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駁德系車的「過時論」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mahoupao 發表於 2005-12-15 11:3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最近在網上聽到許多「和諧社會建設者」發出一些不和諧的聲音,說國內的德系車跟國外的相比很是過時,而日本車則顯得更為時尚,試問諸位,何謂過時,何謂時尚?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請有些朋友主動卸下「日本特務」、「德國間諜」、國產憤青這些兼職的身份,心平氣和地當回「瑞士人」――中立、客觀。
首先,讓我們先來「庭審」一下德國車,還是拿一汽-大眾的捷達為例吧。德國大眾在歐美市場上銷售的捷達總比國內的要領先一代,換句話說,國內的捷達就是落後的車型,用消費者的通俗語言就是「人家的淘汰品,過時貨」。但我的「上帝」同行們,德國人一向以嚴謹著稱地球人都知道,所以,他們不會亂槍打鳥式的在全球建立工廠頭投產其旗下產品。因地制宜,根據各國的基本國情有的放矢,這才是他們的上策。你說德國人把最先進的產品都投放到歐美了,給我們的是「垃圾」,姑且不談這些到底是不是垃圾,先問大家有沒有想過,歐美髮達國家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是什麼樣的,我們中國呢?
經吃黃糧的官老爺浮誇之口得出的國民人均GDP才1000美元,人家是我們的十倍還轉彎呢。先進的車型,價格自然就高,在原本就是汽車大國的美國,一年下來能賣好多萬輛,而在中國能有多少的消費者能買得起?有人抬杠了,奧迪,賓士,寶馬不是有人照買嗎?對,那些人畢竟是「先富起來的」的極少部分。奧迪和寶馬是國產了,但它們都有保持國外的原有裝配嗎?好多地方都是根據中國國情而「國產化」了,而正是這些「國產」,讓不少人謠言禍重說是人家淘汰品之類的酸話,賓士為何遲遲不在中國投產,可見一斑!而在一些挑三揀四的消費者眼中,在國外已遭「淘汰「的諸如捷達等老車型在國內卻也賣的甚歡,十幾年來依然和人民幣一樣堅挺,又是何故?!
其實,道理很簡單,就像中國的電視機廠家一樣,在北京,上海,深圳這些大城市賣的液晶、平板、等離子,在小縣城只能賣普通的彩電了,而那些經濟比較落後的農村,把幾年前甚至更長年代技術的黑白電視機拿出去賣,照樣有市場,並且賣得非常火。當然了,還有一些大款、官爺們他們要檔次,就買日本東芝,松下等進口貨,即使是人家這些進口貨來到中國也得「本土化」一下吧,日本的標準電壓是110伏,而中國的則是220,你說人家不把變壓器調整了,你能用嗎?
有需求就有市場,在我們這個溫飽剛剛解決的國度里,大多數消費者的心理還是圖個實惠,轎車這個大件商品更是如此(山西小礦主之類的人除外)。只要適合自己就成,能用,好用也是最基本,最樸實的標準。聽不少司機反映,就是那些「過時貨」,動輒就能開個幾十萬公里不撒潑。
那我就想買先進的東西,就想享受呢?在次,得申明一下,我沒說不想讓國人購買最先進的德國車,事實上,德國人也沒這麼想這麼做,你沒看每年全國各大港口的集裝箱里,有許多德國最先進的原裝進口貨嗎?同時,人家也得看看你手裡有多少銀子,才賣你什麼樣的貨,德國人能傻到在中國花幾十億投資個廠,生產保時捷嗎?!不得不承認,相對於國外的「過時」,在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的中國應該還是比較先進的,請「憤青」同行們(我也是一個有多年歷史的老憤青了)承認這個事實。所以我個人認為,收入一般的,只是把車當作代步工具的,買德國的這些「過時貨「還不算過時,如果你是高官子弟、富豪明星們,你就買些進口車,怎麼也不落伍。
談到德國車,肯定會有消費者振臂高呼:和國外市場上同樣的德國車型,在國內的價格卻貴了不少,這是為什麼呢?
無商不殲,無商不利!在價格問題上,我對德國姥也是頗有微詞,是啊,咋就這麼貴呢?
讀過幾年經濟學的鄙人只能給個如下的「理由和借口」:
德國大眾甲殼蟲車在美國大肆宣傳「想想小的好處「的時候,我估計那時在中國路上跑的轎車應該少之又少,甚至連能讓轎車跑得快的路都不多(對了,那時候,我應該還沒出生),而中國在80年代才把德國大眾的桑塔那「改革開放」進來,學經濟的都知道,要想進入一個新的市場,得需要培養費的。德國大眾就這麼培養了十幾年,才成了中國汽車市場的老大。前期付出了,後面當然就要撈回來,而現在這個階段,應該還是屬於他們「撈回來」時期,至少也算是利潤回收末期。
薄利多銷(銷少利厚)。我記得小時候買糖葫蘆,5毛錢賣我4串,我給那個攤主一塊,讓她給8串,她硬是不賣,說她吃虧了。我氣瘋了(當時雖然是2年紀,但算術還行的)!這時,如果換是德國人,他或許會主動向你推銷,一塊錢9串要嗎?賣車也同樣如此,在中國只能賣掉4串,除了成本,只能掙1毛,而在美國我可以賣8串,那就掙2毛,如果便宜點,1快9串,一下子能賣27串,是不是就掙了3毛?當然這些都得建立在一定的市場容量的基礎之上了。所以,在買轎車如同國人買自行車的美國,自然比國內要便宜。
競爭態勢。美國有福特,通用,而我們中國自己有什麼著名的轎車廠家?一汽?還在「卧薪嘗膽」,奇瑞、吉利尚是星星之火,所以德國人就看準了這個,橫衝直撞進入了中國,由於是先來者,再加上前期競爭對手比較少,當然價格是他說了算,其實,也難怪人家,物以稀為貴嘛!只有最近幾年,狼都招來了,市場競爭激烈了,才使得他們有所收斂,價格不斷下調了。在這方面,你也不能怪德國人古板什麼的,換是美國人、日本人,他也這麼干。相反,在美國,其他國家的汽車想進入,難上加難,世界第一大汽車製造商就在人家本土,德國人總不能死心眼還想撈那麼多油水吧,先進去再說!而這進去的前提就是車既要好價格又要低,德國人只能這樣做。所以今後再有美國的朋友打個國際長途告訴你,捷達在美國有多便宜,你心裡就稍微有些平衡了。
為了表達本人是和廣大消費者都是一個鼻孔出氣的,最後,我衷心希望大眾總裁范安德先生,能夠看到此文後,把價格降降,就像冬天的雪一樣,降的勤快些、大些!

