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偉大的書
誰動了你的乳酪?誰會在乎!下面介紹的書籍都應被列入每位首席執行官的閱讀書目,它們中既蘊涵著古人的智慧,也容納了重塑全球經濟的偉大創見
作者:Mark Athitakis
寧敬 轉自財富中文版網站
代 又一代成功的 CEO 和企業家都把自傳定格為「當今的霍雷肖•阿爾傑式神話」(Horatio Alger,美國作家。阿爾傑式神話指只要勤奮,就能白手起家而致富──譯註)。自傳中講述的故事內容如出一轍:野心勃勃、抱負不凡的年輕人最終獲得了財富與尊敬,他的成功取決於不懈的努力、敏銳的洞察力、持之以恆、高尚的道德、明察秋毫、悉心保持個人衛生和從不缺乏的個人品行。
但問題是,霍雷肖•阿爾傑的故事情節並非如此。不錯,阿爾傑的通俗小說──寫於 19 世紀後期,正值美國工業高度繁榮──頌揚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努力出人頭地,但故事所描述的卻往往是冥冥之中難以把握的運氣帶來大筆錢財。有一個阿爾傑小說主人公救了一名溺水兒童,孩子父親對他印象很好,於是給了他一份工作;另一個主人公擋住一輛失控滑行的嬰兒車,裡面的嬰兒正是華爾街經紀人的女兒;還有一個主人公發現一大塊金子……阿爾傑寫道:「正是這麼幸運的機會,讓人受惠而發跡。」阿爾傑筆下的所謂依靠自己的努力出人頭地也不過如此。
如果要從中吸取教訓的話,除了你應該救銀行家的親戚外,那就是:你不能真的聽信某些有關「經典商業書籍」的說法。最佳的辦法是學會自己挑選和閱讀。
我們推薦書目的意義就在於此。我們像辛勤工作的圖書管理員一樣,幫你仔細閱讀書庫里的書,找出你所需要的書。它們向你提供了對今天商業世界最為有用的觀點和見解,有寫於 2000 年前的,也有幾個月前剛剛完成的。需要說明的是,我們選擇的書目與 MBA 課程有所偏離。部分原因是,我們認為它們更具趣味性,而且這些小說、科幻、哲學以及科學書籍提供給大家的有關商業的視野是其它書籍所不能及的。
的確,我們的一些選擇有矛盾之處(很難想象在弗里德里克•泰勒與彼得•德魯克之間能夠找到很多共同點),但是,這與造就了眾多成功的商業故事(更不必說成千上萬種商業書籍了)的那種不斷探索、進取的精 神卻是一致的。商業圖書浩如煙海,我們為你挑選了必讀之書。
資本主義的支柱
《國富論》(1776)(The Wealth of Nations)
作者:亞當•斯密(Adam Smith)
細讀斯密著名的有關資本主義「看不見的手」效能的分析,需要濃濃的咖啡相伴。該書還有一些對促使工業品產生的複雜經濟學動態的深入剖析。
《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1942)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作者:約瑟夫•A•熊彼特 (Joseph A. Schumpeter)
像久已被忽略的布魯斯作曲家一樣,熊彼特最近才為人們所關注。在這部世紀中期的作品中,他提出了「創造性破壞」的觀點,以此說明新技術和社會趨勢如何不斷地對商業中的企業進行重新界定,他把資本主義看作是一種社會和經濟現象。
《富裕的社會》(1958)(The Affluent Society)
作者:約翰•肯尼斯•加爾布雷斯(John Kenneth Galbraith)
加爾布雷斯在這本暢銷書中開篇就指出:「富裕沒什麼不好」。不過,隨後他又說「但是…」。該書是最早頗有說服力地對經濟、政治、軍事及全球社會一體化趨勢如何對日常生活產生影響加以解釋的書籍之一。《富裕的社會》描述了一種包括上層和底層觀點在內的美國式遠景。
《資本主義與自由》(1962)(Capitalism and Freedom)
作者: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
弗里德曼在該書中對資本主義如何能被利用來服務於個人和政府所需進行了界定。如果衡量一部巨著的標準是其所引起的爭論,那麼,說弗里德曼才智過人絕對當之無愧。「教育補助金券」及「社會保障私有化」的概念正源於此。
管 理
