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解放軍急需補充兵源來自哪裡?
[列印本頁]
作者:
yongbing1993
時間:
2023-11-19 00:17
標題:
解放軍急需補充兵源來自哪裡?
解放軍急需補充兵源來自哪裡?
毛澤東的中國共產黨在新中國成立前的人民解放軍急需補充兵源主要來自哪裡?
按照國際慣例是以據各國的徵兵法在本國民眾中徵集。國際上也有用錢的雇傭軍。
蔣介石國民黨在民國時代是以《抓壯丁》的強制手段,從窮人家裡抓走青年人充當士兵。
當然,蔣介石國民黨的國軍中的軍官大多數是來自地主資本家的孩子。官兵是不平等的。因此這些被俘的士兵大多數當了解放軍。
毛主席的《優待俘虜》思想——「不戰而屈人之兵」,史上獨一無二的存在。資本下的軍隊是無法學會的。
毛澤東處理俘虜的思想,是其軍事思想的瑰寶之一,具有高超的戰略策略,在世界史上獨一無二,展現了毛主席的獨有智慧。
毛主席主張總體上優待俘虜,根據戰俘的表現和意願予以釋放、量才錄用或者特別處理。無論是在艱難的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還是在解放戰爭時期,無論是對內戰爭,還是對外戰爭,都充分體現了戰時人道主義精神,在宣揚我軍「正義之師」的同時,壯大了革命力量,起到了瓦解敵軍的作用,成為我黨的一把鋒利武器,為贏得戰爭、鞏固政權創造了重要的條件。
對毛主席戰俘思想的形成、發展歷程,從中學習毛主席的另一個偉大的智慧。
解放戰爭時期對被俘官兵區別對待。
全面內戰爆發后,解放軍捷報頻傳。為了正確處理俘虜,1945年11月23日,毛澤東在給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等高級將領的電報中,提出了兩種處理俘虜的辦法,肯定了對西北系軍官優待的做法,但要求不要放走,鼓勵他們發表反對內戰、主張和平的宣言和談話。
1946年11月8日,毛澤東電令山東軍區副司令員張雲逸等將領,要求對俘虜軍官應分別處理,「佐官,除吸收入我軍者外,一律釋放。」但主要軍官中,營長以上一律不放,個別軍官經教育改造后,可釋放到敵軍中做分化工作;下級軍官中的連長、排長應經教育改造,爭取一部分進步分子進行反正,加入我軍,「其餘如無法收留,可以釋放,但最反動者不放」,「凡釋放者應加以教育,然後放之」。
據此指示精神,中共中央頒布《對俘虜軍官的處理辦法》,規定了對不同級別和不同敵對態度的俘虜軍官區別處理的具體辦法。對俘虜軍官,本著「堅持寬大政策,不刺激,不侮辱,把他們當做朋友看待」的原則,著重向他們宣傳我軍的革命宗旨,揭穿國民黨的偽善嘴臉,消除其對共產黨的敵對情緒,「最低要求是化敵為友,最高要求是化友為我」。對俘虜軍官的處置措施,主要有一律不放、留放結合和分別處理這幾種。
隨著解放戰爭節節勝利,解放軍急需補充兵源,但解放區兵源嚴重不足。十分有趣的是,解放軍的重要兵源之一竟然是被「解放戰士」。
1948年10月10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關於九月會議的通知》中指出:「兩年內,特別是最近一年內……溶化了大約八十萬左右從國民黨軍隊來的俘虜兵,使他們變為解放戰士,掉轉槍口打國民黨。」
為了壯大人民軍隊,毛澤東決定放手用俘虜補充兵源,他認為我軍現有二百八十萬人,今後三年準備收容俘虜參加我軍一百七十萬人(以占俘虜全數百分之六十計算)。
當時,我黨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是,必須完成既定殲敵計劃——平均每年殲滅國民黨軍一百個旅(師)左右的正規軍。
對此,毛澤東強調「必須大量利用俘虜」。因為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解放區出現很大的困難,主要是物資和兵員不足。
為了克服困難,毛澤東指出:在向國民黨統治區進攻的過程中,必須在前線注意「保護俘虜」。
1948年12月22日,在新保安之敵被全殲后,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軍委起草了給華北軍區第二兵團司令員楊得志等將領的電報,命令他們「望你們仿照劉鄧陳粟在徐蚌作戰中即俘即查、即補即戰方針,立即將最大部分俘虜補入部隊,並迅速加以溶化」。
「即俘即補」的方針,使人民解放軍戰鬥力迅速得到補充,甚至較前壯大,同時也使外線作戰中數以十萬計的俘虜得到及時妥善的處理,以免被敵人再利用。
這對瓦解敵軍、增強我軍實力起到了雙重效果。在這一思想的引導下,解放軍的數量不但沒有減少,甚至有所增加。
有關資料表明,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俘虜國民黨軍官兵達四百五十萬人之多,其中1946年7月至1949年7月,俘虜達「四百一十五萬,而俘虜中又有二百八十萬變成了解放軍」。
連蔣介石也哀嘆「尤其使我痛心的」是「有許多受我耳提面命的高級將領被俘」,既「不能慷慨成仁」,又「不能相機反正」,許多下級官兵被俘,竟編入解放軍來打國民黨軍,這是「有史以來所未有的奇恥大辱!」
因毛澤東對俘虜官兵實施了有區分的對待策略,將思想教育納入到俘虜的改造過程中,找到了一條有效途徑,一定程度上瓦解了被俘國民黨軍官士兵的「忠君」思想,這使解放戰爭勝利的進程大大加快。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