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撒下19: 1-43>

[複製鏈接]

3278

主題

3298

帖子

5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Rank: 6Rank: 6

積分
515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霞步思 發表於 2025-7-30 20:2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撒下19: 1-43】【有人告訴約押說:『王為押沙龍哭泣悲哀』……。】在撒母耳記下第十九章中記載了,大衛得知兒子押沙龍敗亡后,心裡極其傷慟,他當著眾臣僕失聲哀哭,還高呼押沙龍的名字,大聲哭號;約押就去勸止大衛為押沙龍哀哭;之後民心轉向前來迎接大衛返回京城;示每和洗巴也來迎接;米非波設當面洗清誤會;巴西萊送王過約但河;猶大人與以色列人爭先恐後。本章首先說到:【有人告訴約押說:『王為押沙龍哭泣悲哀。』眾民聽說王為他兒子憂愁,他們得勝的歡樂卻變成悲哀。那日眾民暗暗地進城,就如敗陣逃跑、慚愧的民一般。王蒙著臉,大聲哭號說:『我兒押沙龍啊!押沙龍,我兒,我兒啊!『】「有人告訴約押說:『王為押沙龍哭泣悲哀』」。約押率軍返回瑪哈念途中獲悉大衛王為押沙龍之死哀哭不停。「眾民聽說王為他兒子憂愁,他們得勝的歡樂卻變成悲哀」。全軍歡慶得勝的氣氛,由於王為他兒子的不停哀哭而變成傷悲。「那日眾民暗暗地進城,就如敗陣逃跑慚愧的民一般」。本當興高采烈凱旋遊行,卻轉變成好像打了敗仗的軍隊一樣。「王蒙著臉,大聲哭號說:『我兒押沙龍啊,押沙龍我兒,我兒啊』」。大衛毫不掩飾他的悲戚,幾乎使全軍的得勝變得沒有意義。押沙龍已經成為神的仇敵,可是大衛只顧「為他兒子憂愁」,卻不顧神的百姓和神的公義,也忘了君王的職責,以致「他們得勝的歡樂卻變成悲哀」。

【約押進去見王,說:『你今日使你一切僕人臉面慚愧了!他們今日救了你的性命和你兒女妻妾的性命,你卻愛那恨你的人,恨那愛你的人。你今日明明地不以將帥、僕人為念。我今日看明,若押沙龍活著,我們都死亡,你就喜悅了。現在你當出去,安慰你僕人的心。我指著耶和華起誓:你若不出去,今夜必無一人與你同在一處;這禍患就比你從幼年到如今所遭的更甚!』於是王起來,坐在城門口。眾民聽說王坐在城門口,就都到王面前。以色列人已經逃跑,各回各家去了。】「約押進去見王,說:『你今日使你一切僕人臉面慚愧了!」「臉面慚愧」是指臉面羞慚。「他們今日救了你的性命,和你兒女妻妾的性命」,「他們」是指犧牲自己,為王爭戰的軍人,然而這些人在大衛眼中竟不如押沙龍一人。「你卻愛那恨你的人,恨那愛你的人」是指大衛不明敵友,不分皂白。「你今日明明地不以將帥、僕人為念」,是指大衛不尊重為他效勞的將士。「我今日看明,若押沙龍活著,我們都死亡,你就喜悅了」。就是根據大衛今日的表現,顯示了他寧願看見押沙龍活著,其餘眾人都死了。「現在你當出去,安慰你僕人的心」,「當出去」就是到眾人面前去。「安慰」就是向眾人說感謝戰功的話;「僕人」指大衛的戰士。「我指著耶和華起誓:』你若不出去,今夜必無一人與你同在一處」。「無一人與你同在」就是不再效忠於你。「這禍患就比你從幼年到如今所遭的更甚』」。這是說大衛若不剋制的悲痛會導致更大的災難。「於是王起來,坐在城門口」,是指大衛公開露臉。「眾民聽說王坐在城門口,就都到王面前」。「眾民」指大衛的百姓,包括戰士在內。「以色列人已經逃跑,各回各家去了」。「以色列人」是指支持押沙龍叛亂的百姓。神沒有任憑大衛繼續沈溺在傷痛中,而是使用約押把大衛從傷痛中喚醒。

