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25-8-19 15:55 編輯

哈特謝普蘇特與圖特摩斯三世石碑
這塊砂岩石碑是應哈特謝普蘇特女王的旨意而立, 以紀念西底比斯的整修和修復工程. 石碑描繪了頭戴藍色王冠的女王, 正將兩個球形花瓶獻給神明阿蒙拉. 陪同她的是她的侄子, 未來的法老圖特摩斯三世, 他戴著上埃及白色王冠. 圖特摩斯三世是圖特摩斯一世之女, 圖特摩斯二世之妻. 在其丈夫哈特謝普蘇特去世后, 她與年幼的侄子兼繼子圖特摩斯三世(圖特摩斯二世之子, 一位次子公主)共同攝政. 幾年後, 女王獲得了王室頭銜和屬性, 自封為法老並自主統治了二十二年. 女王駕崩后, 圖特摩斯三世重登王位, 判處其姑母兼繼母無情的「記憶詛咒」(damnatio memoriae), 並下令將她的名字和肖像從所有象徵她為法老的紀念碑上抹去.
這塊石碑於1819年進入梵蒂岡, 其年代可追溯至「共同攝政」時期.
西底比斯
第十八王朝, 哈特謝普蘇特統治時期(公元前1473-1458年)
砂岩, 高115厘米; 寬80厘米; 深25厘米
編號: 22780
古埃及王朝列表
相關主題: 古埃及 古埃及法老列表 法老王朝 pharaoh dynasty
大約在公元前300年, 一位名叫曼涅托的埃及祭司首次將埃及國王劃分成各個傳統王朝. 曼涅托為每個王朝都賦予了一個編號, 從埃及統一開始, 到埃及被波斯國王阿塔薛西斯三世攻陷結束. 學者們發現了幾位早於埃及統一的地區國王的名字, 並將他們的統治時期稱為「零王朝」. 學者們通常將曼涅托的最後一個王朝(即第三十王朝)之後的一些王朝視為古埃及歷史的一部分. 以下是古埃及王朝列表, 從零王朝到托勒密王朝 Ptolemaic dynasty. 日期以公元前年份給出, 大約在公元前一千年中期之前, 此後的事件可以證實埃及和鄰近的亞述、馬其頓和羅馬帝國之間的聯繫.
公元前300年-公元330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e-thutmosi-iii.html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 ... es-of-ancient-Egypt

科普特石碑 Coptic Stele
科普特時期, 墓葬石碑是墓葬建築布局的一部分, 墓志銘將逝者的記憶銘刻在生者心中. 石碑主要由石灰岩 limestone 和砂岩 sandstone 製成, 但也有一些大理石、雪花石膏 alabaster、花崗岩、木材和赤陶材質的石碑. 它們通常被放置在墓葬頂部挖出的壁龕內, 或安放在墓室中, 有時也會直接放置在地面上, 覆蓋墓穴. 根據石碑的形狀、銘文和圖像, 可以識別出來自埃及不同地區的同類墓葬石碑群. 這塊石碑具有典型的中埃及石碑製作工藝. 它完全沒有任何象徵性裝置, 只有 24 行銘刻, 部分殘缺, 重現了一段科普特語文本, 被定義為「禱文」類型, 其中按等級順序排列著聖人. 最高等級屬於兩位大天使, 米迦勒和加百列, 他們位於正文的開頭. 接下來是聖母瑪利亞、祖先亞當和夏娃、二十四位長老、族長、先知、使徒、殉道者、懺悔者、大主教和主教的祈禱, 然後是聖僧名單, 包括阿波羅、菲布和阿努普, 所謂巴維特「三位一體」的聖人, 還有馬卡里烏斯、摩西和耶利米. 接下來是祈求憐憫死者泰勒梅的禱文; 接下來是死亡日期, 但已無法辨認. 這塊石碑由英國著名考古學家W.M. Flinders Petrie於1913年發現; 雖然其發現背景不明, 但碑文中對巴維特聖徒的提及表明, 它可能來自該修道院墓地.
巴維特, 中埃及
公元五-六世紀
砂岩, 高62厘米; 寬40厘米; 深4.2厘米
宗座聖經學院藏
編號: D2062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amp;gid=1&pid=1

