,馬志平因涉嫌「虛報註冊資本」罪被批捕。
 
覃輝:陷入低谷
 
    2005年4月11日晚,覃輝被公安機關帶走。在此之後,向來異常低調的覃輝受到媒體的密切關注。有關覃輝的各種報道迅速在各大媒體蔓延。

    必須在此提一下一件往事:2003年6月,一富豪從北京國際車展買走標價888萬元人民幣的加長賓利,引來猜測紛紛。現在,我們知道他叫覃輝,我們後來還知道他真的能把銀行和上市公司變成提款機。
因為,他提走的都是老百姓的存在銀行裡邊的錢。人們把錢投到股市、存入銀行,不用轉身,賬戶名就已經變成覃輝,他取人們的錢根本不需要密碼。然後國家再用人們納的稅填補窟窿,為人們撫平傷痕。
曾幾何時,看著他們開著加長賓利車在資本市場上(那真是個好去處)變戲法兒,不明就裡如我者,曾忍不住而喝起彩來。

    但現在潮水退去了,裸泳者一個個出現在公眾面前,覃輝或許就是其中之一。

    1969年出生的卓京系掌門覃輝,自2001年開始踏入傳媒業以來,覃輝至少控股或參股了數十家公司,涉及通信、傳媒、IT三大板塊,香港和內地4家上市公司,總資產號稱超過20億元。

    這一路上,覃輝似乎順水順風,但不少人覺得隱患暗藏其中,於是他被警方帶走後,立刻掀起軒然大波。覃輝出來後接受媒體採訪時稱:「我沒有想到協助警方封閉式進行案件調查的那些天,會衍生出那麼多版本的故事,從家史到企業史,很多內容都是未經證實、斷章取義拼湊而來,臆斷拿捏。」

    覃輝顯得有點激動,他承認「現在是我們低谷期」。針對外界對其公司盈利能力和由貸款支撐資金鏈模式的質疑,他也對公司的未來表達了看法,「與核心業務無並的資產能賣就賣,與產業鏈關聯程度不高的項目能甩就甩,儘快讓資本回籠,陽光衛視也在考慮之中。」

    覃輝的「低谷」之後會是什麼?
 
張良賓:隱痛不明
 
    從1993年3000元起家,到控制朝華集團(000688.SZ)、西昌電力(600505.SH)兩家上市公司和華西證券,張良賓用了10年,其速也神乎。不過,進快退更快,張良賓從2005年4月3日轉出西昌電力持有的華西證券股權,到5月20日轉讓四川立信70%股權的速度更快,只用了47天。

    我們不禁要問:朝華系通過關聯企業擔保的大股東資金占用,最終所挪用、組織的資金,都流向了何方?是什麼原因造成朝華系今年以來在資金調用中捉襟見肘的窘況?一向低調的張氏兄弟,以12億元的身價位列2003年福布斯百富榜第61位,其個人財富因此首度曝光。事隔一年後,張氏兄弟落選該榜,緣何如此?

    張良賓也是中國資本市場的風雲人物之一,出生於重慶涪陵,早年在工商銀行工作,后從股市掘得第一桶金,以四川立信投資公司為旗艦,逐步創立了擁有朝華集團、西昌電力兩家上市公司在內的「朝華系」版圖。在2003年,張良賓與其兄弟張斌一道以12億元的身家位列福布斯中國百富榜第61位。

    朝華集團近日公告,張良賓將其所持有的四川立信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共計70%的股權協議轉讓。四川立信是張良賓打造的「朝華系」的核心,持有朝華集團21.386%的股權,為朝華集團第一大股東;朝華集團又控股西昌電力,持股比例為27.13%。因此,本次股權轉讓完成後,張良賓實際已賣掉了「朝華系」,將他親手打造的資本王國轉手他人。