【以色列眾支派的人紛紛議論說:『王曾救我們脫離仇敵的手,又救我們脫離非利士人的手,現在他躲避押沙龍逃走了。我們膏押沙龍治理我們,他已經陣亡。現在為什麼不出一言請王回來呢?『】「以色列眾支派的人紛紛議論說」,就是對自己當前的立場有所討論和爭辯。「王曾救我們脫離仇敵的手,又救我們脫離非利士人的手」。「仇敵的手」指雅蘭、摩押、亞捫、非利士、亞瑪力人、以東等周圍外邦。「非利士人」特指從掃羅時代便一直侵害壓制以色列人的敵人。「現在他躲避押沙龍逃走了」,「逃走」指逃到約但河東瑪哈念。「我們膏押沙龍治理我們,他已經陣亡」。「膏押沙龍」指擁立押沙龍;「陣亡」指他的頭髮纏掛在橡樹枝上,后被約押和他的親兵殺死(18:9,14~15)。「現在為什麼不出一言請王回來呢?『」就是不可再猶豫和遲延,應當主動邀請王回到耶路撒冷。這些以色列人並沒有反省自己參與叛亂的罪,卻仍然以高姿態對「請王回來」的事情「紛紛議論」。因為他們沒有在神面前認罪悔改,結果一旦有人振臂一呼,他們又參加了示巴的叛亂(20:1-2)。【大衛王差人去見祭司撒督和亞比亞他,說:『你們當向猶大長老說:』以色列眾人已經有話請王回宮,你們為什麼落在他們後頭呢?你們是我的弟兄,是我的骨肉,為什麼在人後頭請王回來呢?『也要對亞瑪撒說:』你不是我的骨肉嗎?我若不立你替約押常作元帥,願神重重地降罰與我!『如此就挽回猶大眾人的心,如同一人的心。他們便打發人去見王,說:』請王和王的一切臣僕回來。『】「大衛王差人去見祭司撒督和亞比亞他,說:『你們當向猶大長老說」,猶大支派遲遲未有行動請大衛回京,是因為在押沙龍叛變事件中曾參與領導而自覺有愧。因此大衛派祭司遊說猶大長老們,應當率先表示效忠。「以色列眾人已經有話請王回宮。你們為什麼落在他們後頭呢?」大衛出自猶大支派,本支派的人不可落後與其他支派。「你們是我的弟兄,是我的骨肉,為什麼在人後頭請王回來呢?」「是我的弟兄,是我的骨肉」是強調血緣關係。「也要對亞瑪撒說:』你不是我的骨肉嗎?」「亞瑪撒」是押沙龍所立的以色列軍元帥,又是大衛的外甥。「我若不立你替約押常作元帥,願神重重地降罰與我『」。大衛早有意去掉約押元帥一職,大概是與他越權、違命將押沙龍殺死有關。「如此就挽回猶大眾人的心,如同一人的心」。「如此」表示既往不究;「如同一人的心「就是一心一意擁戴大衛。「他們便打發人去見王,說:』請王和王的一切臣僕回來『」。就是代表猶大支派正式提出邀請。