《科學管理原理》(1911)(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作者:弗里德里克•W•泰勒(Frederick W. Taylor)
最好不要過於從字面上理解泰勒的這部作品。泰勒對工廠效率的狂熱使他提出了好的組織規則,但這些同時也是扼殺心靈的規則(使用秒錶)。然而,他也為更為人性化管理的管理者們在如何提高效率和生產率方面提供了有用的指導。
《管理實踐》(1954)(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
作者:彼得•F•德魯克(Peter F. Drucker)
《管理實踐》使人們開始把管理作為一門基本的商業學科進行研究,德魯克從此成為該領域的大師級人物。書中指出,成功運作企業遠遠不是露骨地剝 削工人,以此作為獲利工具。德魯克是最早強調用語言激發員工積極性、保持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創造業績的人之一。時至今日,這一觀點仍為人們所推崇。
《我在通用的歲月》(1963)(My Years With General Motors)
作者:阿爾弗雷德• •斯隆(Alfred P. Sloan)
比爾•蓋茨曾說,假如你只讀一本商業書籍的話,就讀這本。蓋茨這麼說,絕非沒有道理。斯隆在該書中描述了他們如何努力把通用塑造成世界最大的汽車製造商,表面看來它是有關 CEO 的自傳,實際上它也是一部絕佳的管理與商業指南。
《第五項修鍊》(1990)(The Fifth Discipline)
作者:彼得•M•聖吉(Peter M. Senge)
聖吉有關「團隊學習」和「個人修鍊」的模糊講解引起他對商業管理精髓的思考。此種含糊不清的確令人沮喪。但是,與大多數管理書籍不同的是,他的書試圖在現代商業中尋找精神核心,考慮員工所需。
戰 略
《孫子兵法》(c. 300 B.C.)(The Art of War)
作者:孫子(Sun Tzu)
儘管《孫子兵法》是一部軍事戰略指南,但其中蘊涵的智慧、簡明扼要及純粹的樂趣卻不容忽視。孫子管理軍隊、發掘並把握機會、「攻其所短」(競爭者)的見地簡潔明了,為企業管理者所推崇。
《競爭戰略》(1980)(Competitive Strategy)
作者:邁克爾•E•波特(Michael E. Porter)
波特認為,強大的公司需從以下三方面中的一個著手,以打擊競爭對手:成本、差異化或聚焦。儘管他說選擇本身非常艱難,但是其透徹的分析卻明確告訴我們企業應如何進行恰當的業務定位。
《基業長青》(1994)(Built to Last)
作者:詹姆斯•柯林斯,傑瑞 I 波拉斯(Jim Collins and Jerry I. Porras)
與所有旨在說明如何使新企業成功的作者不同,柯林斯和波拉斯對數十年來一直繁榮不敗的通用汽車、沃爾瑪這類巨頭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 企業長足發展需要有遠見卓識的領導人,這樣才能為企業提供創新和嘗試的空間。
《Banvard 的愚蠢》(2001)(Banvard's Folly)
作者:保羅•柯林斯 (Paul Collins)
在這部引人入勝、有趣的書中,柯林斯把商業中最令人沮喪的東西──失敗──編成了令人興奮的故事。柯林斯找出了 13個例子,從「Concord」葡萄創始人的悲慘故事到有關一輛氣動列車的有勇無謀的主意。目的是說明,糟糕的時機、自負、欺詐或徹頭徹尾的愚蠢是導致人們或企業衰敗的原因。
創 新
《科學革命的結構》(1962)(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作者:托馬斯•S•庫恩 (Thomas S. Kuhn )
該書產生了一個「範式轉換」的術語。庫恩對科學思維習慣全面轉換的深入研究引起爭議,也為其作為商業讀本贏得了第二次生命。庫恩寫道:「新的範式……突然出現,有時在半夜,在一個被危機所困的人的大腦之中。」作者捕捉到了激發無數新商機的靈魂。
《迪斯尼版》(1968)(The Disney Version)
作者:理查德•希克(Richard Schickel)
