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巴郎。《拾舊沙河夢》172。少年當家

[複製鏈接]

1964

主題

1965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425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巴郎 發表於 2025-11-22 17: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巴郎。《拾舊沙河夢》172。少年當家
巴郎長篇自傳《巴郎舊事》第一部:《拾舊沙河夢》

*****  夢牽少年時,拾荒百萬字  *****
掬捧沙河那一泓流水,仔細清洗這兩眼昏麻。
常憶起曾經少年英姿,轉瞬間已過六十花甲。
世事如枰棋難料變化,人生似爐鐵反覆錘打。
夕照驛道孑然歸去客,回首來路依稀是舊家。
巴郎  記於20191205  -  20201218


172。少年當家

自從公司革委會成立后,逐漸地恢復秩序,取代造反派一派掌權,過渡到以三結合的革命幹部掌握權力。幸書記新來乍到,簡歷清白,沒有那麼多關係網路牽扯,沒有那麼多面子人情需要眷顧,大刀闊斧,厲行整頓,百貨公司的面貌發生了極大變化,職工群眾的工作積極性大為提高,營業業務開始回升,復歸正軌。
我家從八尺斗室,搬到家屬樓上后,住宅面積寬大了,生活上也有極大改善。首先,是媽媽回到百貨公司營業部上班,工資也從減半為每月24元,提升到36元,半年後,恢復到全工資,每月48元。雖然父親的工資仍未發放,我家月入只增加了24元,但當時物價極低,又沒有通貨膨脹,相比一年前,生活上卻似有天淵之別,覺得寬裕多了。
48元,雖然不多,卻是在吃飯之外,還有剩餘。前段時間遭難,親戚朋友紛紛伸出援手。他們生活也不寬裕,卻咬牙擠出余錢剩米,支援我家。我媽媽一直心存感激和內疚,所以,一旦家中情勢好轉,媽媽也就婉辭親友們特別是五姨的幫助,立足於自食其力。

媽媽恢復工作后,又忙碌起來,每周6天,早8晚6上班,而且每晚上單位的政治學習,7到9點,上綱至立場態度,心須參加,雷打不動,因此沒有時間照顧家裡。於是,在汽車48隊附近找了個保姆鍾婆婆,照料5歲的弟弟和4歲的妹妹,早上送去,晚上接回家來。
媽媽早上8點前就要趕去上班,晚6時下班后,還幾乎每天都要花上半個小時盤存、對帳,要貨帳兩相符合才行。然後匆匆吃完晚飯,又要參加7至9點的政治學習,一天工作12小時以上。待回得家來,已是精疲力盡,一天未見媽媽的小兒女們,卻早已經進入夢鄉。媽媽回家,通常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默默地坐在弟妹們床前,為他們掖好蹬開的蓋被,慈愛地望著他們熟睡的面容,良久良久。

當時,象大多數同齡人一樣,我無課可上,無事可做,有大把的時間在手,甚是無聊。我那時已12歲,略明事理了。知道媽媽工作繁忙,一天到晚,營業加政治學習,回到家來,身心俱疲。所以,我,一個男孩,一個男人,應該主動地站出來,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承擔家裡的事務,用自己雙手,撐起自家一片天,照料家中婦嬬老小,是不可推卸的責任。
於是,我每天早起,早上8點送弟妹們去保姆家,晚上5點去接回來。我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承擔起大部分家務。恰如京劇樣板戲《紅燈記》中李玉和誇讚鐵梅時所言:「提籃小賣拾煤渣,擔水劈柴也靠她。里裡外外一把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我家每月的收入太少,所以,需要仔細計劃,精打細算,才能期望順利渡過當月,不致於拉下虧空,求人借貸。媽媽的工資發到手裡后,交了房租開銷,剩餘的錢,主要是花在吃飯上,這是大頭,其餘花在生活上,是小頭。
生活上的花用,主要是衣服和社交。那兩年,我家老少,都很少更新或添制服裝,每人的衣服,都是縫縫補補,用舊布塊縫補在衣褲磨損破爛處,稱為「打補疤」。衣褲越舊越易破損,導致補疤眾多,重重迭迭。好在當時家家清貧,戶戶勤儉,都把穿打補疤的衣褲視為正常舉動,認為理所當然,是勞動人民的本色,絕無人嘲笑,不丟臉面,反而是衣服上沒補疤的,才會引人側目的。
而社交,主要是親戚朋友之間的交往走動,如平時往來、婚喪嫁娶等,也是要隨禮的。這種花銷,原本是應該的,是維繫親情友情的紐帶。但如果生活艱難,囊中羞澀,則最好是能躲就躲能避就避,實在躲避不了,也不能顧面子充大方,而必須量力而行。好在窮在鬧市無人問,那幾年,知道我家遭難,生活拮据,自身難保,所以上門的親友不多,即使來家,也自帶糧食票證,盡量不給我家添麻煩,使媽媽和我,都非常地感動。