二號展廳
古埃及喪葬習俗
兩根紙莎草形柱子之間的通道通向二號展廳, 展廳內高高的裝飾框架內, 鑲嵌著一長串象形文字銘文, 其內容如下:
法老塞提一世的傑德穆特·烏沙布提石棺; 阿梅尼爾迪斯木乃伊; 法尤姆年輕男子肖像; 「梵蒂岡聖母」裹屍布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lantico-egitto.html






傑德穆特石棺
這具石棺屬於卡納克神阿蒙拉的歌者傑德穆特, 其年代可追溯至第二十二王朝初期. 在當時嚴重的經濟危機時期, 石棺成為陪葬品中最重要的部分. 如今, 奢華華麗的墓葬已不復存在, 曾經覆蓋墓壁的圖像和文字被轉移到了石棺上. 明顯的空間限制確保了場景和文字被「合成」, 佔據了整個可用空間, 形成了一種恐怖的真空. 這具石棺的裝飾格外優雅精緻, 每一個細節都堪稱精雕細琢. 當時的陪葬品包括一個外部石棺(與本件一樣, 屬於傑德穆特)、一個內部石棺(最近在法國羅謝爾博物館發現)以及一個直接蓋在木乃伊身上的木質棺蓋(現已遺失). 傑德穆特石棺屬於所謂的「黃棺」, 其特點是黃色底色上裝飾有象徵永恆再生的圖案, 表面覆一層半透明銅綠清漆 patina translucent varnish.
底比斯
第二十二王朝初期(公元前945-900年)
彩繪木質
棺蓋: 高209厘米; 寬72厘米; 寬46厘米; 深54厘米
棺殼: 高209厘米; 寬72厘米; 深48厘米
編號: 25008
博物館網站框架與銜接還不太熟悉, 估計還得用幾天時間磨合. 全球前5名博物館編目與使用規則均非常規範, 語言文字, 歷史與文物無懈可擊. 梳理一遍受益匪淺. 這次是第四次去義大利, 第一次系統探索羅馬博物館(4,000張照片被賊人擄去, 羅馬盜匪集團組織嚴密, 從火車站至街巷一條龍作業, 幸虧特警聞聲而至. 但是在那不勒斯通勤火車上還是中了招, 3人集體行竊/搶, 配合默契). 有的南歐旅遊指南一言以蔽之; 盡量避免單獨乘坐各色公交車輛. 南歐計程車還行, 基本上是循規蹈矩. 最多的一次繞行從濟南高鐵站至鬧市區旅館, 竟達三倍行程(不過收費較低, 據美國專業分析/金融業和主要思想庫等, 人民幣實際幣值為 2.5元/美元), 當時手持手機導航.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ago-di-djedmut.html