【王就回來,到了約旦河。猶大人來到吉甲,要去迎接王,請他過約旦河。巴戶琳的便雅憫人、基拉的兒子示每急忙與猶大人一同下去迎接大衛王。跟從示每的有一千便雅憫人,還有掃羅家的僕人洗巴和他十五個兒子,二十個僕人;他們都蹚過約旦河迎接王。】「王就回來,到了約但河」,大衛在猶大支派勸請下,動身來到約但河岸邊。「猶大人來到吉甲,要去迎接王,請他過約但河」。「吉甲」位於約但河西岸,距離岸邊不遠(書4:19);「過約但河」是指從東岸過到西岸。「巴戶琳的便雅憫人基拉的兒子示每急忙與猶大人一同下去迎接大衛王」。當大衛一行人逃離耶路撒冷時,「示每」曾咒罵大衛,向他丟石頭(16:5-7),現在見風轉舵,十足是一個投機者;「急忙與猶大人」他本身屬於便雅憫人,急切間依附猶大人,以討好大衛。「跟從示每的有一千便雅憫人,還有掃羅家的僕人洗巴和他十五個兒子、二十個僕人。他們都蹚過約但河迎接王」。示每以他的聲望動員了「一千便雅憫人」。「掃羅家的僕人洗巴」,曾用詭計從大衛得到了屬於米非波設的所有產業(16:4),他知道算賬的時候一定會來到,所以全家都搶先來迎接大衛。「蹚過」指涉水而過。【有擺渡船過去,渡王的家眷,任王使用。王要過約旦河的時候,基拉的兒子示每就俯伏在王面前,對王說:『我主我王出耶路撒冷的時候,僕人行悖逆的事,現在求我主不要因此加罪與僕人,不要記念,也不要放在心上。僕人明知自己有罪,所以約瑟全家之中,今日我首先下來迎接我主我王。『】「有擺渡船過去,渡王的家眷,任王使用」,「擺渡船過去」就是將王室的婦孺接過去。「王要過約但河的時候,基拉的兒子示每就俯伏在王面前」。「俯伏在王面前」就是向王請罪。「對王說:『我主我王出耶路撒冷的時候,僕人行悖逆的事」,「行悖逆的事」就是他向王咒罵並投擲石頭的事(16:5-7)。「現在求我主不要因此加罪與僕人;不要紀念,也不要放在心上」。「不要因此加罪與僕人」,就是不要視我為有罪的人。「不要紀念,也不要放在心上」就是請求赦免。「僕人明知自己有罪,所以約瑟全家之中,今日我首先下來迎接我主我王』」。「明知自己有罪」表示認罪;「約瑟全家」指約瑟的後裔以法蓮支派和瑪拿西支派(書17:17),也代表北方十個支派(王上11:28),但卻從來沒有包括便雅憫支派。便雅憫支派的示每為了表功,特意把自己說成「約瑟全家」的代表,「首先下來迎接我主我王」,但其他十個支派卻根本不承認。

【洗魯雅的兒子亞比篩說:『示每既咒罵耶和華的受膏者,不應當治死他嗎?』大衛說:『洗魯雅的兒子,我與你們有何關涉,使你們今日與我反對呢?今日在以色列中豈可治死人呢?我豈不知今日我作以色列的王嗎?』於是王對示每說:『你必不死。』王就向他起誓。】「洗魯雅的兒子亞比篩說:『示每既咒罵耶和華的受膏者,不應當治死他嗎?』」治死他」因示每不僅冒犯被神膏立的國君,而且褻瀆神,故當處死他。「大衛說:『洗魯雅的兒子,我與你們有何關涉,使你們今日與我反對呢?」我與你們有何關涉」,意思是你們不可干涉我的事。「與我反對」是指越權擅作主張。「今日在以色列中豈可治死人呢?我豈不知今日我作以色列的王嗎?』」「今日」指復辟之日,理當大行恩赦,不可殺人。「於是王對示每說:『你必不死。』王就向他起誓」。實際上大衛的內心並沒有完全赦免他,僅礙於當時的場合不適合處死人,要等到適當的時候再予處置,故不應當「向他起誓」,使自己受到誓言的捆綁。