馬後跑跑  泡炮馬仔
沙發
 樓主| mahoupao 發表於 2005-12-15 11:40 | 只看該作者
[新浪網名:孤車遊俠]剛看了一車壇憤青的回帖,突生感嘆,還是說出和大家討論為好,也好判斷一下,是狹隘的愛國憤青居多,還是理性的憂國憂民的良民多。歷史真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啊!

憤青,顧名思義即憤怒青年。憤怒是他們的明顯特徵。不同時代的意識形態培養不同的憤青,換句話說,憤青是與時俱進的。文革時期,憤青以造反有理的紅衛兵面目出現,80年代受西方搖滾文化的影響,那些挎吉他留長發的青年看上去都挺憤怒,再後來,那些滿臉鉚釘渾身佩掛狗鏈頂著雞冠子頭的朋克青年的憤怒更是一目了然。而時下,「憤青」這個詞需要重新定義了,他們不帶紅袖箍也不玩搖滾,他們有更為氣派的思想裝備――「愛國主義」。雖則身披「愛國」外衣,流露的卻是狹隘民族主義分子的本性。反美仇日是時下憤青的主要任務。

貌似一看似乎所有的憤青都滿腔愛國情懷,是祖國的衛士!但真的國家有難,或是百姓遭殃了,則絕少看到他們挺身而出拔刀相助。山東那位被老闆打斷腿的民工從河南爬行千里回家,沿途沒遇到一個憤青;近期在衡水發生的一起強姦案現場,圍觀的四十多條漢子里也沒有一個憤怒者;每次一礦難死人,也沒有見憤青站出來。類似的情況不勝枚舉。由此推斷:憤青是一種群體現象。他們不關注自己身邊個體的尊嚴與苦難,不在乎社會的公正!

