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千古名篇之《祭十二郎文》

[複製鏈接]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5-12-10 23: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千古名篇之祭十二郎文

  

  
    

  

  


  祭十二郎文

  n愈

  年月日,季父愈,汝手呷眨四塋哀致\,使建中h具r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

  韜簦∥嶸俟攏伴L,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南方,吾c汝俱幼,嫂w葬河,既又c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L一日相x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後者,在O惟汝,在子惟吾。墒酪簧恚斡半b。嫂L崛曛肝岫栽唬骸疙n氏墒潰┐碩眩 谷r尤小,不;吾rm能,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砭┏恰F溽崴哪輳w汝。又四年,吾往河省墓,遇汝嫂碓帷S侄輳嶙舳┫囔躲曛藎硎∥幔恢掛q,w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懟J悄輳嶙羧中熘藎谷∪暾呤夾校嵊至T去,汝又不果懟N崮釗於|,|亦客也,不可以久;D久h者,莫如西w,⒊杉葉氯輟韜簦∈脛^汝遽去吾而{乎?吾c汝俱少年,以殯m合e,K久相c穩甓檬塵,以求斗斛之。\知其如此,mf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z汝而就也。

  去年,孟|野往。吾c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茫茫,而nn,而X牙u。念T父cT兄,皆康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恚值┠核潰甌o涯之戚也!」孰^少者{而L者存,者夭而病者全乎?韜簦∑湫湃恍埃科糶埃科髦瞧湔嫘埃啃乓玻嶁種⒌露財淥煤醯咳曛明而不克蒙其珊醯可僬摺者而夭{,L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樾乓病粢玻髦瞧湔嬉玻|野之⑻m之螅槎諼紉玻韜簦∑湫湃灰櫻∥嶁種⒌露財淥靡櫻∪曛明宜I其家者,不克蒙其梢櫻∷^天者\yy,而神者\y明矣!所^理者不可推,而壅卟豢芍櫻‰m然,吾自今年恚nn者或化而榘滓櫻u者或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餿找嫖何不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何x;其o知,悲不r,而不悲者oF期矣!汝之子始十q,吾之子始五q,少而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韜舭г眨韜舭г眨

  汝去年疲骸副鵲密_病,往往而 !刮嵩唬骸甘羌慘玻現耍3S兄!刮詞家n也。韜簦∑渚掛源碩其生乎?抑e有疾而致斯乎?汝之率呷找病|野云:汝{以六月二日。耿m之o月日。w|野之使者,不知家人以月日;如耿m之螅恢言月日。|野c吾使者,使者妄Q以F淙緩醯科洳蝗緩醯

  今吾使建中祭汝,t汝之孤,c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K剩t待K識∫恚蝗綺荒蓯匾越K剩t遂取以懟F漯N奴婢,K令守汝省N崍δ芨腦幔K葬汝於先人之兆,然後惟其所。

  韜簦∪瓴∥岵恢r,汝{吾不知日;生不能相B以共居,{不得崛暌員M哀;坎{其棺,窆不R其穴。吾行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c汝相B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c吾形相依,死而魂不c吾糲嘟印N櫓漵趾斡齲」松n者天,曷其有O!自今以往,吾其o意於人世矣!求淀之田,於伊}之上,以待N年,教吾子c汝子,幸其成;L吾女c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韜簦⊙雜懈F而情不可K,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韜舭г眨∩敘!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沙發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5-12-10 23:02 | 只看該作者
一 參考譯文

某年、某月、某日,叔父韓愈在聽說你去世后的第七天,才得以含著哀痛向你表達誠意,並讓建中在遠方備辦了應時的鮮美食品作為祭品,告慰你十二郎的魂靈:

唉,我幼年喪父,等到大了,不知道父親是什麼模樣,只好靠哥嫂撫養。哥哥在中年時死在南方,我和你都還小,跟隨嫂嫂把靈柩送回河陽安葬。隨後又和你到江南謀生,孤苦零丁,一天也沒有分開過。我上面本來有三個哥哥,都不幸早死。繼承先父的後代,在孫子輩里只有你,在兒子輩里只有我。子孫兩代各剩一人,孤孤單單。嫂嫂曾經撫摸著你指著我說:「韓氏兩代,就只有你們兩個了!」那時你比我更小,當然記不得了;我當時雖然能夠記事,但也還不能體會她話中的悲涼啊!