    朝華集團2004年出現巨額虧損,2005年又深陷「重慶擔保圈」:一些公司長期拖欠往來款高達4.5億元,並且還有多家銀行突然對朝華集團的貸款提起訴訟,昔日盟友太極集團向法院提出申請,凍結了朝華集團持有的全部西昌電力股權。

    忍痛割愛,除了這些明擺的傷,一定還有說不出的隱痛吧。
 
趙新先:獨裁終結
 
    1985年,趙新先創辦了南方藥廠。1991年發展成為三九集團。2004年5月,趙新先被宣布離休。2005年11月趙新先被刑拘。

    早年的趙新先是一部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腳步披荊斬棘的南國傳奇,伴隨著三九集團的崛起,其本人也被譽為「中國中藥現代化之父」,先後榮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改革十大風雲人物。

    早年的創業成功,使趙新先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威,三九集團越來越像趙新先「一個人的企業」。而一個人的企業,或許會正確一時,但難以永遠正確,這或許是趙新先在2005年英雄末路的必然。正如專家所言:企業不是江湖幫派,一個人的企業必須被終結。

    趙新先1985年在深圳創辦了南方製藥廠,經過19年的歷程,企業以日益突飛猛進的併購擴張最終成了直屬國資委的一家龐大企業集團。有超過200億元的總資產、400餘家子公司和三家上市公司;涉足葯業、房地產、食品、汽車、旅遊等「八大產業」,是國內最大的中藥製造商,連續多年的中國500強企業。但是這些成績以及曾經從眾多慷慨大方的機構那裡得來的赫赫聲名並不容易被人記住,人們記著的是他下台之前集團股東佔用25億元上市子公司資金的重大違規事件。

    「時至目前,尚無法詳細統計到底有多少家銀行機構向三九系企業貸了多少款。」2005年底,深圳某債權銀行負責人稱,「由於統計的艱難,180億其實並不是最終的數字,但經過我們多年分析,三九系的總貸款約在180億到200億之間,應是符合實際的。」

    這個通天「資金窟窿」並不比德隆小多少。
 
後記:

    身邊這些醜聞敗露者的經歷簡直是對我們商業智慧和判斷力的嘲弄。

    對待這些反常,我們只需用本能反應:你憑什麼要掩蓋?憑什麼要打破商業常規?

    證明這種本能反應,也只需要最基本的經濟學常識。在全球一體化,資訊即時化、商業高度透明化的今天,絕大多數企業的增長率和利潤率絕不會再達到令人瞠目的程度:兼并重組的效應是可以準確量化的;只有資源壟斷和技術創新(並實現壟斷)的企業才有持續的、超高速的發展;只有在泡沫經濟潮中,整個行業才會瘋狂飆升。根據這個常識,財富陽光照不到的東西,都應引起本能的預警。

    我們國家正處在一個深刻的變革時期,商業道德和商業準則正在完善之中,正是這種變革中的不完善和不完備造成了社會出現「灰商」這個階層,他們像孔天引一樣,從祖輩的血緣中繼承了封建社會商人狡詐和冒險精神,經歷了「十年浩劫」的社會洗禮,特別是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又有現在科學文化知識作為支撐,當他們實施資本積累計劃時已經沒有了「土財主」那種日積月累的耐性,而是赤裸裸的利用「剪刀差」(政府權力和資源主體缺位)去勾結政府要員,腐蝕社會肌體,侵佔社會財富,破壞社會人倫,完成了自身的財富積累。

    我們的社會允許一部分人合法地先富,但決不是允許非法造就一幫寡頭,一幫個個擁有一部暖昧掘金史的寡頭。對這些億萬富豪們「不追溯原罪」的默認,是社會主義法制社會的恥辱――因為它對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努力是一種反動!對建設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是一種反動!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巨大的兩極分化更不是社會主義!
 有朋自網上來,不亦樂乎?

344

主題

1896

帖子

702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02
沙發
68east97 發表於 2006-1-8 23:27 | 只看該作者
不合法地先富,絕對是一種反動!遲早是要還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3 16:3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