媽媽工資的大部分,其實還都花在自家生活這方面。固定的支出,有幾項是雷打不動的。一是每月的保姆費,必須按時付出的。二是媽媽的午餐費,要買午餐飯票,中午休息時間短,中飯都得在單位食堂吃,吃完馬上又要上下午班。三是每月定量的糧油肉菜,必須買回來。而各種票證,涉及生活用品,如食鹽火柴肥皂草紙等,如木柴煤球付食節供物質等,家用不能缺少,也是要買的。其餘的,不急需,非必需品,則是能省即省,不買或少買。總之,要節約每一個銅板,盼度過68年這深秋寒冬。
搬到家屬樓后,除了偶爾趕急,去公司食堂打飯打菜來吃外,基本上都是自家做來吃,大多數鄰居亦是如此。因為在家做飯,粗細搭配,湯水剩飯,加點菜蔬,又可以對付一頓,比在食堂吃飯要省錢些,而且按自己的意願烹調,合口味,吃得飽。
只是,在家做飯吃,雖省了錢,卻要多花力氣。所有食材及有關物質,都要去買回來。而這些採購事務,通常是我要做的。也就是說,這家裡吃的用的所有東西,都是我,也只有我,去將它們買到,再手提肩挑或扛著運回家裡。有時順利,不用排隊,交錢取物,錢貨易手。但更多的時候,特別是購買緊缺物質,比如木柴煤球肉食禽蛋付食節供物質,則是要花費我很多時間的。

當時,做飯燒水,都用木柴煤球,沙河子,是沒有燃氣的。哦,對不起,這話不全對。因為文革末期,國家在川東川南勘探到大型天然氣礦,於80年代即完成論證,開採,於90年代,投入使用,家家戶戶都用上天然氣,清潔方便又便宜,實為川東民眾生活一大改善矣。由於氣儲量過豐,還專門修建天然氣管道,將其輸送至上海及沿途,供應億萬人消費,這是后話。
做飯要用木柴,而沙河子周圍並無森林,既使有森林,也保護了起來,不許砍伐,違者重罰。所以,沙河子居民的燃柴,若從樵夫手上買,都是很貴的,買不起。但又必須有,每天要煮飯,缺不了。好在鎮上有個木材加工廠,日夜改鋸原木,加工成木材,以製作建工或傢俱用材。這加工時,片剝下來的樹皮枝椏、表面朽材、空洞瘤疤、頭尾廢材,甚至飛片、刨花、木屑、鋸渣等,都收集起來,交與鎮上售賣。鎮府按戸口給居民發放燃柴票證,憑票購買。人多粥少,售量有限,要極度省著用,免得沒柴煮飯。人是鐵,飯是鋼,總不能嚼生米度日吧。
柴不夠,煤來湊。相對木柴的供應緊張,煤碳供應量要大些,相對也寬鬆些。除了原碳、散煤、煤灰、也有攙煤的濕泥可用。但居民用得最多的,還是加工成的煤球,及後來更好用的蜂窩煤。當時沙河子沒有煤球廠,買煤球要到位於南門口的萬縣市煤店去,而且還要去得早,才有可能買到。每次買煤,都要早起,3點多4點鐘出發,挑著空擔,走上一個半小時方到。
「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即使這樣,還不一定排在前面呢,而且後面還馬上排成長隊。待到煤店10點鐘開門時,外面早已是人山人海,外面的顧客急若星火蜂踴向前,煤店職員們卻慢條斯理按步就班。再等上一兩個小時,輪著我了,一張煤票40斤煤,買了煤出來,已經是中午時分。忍著肚飢和頭上燦爛的陽光,挑著沉重的煤擔,汗出如雨浸透衣衫,一步步用腳丈量,又花個把小時,將煤挑回家中,已是半下午,累得坐下就再也不想動彈了。而且那時供不應求,生產也不注重質量,挑一擔煤球,大部分都是沒有成型的碎煤,還得自己合泥加水,將其重新揑成煤球,才能燒用。

同樣地,要買肉食禽蛋付食節供等物質,是要排隊的,而且也經常是排長隊。我說的長隊,不光指隊伍長,也指時間長。比如緊俏物質,有時要頭晚去排隊,夏天好說,帶個草席,在店門前鋪下睡覺,一覺醒來,等著開門。冬天太冷,沒人敢在寒凍下野宿,通常就放點東西,如磚頭石塊破筐爛罐,按順序擺在店門外。回家睡上一覺,天未亮就趕到店門前,頂替磚石筐罐的位置站好隊,一邊裹緊棉祆跺著腳忍飢受寒,一邊盼著店門早早地打開售賣。
按說,買東西排隊,先來後到,是天經地義的事。無獨與偶,我成年後到英國學習工作,發覺這老牌帝國的公民,也與文革時期的我們一樣,時時處處事事地,擅長排隊。也許是由於教育,也許是英國人缺心眼,他們總是認真規矩地排隊,從不越位、夾帶、擠迫,見了婦嬬老小,甚至禮讓三先,讓其插前先行購物。
這種行為,在我是難以想象大為驚詫甚至羨慕有加的。回想起我文革少年,如果規矩地排隊,百分百地要當受氣包,受人欺侮。當時的我,年少個小體弱身板薄,花上很長時間排隊,結果卻在開門的一霎間,後面的人流向前湧來,壓榨你,擠迫你,擠壓得你隨波逐流手足難動肺無空氣呼吸困難眼冒金花幾若暈倒。更有甚者,有人依仗身強體壯,無視道德規矩,更是藐視老弱病殘,從背後或從側面,對著你一推二擠。幾個動作,就李代桃僵,把你擠到隊伍外面,使你幾小時的排隊努力成空,欲哭無淚,身心受到嚴重傷害,以至於對社會也頓生懷疑。
巴郎  記於20201004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2 17:4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