我十九歲時,初次來到京城。四年以後,才回去看你。又過了四年,我去河陽憑弔祖先的墳墓,碰上你護送嫂嫂的靈柩來安葬。又過了兩年,我在汴州輔佐董丞相,你來看望我,只住了一年,你請求回去接妻子兒女。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離開汴州,你沒能來成。這一年,我在徐州任職,派去接你的人剛動身,我就被免職,你又沒來成。我想,你跟我在東邊的汴州、徐州,也是客居,不可能久住;從長遠考慮,還不如我回到西邊去,等在那裡安下家再接你來。唉!誰能料到你竟突然離我而死呢?

當初,我和你都年輕,總以為雖然暫時分別,終究會長久在一起的。因此我離開你而旅居長安,以尋求微薄的俸祿。假如真的知道會這樣,即使讓我做高官厚祿的公卿宰相,我也不願離開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去年,孟東野到你那裡去時,我寫給你的信中說:「我年紀還不到四十歲,但視力模糊,頭髮花白,牙齒鬆動。想起各位父兄,都在健康強壯的盛年早早去世,像我這樣衰弱的人,難道還能長活在世上嗎?我不能離開(職守),你又不肯來,恐怕我早晚一死,你就會有無窮無盡的憂傷。」誰知道年輕的卻先死了,而年老的反而還活著,強壯的早早死去,而衰弱的反而還活在人間呢?

唉!是真的這樣呢?還是在做夢呢?還是這傳來的消息不可靠呢?如果是真的,那麼我哥哥有(那麼)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絕後了呢?你(那麼)純正聰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澤呢?難道年輕強壯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卻應活在世上嗎?實在不敢把它當作真的啊!如果是夢,傳來的噩耗不是真的,可是東野的來信,耿蘭的報喪,卻又為什麼在我身邊呢?啊!大概是真的了!我哥哥有美好的品德竟然早早地失去後代,你純正聰明,本來是應該繼承家業的,現在卻不能承受你父親的恩澤了。這正是所謂蒼天確實難以揣測,而神意實在難以知道了!也就是所謂天理不可推求,而壽命的長短無法預知啊!

雖然這樣,我從今年以來,花白的頭髮,全要變白了,鬆動的牙齒,也像要脫落了,身體越來越衰弱,精神也越來越差了,過不了多久就要隨你死去了。如果死後有靈,那麼我們又能分離多久呢?如果沒有靈,那麼我也不能悲痛多少時間了,而(死後)不悲痛的時間卻是無窮無盡的。

你的兒子才十歲,我的兒子才五歲,年輕強壯的尚不能保全,像這麼大的孩子,又怎麼能希望他們成人立業呢?啊,悲痛啊,真是悲痛!

你去年來信說:「近來得了軟腳病,時常(發作)疼得厲害。」我說:「這種病,江南人常常得。」沒有當作值得憂慮的事。唉,(誰知道)竟然會因此而喪了命呢?還是由於別的病而導致這樣的不幸呢?

你的信是六月十七日寫的。東野說你是六月二日死的,耿蘭報喪時沒有說日期。大概是東野的使者不知道向你的家人問明日期,而耿蘭報喪竟不知道應該告訴日期?還是東野給我寫信時,才去問使者,使者胡亂說個日期應付呢?是這樣呢?還是不是這樣呢?

現在我派建中來祭奠你,安慰你的孩子和你的乳母。他們有糧食能夠守喪到喪期終了,就等到喪期結束后再把他們接來;如果不能守到喪期終了,我就馬上接來。剩下的奴婢,叫他們一起守喪。如果我有能力遷葬,最後一定把你安葬在祖墳旁,這樣辦了,才算了卻我的心愿。

唉,你患病我不知道時間,你去世我不知道日子,活著的時候不能住在一起互相照顧,死的時候沒有撫屍痛哭,入殮時沒在棺前守靈,下棺入葬時又沒有親臨你的墓穴。我的行為辜負了神明,才使你這麼早死去,我對上不孝,對下不慈,既不能與你相互照顧著生活,又不能和你一塊死去。一個在天涯,一個在地角。你活著的時候不能和我形影相依,死後魂靈也不在我的夢中顯現,這都是我造成的災難,又能抱怨誰呢?天哪,(我的悲痛)哪裡有盡頭呢?