希克寫的有關沃爾特•迪斯尼的批評性傳記,著實給喜愛米奇老鼠的中產階級帝國不小的打擊。但是,該書也對迪斯尼本人早期職業生涯中的冒險精神予以肯定和讚揚。迪斯尼曾在沒有合同的情況下製作了「威利汽船」(Steamboat Willie), 在大蕭條時期對第一部大型動畫片《白雪公主》(Snow White)的製作開綠燈。
《雙螺旋》(1968)(The Double Helix)
作者:詹姆士•D•沃森(James D. Watson)
尋找 DNA 密碼時,最最重要的是堅持不懈、激勵和意願。沃特寫道:「許多科學家缺乏遠見,遲鈍,甚至還有些愚蠢。」《雙螺旋》之所以能夠一直保持在暢銷書之列,就是因為它強調了衝破傳統學識的重要性。
《創新者的窘境》(1997)
(The Innovator's Dilemma)
作者:克萊頓•M•克里斯坦森(Clayton M. Christensen)
新技術能夠激發新的商業模式,那些僵化模式應被取而代之。克里斯坦森通過對各產業進行詳盡的案例研究,強調面對不斷變化的世界,保持組織的靈活性、前瞻性和開放性至關重要。
領導力
《手冊》(公元一世紀)(The Manual)
作者:伊比克底特斯(Epictetus)
斯多葛派哲學家伊比克底特斯富有哲理的著作很可能是世界上第一本商業書籍,其中有這樣的名言:「在你的能力所不及的領域你沒有競爭力,閑話少說,並簡明扼要。」《手冊》是鼓舞士氣的領導通用的指南。 《君主論》(1513)(The Prince)
作者:尼科•馬基雅維利(Niccolo Machiavelli)
人們通常認為《君主論》是犬儒學派的作品,例如書中所說「令人畏懼比受人愛戴更安全」。但實際上馬基雅維利的觀點還是很精細的,在治理國務上他提倡明達的行為和追求德行。這也是對有效的組織行為的有益指南。
《白鯨》(1851)(Moby-Dick)
作者:赫爾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
這是一部有關領導人誤解領導價值的英雄悲劇故事。至今,阿哈船長仍然是文學作品中盲目執著的最佳例子。阿哈船長把恐懼作為追求他缺乏遠見的目標的動力,因此,他失去了船員們的支持,最終也失去了他的船。
《沙克爾頓領導藝術》(2001)(Shackleton's Way)
作者:瑪戈特•莫爾,斯坦芬尼•卡培爾(Margot Morrell and Stephanie Capparell)
該書講述了探險家歐內斯特•沙克爾頓爵士(Sir Ernest Shackleton)的動人心魄的故事。沙克爾頓的船被南極流冰壓壞,船和船員被困長達兩年之久。這是世界上有關生存故事的巨著之一。當然,很少管理者遇到過這類辛酸。但是,這部扣人心弦的書歌頌了才略、團隊合作以及征服困難的精神。
《變革製造者》(2003)
(The Change Makers)
作者:莫里•克萊因(Maury Klein)
克萊因對 26 位企業家的傳記進行了研究,其中包括托馬斯•愛迪生、亨利•福特和比爾•蓋茨。他總結了他們成功的秘密。人們可以從他講述的每個軼事中發現,儘管每個人都不是一帆風順,但是,創造性、失敗、家庭、職業道德組合在一起造就了這些領導人。
營 銷
《有閑階級論》(1899)(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作者:托爾斯坦•凡勃倫(Thorstein Veblen)
凡勃倫所提出的「炫耀性消費」一詞始終是一把雙刃劍:不論是對社會批評家,還是對精明的營銷人員,它都有價值。作者對驅使人們支配自 己錢財的動機與態度進行了深入透徹的研究,對「與潮流同步」這個觀念對社會與經濟的影響進行了觸及本質的評說。
《奧格威談廣告》(1983)(Ogilvy on Advertising)
作者:戴維•奧格威 (David Ogilvy)
奧美公司(Ogilvy & Mather)創始人寫的這本書是一本確立現代廣告業地位的實用戰略與技巧指南。該書看起來像是對奧格威本人成功職業生涯的自吹自擂,但對廣告人的確大有裨益。而且,奧格威非常敏銳,他對那些把廣告混同於藝術的人表現出莫大的蔑視。他說:「廣告如果不賣的話,就失去了創造性。」
《公共關係!》(1996)(PR!)