法老塞提一世的烏沙布提 Ushabti of the Pharaoh Seti I
這組由二十二尊同質烏沙布提(Ushabti)組成的陪葬小雕像出自偉大的拉美西斯二世之父法老塞提一世的陵墓. 該墓葬位於帝王谷 the Valley of the Kings, 1917 由喬瓦尼·巴蒂斯塔·貝爾佐尼發現. 至今, 它仍被認為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宏偉的皇家墓葬. 儘管墓穴曾遭破壞但部分陪葬品仍保存完好. 出土文物中約有700尊烏沙布提, 現分散於世界各地不同藏品中. 梵蒂岡標本很可能直接來自貝爾佐尼本人, 他還向博物館捐贈了一批莎草紙. 這些烏沙布提由多種木材製成. 它們呈木乃伊狀, 頭戴三重假髮, 雙臂交叉於胸前. 屍體上刻象形文字, 銘文包含君主的名字和《亡靈書》第六章. 烏沙布提(ushabti)覆蓋著一層光滑的黑色物質, 這種物質被認為是一種植物樹脂, 通常被稱為「黑漆」, 象徵著死後永生. 這些小雕像是死者的替代物, 死者召喚它們在來世代替他去田間勞作. 它們材質各異, 大小不一, 或置於盒子內, 或置於石棺旁, 但它們的功能始終是「回應」死者的召喚: 事實上, 烏沙布提的意思是「回應者」.
西底比斯法老塞提一世墓 (KV 17)
第十九王朝, 塞提一世統治時期(公元前1306-1290年)
木材和樹脂, 高14-20.5厘米
圖號19168, 19191-97, 38082-91, 55454-57
喬瓦尼·巴蒂斯塔·貝爾佐尼 Giovanni Battista Belzoni
貝爾佐尼是埃及學先驅, 有時被稱為「偉大的貝爾佐尼」. 他學習的是水利工程, 但最初靠當大力士的戲劇表演謀生. 之後, 他遊歷了法國、荷蘭、英國, 最終抵達埃及, 在那裡, 他立刻被法老遺址深深吸引. 他分別於1816、1817和1819年三次前往埃及進行考古考察. 在這些考察中, 他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熱情款待, 有時與外交官、探險家和其他考古學家輕鬆建立友誼, 有時則發生激烈衝突. 貝爾佐尼的工程學知識派上了用場, 當時他接到了一項任務, 需要從古底比斯附近代爾巴哈里平原的拉美西斯神廟中移走並運輸一尊重逾7噸的巨型石雕半身像. 這座半身像必須一路搬運至約1200米外的尼羅河, 才能裝船運往英國. 貝爾佐尼耗時17天, 動用130名工人, 運用多種巧妙的工程技巧, 才將「年輕的門農」半身像拖至河中. 這座半身像至今仍在大英博物館展出. 貝爾佐尼是第一個發掘塞提一世(拉美西斯二世之父)位於帝王谷的陵墓的人. 這座陵墓裝飾著華麗的淺浮雕和彩繪壁畫, 他以此為原型製作了精美的圖形模具. 他也是第一個深入吉薩第二金字塔、清理阿布辛貝勒神廟內部沙土、以及發現紅海邊上神話城市貝勒尼基遺址的人. 他的埃及之旅被記錄在《金字塔內的行動和新發現敘事》一書中, 由醫生兼藝術家亞歷山德羅·里奇繪製了精美的插圖. 你知道嗎?導演喬治·盧卡斯很可能從貝爾佐尼多面的性格中汲取靈感, 創作了印第安納·瓊斯這個人物. 我們不知道貝爾佐尼對蛇的態度, 也不知道他在旅途中是否找到了約櫃, 但貝爾佐尼的最後一次航行本可以成為好萊塢電影的主題: 他出發去尋找馬里的傳奇城市廷巴克圖. 然而, 這次探險也成為了貝爾佐尼的最後一次: 貝爾佐尼於1823年死於痢疾, 他只到達了貝南灣的瓜托港.
作者: 瑪麗亞·特蕾莎·納塔萊 - 義大利圖書館和書目信息聯合目錄中央研究所.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araone-sethi-i.htm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3W8YNGcqQY 喬瓦尼·巴蒂斯塔·貝爾佐尼—印第安納·瓊斯的真實生活
傳記
243萬訂閱者
288,432 次觀看, 2019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發現了古墓, 探索了金字塔內的秘密通道, 並找到了古老的文物—同時, 他還經歷了拳擊、用他信賴的鞭子挫敗了暗殺企圖、在埃及廢墟中躲避子彈, 並直面法國對手的挑戰.
https://www.europeana.eu/en/stor ... egyptology-pioneer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yl9_-5uEy4 貝爾佐尼在埃及(完整版)
歷史紀錄片檔案
2,400訂閱者
1,497次觀看, 2024
法老拉美西斯大帝的一生與BBC埃及系列節目中, 藝人喬瓦尼·貝爾佐尼在埃及的史詩般的發現和冒險交織在一起.

阿梅尼爾迪斯木乃伊
第二十一王朝時期, 對屍體進行防腐 embalming 的做法在埃及社會中下層階級中達到了頂峰. 陳列在二號房間中央展櫃中的木乃伊便是明證. 這具可能名為阿梅尼爾迪斯的女性屍體首先被取出內臟並乾燥, 然後用繃帶包裹, 再蓋上裹屍布 shroud. 之後, 各種護身符被放置在裹屍布上, 以及一個由錐形彩陶珠製成的網狀物, 不過這些護身符與裹屍布無關. 通常, 木乃伊的護身符根據其功能而具有不同的形狀和材質, 也可以放置在裹屍布中. 它們具有保護作用, 也可以用來替代身體受損的部位. 對埃及人來說, 防止屍體自然腐爛和死後腐爛是保證永生的必要條件, 而木乃伊製作過程需要經過一個持續70天的嚴格儀式. 阿梅尼爾迪斯的木乃伊被陳列在其原始的彩繪木棺中, 棺蓋也保存完好.
西底比斯
第二十二王朝(公元前945-712)
高165厘米
編號: 25014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a-di-amenirdis.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