從今以後,我已經沒有心思奔忙在世上了!還是回到老家去置辦幾頃地,度過我的余年。教養我的兒子和你的兒子,希望他們成才;撫養我的女兒和你的女兒,等到她們出嫁,(我的心愿)如此而已。

唉!話有說完的時候,而哀痛之情卻不能終止,你知道呢?還是不知道呢?悲哀啊!請享用祭品吧!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3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5-12-10 23:04 | 只看該作者
《祭十二郎文》賞析



一 整體感知

韓愈幼年喪父,靠兄嫂撫養成人。韓愈與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歷經患難,感情特別深厚。但成年以後,韓愈四處飄泊,與十二郎很少見面。正當韓愈官運好轉,有可能與十二郎相聚的時候,突然傳來他的噩耗。韓愈悲痛欲絕,寫下這篇祭文。

作者把抒情與敘事結合在一起,聯繫家庭、身世和生活瑣事,反覆抒寫他對亡侄的無限哀痛之情。同時,也飽含著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訴說的口吻寫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數,乃至疑後嗣之成立,極寫內心的辛酸悲痛。第二段寫初聞噩耗時將信將疑,不願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顯得哀婉動人。文章語意反覆而一氣貫注,最能體現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優長,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因而在藝術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成為「祭文中千年絕調」(明代茅坤語)。《古文觀止》評論說:「情之至者,自然流為至文。讀此等文,須想其一面哭,一面寫,字字是血,字字是淚。未嘗有意為文,而文無不工。」蘇軾說:「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當然,這些說法未免帶有誇張的成分,但本文飽含作者對十二郎的滿腔真情,卻是確定無疑的。

全文開頭幾句是祭文開頭的固定形式。正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嗚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寫兩人之間的深厚情誼。先從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寫幼時孤苦相依;后敘兩人的三別三會,終於不得會合而成永別,使作者悔恨無窮,抱憾終生。

第二部分(從「去年,孟東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寫十二郎之死。先寫對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詳敘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從「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末),寫對十二郎及其遺孤的弔慰,交代遷葬及教養遺孤等事。


二 鑒賞要點

1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祭文偏重於抒發對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結合對死者功業德行的頌揚而展開的。本文一反傳統祭文以鋪排郡望、藻飾官階、歷敘生平、歌功頌德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記家常瑣事,表現自己與死者的密切關係,抒寫難以抑止的悲哀,表達刻骨銘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則破駢為散,採用自由多變的散體。正如林紓在《韓柳文研究法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4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5-12-10 23:05 | 只看該作者
二 《祭十二郎文》賞析(敏澤)

這是一篇情文並茂的祭文。既沒有鋪排,也沒有張揚,作者善於融抒情於敘事之中,在對身世、家常、生活遭際樸實的敘述中,表現出對兄嫂及侄兒深切的懷念和痛惜,一往情深,感人肺腑。

祭文全文共分四段,第一段重在敘述韓門兩代,只有「我」與侄兒兩人,所謂「兩世一身,形單影隻」,身世之戚苦,及對嫂嫂的深切感念;第二、三段重在痛惜與侄兒的暫別竟成永別,及侄兒的夭折;第四段是對侄兒病情的推測,沉痛的自責,後事的安排,及無處訴說、沒有邊際的不可遏制的傷痛。文、情前後緊相呼應,渾然一體。結構精巧,層層推進,環環相扣,而又步步深入,隨著敘述的展開,作者沉痛的情感波濤,也一浪高似一浪。使人讀完全篇,不能不掩卷嘆息,為作者因失相依為命的侄兒所遭受到的深切的精神悲痛,潸然淚下,並得到一種美的享受。

祭文開頭幾句,敘述了「我」聽到侄兒去世后,準備祭墓的經過。接著轉入身世的敘述和悲嘆:「我」從小失去了父親,依靠著哥哥、嫂嫂的撫養,而哥哥又在中年歿於南方。年紀幼小的「我」與你,在孤苦零丁中沒有一天不在一起。韓愈三歲喪父,十一歲前,韓愈隨兄韓會在京師。大曆十二年(777年),韓會被貶為韶州刺史,韓愈隨兄到韶州(現在廣東韶關)。韓愈回到故鄉后,適逢中原戰亂,遂到江南宣城避難,這就是祭文中所說的「又與汝就食江南」。