作者:斯圖亞特•艾文(Stuart Ewen)
「大訂單銷售」已經為大家所熟悉,但是,我們今天所知的公共關係產業是一個非同尋常的現代的產物。就公共關係興起的關鍵歷史事實,即興起於一戰期間的軍隊,艾文指出,從業人員、理念和操縱手法等已經迅速演化成為一項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產業。
《市場就是談話》(2000)(The Cluetrain Manifesto)
作者:里克•列文,克里斯托弗•洛克,多克•瑟爾斯,戴維•溫伯格(Rick Levine, Christopher Locke, Doc Searls, and David Weinberger)
「市場就是談話」,這是作者反對營銷的悲哀宣言。《市場就是談話》頌揚 互聯網推翻等級制度的能力,直截了當地鼓勵企業領導者拋棄傳統的使命宣言,仔細聆聽客戶的心聲。該書自出版以來引起巨大爭議,至今仍為互聯網時代最具煽動性的書籍。
《不要品牌》(1999)(No Logo)
作者:納奧米•克萊恩(Naomi Klein)
一些全球化的批評者往往歇斯底里地宣稱他們的觀點,但克萊恩不同。她以有理有據的方式表達她對全球化的指責。克萊恩通過對今天的商業文化進行深入調查,指出,她對當今商業文化對勞動力、新聞書報審查制度、消費至上與公民權之間的爭執所產生的影響表示擔憂。 《引爆流行》(2000)(The Tipping Point)
作者: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 (Malcolm Gladwell)
著名的「引爆點」就是格拉德威爾提出的,它已經成為人們日常談話的主題。該詞極為準確地傳達了一種信息:微小行為如何能對世界產生巨大影響。《引爆流行》還通過說明某些時尚(從地鐵里的亂塗亂畫到暇步士)如何最終令世界大吃一驚,揭示了許多社會現象背後的秘密。
投 資
《聰明的投資者》(1949)(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作者:本傑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
格雷厄姆的「價值投資」的哲學基礎非常簡單:尋找價格被低估的證券 (難怪在dotcom 繁榮期,你聽不到他的觀點)。通過直截了當的思考和對市場的研究,他強調投資中要注重分散投資、控制市場波動,並避免隨大流。他那位著名的學生沃倫 巴菲特嚴格恪守了他的投資理念。
《漫步華爾街》(1973)(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
作者:伯頓•G•馬爾基爾(Burton G. Malkiel)
30 年來,馬爾基爾這本書八次再版,他對「分散投資」的經典指導仍未引起足夠重視(其主要建議:選擇指數基金等)。他極具幽默並非常到位地嘲諷那些挑選股票的人,對那些想學會駕馭市場波動的人來說,將受益匪 淺。
《華爾街投資經典》(1996)(What Works on Wall Street)
作者:詹姆斯• •奧肖內西(James P. O'Shaughnessy)
奧肖內西是第一位進入標準普爾 50 年證券資料庫的外行。他透徹的「數量壓縮」表現出他極強的投資洞察力。該書在價值與成長的基礎上,巧妙地對股價 / 銷售比及指數基金進行了重點討論,進而對現代市場如何運行進行了解釋。
繁榮與蕭條
《常見超凡謬誤大全》(1841)
(Extraordinary Popular Delusions and the Madness of Crowds)
作者:查爾斯•麥凱(Charles Mackay)
麥凱寫道:「金錢總使人產生錯覺」。此書初版時並未得到重視,但後來被人們發掘出來。作者通過鬱金香狂熱和追逐巫師的故事,隱喻充斥當今整個市場的病態發狂和潮流。
《瘋狂、驚恐和崩潰》(1978)(Manias, Panics, and Crashes)
作者:查爾斯• •金德伯格(Charles P. Kindleberger)
從 18 世紀的「南海泡沫」到 20 世紀 30年代的大蕭條,再到 1987 年的黑色星期一(再版時增加了此內容),作者刻畫了金融政策與大眾心理的關聯,說明當經濟被新市場和新技術迷惑的時候人們將如何誤入歧途。金德伯格說:「再也沒有什麼比看到朋友變富更能影響人的幸福感和判斷力了。」
《網路欺詐》(2002)(Dot.con)
作者:約翰•凱希迪(John Cassidy)
在所有試圖讓人們認清網路泡沫的作者中,《紐約人》的作者凱希迪絕對稱得上是最敏銳的。他指責說,從每一位矽谷風險資本家到艾倫•格林斯潘,都要對創造 20 世紀 90 年代末網路「非理性繁榮」負責。
《奢侈》(2002)(Extravagance)
作者:加里•克瑞斯特(Gary Krist)
這是一部頗有獨創性的描寫繁榮時代的小說。小說主人公威廉•莫瑞克(William Merrick)說:「沒人知道他們在做什麼,但是,每個人都會 把錢握得緊緊的。」小說通過對兩個繁榮時期的都市,即 17 世紀 90 年代的倫敦和 20 世紀 90 年代的紐約的描寫,說明「無節制」如何一直在金錢文化中發揮著作用。
技術產業
《人月神話》(1975)(The Mythical Man-Month)
作者:弗雷德里克•P•布魯克斯(Frederick P. Brooks Jr.)