憤青只在乎諸如「國家」「民族」這些抽象概念。他們放眼世界,只尋找國家的敵人。想讓他們跳出來,別提什麼「腐敗」,只消說「日本人來我國嫖*娼」了,麻木的男人立刻都變成了憤青,其中不乏是從洗頭房裡剛提起褲子。他們憤怒的不是針對妓女同胞的生存困境,而是因為中國妓女只能我們自己嫖,不許你日本人嫖。憤青的每一次憤怒發作,都是因為民族自尊心受傷了。

和納粹一樣,暴力行動也是中國憤青的準則之一。他們上街抵制日貨,上網喊殺狂罵,去麥當勞搗亂,或拎著磚頭和油漆直奔使館區,砸日本車,毀公共財物。中國憤青數量之眾,聲勢之大,已名震國際輿論,西方媒體把中國憤青等同於「極端民族主義者」。

憤青是一種社會疾病,癥狀之一就是「受害妄想狂」。在他們看來,所有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都「亡我之心不死」。在網上發帖,他們習慣在前面加一句「是中國人都要看」,其內容全是對日美罪行的血淚控訴。同時,憤青繼承了阿Q的精神基因,在稱呼日本時前邊加一個「小」字,稱呼美國時後邊加一個「佬」字。他們叫囂「中國可以說不」、「中國24小時就能把日本搞定」,他們喜歡提漢唐盛世,喜歡提四大發明。即使國家每贈送出一隻大熊貓,都能給憤青提供一種莫名其妙的民族優越感。和他們的老前輩「義和團」一樣,憤青雖然不敢「滅洋」但骨子裡

排外,尤其抵制西方自由思想。諷刺的是,當中國實行了經濟的自由化剛剛解決了溫飽,憤青們又忙著鼓吹「小康」了,「盛世」了,於是有了「一覽群山小」的良好感覺。

憤青是一種歇斯底里症的群體性發作。雖然也有砸漢奸墓這樣的個體顯現,但絕大多數憤青掩藏在群體里以求安全感。群體是不會思考的,是非理性的,是不負責任的。像足球流氓一樣,一個人是耍不起來的,只有群體性事件才能顯露其流氓本色;也像政治流氓一樣,四個人(「四人幫」)是耍不起來的,只有全國人民的參與才會釀成文化大革命這樣的國家性群氓事件。

憤青的構成主要是無知青年,年齡段約在17――40歲之間,他們一般受的教育有限,在日常工作中成績平平!他們非常簡單的認為,只要我們動員民眾,萬船齊發,就能統一台灣。只要我們扔兩顆原子彈就能臣服日本。他們絕不相信,那樣做的話,台灣海峽將成為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最大屠宰場,憤青也將會象清末,在北京的八里庄6萬蒙古鐵騎精兵沖向八國聯軍,但缺被人家幾百人輕鬆屠宰,最終潰不成軍。而若,憤青敢冒天下之大不韋,在中國境外動用核武,則將會把中華民族帶入萬劫不復的悲慘境域。

憤青的癥狀一般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大腦的發育而自行痊癒。但是,也有的憤青能把這種癥狀延長到更年期,直至惡化為「職業憤青」,或曰「官方憤青」。

這些憤青此時已把自身素質修鍊的相當不錯了,也都有體面的社會的地位,他們有的作為主持人和記者奮鬥在新聞戰線上,為薩達姆、拉登之流敲邊鼓;有的作為學者著書立說,把讀者誘入歷史的鼓囊;還有的在大學里充當講師和教授,承擔著對下一代的「仇恨教育」。今天的大學校園淪為憤青大本營,就與這些授業解惑者不無干係。

更有形形色色的「職業憤青」在各自的崗位上以培養煽動民族情緒為己任,他們操縱媒體,把握導向,是社會思潮的中堅力量,其危害與那些上街砸玻璃的憤青小嘍羅們無法比擬。 憤青不是中國特產,日本也有,美國也有。不同的是,日本憤青從美國原子彈廢墟里爬起來,化悲痛為力量把自己的國家建成一個世界強國,而中國的憤青仍然沉浸在戰爭的仇恨里不能自拔。中國憤青與美國憤青倒有些共同之處,即美國憤青敢對布希說「不」,而中國的憤青,也敢對布希說「不」。

校園內外,憤青無處不在,你若想立馬見識一個活標本,只需把視線投注身邊,在與親戚朋友的家常閑談中扯一扯台灣獨立問題,或美國問題。前提是你要與主流觀點持相反或中立的態度。若對方礙於情面沉得住氣,那你就再扔出日本問題,這是憤青的涵養底線。一般來講,三個問題基本能暴露對方的憤青身份。當然,這種試探是有風險的,你得承受他們砸在你頭上的「賣國」「洋奴」「漢奸」這些大帽子,因為在憤青看來,他們是絕對正確的,他們是正義的化身。

還是說回車壇的憤青,還請你們勒緊腰帶,少吃最好能不吃飯,先以民族大義為己任,每人或者幾人合資,先去買一輛「東方之子」,以實際行動顯示你們的愛國主義吧!

馬後跑跑  泡炮馬仔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4 11:5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