【掃羅的孫子米非波設也下去迎接王。他自從王去的日子,直到王平平安安地回來,沒有修腳,沒有剃鬍須,也沒有洗衣服。他來到耶路撒冷迎接王的時候,王問他說:『米非波設,你為什麼沒有與我同去呢?』他回答說:『我主我王,僕人是瘸腿的。那日我想要備驢騎上,與王同去,無奈我的僕人欺哄了我,又在我主我王面前讒毀我。然而我主我王如同神的使者一般,你看怎樣好,就怎樣行吧!因為我祖全家的人,在我主我王面前都算為死人,王卻使僕人在王的席上同人吃飯,我現在向王還能辨理訴冤嗎?』王對他說:『你何必再提你的事呢?我說,你與洗巴均分地土。』米非波設對王說:「我主我王既平平安安地回宮,就任憑洗巴都取了也可以。『】「掃羅的孫子米非波設也下去迎接王」,「米非波設」是約拿單唯一尚活著的兒子,蒙大衛王厚待(9:7)。「他自從王去的日子,直到王平平安安地回來,沒有修腳,沒有剃鬍須,也沒有洗衣服」。「王去的日子」是指大衛逃難期間;「沒有修腳,沒有剃鬍須,也沒有洗衣服」,這是以行動來表現與大衛王同受苦難。「他來到耶路撒冷迎接王的時候,王問他說:『米非波設,你為什麼沒有與我同去呢?』」「來到耶路撒冷」指米非波設從他的住處來到耶路撒冷朝見大衛王;「他回答說:『我主我王,僕人是瘸腿的」。「僕人是瘸腿的」表示行動不方便。「那日我想要備驢騎上與王同去,無奈我的僕人欺哄了我」。「欺哄了我」,洗巴不僅欺哄了主人,也欺哄了王。「又在我主我王面前讒毀我」,「讒毀我」指誣告米非波設想要趁機得回國權(16:3)。「然而我主我王如同神的使者一般,你看怎樣好,就怎樣行吧!」「如同神的使者」,是指他絕對不歪曲事實,按照正義和真理行事。「看怎樣好,就怎樣行」,就是聽憑王的意旨發落。「因為我祖全家的人,在我主我王面前,都算為死人」,「我祖」指掃羅;「算為死人」按照慣例,新王會殺掉前朝的王室子孫,以防叛逆。「王卻使僕人在王的席上同人吃飯,我現在向王還能辨理訴冤嗎?『」「王的席上同人吃飯」這是逾格的恩典;「辨理訴冤」就是據理力爭。「王對他說:』你何必再提你的事呢?」大衛錯誤既已造成,不想去查個水落石出,以免影響自己斷案的聲譽。「我說,你與洗巴均分地土」,就是將事情真相擱置一旁,各負一半責任。「米非波設對王說:『我主我王既平平安安地回宮,就任憑洗巴都取了也可以』」。米非波設心裡所想望的,是大衛王的平安無事,而不是任何田產。

【基列人巴西萊從羅基琳下來,要送王過約旦河,就與王一同過了約旦河。巴西萊年紀老邁,已經八十歲了。王住在瑪哈念的時候,他就拿食物來供給王;他原是大富戶。王對巴西萊說:『你與我同去,我要在耶路撒冷那裡養你的老。』巴西萊對王說:『我在世的年日還能有多少,使我與王同上耶路撒冷呢?僕人現在八十歲了,還能嘗出飲食的滋味、辨別美惡嗎?還能聽男女歌唱的聲音嗎?僕人何必累贅我主我王呢?僕人只要送王過約旦河,王何必賜我這樣的恩典呢?求你准我回去,好死在我本城,葬在我父母的墓旁。這裡有王的僕人金罕,讓他同我主我王過去,可以隨意待他。』王說:『金罕可以與我同去,我必照你的心愿待他。你向我求什麼,我都必為你成就。』於是眾民過約旦河,王也過去。王與巴西萊親嘴,為他祝福,巴西萊就回本地去了。】「基列人巴西萊從羅基琳下來,要送王過約但河,就與王一同過了約但河」。「巴西萊」是基列地的大富戶,曾接濟大衛一行人食宿用品(18:27-29)。「巴西萊年紀老邁,已經八十歲了」,「年紀老邁」當時的平均壽命不高,大衛自己只活到七十歲(5:4)。「王住在瑪哈念的時候,他就拿食物來供給王,他原是大富戶。王對巴西萊說:『你與我同去,我要在耶路撒冷那裡養你的老』」。「養你的老」,就是供養你到老。「巴西萊對王說:『我在世的年日還能有多少,使我與王同上耶路撒冷呢?」巴西萊自覺餘生的年日不多,不可能與王同上耶路撒冷。「僕人現在八十歲了,還能嘗出飲食的滋味,辨別美惡嗎?還能聽男女歌唱的聲音嗎?僕人何必累贅我主我王呢?」這是說他如此高齡,無法享受人生,反倒成為王的累贅。「僕人只要送王過約但河,王何必賜我這樣的恩典呢?」「王何必賜我」這是對王的好意敬謝。「求你准我回去,好死在我本城,葬在我父母的墓旁」。就是求葉落歸根,與父母葬在一起。「這裡有王的僕人金罕,讓他同我主我王過去,可以隨意待他』」。「王的僕人金罕」巴西萊可能舉薦自己的兒子(王上2:7);「可以隨意待他」,就是可以隨心所願的對待他。「王說:『金罕可以與我同去,我必照你的心愿待他」。就是必會善待他。「你向我求什麼,我都必為你成就『」。是指他若有什麼要求,儘管提說。「於是眾民過約但河,王也過去。王與巴西萊親嘴,為他祝福。巴西萊就回本地去了」。「眾民」是指王的跟從者;巴西萊與王一同過了河,就在西岸親嘴道別。