該書的寫作接近打卡時代結束,它對軟體開發複雜性的分析仍未過時,極具可讀性。如果你不明白為什麼你所得意的技術方案滯后、古怪或超出預算,就讀這本書,它會給你頗有說服力的解釋和可能的解決辦法。
《打造天鷹》(1981)(The Soul of a New Machine)
作者:崔西•基德 (Tracy Kidder)
該書為基德贏得了普利策獎。它描述了數據通用(Data General)如何致力於設計和構造一種新的微型電腦。該書至今仍是展示新技術創造中存在的混亂、創造性、英雄主義內幕的書籍之一。
《矽谷之火》(1984)(Fire in the Valley)
作者:保羅•弗萊伯格,邁克爾•斯韋因(Paul Freiberger and Michael Swaine)
《矽谷之火》不僅僅是關於 PC 機發明的故事,也是有關創造信息經濟的故事。作者從更寬泛的角度對人物進行介紹,重點是那些打造矽谷的人物,而不是機器,使《矽谷之火》成為極具吸引力的讀本。
《完美商店》(2002)
(The Perfect Store: Inside eBay)
作者:亞當•科恩(Adam Cohen)
書名聽起來似乎有些無聊,但它按實際情況描述了一個以網路為基礎的企業的創造過程。雖然它揭露了一些有關 eBay 的神話(該公司的創建並不是為了銷售糖果自動售貨機),但科恩更想通過 eBay 的成功反映出在網路上從事商業的現實。
貪 婪
《說謊者的撲克牌》(1989)(Liar's Poker)
作者:邁克爾•劉易斯(Michael Lewis)
劉易斯在 20 世紀 80 年代是華爾街的債券經紀人,該書是他在所羅門兄弟公司(Salomon Bros.)的工作傳記,也是迄今為止最有說服力的有關華爾街內幕的書籍。由於該書揭示了 1987 年黑色星期一陷入崩潰的那個時代的殘忍以及模糊不清的道德標準,因此成為最暢銷的商業新聞作品。
《華爾街粗人》(1990)(Barbarians at the Gate)
作者:布瑞恩•巴羅,約翰•海葉(Bryan Burrough and John Helyar)
該書詳盡地記錄了 1988 年納貝斯克(RJR Nabisco)金額達 250 億美元的槓桿收購的故事。由於故事中充斥著大量激烈的爭吵、極端行為以及自大傲慢的情節,讓人覺得像是在讀小說。收購風盛行的十多年後,《華爾街的粗 人》出版,它巧妙而深刻地刻畫了當貪婪與公司財務攪在一起的時候,其破壞性是多麼嚴重。
《投彈手》(1995)(Bombardiers)
作者:保•伯朗森(Po Bronson)
這是一部講述債券交易的小說,作者曾是債券交易商。故事生動地描述了混亂市場之滑稽、可笑,其中不乏各色人等,有騙子、說謊者,還有天方夜談式的銷售額,令人啼笑皆非,亦發人深省。它告訴人們,要當心自己的儲蓄,尤其當你準備把它交給基金經理的時候,更要三思而行。
《國際都市》(2003)(Cosmopolis)
作者:唐•德里洛(Don DeLillo)
德里洛剛出版的這本書,無論如何稱得上是最尖銳的小說了,它痛快淋漓地揭示了 20 世紀 90 年代末華爾街厚顏無恥、荒誕不經的格調。小說描述了 28 歲億萬富翁乘著高級轎車在曼哈頓招搖過市的場景。德里洛向讀者們呈現了全球經濟的縮影:追求刺激,打賭日元下跌,恐怖主義威脅,金錢激發的恐懼與慾望交織在一起。
職業生活
《只爭朝夕》(1956)(Seize the Day)
作者:索爾•貝婁(Saul Bellow)
貝婁的這部憂鬱的小小說講述了中產階級推銷員整日為生計奔波,為保持工作與精神平衡不斷抗爭的故事。《只爭朝夕》生動描述了從推銷技巧 到豬油投資(lard investing)(是的,豬油投資)對白領造成的緊張與壓力。
《工作》(1972)(Working)
作者:斯特茲•特科爾(Studs Terkel)
《工作》出版於 1972 年,作者通過對經理、教師、招待、掘墓人等職業人員進行訪談,探索「人們通過工作尋找滿足與意義」這一主題。此書在今天看來可能需要有所修訂,但由於它突出地闡述了人們如何通過工作認識自我,因此,它仍是迄今為止描述美國人職業生活的最生動讀本。
《美國生存體驗實錄》(2001)(Nickel and Dimed)
作者:芭芭拉•厄萊雷奇(Barbara Ehrenreich)
厄萊雷奇體驗了女招待、女僕、養老院看護、沃爾瑪僱員等苦工的辛勞,而收入卻幾乎只是 1999-2000 年的最低水平,她努力使收支相抵,但往往做不到。該書以第一人稱敘述文體,尖銳、冷靜地道出了底層職業者非同尋常的艱辛,從租用公寓房到與多疑的老闆打交道。而所有這些,卻是美國下層職業者每日都要承受的。
