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一定要有強大海軍 要核潛也要航母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遺老級會員

Rank: 5Rank: 5

積分
170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白頭翁 發表於 2005-11-27 08: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鼎盛軍事 加入時間:2005-11-26  來源:中華網 張文木 [/COLOR]

  中國的「海權」特徵

  中國的「海權」,是一種隸屬於中國主權的海洋權利而非海洋權力,更非海上霸權。

  中國的「海權」概念應當包括從中國國家主權引伸出來的「海洋權利」和實現與維護這種權利的「海上力量」兩個部分,而不是西方霸權國家普遍攫奪的「海洋權力」。

  中國屬於新興的和正在向現代化邁進的大國,中國是聯合國5個常任理事國之一,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進入市場經濟的中國已成為與世界發生廣泛聯繫的國家,其海洋權益泛佈於世界,並隨中國經濟總量的擴大而持續擴大;與此同時,中國實現其「海權」的內部需求動力和外部壓力也在同時增大。這是中國「海權」與世界其他國家「海權」實踐的共性方面。但是,中國「海權」不可能不具有中國自己的個性。

  第一,國家統一進程與國家「海權」的實現進程相一致。

  目前的中國是一個尚未完全實現統一的國家,中國東部海區是實現中國「海權」中具有戰略意義的海上支點。實現對台灣、南海諸島的主權,既是中國實現統一的正義事業,又是關係到能否實現中國「海權」的關鍵步驟。實現國家統一進程與實現國家「海權」進程的統一,這既是中國「海權」的特點,也是中國「海權」的優點。它決定中國在相當長時期內的「海權」實踐的正當性和正義性,它也排除了在相當時期內中國的「海權」實踐轉向海上霸權的可能性。從這個意義上說,認為中國為實現其「海權」利益而發展海軍是「中國威脅」,或認為中國不應當發展海軍的看法,都是不正確的、沒有道理和不符合邏輯的。

  第二,特殊的地緣政治條件決定了中國「海權」屬於有限「海權」的特點。

  與美英兩國不同,中國是一個陸海兼容型的國家,而美英國家屬兩洋夾護中的國家。這種海上安全的特點,迫使美英兩國必須將實現「海權」和擴張海洋利益放在第一位,以至它們最終異化為世界性的海上霸權國家。

  在地理上,中國是一面臨海、三面環陸的國家。由於三面陸上的安全壓力,使中國在長期的歷史中發展了強大的陸軍而非海軍力量。同樣,這種地緣政治特點和上述中國「海權」的特點,又決定了中國的「海權」即使擁有與美英國家同樣的財力,在實踐中也不需要追求世界性的海上權力。中國「海權」應是有限「海權」,其特點是它基本不出主權和國際海洋法確定的中國海洋權利範圍,海軍發展不出自衛範圍。

  第三,中國發展海上軍事力量是遠期戰略上的有限性與近期策略上的無限性的統一。中國人對海洋戰略利益的認識是從鴉片戰爭、甲午海戰失敗后開始的。而從經濟全球化視角認識「海權」,卻是在中國經濟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進程中開始的。在古代世界,由於不具備遠航動力技術,因此東部大海反倒成了保護中國東疆安全的自然屏障。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及抗日戰爭初期的海上失敗,也只是使中國人從「邊防」的角度認識了「海權」的意義。從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到21世紀初的20多年間,中國經濟已深深地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並對國際市場和資源產生了日益深厚的依存關係。鑒於此,中國不可能不需要發展在全球範圍內得以保護其海洋利益的海軍力量,並隨中國海洋利益的擴大而擴展。這種擴展進程是無限的,但其性質卻不出自衛的限度。

  中國一定要有強大的海軍

  「海權」實際上是國家總體國防力量的集中表現。海軍是國家海洋戰略力量的核心部分,是「海權」必須依託的兵種。未來中國的「海權」絕不應當只是海軍的事,而是國家總體國防力量的集中表現。它應該是在外層空間、空中預警和海洋工程等技術鏈的拉動和引導下,集陸、海、空導彈精確打擊技術並被應用於海上作戰的力量結構。