自「承先人後者」至「亦未知其言之悲也」這一小段,是寫得很感人的一段。字裡行間,流露出形單影隻的凄苦之情,及對嫂嫂的無限感念。前面那一段鋪敘家世,為顛沛流離中的嫂嫂的話「韓氏兩世,惟此而已」,增加了濃重的感傷之情,及無限的分量,因為在封建社會中,「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可以說是天經地義的事,通過嫂嫂的兩句話,把嫂嫂當時的悲傷、期待、焦慮之情,活畫了出來,並使人感受到兩句話中凝集著多麼深厚的感情力量。

從「吾年十九」至段末,敘述了韓愈在十九歲以後至侄兒歿去之前的經過。

祭文第二段開頭幾句是倒敘,敘述自己為什麼願意離別形影相依的侄兒的原因。自「誠知其如此」起,筆鋒一轉,直至段末,是韓愈為此而悲痛、失悔,還有得到侄兒死去的消息后,將信將疑的複雜情緒,以及為此而發出的深摯的慨嘆。寫得跌宕有致,情思深沉,感人至深。這一大段可分幾個層次。第一個層次著意在痛悔自己的去取。接著痛悔,又深入一層,回敘自己父兄的早死,和侄兒本來有可能多在一起呆些日子,共享天倫之樂,卻失去了這樣的機會。

在這一小段中,為了說明自己身體的病弱,一連用了三個「而」字,「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不僅加重了語氣,讀起來鏗鏘有力,而且反襯並強調了本段末提出的問題,加強了作者的失痛感。

接著思緒又深入一步,以將信將疑的口氣描繪了自己內心感到的無窮的惶惑:這不可能是真的,世間沒有這樣的道理!準是傳的信不確切。可是東野的來信、耿蘭(奴僕名)的報告又怎麼放在「我」的身邊呢?在這一段對於內心惶惑的敘述中,使我們看到了作者對侄兒之死所引起的情感的劇烈震蕩,不僅為結尾的天命無常的慨嘆加重了分量,而且為下段的痛悔準備了心理條件,使下段的責備、失悔、哀惜、慨嘆,語語彷彿從肺腑中沛然流出,使悲傷的情感逐步達到高潮。

自「汝去年書雲」起,至文末,包含幾個小段:一是用回敘的手法,推測侄兒得病的原因,及去世的日期;二是對於侄兒後事、家務的安排;三是表示自己「無意於人世」的沉痛的心跡;最後則是深切的寄哀。

在這一小段中,作者通過對侄兒的生、病、死、葬料理不到的沉痛自責,表現了失去侄兒后的痛惜之情,哀思深摯,讀之使人迴腸盪氣,不能不為之悲戚不已。這是這篇祭文在情感力量上所達到的又一高潮。

祭文接著述說了在經過這次精神上的打擊之後,「我」已無意於留戀人間富貴,只求在伊、潁河(皆在現在的河南境內)旁買上幾頃地,把「我」的和你的兒子養大,希望他們成人,把我的和你的女兒養大,嫁出去,也就罷了。通過對自己心灰意冷的描述,又進一步加深了已有的哀痛。既屬敘事,又是抒情。以「言有窮而情不可終,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的問句為結束,更進一步擴展和加深了作者的哀思。明知死後無知,還要如此提問,就使作者更加傷痛不已。「尚饗」,是祭文中常用的結束語,意謂請你來享受這祭品吧。

(選自《歷代名篇賞析集成》,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年版,有刪節)



讀韓愈《祭十二郎文》(王思宇)