傳 記
《公民赫斯特》(1961)(Citizen Hearst)
作者:W•A•斯文伯格(W.A. Swanberg)
在所有有關報業大亨威廉•魯道夫•赫斯特的傳記中,該書仍然是最好的。斯文伯格講述了赫斯特享有特權的成長過程,以及他作為十字軍民粹主義者和向希特勒國家社會主義調情的事實。作者刻畫了這位出版商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面:矛盾性。他作為一個商人獲得了如此驚人的成功,卻幾乎沒有為他贏得他極為渴望的公眾的敬仰。
《檔案》(1996)(Dossier)
作者:愛德華•傑伊•艾波斯坦(Edward Jay Epstein)
西方石油公司主席哈默(Armand Hammer)1990 年去世之前,在公眾心目中留下的印象是:強調創造卓越的企業,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但是,艾波斯坦寫的這篇調查性報道卻徹底粉碎了他的形象。該書揭露哈默是一個蘇聯間諜,一個玩弄女性的男人,而且還 是一個污穢的商人。書中涉及的公司欺詐和國際間諜活動簡直能讓安然醜聞相形見拙。
《卡內基》(2002)(Carnegie)
作者:彼德•克拉斯(Peter Krass)
儘管安德魯•卡內基的慈善事業大名鼎鼎,但他是個感情強烈的微觀經理人(micromanager),他不能無視任何微小的失敗。本書超越了人們對卡內基「強盜貴族」的平常認識,指出其個性中的一面驅使著這位實業家或者說美國首富之一去積聚錢財,然後又贈送出去。
《世界的車輪》(2003)(Wheels for the World)
作者:道格拉斯•布瑞克利(Douglas Brinkley)
20 世紀最偉大的製造商亨利•福特也是罕見的怪人。《世界的車輪》細緻、深入地研究了福特富於夢想的才華以及易怒、傲慢自大的個性。大多數有關 CEO 的傳記往往巧妙地躲過陰暗面,而該書卻有魄力地暴露了主人公粗糙、難堪的一面。
預見未來
《基地三步曲》(1951-1953)
(The Foundation Trilogy)
作者: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
偉大的科幻小說往往思考重大問題。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跨越 1,000 年和整個宇宙。作者對銀河帝國(以不同的商業及政體形式出現)的變遷進行了思考,對大眾的集體思維及行為給予了犀利的評註。
《神經浪遊者》(1984)(Neuromancer)
作者: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
隨著時間的流逝,看來吉布森的科幻經典更具預見性。《神經浪遊者》設想了一個「賽博空間」(網路空間),其中有對網路成癮者和黑市商人。該書描述了由網路和高技術文化創造的「地獄」的低級和誘惑力。
《雪崩》(1992)(Snow Crash)
作者:尼爾•斯蒂文森(Neal Stephenson)
舊媒介產品中幾乎很少能夠像這本書那樣,為新媒介世界注入如此多的東西。被企業化的政府和送比薩餅的敲詐勒索景象簡直令人頭暈。《雪崩》引發了「賽博朋克」(cyberpunks)的產生,而後者依然能夠從這本有趣且令人心醉神迷、讓人愛不釋手的書中獲得靈感。
《聰明一族:下一代社會革命》(2002)(Smart Mobs)
作者:霍華德•瑞恩高德(Howard Rheingold)
瑞恩高德經過對自發組織的「靈活組織結構」(ad-hocracies)進行廣泛而長期的研究,指出 Wi-Fi、瞬間信息傳遞以及行動電話的劇增是如何對商業、政治和社會造成深刻影響的。
譯者:馮利
CEO 閱讀書目
安妮•馬爾卡希(ANNE MULCAHY),
施樂公司董事長兼 CEO
《從優秀到卓越》(2001)
(Good to Great: Why Some Companies Make the Leap and Others Don't)
作者: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