  中國海軍的跨越式發展,是既要「航母」,更要「核潛」。現代「航母」就已與現代衛星信息技術緊密結合,並據此擁有遠程精確打擊能力。陸基遠程精確打擊僅具有本土防禦的意義,對於世界範圍的制海權而言意義不大。它解決不了關於海外商業爭執、資源進口線受阻及海外商人和僑民保護問題。而現代「航母」已不是一般的戰艦,它也不僅僅屬於海軍,它是一個集海、陸、空和一切最先進軍事技術為一身,並在全球範圍最具機動性質的作戰平台。在本質上,它是國家作戰力量而不僅僅是海軍作戰力量的標誌。其次,航空母艦是與經濟發展概念相聯繫,因而具有攻勢性的軍事工具,其發展本身就是一種社會攻勢運動。沒有「航母」,我們在國際上任何重大涉我事件中,就不會有實質性的發言權力;沒有「航母」,我們就不能對影響我國海洋安全的行為在其初始階段進行制止;沒有「航母」,中國日益捲入世界的巨大的海洋利益就不會有實質性的保障,中國國內經濟就會因資源進口和利潤迴流中斷而發生危機,並由此阻礙中國的迅速崛起。

  中國海軍建設起步早但發展慢,這既是中國海軍歷史的特點也是它的優點。中國海軍由於其相對落後倒使它擁有開發新領域的后發優勢。對中國國防安全而言,現在的問題是由美國推進和主導的依託外空信息技術的新戰爭模式,不僅拉大了中美之間的軍事技術距離,並由此嚴重影響到中國的國家安全,特別是中國海區主權的安全。為此,中國必須急起直追,將有限的國防資源科學合理地配置於海軍建設,儘力在最短的時間內縮小中美海軍之間的技術差距。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達到這樣的目標呢?根據歷史經驗,如果我們利用后發優勢反其道而行之,將有限的國防資源優先用於深海開發,這可能會在較短的時間內形成更為有效的威懾力量,並以此帶動中國海軍的跨越式發展。這是因為:(1)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外空技術革命已近飽和,而深海技術的開發方興未艾;(2)深海武器比陸地和天空武器更具機動性和隱蔽性,更有利於完成國家戰略攻防任務;(3)相對陸基彈道導彈而言,深海武器可確保國家的二次打擊能力更久地處於安全狀態;(4)發展包括潛艇在內的深海作戰工具,是發展包括「航母」在內的水面艦艇的基礎。海軍的終極作戰力量並不在於海面艦艇的戰鬥力,而在於水下艦艇的戰鬥力。也就是說,在大規模的戰略打擊后,只有深海作戰力量具有戰略報復和二次打擊的能力;(5)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其國防任務更多地帶有戰略防禦的性質,將有限的資源優先用於深海開發,既有利於遏制台獨勢力、實現國家統一的近期目標,又有利於確保國家戰略防禦政策的終極效果。

  「永遠不稱霸」是中國擴展「海權」的原則

  海軍是國家擴展「海權」的重要手段。從近中期看,中國面臨著統一祖國、捍衛國家「海權」的嚴峻任務,這是中國政府必須肩負的偉大歷史使命。因此,中國加強海軍建設的意義無論怎麼估計都不會過高。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海權」擴展是無限的。

  同時,在維護海洋政治、經濟權利方面,中國「海權」及其實現力量,即中國海軍的擴展又是有限的。這是因為在這些領域,有許多問題需要在國際海洋法的框架下,經過多邊協商予以解決,中國海軍的目標只是確保這些多邊協商結果的合法執行。從這個角度看,中國海軍的建設僅限於自衛性威懾範圍。中國海軍建設的目標將永遠服務於中國以平等之地位獨立於世界的要求。

  「中國永遠不稱霸」,這不僅是一句口號,更是中國政治家從世界大國興衰成敗的歷史中總結出的成熟的強國之策和經驗。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3 16:0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