全篇三大段之間,不但自有有機聯繫,而且一段之中,又分若干小段,小段之中,又有若干層次,層次當中,還有不少轉折。以第二大段的前半段為例。一開始,作者先不直接寫十二郎,而是先寫自己。「吾年未四十」四句,是衰象,後來被傳頌為寫未老先衰的名句,這是一層。「念諸父與諸兄,皆康強而早世」,是長輩的例子,又是一層。以下四句,一句寫一層意思,說明自己將死,要十二郎早來相會。這是第一小段。下面「孰謂」兩句一轉,便過到十二郎之死。這種寫法,是上文為下文蓄勢,也就是用自己之將死而竟不死,反襯出十二郎之不應死而竟死的特別可哀。「少者歿而長者存,強者夭而病者全」,這不合情理,太使人悲哀,在這個巨大的打擊下,作者神志恍惚,不相信這是事實,所以下面緊接著一轉,發出三個疑問,「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然後從信說到疑,一層;從疑又說到信,又一層;最後把十二郎之死歸咎於天,歸咎於神,歸咎於理,得出「壽者不可知」的結論。這是第二小段。從文意講,十二郎之死,於此已經寫完,此段已可結束,但「雖然」兩字一轉,又上承開頭「而發蒼蒼」一段而翻進一層,寫自己的衰象更加嚴重,又回到自己之將死。「幾何不從汝而死也」,是說自己不久也要跟在十二郎的後面死去,講的本來是一件不幸的事,可是下面突然一轉,又變成了幸事──「死而有知,其幾何離?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矣。」作者已經痛不欲生,所以視死為幸了。這是第三小段。文章至此,已將作者和十二郎兩個方面講盡,但作者還不結束,又上承第二小段寫二人之子之難保。這是第四小段。以上可以看出,短短一段當中,層次轉換,變化無窮,有如萬水迴環,千峰合抱。而這一切在作者說來,不過是將情將事如實敘寫,並未有意去精心結撰,過接轉換,顯得非常自然,看不出絲毫造作之跡。這種不刻意追求結構而結構自妙,在古今都是不可多得的。

除了結構方面有韓文的共同特點之外,此文還有它獨具的顯著特色。

讀完這篇祭文,我們最突出的一個感覺,就是全篇自始至終,貫注著一個「情」字。「言有窮而情不可終」,作者在此文結尾的這句話,表明它是因情而寫,所寫皆情,整篇祭文都是作者用感情所寫成的。

韓愈三歲喪父母,由兄嫂(也就是十二郎的父母)撫養成人,他和十二郎,雖為叔侄,實同兄弟,從小生活在一起,「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感情特別深厚。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絕,也勾起他的辛酸回憶。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涼,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撫養,從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種種情景,都一齊湧上心頭;自己的衰病,子孫輩的幼小,這是眼前必須正視的現實。所有這一切,匯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萬端,百思縈集,情不能已,因而寫成此文。這裡有懷念,有感激,有悔恨,有哀憤,有內咎,有期望,全篇每句每字,都可看到作者感情的奔流。

此文不但全篇寫情,而且寫得非常真,非常深,歷來被稱為「至情」之文。作者從自己的不幸身世,說到同十二郎的情誼,說到十二郎之死和善後事宜,不加修飾,不作渲染,完全從肺腑中流出,全都是骨肉至情的真實流露。開頭的「少孤」「兄歿」「吾與汝俱幼」,看去似乎很平淡,卻飽含著作者的無限辛酸和眼淚,寫得很沉痛。嫂嫂的慘不忍聞的話和「撫汝指吾」的慈愛而又凄楚的神情,對自己離家謀生的深沉悔恨,得知十二郎死訊后的悲痛心情,也無不情真語真,悲酸無限。我們還可看到,作者抒寫時非常坦率,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心裡怎麼想,筆下就怎麼寫,沒有絲毫隱避,一任感情自然傾瀉。例如寫自己離家的目的,明白地說是以「求斗升之祿」,要是別人,恐怕就不會這樣直截了當,很可能不是閉口不說,就是另外安上一個什麼冠冕堂皇的名目。想到二人之子,說:「少而強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耶?」按照舊時的忌諱,這樣的話是不吉利的,由此正可看出作者此時悲痛至極,因而什麼也不顧忌了。末尾將十二郎之死完全歸罪於自己,說自己「行負神明」「不孝不慈」,更是披肝瀝膽的慟哭長號。清代葉燮論詩文,有重「膽」之說:「無膽則筆墨畏縮」,「欲言而不能言,或能言而不敢言」(《原詩》)。韓愈此文,正稱得上有膽,他既敢打破祭文的傳統形式,又敢無話不說,所以才寫出這篇千古傳頌之作。