「言行一致、堅定不移、正直並且強有力的領導人才是優秀的領導人,才能攀越高峰。柯林斯發現,優秀領導人與卓越領導人之間的差異在於個人謙遜與職業意願這兩者相互矛盾的組合。卓越領導人的志向集中於公司,而不是他們自己。」
理查德•帕森斯(RICHARD PARSONS),
時代華納董事長兼 CEO
《原始領導力:了解情緒智能的力量》(2002)
(Primal Leadership: Realizing the Power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作者:丹尼爾•高曼,安妮•麥基,理查德 布雅吉(Daniel Goleman, Annie McKee, and Richard Boyatzis)
「卓越的領導人必須擁有情緒智能,許多人直覺上有。但是,對於另外一些人而言,我們可以讀《原始領導力》。該書界定了這一概念,而且也提供了有用的例子,對我們每日在商業中面對的各類情況具有真正可以利用的價值。」
史蒂夫•朱沃森(STEVE JURVETSON),
DFJ 公司執行董事
《智能機器時代》(1999)
(The Age of Spiritual Machines)
作者:雷•庫爾茲威爾(Ray Kurzwell)
「作為投資破壞性技術的風險投資商,當我評估將運用於未來的產品的時候,我不能把目標放在今天的市場機會上。預測技術趨勢越來越重要,也越來越難。庫爾茲威爾的書極為詳盡地介紹了迅猛變化所產生的影響以及技術進步正以指數級速度增長的事實。」
拉塞爾•西蒙斯(RUSSELL SIMMONS),
Rush Communications 公司董事長兼 CEO
《七條成功的精神定律》(1994)
(The Seven Spiritual Laws of Success: A Practical Guide to the Fulfillment of Your Dreams)
作者:狄柏•卓巴(Deepak Chopra)
「無論如何這是你能讀到的最好的書。因為,它告訴我們,生活的根本是 給予。只有當你願意無條件給予的時候,你才能夠得到。」
價值被高估的四本
商業書籍
《鍍金時代》(1873)(The Gilded Age)
作者:馬克•吐溫,查爾斯•杜德利•華納
(Mark Twain and Charles Dudley Warner)
這是馬克•吐溫的第一本小說,也是最糟的一本。該書也表明,描繪金融世界絕非他的強項。理論上講,這部 19 世紀 70 年代的有關貪婪和強盜貴族的小說在今天應該能夠引起共鳴,但是,它卻因沉悶乏味的散文體而著名,而且全書缺乏作者後來在其大部分作品中所散發的那種幽默和智慧。
《地球的震慄》(1957)(Atlas Shrugged)
作者:艾•蘭德(Ayn Rand)
1999 年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稱該書是 20 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也許,《地球的震慄》之所以能夠如此獲得好評,是因為它著重描述了在線投票騙局,而不是因為蘭德本人有關個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拙劣觀點。至於此書之枯燥乏味、偽善,則在於它對國家存在的小病發出過於誇張的咆哮。這對吉米•卡特(總統)沒用,在這兒也同樣沒用。
《追求卓越》(1982)(In Search of Excellence)
作者:托馬斯•J•彼得斯,小羅伯特•H•沃特曼
(Thomas J. Peters and Robert H. Waterman Jr.)
作者有過正確的構想,也激發了無數效仿者,他們也因此著手研究共同的主題:如何能夠使偉大的公司成功。不幸的是,他們的許多選擇,如 Atari、數據通用及王安電腦公司(Wang Labs),現在幾乎只可作失敗實例的教訓了。曾一度輝煌的技術公司最終會失敗、倒下。嗚呼!
《誰動了我的乳酪?》(1998)(Who Moved My Cheese?)
作者:斯賓塞•約翰遜(Spencer Johnson)
這是一部長篇寓言故事,以老鼠隱喻工人。這不僅帶有侮辱性(你是一隻老鼠!),而且故事發生在一個迷宮裡,這未免也太幼稚、愚鈍了。僱員可能 會對「尾巴」之說一笑置之,而他們的老總卻把這派胡言奉為靈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