【王過去,到了吉甲,金罕也跟他過去。猶大眾民和以色列民的一半也都送王過去。以色列眾人來見王,對他說:『我們弟兄猶大人為什麼暗暗送王和王的家眷,並跟隨王的人過約旦河?』猶大眾人回答以色列人說:『因為王與我們是親屬,你們為何因這事發怒呢?我們吃了王的什麼呢?王賞賜了我們什麼呢?』以色列人回答猶大人說:『按支派,我們與王有十分的情分;在大衛身上,我們也比你們更有情分。你們為何藐視我們,請王回來不先與我們商量呢?』但猶大人的話比以色列人的話更硬。】「王過去,到了吉甲,金罕也跟他過去」。「吉甲」位於約但河西岸,距離岸邊不遠(書4:19);「金罕」是巴西萊的兒子。「猶大眾民和以色列民的一半,也都送王過去」。「以色列民的一半」,是指以色列十支派的一部分人。「以色列眾人來見王,對他說:『我們弟兄猶大人為什麼暗暗送王和王的家眷,並跟隨王的人過約但河?』」「暗暗送王」是指不公開地、秘密地送王。「猶大眾人回答以色列人說:『因為王與我們是親屬」,「親屬」在此是指同一支派的人。「你們為何因這事發怒呢?我們吃了王的什麼呢?王賞賜了我們什麼呢?』」意思是王對猶大支派的人並沒有特別優待。「以色列人回答猶大人說:『按支派我們與王有十分的情分,在大衛身上,我們也比你們更有情分」。「十分的情分」是指以色列人佔了十個支派。「你們為何藐視我們,請王回來,不先與我們商量呢?』但猶大人的話比以色列人的話更硬」。「不先與我們商量呢?」就是不先向我們提議呢?「話更硬」就是猶大人回答的話,比以色列人更尖刻、更凶。以色列其他支派早已商議迎接大衛回宮,比猶大支派還要熱心,現在看到被猶大支派搶了先,熱心就變成了憤怒。神膏立大衛是做以色列十二支派的王,而不只是猶大的王。但大衛只顧遊說猶大支派帶頭來迎接自己,卻忽略了提醒他們注意言行,免得破壞十二支派的合一。而此時「猶大人的話比以色列人的話更硬」,結果惹動了其他各支派,導致了示巴的叛亂。甚願我們今天都要凡事以神的事為念,我們不要去計較自己的得失,只求神的榮耀。我們也要求神把柔和的言語放在我們的口裡,使我們與弟兄姐妹和睦相處,不挑起無謂的爭端!阿們!
「創25: 1-34」「亞伯拉罕又娶了一妻,名叫基土拉。基土拉給他生了心蘭、約珊、米但、米甸、伊施巴和書亞……。」在創世紀第二十五章中記載了,亞伯拉罕的晚年,包括他的再婚及逝世,還有以撒的後代。這裡說亞伯拉罕「又娶了一妻,名叫基土拉」,別處聖經稱她為「妾」(代上1: 32),所以她在神面前的地位不能與撒拉相題並論。「基土拉給他生了心蘭、約珊、米但、米甸、伊施巴和書亞…。」基土拉的後代也是阿拉伯各族的祖先,他們並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03:4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