不僅如此,我們細讀全文,還可看到作者感情的起伏變化。篇中用「嗚呼」「嗚呼哀哉」這兩個悲嘆詞,來表現這種變化情態,凡是用這種詞的地方,都表示感情變得更加強烈。從第一個「嗚呼」開始,可以看到,作者由含著眼淚的深沉傾訴,進而嗚咽抽泣,進而淚流滿面,至「汝之子始十歲」一段之末,連用兩個「嗚呼哀哉」,已經是號啕痛哭,感情發展到一個高潮。從「嗚呼!汝病吾不知時」至「『彼蒼者天』,『曷其有極』」,這個長句,聲調急促,一氣貫注,一句緊接一句,一字緊接一字,中間不能斷開,簡直就是頓足捶胸,呼天搶地,悲痛之情發展到最高點。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發展,並不是直線的,在一度激烈之後,又伴隨著一段雖然悲切但卻較為平靜的傾訴,這樣或高或低,或疾或徐,就像生活中的真實情況一樣。結尾「言有窮而情不可終」,使人感到祭文已完,作者仍然悲哭不已。《古文觀止》的編選者說道:「情之至者,自然流為至文。讀此等文,須想其一面哭,一面寫,字字是血,字字是淚。」這話是很有見地的。確實,讀這篇祭文,我們不但可以看到作者眼淚縱橫的模樣,還可聽到作者痛哭的聲音。正因為如此,千百年來,不知有多少讀者被它所打動。宋代大作家蘇軾曾說,「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可見它感人之深。

正是為了抒情,此文在寫法上也有著與一般祭文顯著不同的一個特色:通篇以汝吾(你我)相稱,好像同亡者家常對語一樣,讀來特別真切感人。開篇「告汝十二郎之靈」,作者不像一般祭文用「祭」字,而特別用一「告」字,意思是說:我在對你說話,你聽著啊。這就使讀者先留下一個印象:下面的話都是作者向十二郎的傾訴。

把此文同韓愈以前和以後其他許多祭文比照讀讀,就會產生這樣一個感覺:其他那些祭文,祭的是「死人」,文中內容大多是讚頌死者的功業或德行,儼如對死者一生的評論,祭的是死者,實際上是講給其他活著的人聽。舊時祭文的寫法大多如此公式化,所以為人傳頌的不多。此文則不然。它寫的全是作者同十二郎之間的個人家常瑣事,通篇沒有一句專門讚頌的話(只在行文中順帶提到伯兄的「盛德」和十二郎的「純明」),每字每句,都是講給死者聽的,而死者也好像並沒有死,正在聽作者講話。篇中敘十二郎生前種種家庭瑣事的段落,就像久別重逢的親人在一起回憶往事。即使是講十二郎之死的地方,也好像死者就在旁邊傾聽,例如講死期死因一段,就像二人在一起核實情況一樣。同時,文中不時插入一些問話,「其竟以此而殞其生乎?抑別有疾而至斯乎?」「其然乎?其不然乎?」「汝其知也耶?其不知也耶?」像是作者當著十二郎的面在問他,更增強了當面對語的意味。因為是講給死者聽的,所以文中不發半句議論,樸素如口語,全文反覆曲折,好像絮絮叨叨,實則不覺其煩,而且越讀越打動人。

也是為了抒情,此文還特別注意文言虛詞,特別是語氣詞的運用,從而增強了行文的感染力。不論在古文或白話文中,虛詞都是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有的古代散文,往往由於虛詞運用的巧妙,使文章別具風采。宋代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全文除一句之外,其他每句之末,都用一個語氣詞「也」字,因而使文章格外生色,是大家熟知的例子。在《祭十二郎文》的第二大段中,這一點也很突出。這段開頭,「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連用三個並列的轉折連詞「而」字。從「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以下,先是連用三個「邪」字,緊接著又接連不斷地連用三個「乎」字,三個「也」(同「邪」,作疑問語氣詞)字,五個「矣」字。這樣連用連詞和語氣詞,第一是可以加重語氣,使表達的感情更加強烈;第二是可以押韻和增強文章的節奏,從而增強作品的感人力量。由於連用「邪」「乎」「也」「矣」等語氣詞,就使這篇祭文在散體之中又含有韻味,節奏也更加頓挫有力,更能打動讀者的心。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08:4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